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镇原县志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一九八五年  上
镇原县志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一九八五年  上

镇原县志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一九八五年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镇原县志编辑委员会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
  • 页数:588 页
图书介绍:
《镇原县志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一九八五年 上》目录

目录 1

第一编 沿革 1

第一章 建置、县域及行政区划沿革 1

第一节 建置 1

第二节 建置故城注考 15

第三节 县域 18

第四节 行政区划 20

第二章 行政机构设置沿革 65

第一节 历代官制 65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镇原县政权机构设置 69

第三节 历代官职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政权机关领导干部年表 75

第二编 自然地理 107

第一章 自然概貌 107

第一节 地理位置 107

第二节 土地面积 107

第三节 地质构造 108

第四节 地形地貌 109

第五节 山川河流 110

第六节 气候 113

第七节 土壤 114

第二章 物产 118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18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18

第三节 蔬菜 119

第四节 瓜果 120

第五节 水产 120

第六节 营造用材树 121

第七节 野生植物 121

第八节 饲草饲料 126

第九节 花卉 127

第十节 家畜家禽 132

第十一节 野生动物 133

第十二节 畜产品 137

第十三节 矿物 139

第十四节 工业产品 140

第三编 民主革命纪略(1911年至1949年) 142

第一章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封建、反官僚的斗争(1911年至1919年) 142

第二章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前期的革命斗争(1919年至1937年) 145

第一节 反封建、反军阀、反官吏的斗争 145

第二节 红军长征途经镇原及其对当地革命斗争的影响 147

第三节 红军西征后三岔苏维埃政权和马渠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150

第四节 援西军进驻及中国共产党镇原县委的建立 151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反摩擦斗争及人民政权建设(1937年至1945年) 154

第一节 援西军开赴抗日前线 155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众救国运动 156

第三节 反摩擦斗争 158

第四节 陕甘宁边区镇原县政府及各级政权的建立 162

第五节 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 170

第六节 减租减息 171

第七节 大生产运动 174

第八节 支援抗战 180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斗争(1945年至1949年9月) 185

第一节 解放战争初期镇原解放区概况 185

第二节 减租清算及土地征购运动 186

第三节 扩军备战 189

第四节 迎接三五九旅的战斗 192

第五节 解放区的沦陷及中共镇原县委、县政府的转移 195

第六节 解放区沧陷后的游击战争 196

第七节 整顿基层政权组织 200

第八节 锄奸肃反斗争 202

第九节 支援前线 204

第十节 国民党统治区镇原人民的沉重负担 206

第十一节 国民党统治区镇原人民的革命斗争 209

第十二节 国民党部队起义投诚 210

第十三节 镇原全境解放 211

第十四节 接管镇原新解放地区和收复区 213

第四编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纪略(1949年10月至1985年12月) 226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年10月至1952年12月) 226

第一节 肃匪肃特反霸反倒算及减租清债 227

第二节 土地改革 230

第三节 镇压反革命 242

第四节 抗美援朝 243

第五节 “三反”、“五反” 245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年1月至1956年12月) 254

第一节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54

第二节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56

第三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年1月至1966年4月) 258

第一节 审查干部及肃反运动 258

第二节 反右派斗争 260

第四节 “大跃进”及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262

第三节 “许、张”冤案 262

第五节 “反右倾”斗争 263

第六节 群众生活严重困难的三年 265

第七节 上肖叛乱 266

第八节 调整国民经济 268

第九节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73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 280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的夺权斗争 280

第二节 群众造反组织大联合及县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283

第三节 清理阶级队伍及“一打三反”运动 284

第四节 批林整风及“批林批孔” 285

第五节 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286

第六节 “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287

第五章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1976年10月至1985年12月) 289

第一节 平反纠正冤假错案 290

第二节 落实经济政策 292

第三节 农业生产体制改革 293

第四节 干部制度改革 296

第五节 老区建设 298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 310

第五编 政党和社会团体 310

第一节 中共镇原县委的建立与全县党组织的发展 311

第二节 镇原解放区党组织的发展 312

第三节 镇原国民党统治区共产党组织的发展 315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组织的发展 316

第二章 中国民主同盟 326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 32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27

第二节 组织发展 328

第四章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330

第五章 工会 334

第六章 妇女联合会 336

第七章 农民协会(贫下中农协会) 339

第八章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 342

第六编 宗教会道门民情风俗 344

第一章 宗教会道门 344

第一节 宗教 344

第二节 会道门 347

第二章 民情风俗 349

第一节 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 349

第二节 婚姻 350

第三节 丧葬 351

第四节 其它习俗 353

第五节 互助组织 354

第六节 节日 355

第七节 服饰及铺盖 358

第八节 住宅及陈设 362

第九节 饮食 365

第三章 语言 371

第一节 方言土语 371

第二节 谚语 385

第三节 歇后语 391

第七编 民政 396

第一章 户口 396

第一节 历代户籍管理及人口分布 396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口变化状况 398

第三节 计划生育 399

第四节 户口迁徙及难民安置 400

第二章 优抚救济 420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灾荒救济 420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救灾及社会救济 422

第三节 烈军属、残废军人优待及抚恤 425

第四节 复员退伍军人及离、退休、退职干部、工人安置 426

第五节 社会福利事业 428

第六节 烈士陵园 429

第三章 劳动工资 438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社会劳动力的分布及工资 438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社会劳动力的分配与劳动生产率 438

第三节 工资制度的改革与调整 441

第四节 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待业青年的安置 444

第一节 县城机关建设 447

第四章 城镇建设 447

第二节 街道和自来水建设 459

第三节 职工家属院及老干部休养所建设 460

第四节 各乡镇政府及所在地建设 461

第八编 司法 463

第一章 机构设置 463

第一节 历代机构设置 463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机构设置 465

第二章 法律实施 468

第一节 法律 468

第二节 刑罚 471

第三节 诉讼程序与审判制度 474

第九编 军事 479

第一章 历代军制 479

第一节 民国以前军事设置及兵役制度 479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设置及兵役制度 483

第三节 陕甘宁边区镇原县军事设置及兵役制度 486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军事设置及兵役制度 489

第一节 机构设置 489

第二节 兵役制度 491

第三节 民兵工作 492

第三章 历代主要战争 502

第十编 农林水电 518

第一章 农业 518

第一节 农业发展状况 518

第二节 机构设置及技术队伍 520

第三节 农业机械的发展 521

第四节 农作物分布和良种推广 521

第五节 农业耕作技术改进 529

第六节 肥料 530

第七节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533

第一节 家畜家禽 543

第二章 畜牧业 543

第二节 畜病的防治 545

第三节 畜种改良 547

第四节 饲草种植 549

第三章 林业 553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植树造林状况 553

第二节 机构设置及技术队伍 55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林业生产的发展 554

第五节 林业特产 558

第四节 林带建设 558

第六节 林木品种 559

第七节 林木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566

第四章 水利水保 571

第一节 地形、植被及水土流失 571

第二节 地面水资源 572

第三节 地下水资源 573

第四节 机构设置及技术队伍 574

第五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水利状况 575

第六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水利事业的发展 575

第七节 水产养殖 582

第八节 水土保持 583

第五章 电力 585

第一节 “35”千伏输变电线路 585

第二节 水电站及发电厂建设 586

第十一编 工交邮电 589

第一章 工业 589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手工业概况 589

第二节 机构设置及队伍建设 59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工业的发展 591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交通运输概况 598

第二章 交通运输 598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公路建设 60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交通运输 608

第三章 邮电 613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邮电事业概况 613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邮电事业的发展 614

第十二编 财政贸易 620

第一章 财政税收 620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财政税收 620

第二节 陕甘宁边区镇原县的财政税收 62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财政税收 628

第四节 公产 636

第二章 金融 650

第一节 机构设置及队伍建设 650

第二节 货币 652

第三节 利率 654

第四节 公债期票 659

第三章 商业 66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664

第三节 国营、合作商业的发展 667

第二节 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67

第四节 农副产品及商品基地建设 669

第四章 粮食商业 679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仓库建设 679

第二节 粮油统购统销 680

第三节 城镇粮食定量供应 682

第五章 集市贸易 689

第一节 集市 689

第二节 市场管理 692

第六章 物价 694

第一节 机构设置 702

第七章 计量 702

第二节 历代度量衡的演变及使用 703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计量管理 704

第十三编 教育 706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教育概况 706

第二章 陕甘宁边区镇原县教育概况 718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教育事业的发展 723

第一节 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各级学校的演变 723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方针、制度和课程设置 736

第三节 师资队伍的培养 737

第四节 师范教育 738

第五节 幼儿教育 738

第六节 业余文化教育 739

第七节 专业培训 741

第四章 历代选举及人才 747

第一节 历代选举 747

第二节 清末及民国时中等以上学校毕业生 775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的科教人员 787

第一节 机构设置 796

第一章 文化 796

第十四编 文化科技体育 796

第二节 戏剧 797

第三节 电影 798

第四节 书法绘画 799

第五节 民间艺术 800

第六节 社火 801

第二章 文物古迹 803

第一节 形胜古迹 803

第二节 庙祠寺观 815

第三节 故居墓葬 822

第四节 遗址 824

第五节 文物 827

第三章 广播电视 841

第一节 广播 841

第二节 载波 843

第三节 电视 844

第四章 出版发行 847

第一节 报纸出版 847

第二节 图书发行 848

第一节 机构设置及学会、协会建立 851

第五章 科学技术 851

第二节 试验研究 854

第六章 体育 858

第十五编 医药卫生 861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卫生事业状况 861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卫生事业之发展 863

第一节 机构设置和技术队伍 863

第二节 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 865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 867

第四节 妇幼保健 868

第五节 传染病的种类和防治 869

第六节 中西医结合 873

第七节 镇原土、单、验方选 874

第三章 地方病的分布及防治 886

第一节 地方病的种类、分布及患病人数 886

第二节 地方病的防治 887

第四章 镇原中草药 889

第十六编 人物 904

第一章 历史人物 904

第二章 近代人物 981

第三章 革命领导干部 998

第四章 革命烈士 1004

第五章 劳动模范 1013

第六章 历代外任官职名录 1015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外任领导干部名录 1021

第八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1030

第十七编 艺文 1057

第一章 帝诏奏疏书牍 1057

第二章 碑记 1070

第三章 论文 1081

第四章 地方名人著作赞、序、跋选录 1121

第五章 镇原前志序、跋选 1126

第六章 诗赋 1141

第七章 楹联选 1163

第八章 民歌 1167

第九章 地方名士文献要目 1176

第十八编 灾异 1180

第一章 灾害 1180

第二章 异象 1193

第十九编 历代大事纪 1197

第二十编 荟蕞 1219

《镇原县志》编修始末 123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