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针灸学  下
针灸学  下

针灸学 下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1001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灵柩识 卷3 下下一篇:肝病博士
《针灸学 下》目录
标签:针灸学 针灸

第五章 刺灸法 1

第一节 毫针刺法 1

一、毫针的结构、规格和保养 1

(一)毫针的结构 1

(二)毫针的规格 2

(三)毫针的选择和检查 2

(四)毫针的修理和保藏 2

二、针刺前的准备 3

(一)指力和手法练习 3

(二)选择体位 4

(三)消毒 5

三、毫针的基本刺法 5

(一)刺手和押手 5

(二)进针法 6

(三)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7

(四)行针——针刺手法 9

(五)得气与行气 11

(六)留针与出针 13

四、针刺补泻 14

(一)决定针刺补泻效果的因素 14

(二)单式补泻手法 14

(三)烧山火与透天凉(复式补泻手法) 15

五、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17

(一)晕针 17

(二)滞针 17

(三)弯针 17

(四)断针(折针) 18

(五)血肿 18

(六)刺伤重要脏器组织 18

六、针刺注意事项 19

第二节 灸法及拨罐法 21

一、灸法的作用及适应证 21

二、常用灸法 22

(一)艾炷灸 22

(二)艾卷灸 25

(三)温针灸 26

(四)温灸器灸 26

(五)其他灸法 26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27

(一)施灸量的多少及疗程 27

(二)关于灸疮 27

(三)施灸程序及补泻 27

(四)施灸的禁忌 27

四、拔罐法 28

(一)罐的种类 28

(二)拔罐的方法 28

(三)各种拔罐法的应用 29

(四)适应范围 31

(五)注意事项 31

第三节 耳针、头针、腕踝针 32

一、耳针 32

(一)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33

(二)耳廓的表面解剖 33

(三)耳穴的分布、定位及主治 33

(四)耳针的处方选穴原则 34

(五)探查反应点的方法 37

(六)耳针治疗 37

(七)注意事项 38

二、头针 39

(一)刺激区的定位及主治 39

(二)操作方法 41

(三)适应范围 41

(四)注意事项 42

三、腕踝针 42

(一)分区与相应病证 42

(二)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43

(三)操作方法 45

(四)注意事项 45

第四节 其他方法 46

一、三棱针 46

(一)操作方法 46

(二)适应范围 47

(三)注意事项 47

二、皮肤针[附皮内针] 48

(一)操作方法 48

(二)叩刺部位 48

(三)适应范围 49

(四)注意事项 49

[附]皮内针 49

三、电针 50

(一)操作方法 50

(二)影响电针刺激效果的因素 50

(三)适应范围 51

(四)注意事项 51

四、穴位注射 52

(一)操作方法 52

(二)适应范围 53

(三)注意事项 53

五、穴位埋线 53

(一)操作方法 53

(二)适应范围 55

(三)注意事项 55

(四)术后反应 55

六、割治 55

(一)割治部位 55

(二)操作方法 56

(三)注意事项 56

七、挑治 57

(一)操作方法 57

(二)部位选择 57

(三)适应证 57

(四)注意事项 58

八、激光穴位照射 58

(一)操作方法 58

(二)适应范围 59

(三)注意事项 59

九、穴位磁疗 59

(一)使用器材 59

(二)操作方法 59

(三)适应范围 60

(四)注意事项 60

十、神经针刺疗法 61

(一)操作方法 61

(二)刺激点的选择 61

(三)适应范围及其选穴举例 61

(四)注意事项 62

十一、穴位贴敷法 62

(一)操作方法 62

(二)适应范围 63

(三)注意事项 63

第六章 治疗总论 64

第一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 64

一、调和阴阳 65

二、扶正祛邪 67

三、疏通经络 69

第二节 施治原则 71

一、补虚与泻实 71

二、清热与温寒 73

三、调法 75

四、治标与治本 76

五、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77

六、局部与整体 78

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78

第三节 辨证论治 80

一、八纲证治 81

二、脏腑证治 84

三、经络证治 91

四、气血证治 97

五、风火湿痰证治 99

第四节 针灸处方 103

一、选穴原则 103

(一)近部选穴 104

(二)远部选穴 104

(三)对症选穴 107

(四)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特定穴的应用) 108

二、配穴方法 118

(一)远近配穴法 118

(二)原络配穴法 120

(三)俞募配穴法 120

(四)同名经配穴法 120

(五)子母配穴法 121

(六)上下配穴法 121

(七)左右配穴法 121

三、治疗时间 121

(一)总的治疗时间 122

(二)疗程时间与间隔时间 122

(三)选择施术时间 122

(四)每次治疗的间隔时间 122

(五)留针时间 122

(六)巩固疗效的治疗时间 122

第七章 治疗各论 124

第一节 内科病证 124

一、感冒 124

二、中暑 127

三、疟疾 129

四、咳嗽 131

五、哮喘 135

六、肺痨 138

七、失音 140

八、呃逆 143

九、噎膈 146

十、胃痛 148

十一、呕吐 152

十二、泄泻 155

十三、痢疾 159

十四、便秘 162

十五、脱肛 164

十六、腹痛 165

十七、胁痛 168

十八、黄疸 171

十九、水肿 173

二十、消渴 176

二十一、胸痹 179

二十二、脚气 182

二十三、惊悸 184

二十四、不寐 187

二十五、癫狂 191

二十六、痫证 193

二十七、郁证 196

二十八、遗精 198

二十九、阳痿 201

三十、淋证 203

三十一、癃闭 206

三十二、疝气 209

三十三、头痛 212

三十四、眩晕 217

三十五、中风 220

三十六、面瘫 224

三十七、面痛 225

三十八、痹证 228

三十九、痿证 231

四十、腰痛 234

四十一、落枕 236

四十二、漏肩风 238

四十三、厥证 239

四十四、昏迷 242

第二节 妇科病证 247

一、月经不调 247

二、痛经 252

三、经闭 255

四、崩漏 257

五、绝经前后诸证 260

六、带下病 262

七、妊娠恶阻 265

八、胎位不正 267

九、滞产 268

十、产后腹痛 270

十一、乳少 272

十二、阴痒 274

十三、阴挺 275

第三节 儿科病证 277

一、顿咳 277

二、疳疾 280

三、急惊风 282

四、慢惊风 284

五、小儿痿证 285

六、小儿遗尿 287

七、痄腮 289

第四节 外科病证 291

一、疔疮 292

二、乳痈 293

三、乳癖 295

四、瘰疬 297

五、瘿气 299

六、肠痈 300

七、痔疮 303

八、湿疹 305

九、风疹 307

十、蛇丹 308

十一、牛皮癣 310

十二、丹毒 311

十三、扭伤 312

第五节 五官科病证 315

一、目赤肿痛 315

二、针眼 317

三、眼睑下垂 319

四、迎风流泪 321

五、近视 323

六、色盲 324

七、斜视 325

八、耳鸣、耳聋 327

九、聤耳 329

十、鼻渊 331

十一、鼻衄 332

十二、牙痛 334

十三、咽喉肿痛 336

第八章 专论 339

第一节 针刺麻醉 339

一、针刺麻醉的特点 339

二、针刺麻醉的方法 340

三、针刺麻醉的适应范围 343

四、注意事项 343

第二节 子午流注 344

一、子午流注的意义 344

二、子午流注针法的组成 345

三、子午流注针法的临床运用 351

(一)纳甲法 351

(二)纳子法 357

四、临床运用的灵活性 358

第三节 灵龟八法(附:飞腾八法) 359

一、灵龟八法的组成 359

二、灵龟八法的运用 361

第四节 针灸歌赋辑要 364

一、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歌 364

二、十一募穴歌 364

三、十六郄穴歌 364

四、八会穴歌 365

五、十六络穴歌 365

六、四大总穴歌 365

七、回阳九针歌 365

八、行针指要歌 365

九、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 365

十、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365

十一、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366

十二、十二经子母补泻歌 366

十三、标幽赋 366

十四、肘后歌 368

十五、玉龙歌 368

十六、胜玉歌 370

十七、百症赋 371

十八、八脉交会八穴主治歌 372

十九、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 3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