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皮肤科学
皮肤科学

皮肤科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组编
  • 出 版 社:
  • 出版年份:1973
  • ISBN:
  • 页数:457 页
图书介绍:
《皮肤科学》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总 论 1

第一节 绪言 1

一、对象及任务 1

二、微生物的分类 1

医用微生物学检验 1

三、医用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2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3

一、细菌的大小及基本形态 3

(一)细菌的大小 3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 4

(三)细菌的非典型形态 5

(四)细菌的基本构造与特殊构造 5

一、细菌的化学成分 10

(一)水分 10

第三节细菌的生理 10

(二)菌体的无机成分 11

(三)菌体有机成分 11

二、细菌的物理性质 12

三、细菌的营养 14

(一)营养物的吸收 15

(二)细菌的营养类型 15

(三)细菌的营养物 16

(二)细菌的繁殖速度与生长曲线 27

四、细菌的繁殖 27

(一)繁殖方式 27

(三)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增殖 31

五、细菌的酶 33

(一)酶的性质和作用 33

(二)酶的种类 35

六、细菌的呼吸 36

(二)细菌的呼吸方式 37

(一)氧化方式 37

(三)细菌的呼吸与氧化还原电势 38

七、细菌的代谢产物 40

(一)分解代谢产物 40

(二)合成代谢产物 44

第四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及正常机体的分布 45

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45

二、微生物在水中的分布 47

三、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48

四、正常机体微生物群落的分布 50

第五节 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53

一、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53

(一)温 度 53

(二)辐 射 59

(三)电 流 62

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63

(四)过滤 63

(一)消毒剂 64

(二)常用消毒剂及其作用 65

三、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 73

(一)共生作用 73

(二)拮抗作用 73

第六节微生物的变异 74

一、微生物变异的规律性 74

二、微生物变异的实例 74

(一)种内的变异 75

(二)种间的变异 80

三、人工引起变异的方法 80

四、微生物变异的理论 82

五、微生物变异的应用 83

(一)抗原的性质 85

二、抗原与抗体的性质 85

第二章传染与免疫 85

第一节抗原与抗体 85

一、抗原与抗体的定义 85

(二)抗体的性质 86

三、抗原与抗体的种类 87

(一)抗原的种类 87

1.完全抗原 87

2.半抗原 87

3.嗜异性抗原 88

4.弗斯曼抗原 88

(二)抗体的种类 89

1.天然抗体 89

四、医学上重要的抗原与抗体 90

1.菌体抗原 90

(一)病原微生物的抗原与抗体 90

(2)不完全抗体 90

(1)完全抗体 90

2.免疫抗体 90

2.鞭毛抗原 91

3.表面抗原 91

(二)细菌的毒素与类毒素 91

(三)异种动物血清 92

(四)红细胞 92

第二节血清学反应 92

一、抗原与抗体反应的一般特点 93

二、凝集反应 97

(一)凝集反应的试验方法 97

(二)影响凝集反应的因素 97

1.直接凝集反应 98

2.间接凝集反应 98

(三)凝集反应的类型 98

(四)抗原结构与凝集反应的关系 100

(五)交叉凝集与凝集吸收试验 101

(六)凝集反应的实际应用 102

(七)凝集反应的原理 103

三、沉淀反应 104

(一)沉淀反应的基本方法 105

1.环状试法 105

2.絮状沉淀试法 105

3.琼脂扩散试法 105

4.荚膜膨胀试验 107

5.萤光抗体试法 107

2.康氏梅素血清试验 108

3.热沉淀试验 108

1.细茵分型 108

(二)沉淀反应的实际应用 108

4.法医学的应用 109

(三)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的比较 109

四、溶解反应 110

(一)补体的性质 110

(二)补体的作用 112

1.细菌的溶解反应 114

(三)溶解反应的种类 114

2.红细胞的溶解反应 115

(四)免疫粘着现象 115

五、补体结合反应 116

(一)补体结合反应的原理 116

(二)影响补体结合反应的因素 117

1.抗补体作用 117

(三)补体结合反应的应用 118

5.酸碱度的影响 118

3.时 间 118

2.温度 118

4.电解质的影响 118

1.梅毒的血清诊断 119

2.病毒病与立克次氏体病的血清学诊断 119

3.寄生虫病的血清学诊断 119

六、调理素与吞噬作用 119

七、毒素、类毒素与抗毒素及中和反应 121

(一)毒 素 121

(二)毒素的作用机理 123

(三)毒素的制造 124

2.至适比例 125

3.坦尼斯现象 125

1.中和反应的可逆性 125

(四)毒素与抗毒素反应的特点 125

(五)实际应用 126

第三节传染与免疫 126

一、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126

二、传染与免疫的概念 127

(一)传染的概念 127

(二)免疫的概态 128

(三)传染与免疫的对立统一过程 129

三、病原微生物在传染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130

(一)菌的毒力 130

1.侵袭力 131

2.毒素 132

(二)细菌的数量 133

(三)侵入门户与传染方式 133

1.种的免疫性 135

2.体质的遗传 135

(一)非特异性免疫 135

四、机体在传染与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135

3.中枢神经活动状态 136

4.神经类型 136

5.机体的天然防御屏障 136

(二)特异性免疫 139

1.组织与细胞的特异性免疫 139

2.特异性抗体 140

(三)免疫的种类 146

1.自然自动免疫 147

2.人工自动免疫 147

3.自然被动免疫 147

4.人工被动免疫 147

5.传染性免疫 147

(二)营 养 148

(一)年 龄 148

五、环境因素在传染免疫过程中的作用 148

6.自身免疫 148

(三)内分泌——激素 149

(四)生活方式 149

(五)电离辐射 149

(六)社会因素 149

第四节变态反应 150

一、变态反应的类型 150

二、过敏反应 151

(一)自动过敏反应 152

(二)被动过敏反应 152

(三)过敏反应的局部表现 153

(四)体外过敏反应 153

三、人类的变态反应 154

(一)血清病 154

(二)食物与药物的变态反应 155

四、变态反应的机理 156

(五)自身免疫性疾病 156

(三)传染性变态反应 156

(四)异体植皮反应 156

(一)酶的作用 157

(二)活性物质的作用 157

(三)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157

(四)脱敏作用与抗过敏性 158

五、变态反应与免疫性的关系 159

第五节 免疫学的应用 161

一、诊断方面 161

二、预防方面 161

三、治疗方面 165

第三章细菌学各论 167

第一节病原性球菌 167

一、葡萄球菌 167

附四联球菌 171

二、链球菌 172

八叠球菌 172

三、肺炎双球菌 178

四、脑膜炎双球菌 181

五、淋病双球菌 185

六、卡他球菌 186

第二节肠道杆菌 187

一、大肠杆菌 188

附:致病性大肠杆菌检验 190

二、副大肠杆菌 193

三、肺炎杆菌 194

附一:鼻硬节克雷白氏杆菌 196

附二:臭鼻克雷白氏杆菌 196

四、变形杆菌属 197

五、产气杆菌 199

六、粪产碱杆菌 200

七、绿脓杆菌 201

八、痢疾杆菌属 203

九、沙门氏菌属 215

第三节致病性嗜盐菌 226

第四节硝酸盐阴性杆菌 229

第五节霍乱弧菌及Eltor弧菌 230

第六节嗜血杆菌属及包特氏菌属 236

第七节棒状杆菌属 242

第八节布鲁氏菌属 247

第九节炭疽杆菌 249

附:枯草杆菌 251

第十节鼠疫杆菌 254

第十一节马鼻疽杆菌 256

第十二节结核杆菌 258

第十三节厌氧杆菌属 263

第十四节梭状芽胞杆菌属 264

第四章细菌检验技术 271

第一节染色液及染色法 271

一、革蓝氏染色法 272

二、萋——纳二氏抗酸染色法 273

三、葛倍氏抗酸染色法 274

四、爱尔勃脱氏白喉染色法 275

五、密尔氏荚膜染色法 275

六、吕氏碱性美蓝染色法 276

七、复红美蓝芽胞染色法 276

八、鞭毛染色法 277

九、冯泰纳氏螺旋体镀银染色法 277

十、墨汁衬托染色法 278

第二节细菌生物化学反应试验 279

十一、鼠疫杆菌极体染色法 279

十二、新形隐球菌荚膜染色法 279

一、糖(醇)类发酵试验 280

二、尿素分解试验 283

三、硫化氢产生试验 284

四、靛基质试验 285

五、甲基红试验 286

六、伏——普二氏试验 286

七、枸椽酸盐利用试验 287

八、缩苹果酸盐利用试验 288

九、酒石酸盐利用试验 289

十、氰化钾抑制试验 289

十一、硝酸盐还原试验 290

十二、霍乱红反应 291

十三、溶血试验 291

十四、明胶液化试验 292

十五、牛乳作用的观察 293

十六、胆盐溶菌试验 293

十七、凝固酶试验 294

十八、氧化酶试验 294

十九、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 295

二十、苯丙氨酸脱氨酶试验 296

第三节细菌血清凝集试验 297

一、玻片凝集试验 298

二、试管定性凝集试验 299

三、试管定量凝集试验 299

第四节动物试验 300

一、动物接种 300

(一)接种前准备 300

(二)接种途径与方法 301

(四)解剖 303

(三)接种后观察 303

二、采血技术 304

第五节药物敏感试验 306

一、细菌对药物(化学药物、抗菌素、中药) 306

的敏感试验 306

(一)稀释法 306

(二)弥散法 315

1.单片法 315

2.快速法 318

3.小沟平板法 319

(三)影响敏感试验的因素 320

二、细菌对联合抗菌素的敏感试验 322

(一)各种抗菌素的联合方法 322

(二)试验方法 324

1.试管法 324

2.纸条法 327

第六节培养基 330

一、培养基制备 330

(一)培养基的基本成分 330

(二)培养基酸碱度的测定和校正 332

(三)培养基的澄清法 335

(四)培养基的分装 336

(五)培养基的灭菌 337

(六)培养基的质量检定 337

(七)培养基贮存 338

二、常用培养基 338

(一)基础及营养培养基 338

1.肉膏汤 338

2.牛肉浸液 338

3.肝浸液 339

5.血琼脂 340

4.普通琼脂 340

6.巧克力血琼脂 341

7.半固体琼脂 341

(二)血液培养用培养基 341

1.葡萄糖肉膏汤 341

2.猪胃粘液素牛心浸液 342

3.葡萄糖肉(心)浸液 343

4.琼脂斜面肝浸液 344

(三)生化反应用培养基 345

1.糖发酵肉膏汤 345

2.糖发酵血清水 345

3.双糖铁尿素双层琼脂 346

4.尿素琼脂 348

5.蛋白胨水 348

7.枸橼酸铵琼脂 349

6.葡萄糖蛋白胨水 349

8.缩苹果酸盐培养基 350

9.氰化钾培养基 350

10.酒石酸盐琼脂 351

11.甘油复红肉汤 351

12.硝酸盐培养基 352

13.氯化亚铁明胶 352

14.脱脂紫牛乳 353

15.蛋黄双糖琼脂 353

16.苯丙氨酸琼脂 354

17.双糖培养基 354

(四)肠道杆菌培养基 355

1.甘油缓冲盐水保存液 355

2.四硫磺酸钠增茵培养基 356

3.中国兰琼脂 356

4.伊红美兰琼脂 357

5.S S琼脂 358

6.加尔德氏游散琼脂 359

(五)霍乱弧菌培养基 359

1.霍乱弧茵保存液 359

2.碱性蛋白胨水 360

3.亚碲酸钾碱性蛋白胨水 360

4.齐谢二氏培养基 360

5.煮熟血半固体培养基 361

(六)结核杆菌培养基 361

1.琼氏改良罗氏培养基 361

2.改良固体培养基 362

(七)白喉杆菌培养基 363

1.吕氏血清培养基 363

2.亚碲酸钾血琼脂 363

3.白喉杆菌试管毒力试验培养基 364

(八)真菌培养基 365

1.沙保弱氏琼脂培养基 365

2.牛胆素培养基 366

3.勃列尔氏培养基 366

4.玉蜀黍琼脂 367

(九)其他培养基 367

1.硫乙醇酸钠肉浸液 367

2.疱肉培养基 368

3.鲍一强二氏培养基 368

4.肉浸汁硫堇半固体及复红半固体培养基 369

5.妥一海二氏培养基 370

6.考索夫培养基 370

7.嗜盐茵琼脂 371

8.凝固卵黄培养基 371

9.胱氨酸血琼脂培养基 372

11.胆汁,亚碲酸钾硫酸铜琼脂培养基 373

10.3%氯化钠血琼脂 373

12.硫乙醇酸盐糖发酵培养基 374

第七节细菌培养检查法 375

第八节各种标本细菌学检验 376

第九节菌(毒)种的保管与保存 379

第五章 自身菌苗与恢复期血清 384

第一节 自身菌苗及哮喘菌苗的制备 384

第二节恢复期及自身血清的制备 388

第六章病原性螺旋体 390

第一节绪言 390

一、螺旋体的分类和命名 390

(二)染色 392

(四)培养 392

(三)运动 392

(一)形态 392

二、病原性螺旋体的一般性状 392

(五)分裂 393

(六)变异 393

(七)抵抗力 393

(八)致病性 393

(九)免疫性 393

第二节病原性钩端螺旋体 394

一、形态及染色 394

二、培养 394

三、抵抗力 395

四、抗原构造及分型 395

五、致病性 395

六、免疫性 396

2.培养 397

(二)检验方法 397

1.镜检法 397

七、微生物学检查法 397

(一)标本 397

3.动物接种 398

4.血清学试验 398

5.水中病原性钧端螺旋体检查法 400

第三节 回归热螺旋体 401

一、形态 401

二、培养 402

三、抵抗力 402

四、抗原结构及变异 402

五、致病性 403

六、免疫性 404

七、微生物学检查法 404

(一)形态检查 404

(二)培养 404

一、形态 405

(三)动物接种 405

第四节梅毒螺旋体 405

二、抵抗力 40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406

(一)显微镜检查 406

(二)动物接种 406

(三)血清学试验 408

第五节鼠咬热螺旋体 409

一、形态 409

二、致病性 409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410

第六节奋森氏螺旋体 410

一、形态与培养 410

二、致病性 410

(二)钢圈法 410

三、检查方法 411

第七章病原性真菌 412

第一节 绪言 412

一、真菌的分类系统 413

二、真菌的一般特性 414

(一)形态与构造 414

1.茵丝 414

2.孢子 414

(1)有性孢子 415

(2)无性孢子 416

(二)培养 418

1.酵母型茵落 418

2.酵母样茵落 418

3.丝状菌落 418

1.浅在侵害性真菌 419

2.深在侵害性真茵 419

(四)致病性及免疫性 419

(三)抵抗力及变异性 419

第二节 浅部真菌病的病原菌检验 420

一、真菌玻片培养法 420

(一)曲别针法 420

(三)竹圈法 421

二、浅部真菌病实验室检验 422

(一)毛菌属 423

1.须癣毛癣菌 423

2.红色毛癣菌 424

3.断发毛癣菌 426

4.许兰氏毛癣菌 427

5.同心性毛癣菌 428

6.铁锈色毛癣菌 429

7堇黄色毛癣菌 430

9.麦格氏毛癣茵 432

8.疣状毛癣菌 432

10.禽类毛癣菌 433

(二)小芽孢癣菌属 434

1.狗小芽孢菌 434

2.石膏粉样小芽孢菌 435

3.奥杜盎氏小芽孢菌 436

(三)表皮癣菌属——絮状表皮癣菌属 437

第三节深部真菌病的病原菌检验 438

一、白色念珠菌 438

二、新型隐球菌 440

三、孢子丝菌 441

四、着色芽生菌 443

五、牛型放线菌 445

六、奴卡氏菌 446

七、荚膜组织胞浆菌 447

九、巴西芽生菌 449

八、皮炎芽生菌 449

十、厌酷球孢子菌 450

十一、几种深部真菌病的实验室检验 451

第八章立克次氏体 452

第一节 绪言 452

一、形态及构造 453

二、培养及代谢 454

三、抵抗力 454

四、毒素及抗原 454

五、致病性 455

六、免疫性 455

第二节立克次氏体病的微生物学检查 455

一、显微镜检查 455

二、分离培养 455

三、血清学试验 45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