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一、微生物学的历史 1
二、微生物界 6
三、微生物学的定义 7
第二章 细菌 8
一、细菌形态及其结构 8
(一)细菌细胞的观察 8
(二)细菌形态 9
(三)细菌大小 10
(四)细菌细胞的构造 10
(五)细菌细胞的变形 17
(六)培养特征 17
二、细菌的发育和增殖 18
(一)分裂 18
(二)增殖 18
(三)增殖周期 19
(四)各种细菌混合培养时的增殖 21
(五)增殖所需的物理条件 21
三、细菌营养 24
(一)营养素 24
(二)无机物 26
(三)生长素或维生素 26
(四)摄取营养的方式 26
四、细菌的代谢 27
(一)呼吸 27
(二)基质的分解 31
(三)合成 35
五、细菌遗传和变异 39
(一)核酸的组成和功能 39
(二)变异 42
(三)除突然变异外的遗传变异 47
(四)细菌遗传学在其它领域中的应用 53
六、细菌死亡 56
(一)死亡条件 56
(二)物理性环境因子 57
(三)化学因子 58
(四)灭菌和消毒 62
七、化学疗法 65
(一)历史 65
(二)选择性化学物质 66
(三)抗菌素 67
八、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71
(一)分类 71
(二)命名 73
(三)鉴定 74
九、细菌的培养基与培养 74
(一)培养基 74
(二)培养 77
(三)纯培养 78
附一、正常菌丛 79
(一)菌丛 79
(二)常在菌丛或正常菌丛 79
(三)常在菌丛的形成 79
(四)人和动物各部位的菌丛及其组成的菌种 80
(五)菌丛存在的意义 80
附二、食品细菌 83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种类 84
(二)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 84
附三、水和牛奶中的细菌 86
第三章 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类 88
一、立克次氏体目 88
(一)形态和染色性 88
(二)培养和增殖 89
(三)化学组成和抵抗力 89
(四)血清学特性 89
(五)病原性和免疫 89
(六)对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敏感性 90
二、衣原体目 90
(一)形态和增殖周期 90
(二)培养和增殖 90
(三)化学组成和抵抗力 91
(四)血清学特性 91
(五)病原性和免疫 91
(六)对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敏感性 91
第四章 霉形体类 92
一、霉形体的特征 92
二、分类 93
三、霉形体一般性状 96
(一)形态和染色性 96
(二)培养和增殖 96
(三)化学组成和抵抗性 97
(四)生理特性 97
(五)血清学特性 98
(六)病原性 98
(七)感染和免疫 102
(八)对化学药物和抗菌素的敏感性 102
第五章 真菌 104
一、真菌 104
(一)形态与分类 104
(二)发育与营养 107
(三)病原性真菌病 107
第六章 病毒 110
一、动物病毒的特性和结构 110
(一)整个病毒颗粒的形状和大小 112
(二)衣壳的形态及其对称性 112
(三)壳粒与核酸芯的细微结构 112
(四)囊膜的形成与结构 112
(五)病毒粒子的化学组成 112
二、病毒的增殖 115
(一)病毒的吸附 115
(二)病毒的侵入和脱外膜 116
(三)病毒材料的合成 116
(四)病毒颗粒的形成 117
(五)病毒颗粒释放到细胞外面 117
(六)不完全病毒 117
(七)病毒增殖和细胞形态变化 117
三、病毒的培养 118
(一)用鸡胚培养病毒 118
(二)组织培养法和病毒 119
(三)实验动物和病毒 121
四、病毒的干扰 121
(一)植物病毒的干扰 122
(二)动物病毒的干扰 122
(三)由病毒颗粒引起的干扰 122
(四)干扰素 122
(五)病毒的干扰及其应用 124
五、动物病毒的变异 124
(一)变异形式 124
(二)病原性和毒力的变异 125
(三)细胞范围变异 126
(四)抗原变异 126
(五)其它变异 126
六、病毒的灭活 127
(一)囊膜脂质层的破坏 127
(二)病毒蛋白的变性 127
(三)病毒核酸的损伤 127
七、病毒的浓缩、纯化 127
(一)减压浓缩法 127
(二)组分离心法 128
(三)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法 128
(四)沉淀法 128
(五)经有机溶剂处理 128
(六)利用分配系数不同的方法 128
(七)利用吸附、游离的方法 128
(八)其它方法 128
八、病毒疫苗 128
(一)活苗 129
(二)灭活苗 129
(三)亚单位苗 129
九、抗病毒药和化学疗法 130
(一)抗病毒药物的筛选 130
(二)化学疗法的可能性 130
十、噬茵体 130
(一)感染 131
(二)实际应用 132
十一、病毒的分类 132
(一)病毒的分类标准 133
(二)典型分类标准的检查法 134
第七章 感染与免疫 138
一、感染和传染病 138
(一)腐生菌和寄生菌 138
(二)病原菌和非病原菌 138
(三)感染 138
二、细菌的病原性 138
(一)粘着性 139
(二)毒素原性 139
(三)侵袭性 140
三、宿主抵抗力 142
(一)天然抵抗力 142
(二)免疫 144
(三)机体的免疫系统 145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47
四、传染病的形成和发病 148
(一)侵入门户 148
(二)侵入部位的反应——炎症 148
(三)细菌在体内传播 148
(四)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 149
(五)传染病的潜伏期和症状 149
(六)隐性感染 149
(七)传染病的结局 149
五、抗原和抗体 149
(一)抗原 149
(二)抗体 152
(三)补体系 157
六、抗原——抗体反应 159
(一)引起抗原——抗体反应的方法 160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160
(三)埃希氏侧链理论对抗原——抗体反应的解释 171
七、变态反应和过敏性 172
(一)变态反应的类型 172
(二)自身免疫病 176
(三)免疫耐受 177
各论 179
第一章 细菌 179
一、螺旋体类 179
(一)螺旋体科 179
1、密螺旋体属 179
2、疏螺旋体属 179
(二)钩端螺旋体科 180
1、钩端螺旋体属 180
二、螺茵类 181
1、弯曲杆菌属 181
三、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和球菌 183
(一)假单胞菌科 183
1、假单细胞属 183
(二)莱齐奈尔杆菌科 185
1、莱齐奈尔杆菌属 185
(三)奈瑟氏菌科 185
1、奈瑟氏菌属 185
2、莫拉氏菌属 185
3、不动杆菌属 186
(四)所属科不明的属 186
1、变单胞菌属 186
2、产碱杆菌属 186
3、黄杆菌属 186
4、布鲁氏杆菌属 186
5、包底特氏菌属 189
四、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杆菌类 189
(一)肠杆菌科 189
1、埃希氏杆菌属 193
2、沙门氏杆菌属 194
3、志贺氏杆菌属 196
4、爱德华氏杆菌属 196
5、耶尔辛氏杆菌属 196
(二)弧菌科 197
1、弧菌属 197
2、产气单胞杆菌属 198
3、普莱锡单胞杆菌属 199
(三)巴氏杆菌科 199
1、巴氏杆菌属 199
2、放线杆菌属 203
3、嗜血杆菌属 203
(四)所属科不明的属 205
1、色杆菌属 205
2、心杆菌属 205
五、厌氧性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群 205
(一)厌氧杆菌属 205
(二)梭状杆菌属 205
六、革兰氏阳性球菌类 205
(一)葡萄球菌属 205
(二)微球菌属 207
(三)链球菌属 208
(四)肠球菌属 211
(五)产气球菌属 211
(六)厌氧性革兰氏阳性球菌类 211
(七)厌氧性革兰氏阴性球菌类 211
七、芽胞杆菌类 212
(一)芽胞杆菌属 212
(二)梭状芽胞杆菌属 214
八、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杆菌类 219
(一)乳酸杆菌属 219
(二)李氏杆菌属 219
(三)丹毒丝菌属 221
(四)棒状杆菌属 221
(五)丙酸杆菌属和真细菌属 222
(六)放线菌属 222
(七)嗜皮菌属 224
(八)分枝杆菌属 224
(九)奴卡氏菌属 227
(十)红色球菌属 227
(十一)双枝杆菌属 227
第二章 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类 228
一、立克次氏体目 228
1、立克次氏体属 228
2、罗卡利氏体属 230
3、科克氏体属 230
二、衣原体目 231
衣原体属 231
第三章 霉形体类 233
一、霉形体目 233
(一)霉形体科 233
1、霉形体属 233
2、尿原体属 241
(二)螺旋原体科 242
螺旋原体属 242
二、无胆甾原体目 243
(一)无胆甾原体科 243
1、无胆甾原体属 243
第四章 真菌 244
一、真菌 244
(一)腐生菌属菌种 244
(二)接合菌亚门菌种 244
(三)内孢囊菌 244
(四)念珠菌属菌种 244
(五)新生隐球菌 245
(六)硬皮性鳞斑霉菌 245
(七)申克侧孢霉菌 245
(八)组织胞浆菌属菌种 245
(九)皮肤芽生菌 246
(十)粗球孢子菌 246
(十一)小孢子菌属和白癣菌属菌种 247
(十二)曲状菌属菌种 247
(十三)白地霉菌 248
(十四)与真菌病有关的其它菌 248
第五章 病毒 249
一、DNA病毒 249
(一)痘病毒群 249
(二)虹色病毒群 251
(三)疱疹病毒群 252
(四)腺病毒群 254
(五)肿瘤病毒群 255
(六)肝DNA病毒群 256
(七)细小病毒群 257
二、RNA病毒 258
(一)呼肠弧病毒群 258
(二)双RNA病毒群 260
(三)披盖病毒群 260
(四)黄病毒群 261
(五)日冕形病毒群 262
(六)副粘病毒群 263
(七)弹状病毒群 264
(八)正粘病毒群 265
(九)朋杨病毒群 266
(十)砂粒病毒群 267
(十一)逆转录病毒群 267
(十二)小RNA病毒群 269
(十三)杯样病毒群 271
三、未分类的代表性病毒 272
附录一、防止生物危害的对策 274
附录二、英汉菌名对照 280
附录三、英汉病毒名对照 289
索引 301
- 《家畜百宝 猪、牛、羊、鸡的综合利用》山西省商业厅组织技术处编著 1959
- 《微生物培养与显微检验》李晶主编 2018
- 《食品微生物学教程》李平兰主编 2019
- 《微生物学》杨革主编 2018
-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王英明,徐德强主编 2019
- 《牙髓病学 生物学与临床视角》(意)多米尼科·里库奇,(巴西)小约瑟·斯奎拉编;陈刚,殷欣,苏阳责编;刘贺,汪林译 2020
- 《发育生物学》(芬)S.F.吉尔伯特,(美)M.J.F.巴雷西编者;罗静,岳漫宇,刘晶责编石德利译者 2020
- 《药物学基础与临床应用》李敏主编 2018
- 《微生物学实验与指导》周长林主编 2019
- 《奥妙的微生物世界》贾士儒,韩培培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