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大学之道圣学纲目  史幼波《大学》讲记
大学之道圣学纲目  史幼波《大学》讲记

大学之道圣学纲目 史幼波《大学》讲记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史幼波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15814278
  • 页数:222 页
图书介绍:《大学》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部经典蕴含了中华先哲的智慧,记述了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本书通过逐字逐句的讲解,用通俗活泼的语言,使几千年前的经典浅显易解。阅读这部经典,既可修身养性,又可增智广识,还可立德励志。阅读本书,可以改进我们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思维方式,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大学之道圣学纲目 史幼波《大学》讲记》目录
标签:大学 纲目

第一讲 国学与现代人的需要 1

“要命”的学问 2

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4

哪儿来的“邪火” 5

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7

读好《大学》,享受人生 9

长盛不衰“三家店” 11

四部——皇家图书馆的归类 14

粮食店、药店、杂货店 15

慢泡细品学国学 17

第二讲 《大学》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9

大学,是大人的学问 20

古人的小学课程 22

成人之后,还要成大人 25

何为大人境界 26

人人皆成大人,个个吉无不利 28

《大学》纵览 29

《大学》经文 30

《大学》里头有什么道 33

传统中的“道”和“器” 34

大学之道乃是大道 36

“大学之道”的总纲 37

修己治人与自度度人 39

“知止”是两个招式 41

“入定”才有力量 43

“静”是成功者的气质 45

“安”是一种境界 46

功夫到家,能虑能得 47

循序渐进,就能得道 48

“八目”是因果的推演 50

修身是根本 53

第三讲 从“明明德”中认识我们的精神 55

中国上古史的基本线索 56

《尚书》的变迁 58

古代帝王的“明明德” 59

“自明”与“自性三宝” 62

精神中的“体相用” 65

认识精神的本体:“我”是谁 67

时间和空间都在心上起作用 68

传统中的精神现象学 70

精神之妙“用” 71

让混沌之心光明起来 72

王阳明先生的“四句教” 73

第四讲 从日日新到止于至善 77

自强不息日日新 78

行行出状元,人人可自新 80

止于至善,停留在最好的地方 82

从社会关系中确定最佳位置 85

领导与下属 86

父慈子孝,人性之基 87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9

至善境界的人格魅力 90

第五讲 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 93

孔夫子的司法观 94

本末倒置,乱象丛生 97

知其所止知根本 98

朱熹补充的“格物致知” 100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 102

王阳明怎样格物 103

格物,致良知 105

人为啥要骗自己 107

邹忌讽齐王纳谏 109

好德如好色 110

慎独才是真功夫 111

头顶三尺有神明 113

第六讲 正心修身与情绪管理学 115

回顾,从格物到诚意 116

正心修身,由内而外的修炼 117

盲龟浮木,人身难得 119

“身见”是个大麻烦 121

正心就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123

致中和,正心的根本方法 125

心常在焉,做个有心人 127

末后一着的功夫 129

不被情绪牵着鼻子 130

第七讲 古代齐家之道的窍门 133

知行合一,内明外用 134

凤姐管家与张公百忍 135

修身的五大障碍 138

不要被情绪偏见所蒙蔽 139

国之不祥者有三 141

盲目崇拜带来的灾难 142

同情心不可泛滥 143

人不可无傲骨 144

历史上两个骄傲的人 146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148

人心自古就没有变过 149

第八讲 古代宗法制度的伦理基础 153

心性修养,八字总纲 154

从齐家到治国 156

不孝不足以为人 157

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160

用慈爱维系社会大家庭 161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162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164

君王是古人最大的榜样 166

动物世界与人类社会 16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68

家国同构的传统宗法制度 169

第九讲 大人君子的最高目标(上) 173

从治国到平天下 174

天下九州的治理原则 175

人间正道,推己及人 177

独乐乐与众乐乐 179

殷鉴不远,得民心者得天下 180

国家要以德为本,以财为末 182

舍本逐末,后果很严重 184

因果报应,分毫不爽 186

天命无常,道善则得之 188

人之贤者,国之瑰宝 189

秦穆公的用人之道 192

弱肉强食之误 193

亲贤者,远小人 195

第十讲 大人君子的最高目标(下) 199

生财大道,开源节流 200

横财可不好消受 201

两种截然相反的财富观 204

利者,义之和也 206

孟献子的财富理念 207

盛衰兴废的历史教训 209

天下国家,以义为利 211

补充 关于《大学》之“七证” 213

“七证”下手在“知止” 214

修定的具体方法 217

真得定方可明明德 219

后记 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