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汉易之风华再现  惠栋易学研究  下
汉易之风华再现  惠栋易学研究  下

汉易之风华再现 惠栋易学研究 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2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伯适著
  • 出 版 社:文史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575496582
  • 页数:1158 页
图书介绍:
《汉易之风华再现 惠栋易学研究 下》目录

第五章 惠栋专述《周易》经传之特色(上) 537

第一节 长于文字训诂 538

一、以字书作为文字训诂之主要根据 538

二、诂训详明 546

(一)详用文献,内容宏富 546

(二)挑战常说,理据恰当 548

(三)数义并陈,详作参照 553

(四)兼取汉《易》诸法,理据详备 556

第二节 博引群籍众说以释《易》 560

一、以汉魏《易》家作为引述之主要对象 560

(一)广引《易》说述而不作 560

(二)宗主虞学引述频繁 565

二、以《易传》解其经义 567

三、博采诸经与其传注为释 574

四、取子书与史籍为释 586

(一)原始道家子书的引述 587

(二)道家倾向的扬雄与刘安思想之引述 588

(三)董仲舒与刘向父子的引述 592

(四)《论》《孟》《荀》思想的引述 597

(五)《参同契》等神道色彩典籍的引述 603

(六)《国语》等史书之引述 607

第三节 《易纬》作为述《易》之重要来源 610

一、《易纬》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学术地位 610

二、惠氏援《易纬》说《易》之概况 611

三、惠氏引述内容之讨论 639

(一)辅翼虞翻等汉代诸家《易》说 639

(二)以卦、爻象释义 640

(三)扩充《易传》的宇宙生成观 641

(四)其它有关思想之论述 644

第四节 改易经文以释《易》 648

一、经文改易之概况 649

二、从文献校勘看其改易 661

(一)改字方面 662

(二)删字方面 666

(三)增字方面 668

(四)句读之校定 670

三、改字校勘之商榷 674

(一)主要缺失 674

(二)擅改经文之商榷与反省 677

第六章 惠栋专述《周易》经传之特色(下) 681

第一节 之卦作为解释卦义的重要方法 681

一、乾坤二五相摩而生六子 682

二、乾坤盈虚生十二消息卦 687

(一)复卦 690

(二)临卦 693

(三)泰卦 693

(四)夬卦 694

(五)姤卦 696

(六)遯卦 697

(七)大壮卦 697

(八)否卦 698

(九)观卦 700

(十)剥卦 700

三、消息卦生杂卦的卦变系统 703

(一)自乾坤而来之卦者 707

(二)反复不衰而为变例者 714

(三)据传为说而为变例者 716

(四)二阳四阴之卦 718

(五)二阴四阳之卦 722

(六)三阳三阴之卦 725

第二节 采用卦爻象以释《易》 730

一、取用卦爻象之情形 730

(一)以取人身象 732

(二)以六爻贵贱而为说 733

(三)阴阳爻取象之说 734

(四)自内曰往,自外曰来 736

(五)其它爻象 737

二、惠氏卦象取象之主要依据 738

(一)《说卦》的八卦用象 739

(二)虞氏逸象 742

(三)《九家说卦》逸象 743

三、用象之检讨 744

第三节 互体得卦取象以释文义 750

一、互体运用之情形 750

二、互体之类别 761

(一)三爻互体 761

(二)四爻重卦互体 764

(三)五爻重卦互体 772

三、多取非本卦正体之互卦与互体运用之商榷 781

(一)非本卦正体之互卦 781

(二)互体运用之商榷 782

第四节 爻位之说为述义之重要内涵 787

一、爻位之当位说 788

(一)惠氏载《易传》中当位与与不当位之情形 789

(二)「贞」在当位上的重要意义 794

二、爻位之相应说 796

(一)惠氏载《易传》中相应之情形 797

(二)惠氏相应说的重要内涵 799

三、爻位之承乘说 804

(一)承 804

(二)乘 810

四、理想的中位说 814

(一)中和为中位之最佳典式 815

(二)爻位的理想归宿—成既济定 816

(三)中位以五爻尤重 817

第五节 综采汉儒其它重要主张以释《易》 819

一、半象 819

二、两象易 825

(一)惠氏列举虞氏两象易之说 825

(二)惠氏使用两象易述《易》之情形 829

三、反卦与旁通 832

(一)反卦 833

(二)旁通 837

四、震巽特变 844

第六节 小结 850

第七章 惠栋易学的义理观 859

第一节 宇宙观 859

一、太极为本的宇宙观 860

二、太易化生的宇宙观 868

(一)侧重「有」的气化说 869

(二)太极同于太易之最高性 871

(三)气之性以变易 873

三、乾坤为宇宙万物化生的门径 876

(一)主导的地位 876

(二)尊卑贵贱之别 880

四、道的实质意涵 883

五、「一」所涵摄的意涵 895

(一)文字学上的意义 895

(二)原始道家上的意义 896

(三)儒家思想上的意义 898

(四)诸子与黄老思想上的意义 902

(五)「一」作为易学范畴的明确定义 907

(六)太极元气,函三为一 909

六、成既济定的理想境域 915

第二节 《中庸》与《易》理的融摄 925

一、道论概念之会通 925

(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贯通之道 925

(二)「隐微」与「独」的意义 935

二、中和思想的会通 942

(一)「中」的主体概念之契合 942

(二)中和之道在赞化育之本的会通 946

三、诚的思想的会通 951

四、其它 956

第三节 《易》与礼与史的会通 960

一、以礼释《易》 960

(一)婚礼 960

(二)祭礼 966

(三)丧礼一凶事用圭 984

(四)宾客与酒食朱绂之礼 986

(五)刑罚 992

二、以史释《易》 995

(一)乾卦九五为庖犧之象 996

(二)以春秋战事明师律与舆尸之义 998

(三)崩来而复归其道 999

(四)弑君父而八月有凶 1000

(五)成汤归妹 1001

(六)变通之道 1002

(七)建万国亲诸侯者为夏先王 1004

(八)衣裳之制取诸乾坤之义 1005

三、明堂说 1008

(一)明堂的功能与架构 1008

(二)明堂与易学的重要相系关系 1015

第四节 惠氏义理观馀说 1019

一、有无 1020

二、虚 1024

三、理 1028

四、日月为易 1031

第八章 惠栋易学的检讨 1037

第一节 总结惠栋治《易》之主要内涵 1037

一、考索汉代诸家《易》说之重要内涵 1037

(一)孟、京《易》说之重要内涵 1037

(二)虞、荀《易》说之重要内涵 1042

(三)郑玄《易》说之重要内涵 1044

(四)考索诸家《易》说之商榷与缺失 1045

二、总结惠氏述易之主要特色 1048

(一)文字训诂之法 1048

(二)群籍众说之文献运用 1049

(三)《易纬》的重要地位 1050

(四)经文之改易 1050

(五)之卦训义之法 1051

(六)卦爻象释义之法 1052

(七)互体取象之法 1052

(八)爻位述义之法 1053

(九)其它象数主张 1054

三、总结义理观的主要内涵 1055

(一)宇宙观 1055

(二)《中庸》与《易》理融摄 1056

(三)《易》与礼、史会通 1057

(四)其它 1058

四、校勘与辑佚之检讨 1059

(一)在经文校勘改易方面 1059

(二)在郑《易》的增补辑佚方面 1061

五、述《易》上的文献运用缺失 1062

(一)未原本原说而断作剪裁 1062

(二)转引古说而未明出处 1064

(三)所明出处错误或有瑕疵 1065

(四)引用内文改易或阙字 1067

(五)改易所引原文为古字 1069

第二节 惠栋易学的评价与影响 1071

一、从纯粹汉学的历史意义作评价 1071

二、从惠栋的立场给予客观的正面评价 1075

(一)复汉的必然率行 1075

(二)重要的正面评价 1080

三、惠栋易学的影响 1084

(一)对张惠言的影响 1086

(二)对李道平的影响 1087

第三节 从象数思维的定位与诠释学思潮反省惠氏易学 1094

一、象数思维定位的反省 1094

(一)从科学的概念看象数易学 1095

(二)从阴阳变易的思想看象数易学 1098

二、从诠释学思潮看惠氏易学 1100

(一)从「历史图像」的观点看惠氏易学 1101

(二)从诠释学方法论的概念上看惠氏易学 1104

(三)从现代诠释学的角度看惠氏易学的定位 1109

(四)从宏观的经典阐释角度看惠氏易学的时代意义 1115

参考书目 1123

一、惠栋著作 1123

二、其它古籍《易》著 1123

三、当代《易》著 1127

四、《易》类以外十三经 1129

五、经学通论专著 1131

六、小学类专著 1132

七、史类专著 1133

八、子部相关专著 1135

九、集部相关论著 1137

十、论文期刊 1137

附件 1141

【附件一】八卦候应与二十四节 气徵验之内容 1141

【附件二】星象图 1144

【附件三】虞氏运用《说卦传》卦象统计表 1147

【附件四】郑玄《周易》佚文与今本相异比较表 1152

【附件五】黄宗羲「乾坤凿度主岁卦」 115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