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下庄铀矿田岩浆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
下庄铀矿田岩浆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

下庄铀矿田岩浆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展适著
  • 出 版 社: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2253790
  • 页数:1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在大量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前人研究中存在的对关键岩体的成岩年龄、成矿作用及成矿流体来源等方面认识的不一致,以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成矿作用过程有关的水-岩作用特征等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对下庄铀矿田所在的贵东花岗质杂岩体的成岩时代、岩浆活动序列、物质来源、形成方式、演化程度及其与下庄富铀矿体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并重点讨论了贵东花岗质杂岩体中与铀成矿关系最密切的帽峰岩体的特征及其特殊性。
《下庄铀矿田岩浆作用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2研究背景与现状 1

1.3存在问题 3

1.4研究内容 4

1.5实物工作量 4

1.6主要创新点 5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6

2.1大地构造位置 6

2.2区域地层与岩浆活动 7

2.2.1区域地层 7

2.2.2岩浆岩分布与特征 12

2.3区域有利的铀成矿地质条件 15

2.3.1区域存在富铀地层是铀成矿的物源保障 15

2.3.2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与多期次蚀变叠加活化了铀 17

2.3.3拉张的构造动力环境 18

2.4下庄铀矿田基本概况 19

2.4.1矿田基本概况 19

2.4.2矿床地质特征 20

2.5小结 21

第3章 花岗岩形成时代的新认识与岩浆演化序列 22

3.1石土岭矿区帽峰岩体的单颗粒锆石LA-ICP-MS U-Pb法年龄 22

3.1.1样品性质和准备 23

3.1.2样品测试方法 23

3.1.3测试结果 24

3.2对贵东岩体形成和演化系列的重新认识 25

3.2.1已有贵东岩体年龄结果及本次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地质意义 25

3.2.2贵东杂岩体的形成时代与演化序列 28

3.3小结 30

第4章 岩浆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4.1贵东花岗质杂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1

4.1.1主量元素特征 31

4.1.2稀土元素特征 37

4.1.3微量元素特征 40

4.1.4贵东花岗质杂岩体的源区成分及熔融温度 44

4.2贵东花岗质杂岩体的同位素特征及讨论 46

4.3下庄矿田范围内基性岩脉及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9

4.3.1基性脉岩的分布特征与形成时代 49

4.3.2基性脉岩的岩石化学特征 52

4.4小结 56

第5章 花岗岩的水-岩作用及蚀变矿物学研究 58

5.1蚀变岩石的类型与特征 58

5.2蚀变岩石的岩石化学特征 60

5.2.1蚀变岩石的岩石化学特征 60

5.2.2蚀变岩石的矿物组合特征 63

5.3绿泥石的化学成分及形成环境研究 65

5.3.1蚀变岩石中绿泥石的分布 65

5.3.2绿泥石的化学成分及分类 67

5.3.3绿泥石的形成环境 70

5.3.4绿泥石的形成机制及与铀成矿的关系 73

5.4电气石 76

5.4.1电气石的产状和共生组合 77

5.4.2电气石的成分特征 78

5.4.3电气石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 79

5.5小结 82

第6章 成矿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84

6.1脉石矿物方解石的研究 84

6.1.1方解石样品的采集 84

6.1.2方解石的谱学特征 85

6.1.3方解石的碳、氧、锶同位素特征 89

6.2成矿流体的包裹体特征 91

6.2.1包裹体的类型和特征 91

6.2.2成矿流体的温度 91

6.2.3包裹体的群体成分特征 91

6.2.4单个包裹体气体成分的激光拉曼光谱测定 93

6.3铀的迁移与沉淀形式 94

6.4成矿流体的来源 95

6.4.1成矿流体中水的来源 95

6.4.2成矿流体中碳的来源 99

6.4.3成矿流体中He-Ar的来源 101

6.5小结 103

第7章 下庄铀矿田矿床成因 105

7.1铀成矿作用类型与特点 105

7.1.1成矿作用类型 105

7.1.2铀成矿时代 108

7.2成矿物质来源 111

7.2.1成矿的热源 112

7.2.2成矿物质来源 112

7.3问题讨论 119

7.3.1精确的成岩年龄测定引起了人们对矿床成因的反思 119

7.3.2为什么下庄矿田的矿床都围绕着帽峰岩体分布?帽峰岩体的特殊性 120

7.4下庄铀矿田矿床成因探讨 122

7.5小结 123

第8章 结束语 125

8.1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要点 125

8.2存在问题及建议 126

参考文献 128

Abstract 139

图版 14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