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勇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040322699
  • 页数:3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①疾病的基本理论;②疾病的分子和细胞基础;③基本病理生理过程;④系统病理生理学。本书充分体现了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以及知识的交叉融合等特色:在“疾病概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疾病的系统生物学”内容;突出了“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和“细胞的异常死亡”的内容,以加强学生对疾病的分子和细胞基础的认识;把密切关联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整合为一章,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加了“炎症的病理生理学”内容,为认识炎症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把内容结合紧密的三个章节“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整合为一章,增加了相关知识的融合;在系统病理生理学的内容中,加强了对循环、呼吸、肝、肾和神经系统疾病和发病机制的概括性介绍;并根据当今疾病谱的变化,增加了“内分泌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和“免疫系统的病理生理学”的内容。配有数字课程,资源丰富,加深对学习内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满足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本书适用于基础、临床、预防、护理、检验、口腔、药学等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并可作为长学制医学生、临床医师及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病理生理学》目录

绪论 1

一、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2

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

三、病理生理学参数的正确获取与分析 3

四、病理生理学指标的影响因素 5

第一章 疾病概论 6

第一节 健康、亚健康与疾病 7

一、健康 7

二、亚健康 8

三、疾病 9

第二节 疾病的病因和发病学 10

一、病因学 10

二、发病学 12

第三节 疾病的过程与转归 14

一、疾病过程 14

二、疾病的转归 14

第二章 疾病的系统生物学 16

第一节 系统生物学的基本理论 17

一、系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7

二、系统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方法、流程及其特点 17

三、系统生物学的应用与前景 19

第二节 组学技术在系统生物学中的应用 20

一、基因组学 20

二、转录组学 21

三、蛋白质组学 22

四、代谢组学 22

五、相互作用组学 23

六、表型组学 23

七、药物组学 24

第三节 重大疾病的系统生物学 24

一、肿瘤系统生物学 25

二、心血管疾病系统生物学 27

第三章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30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 31

一、细胞的信号 31

二、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 31

三、非受体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 39

四、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调节靶蛋白活性的主要方式 40

五、信号转导的终止和负性调节 41

第二节 细胞信号通路的交互作用与网络 43

一、信号转导通路间的相互协同作用 43

二、信号转导通路间的相互拮抗作用 43

三、不同信号转导通路可发生会聚和整合 43

第三节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44

一、病因和发生机制 44

二、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环节 45

第四章 细胞死亡 48

第一节 细胞死亡概述 49

一、细胞死亡的概念 49

二、细胞死亡的形式 49

第二节 细胞凋亡 50

一、细胞凋亡的特征及意义 50

二、影响细胞凋亡的因素 51

三、细胞凋亡的机制 52

四、细胞凋亡与疾病 55

第三节 细胞自噬 56

一、自噬的概念和分类 56

二、自噬的发生与调控机制 58

三、自噬的生物学意义 60

四、自噬与疾病 61

第五章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62

第一节 正常水、钠代谢 63

一、体液 63

二、体液渗透压与体液交换 63

三、水、钠平衡及调节 64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67

一、体液容量减少 67

二、体液容量增多 70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74

一、正常钾代谢 74

二、低钾血症 76

三、高钾血症 79

第四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81

一、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81

二、酸碱平衡的调节 82

三、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85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 87

一、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87

二、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95

第六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96

一、根据pH的变化判断是酸中毒还是碱中毒 96

二、根据病史和血气分析值判断 96

三、根据代偿调节的方向性判断 96

四、计算AG值判断 97

第六章 缺氧 98

第一节 氧的代谢、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99

一、氧的代谢 99

二、常见的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101

第二节 缺氧的分类、原因和发病机制 102

一、乏氧性缺氧 103

二、血液性缺氧 103

三、循环性缺氧 104

四、组织性缺氧 105

第三节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106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106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107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110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11

五、缺氧时的细胞反应及其分子机制 112

第四节 氧疗和氧中毒 113

一、氧疗 113

二、氧中毒 114

第七章 应激反应与疾病 116

第一节 稳态、稳态应变与应激反应概论 117

一、稳态 117

二、稳态应变 117

三、应激反应概论 118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分子基础 120

一、激素、神经递质与细胞因子 121

二、急性期蛋白 123

三、热休克蛋白 123

四、自由基 124

五、内质网应激 124

第三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124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124

二、急性期反应 126

三、机体代谢和各系统功能变化 126

第四节 应激反应与疾病 128

一、应激性溃疡 129

二、应激相关性躯体疾病 130

三、应激相关性心理、精神障碍 131

第八章 炎症 133

第一节 概述 134

第二节 病因 134

一、感染性因素 134

二、非感染性因素 134

第三节 炎症的发生发展机制 135

一、炎症细胞活化 135

二、炎症介质的产生及其表达调节机制 137

三、组织增生 140

第四节 炎症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141

第五节 发热 141

一、概念 141

二、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 142

三、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145

四、发热时代谢和系统功能的变化 146

五、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147

第六节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147

一、概念 147

二、SIRS的发生发展过程 148

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分类 149

四、机体主要器官的功能障碍 150

五、防治原则 151

第九章 休克 152

第一节 休克的概念、原因和分类 153

一、休克的概念 153

二、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153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 154

一、休克的分期和微循环变化 154

二、休克时血液细胞流变学变化 159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61

四、体液因子和炎症介质在休克发生中的作用 163

第三节 休克对机体的影响 164

一、细胞损伤和代谢改变 164

二、休克时器官功能变化 166

第四节 休克的防治措施 168

一、及早预防 168

二、积极治疗 168

三、治疗过程的疗效监测 170

第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71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与病因学 172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172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 172

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条件 172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 173

一、活性氧的损伤作用 173

二、钙超载 176

三、白细胞损伤作用 179

四、补体级联的损伤作用 180

第三节 代谢与机能变化 181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181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182

三、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182

四、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182

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183

六、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183

七、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183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措施 183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 183

二、清除活性氧 183

三、减轻细胞内钙超载 184

四、减少白细胞浸润 184

五、抑制补体级联反应的激活 184

六、启动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 184

第十一章 肿瘤的病理生理学 185

第一节 肿瘤病因学 186

一、化学致癌因素 186

二、物理致癌因素 187

三、生物致癌因素 188

四、机体自身因素 189

第二节 肿瘤发病学 190

一、肿瘤发生发展的特性 190

二、癌基因 192

三、抑癌基因 194

四、DNA修复基因 196

五、代谢酶基因 197

第三节 肿瘤侵袭与转移 198

一、肿瘤侵袭与转移的基本过程 198

二、肿瘤侵袭与转移相关重要分子及其作用机制 199

三、上皮-间质转化 201

四、肿瘤血管生成 202

第四节 肿瘤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02

一、肿瘤预防 202

二、肿瘤诊断 202

三、肿瘤治疗 204

第十二章 循环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206

第一节 循环系统疾病的病因学 207

一、循环系统疾病的分类 207

二、循环系统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207

第二节 循环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 208

一、心律失常 208

二、血液分流 209

三、高动力循环状态 210

四、冠状动脉循环功能不全 211

第三节 心力衰竭 211

一、概述 211

二、病因、诱因、分类和分期 212

三、发生的基本机制 215

四、机体的代偿活动 219

五、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221

第四节 循环系统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23

一、控制病因,消除诱因 223

二、合理用药,快速控制临床症状,提高长期生存率 223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非药物治疗 224

四、心血管系统疾病防治的新方向 224

第十三章 呼吸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226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学 227

一、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227

二、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228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 229

一、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229

二、肺泡低氧 230

三、气道高反应性 230

四、肺水肿 232

五、肺微循环障碍 232

六、阻塞性肺疾患的病理生理变化 233

第三节 呼吸衰竭 234

一、概念和分类 234

二、病因 235

三、发病机制 235

第四节 主要代谢和功能变化 241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242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242

三、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243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243

五、血液系统的变化 244

六、泌尿系统的变化 244

七、消化系统的变化 244

第五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44

一、病因 244

二、发病机制 244

第六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48

一、防治原发病 248

二、氧疗 248

三、降低PaCO2 248

四、改善内环境及重要脏器的功能 249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250

第一节 肾功能不全的发病环节 251

一、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 251

二、肾小管功能障碍 252

三、肾内分泌功能障碍 253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 254

一、原因与分类 254

二、发病机制 256

三、功能及代谢变化 258

第三节 慢性肾衰竭 260

一、病因和发展过程 260

二、主要学说 261

三、肾单位功能丧失的机制 262

四、功能及代谢变化 263

第四节 肾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65

一、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毒性物质对肾的损害作用 265

二、防止和纠正肾血流低灌注状态 266

三、合理抗休克治疗 266

四、利尿剂的使用 266

五、血管活性药 266

六、纠正酸中毒 266

七、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266

八、控制氮质血症 266

九、肾替代治疗或血液净化疗法 266

十、肾移植 267

十一、中医中药治疗 267

十二、干细胞治疗 267

第十五章 消化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268

第一节 肝功能不全 269

一、常见病因与分类 269

二、发病环节 270

三、功能及代谢变化 271

第二节 黄疸 273

一、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273

二、分类 275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275

四、对机体的影响 277

第三节 肝性脑病 278

一、分类和分期 278

二、发病机制 279

三、诱发因素 285

第四节 肝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86

一、肝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86

二、黄疸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86

三、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86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288

第一节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学 289

一、血管性疾病 289

二、感染性疾病 290

三、退行性疾病 290

四、创伤 291

五、肿瘤 291

六、遗传性疾病 291

七、代谢障碍性疾病 292

八、中毒和环境相关的疾病 292

九、产伤和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 292

十、脱髓鞘性疾病 292

十一、系统性疾病伴神经系统损害 292

第二节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 292

一、认知障碍 293

二、意识障碍 295

三、运动障碍 297

四、感觉障碍 299

第三节 神经退行性病变 301

一、阿尔茨海默病 301

二、帕金森病 305

第十七章 内分泌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308

第一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概述 309

一、病因和发病学 309

二、内分泌功能障碍的分类 310

第二节 代谢综合征 310

一、病因和机制 311

二、机体功能与代谢变化 317

三、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18

第三节 糖尿病 318

一、正常糖代谢及其调节 318

二、分类 319

三、病因 319

四、发生机制 320

五、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322

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23

第十八章 免疫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324

第一节 过敏性疾病 325

一、概述 325

二、病因 326

三、发病机制 327

四、组织结构和功能代谢变化 330

五、特点及其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31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333

一、概述 333

二、病因学 333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学特点 335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37

第三节 免疫缺陷病 338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339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341

专业术语汉英对照 3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