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图书
中国经学史讲义  外二种
中国经学史讲义  外二种

中国经学史讲义 外二种PDF电子书下载

综合图书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予同原著;朱维铮编校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08107762
  • 页数:18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收入周予同《中国经学史讲义》和《中国学校制度》二种,另附朱维铮论述周先生学术生涯的专文《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中国经学史讲义》原为周予同开设的课程,《中国学校制度》论述中国古代学校制度的演变。
《中国经学史讲义 外二种》目录

中国经学史讲义 1

上编 导论 1

第一章 研究经学史的目的与方法 1

第二章 经学史参考书目举要 2

一 理论指导 2

二 群经通论 2

三 经学历史:通史类、断代史类 3

四 经学史料:传记类、目录类、文物制度类 5

第三章 经的定义 8

一 从字源学来看“经”的意义 8

二 从文献学来看“经”的意义 8

三 “五常说”、“专名说”、“通名说”、“文言说” 9

四 经的几个特点 10

第四章 经的范围及领域 10

一 六经 10

二 五经与“乐”之有无问题 12

三 七经 13

四 九经与十二经 13

五 十三经 15

六 十四经与二十一经 15

第五章 经学的学派 15

一 经学及其派别综述 15

二 两派说 18

三 三派说 18

四 四派说 19

五 新三派说 20

第六章 经学史的分期 21

一 经学史的开端问题 21

二 四期说 22

三 六期说 22

四 十期说之一 23

五 十期说之二 25

六 二期三世说 26

中编 经学史诸专题 28

第一章 孔子与墨子 28

一 儒、儒家、儒教 28

二 孔子与经学的开端 28

三 墨子与经典的关系 29

第二章 孟子与荀子 30

一 “儒分为八” 30

二 孟子与经学 30

三 荀子与经典传教 31

第三章 董仲舒与刘歆 31

一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31

二 刘歆与古文经学 33

第四章 东汉经学 34

一 《白虎通》的研究 34

二 许慎之学 34

三 郑玄的“通学” 35

第五章 玄学与儒学 36

一 “玄”之含义与玄学研究 36

二 王弼与何晏 36

三 阮籍与嵇康 37

四 裴頠与郭象 38

五 晋代《春秋》学的新“集解” 38

第六章 汉学与宋学 39

一 汉学与宋学的区别 39

二 宋学的萌芽:唐朝后期《春秋》学 40

三 宋学的正式开始 40

四 宋学学派:程朱学派、陆王学派、浙东学派 41

五 宋学的优缺点及其对清代“汉学”的影响 42

第七章 清学 43

一“清学”之名及其研究书目 43

二 清学的启蒙期 43

三 清学的全盛期:乾嘉学派(吴派、皖派) 45

四 清学后期:以常州学派为中心 47

第八章 康有为与章太炎 49

一 康有为的经说 49

二 章太炎的经学成就 50

下编 经典研究 50

第一章 《易》学 50

一 《易》之构成及其作者 50

二 《易》学学派:汉学与宋学 52

三 清代《易》学研究 53

第二章 《书》学与《诗》学 54

一 《书》学的辨伪 54

二 《诗》学的研究 54

第三章 “三礼”学与《春秋》学 55

一 “三礼”学的研究 55

二 《春秋》与孔子的关系 56

三 《春秋》三传的研究 57

第四章 《论语》学与《孟子》学 57

一 《论语》的传本问题 57

二 《论语》学的研究 58

三 《孟子》的作者与“升格”问题 59

四 《孟子》的研究与批判问题 60

第五章 “四书”学 61

一 “四书”的建立及它的发展 61

二 《大学》与方法论 62

三 《中庸》与本体论 63

四 “四书”集结与道统理论 63

第六章 《孝经》学与《尔雅》学 64

一 《孝经》升格及传本 64

二 《孝经》作者与学派 65

三 《尔雅》学的研究 65

中国学校制度 72

绪言 72

本书的领域 72

本书的分期 73

本书的旨趣 75

上古编 76

一 传说中的西周以前的学制 76

学校制度的萌芽 76

传说中的虞夏商三朝的学校制度 76

双轨制下的学校内容 77

二 礼记周礼所传的西周的学制 78

本期史料考订的难点 78

国学与乡学 78

教官与教科 79

学龄与学则 80

三 春秋战国时代的私学 82

史料的缺乏 82

私学的繁兴 82

中古编 84

一 秦代的“吏师”制度与博士 84

吏师制度的创立 84

吏师制度创立的因素 85

吏师与博士 86

二 两汉的经典教育与学校 86

经典教育的突兴 86

两汉学校的系统与种类 87

太学的创立与演变 88

太学与博士 88

太学与太学生 89

郡国学校的起源与发展 90

两汉的特殊学校 91

学校与选举 92

三 魏晋时代学校制度的衰败 93

学校制度衰败的因素 93

三国时代的官学与私学 93

两晋时代的太学与国子学 94

五胡十六国学制拾零 95

四 南北朝的学校制度 96

南北朝之文化的差异 96

南朝的国学与州郡学 96

北朝的国学与州郡学 97

私学的重兴 99

近代编 99

一 科举制度下的隋唐学制 99

唐代学制的先驱者 99

唐代学校的体系与种类 99

学校制度的阶级性 101

学校科目的扩张 101

学校规程的厘订 102

学官与学额 103

外国留学生的发达 106

学校与科举 106

五代时期学校的衰落 107

二 两宋的学校与书院 108

宋代学制的改进 108

宋代的京都学 109

宋代的州县学 111

书院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113

禅林制度的追述 115

三 异族统治下的辽金元学校 116

辽的学校制度 116

金的学校制度与其特点 116

元的中央学校与地方学校 118

元代学校的发达及其原因 120

四 明代的学校制度 121

明代的中央学校 121

明代的地方学校 122

明代的特殊学校 123

明代学制的特点 124

明代学校之政治的效能 126

五 清代初中叶的学制 127

清代的中央学校 127

清代的地方学校 128

清代的特殊学校 129

现代编 130

一 新式学校的萌芽 130

现代学制产生的因素 130

实用中心之各种学校 132

留学制度的发创 134

二 新式学制的产生 134

本时期之三期划分 134

戊戌维新之学制一瞥 135

钦定学堂章程下之学制 135

奏定学堂章程下之学制 138

这一时期的其他兴革 140

改订学堂章程下之学制 142

三 民国新学制的颁布与修正 142

民国学制的产生与颁布 142

民四以后的学制修正 145

学校系统改革案的产生与颁布 146

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制定 148

四 国民党党治下的学校制度 149

党治下教育主张之演变 149

党治下学校内容之兴革 150

中国经学史研究五十年——《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后记&朱维铮 15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