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易中编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37739955
  • 页数:979 页
图书介绍:中医治未病是中医广博的医学理论中深邃的文化一页,是维持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确立诊未病的基本操作模式,又实用价值。
《中医治未病》目录
标签:编著 中医

第一篇 命理 3

第一章 命理概述 3

一、人体与信息 3

二、命理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4

三、命理中医学的整体观 5

四、命理学与中医学的平衡观相通 6

五、命理辨证的精神实质 7

六、生命起源的追溯 8

第二章 命理学的基础理论依据 11

一、太极生生两仪 11

二、河图、洛书 14

三、河图五行及先天八卦 15

1.河图 15

2.河图方位五行数 17

3.伏羲先天八卦图 17

四、洛书五行及后天八卦 17

1.洛书 17

2.洛书天道运行规律 17

3.洛书地道运行规律 18

4.洛书图数 18

5.文王后天八卦图 18

五、实用八卦 21

六、河图、洛书与人体生命学说 21

(一)河图与人体的五脏关系 21

1.生成之数 21

2.河图方位 22

3.“水”气与肾脏的关系 23

4.火气与心脏的关系 24

5.木气与肝脏的关系 24

6.金气与肺脏的关系 25

7.土气与脾脏的关系 25

(二)洛书与人体五脏的关系 26

1.洛书数与五方五行相配 26

2.洛书之数 27

3.五数之说 27

4.洛书数与人体五脏 28

第三章 命理学的基本构架 29

一、阴阳 29

(一)阴阳概述 29

(二)阴阳气化依据 31

1.阴阳消长 31

2.气化之说 32

(三)阴阳在中医学上的概念 32

1.阴阳的对立与互根 33

2.阴阳的相互消长与转化 36

3.阴阳无限可分性 38

4.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39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39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40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0

(4)作为诊断辨证、治疗和用药的归类方法 40

二、五行 41

(一)命理中医的五行学说 41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44

(三)五行的性质和类象 45

1.五行中的木 45

2.五行中的火 46

3.五行中的土 46

4.五行中的金 47

5.五行中的水 47

6.天之五行五性五气表 48

7.人之五脏五气五志表 48

8.天、地、人之五循、五行、五运表 49

9.五行真气性味表 49

10.五行所属关系表 49

(四)五行相生相克概述 50

1.五行相生概述 50

2.专论“金生水” 51

3.五行相克概念 54

4.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55

5.水克火在生理上的特殊性 57

(五)五行生克反常 57

1.相生反常 57

(1)土不生金的反常情况 57

①燥土不生金 57

②土多金埋 57

(2)金不生水的反常情况 58

①金弱不生水 58

②金寒不生水 58

(3)水不生木的反常情况 58

①水多木则漂 58

②寒水不生木 58

(4)木不生火的反常情况 58

2.相克反常 58

(1)土不能克水的反常情况 58

①水旺土弱而土不能克水 58

②湿土不能克水 58

③金介于土中不能克水 58

(2)水不能克火的反常情况 59

①杯水车薪 59

②水介木中不能克火 59

(3)金不能克木的反常情况 59

①木旺金弱 59

②水介于金中,不能克木 59

(4)木不能克土的反常情况 59

①木柔土顽 59

②火介于木中不能克土 59

3.五行的乘侮规律 59

(1)相乘规律 60

(2)相侮规律 61

(六)五行在中医学上的具体应用 62

1.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62

(1)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属 62

(2)反映内外环境的统一 62

2.脏腑的生理功能 63

3.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63

4.脏腑的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 64

(1)发病 64

(2)传变 65

(3)预后 67

5.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关系上的运用 67

6.水火两行在命理中医学的特殊关系 68

(七)五行归属关系的运用 71

三、天干地支 72

(一)干支概述 72

(二)干支的形成 73

四、天干 75

(一)十天干字义 75

(二)十天干作用与所属 75

1.十天干阴阳五行 75

2.十天干之生 76

3.十天干之克 76

4.十天干之和 76

5.十天干之冲 76

(三)十天干配象 77

1.十天干配五行、四时、方位 77

2.十天干类象 77

(1)甲木类象 77

(2)乙木类象 77

(3)丙火类象 77

(4)丁火类象 78

(5)戊土类象 78

(6)己土类象 78

(7)庚金类象 78

(8)辛金类象 78

(9)壬水类象 79

(10)癸水类象 79

五、地支 79

(一)十二地支概述 79

1.十二地支 79

2.十二地支字义 79

(二)十二地支阴阳五行与十天干的关系 80

1.十二地支阴阳五行 80

2.十二地支五行本气 80

3.十二地支五行长生 80

4.十二地支五行墓库 81

5.十二地支五行余气 81

6.十二地支五行死地 81

7.十二地支五行绝地 81

8.天干在地支的本气 81

9.天干对应地支的状态 82

10.十二地支遁藏 82

11.干支五行方位与天体的对应关系 83

六、六十甲子 84

(一)六十甲子概念 84

(二)六十甲子纳音 85

七、地支配的时间、方位和属相 85

(一)十二地支与四时方位 85

1.十二地支配月建 86

2.十二地支配二十四节气 87

3.十二地支配十二时辰 88

(二)十二地支配十二生肖顺序 88

八、十二地支间的关系与作用 89

(一)地支相合 89

1.十二地支六合 89

(1)助合 90

(2)克合 90

(3)闭气 90

(4)合伤 90

2.十二地支三合局 90

(1)地支三合局 90

(2)地支半合局 91

3.地支拱局 91

4.地支暗合 91

5.地支合方局 91

(二)十二地支相冲 91

1.十二地支六冲 91

2.地支相冲可克坏可克掉 92

3.地支相冲可破局、可相合 92

4.地支相冲可冲起、可冲旺 92

5.地支相冲可冲动、可冲开 93

(三)十二地支相害 93

(四)十二地支相刑 94

(五)十二地支相破 94

(六)十二地支之墓库 94

1.地支入墓各不同 94

2.多支之入墓 94

3.天干不入地支墓 95

4.地支四土之入墓 95

九、五行、干支应用中的特性 95

(一)辰、戌、丑、未、土的特性 95

1.土克水的特性 95

2.土与火的特性 95

3.土生金的特性 95

4.土与土的特性 95

5.土墓库的特性 95

(二)死木与活木的分辨 96

1.两种木见火的情况 96

2.两种木见金的情况 96

3.两种木遇水的情况 96

4.两种木逢空亡情况 96

5.两种木的互根情况 97

6.干支五行脏腑生克升降 97

第四章 命局四柱八字 98

一、四柱八字的排列方法 98

1.四柱之年柱 98

2.四柱之月柱 98

3.四柱之日柱 99

4.四柱之时柱 99

二、大运与流年 100

1.大运的排法 100

2.交运的时间 102

3.流年的排法 102

三、四柱的宫位与取象 103

(一)宫位与取象 103

1.六亲在四柱中的宫位 103

2.一生阶段四柱的界限 103

3.四柱宫位的空间类象 103

4.四柱所表示关系的类象 103

5.四柱表示身体部位的类象 103

6.四柱代表拥有事物的类象 104

7.四柱所代表的心志情商类象 104

8.四柱的特征类象 104

9.四柱代表的类象表 104

(二)四柱宫位的吉凶 105

1.年柱的吉凶 105

2.月柱的吉凶 105

3.日柱的吉凶 105

4.时柱的吉凶 105

四、日主与十神 105

(一)十神的概念 105

1.命局的十神 105

2.生我之神 106

3.我克之神 106

4.克我之神 106

5.我生之神 106

6.同比之神 107

7.十神阴阳关系表 107

8.十神关系对应表 107

(二)十神的生克 107

1.十神相生 107

2.十神相克 108

五、十神的类象 108

(一)正印和偏印之类象 108

1.正印之类象 108

2.偏印之类象 109

3.正印和偏印共俱有的类象 109

(二)正官和七杀之类象 109

1.正官之类象 109

2.七杀之类象 110

3.正官和七杀共俱的类象 110

(三)正财和偏财之类象 111

1.正财之类象 111

2.偏财之类象 111

3.正财和偏财共俱有的类象 111

(四)比肩和劫财之类象 112

1.比肩之类象 112

2.劫财之类象 112

3.比肩和劫财共俱有的类象 112

(五)食神和伤官之类象 113

1.食神之类象 113

2.伤官之类象 113

3.食神和伤官共俱有的类象 114

(六)十神在人体方面的类象 114

六、神煞之类象 114

1.禄神之类象 115

2.羊刃之类象 115

3.墓库之类象 115

4.驿马之类象 115

5.空亡之类象 116

第五章 命理八字的具体分析 117

一、命局理论分析 117

(一)命局的主体与客体 117

1.日主与他干支的主客体关系 117

2.日柱与他柱的主客体关系 118

3.日时两柱与年月两柱的主客体关系 118

4.四柱与大运流年的主客体关系 118

(二)分析要点在命运中的具体辨证 119

1.命运方面 119

2.社会方面 120

二、命理中医辨证的正用与反用的概念 120

三、命理正气与邪气的基本量化 125

四、天干和地支的配置 127

1.天干与地支的生克原理 127

2.天干与地支的相通原理 130

3.天干与地支的虚实原理 131

第六章 命理的论证概念 133

一、分析命局的步骤与方法 133

1.命局象法 133

2.命局理法 134

3.命局辨证 134

二、辨析命局的正气与邪气 135

1.命局的正气 135

2.命局的邪气 136

第七章 命局五行类象的未病倾向 141

一、命局水为主的类象 141

1.气质 141

2.易罹未病的倾向 141

3.寿夭 142

二、命局木为主的类象 142

1.气质 142

2.易罹未病的倾向 142

3.寿夭 142

三、命局火为主的类象 142

1.气质 142

2.易罹未病的倾向 143

3.寿夭 143

四、命局土为主的类象 143

1.气质 143

2.易罹未病的倾向 143

3.寿夭 144

五、命局金为主的类象 144

1.气质 144

2.易罹未病的倾向 144

3.寿夭 144

第二篇 生理 147

第一章 脏腑与经络 147

一、藏象 147

二、五脏六腑 149

(一)脏腑概述 149

(二)五行与五脏的关系 150

1.与火的关系 151

2.肝与木的关系 154

3.脾与土的关系 155

4.肺与金的关系 156

5.肾与水的关系 157

(二)五行与六腑的关系 159

三、五脏 159

(一)心脏(附:心包络) 159

1.心主血脉 160

2.心主神明 161

3.心与肢体官窍的关系 164

(1)心主脉 164

(2)心华在面 164

(3)心开窍于舌 164

4.心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165

(1)喜为心志 165

(2)汗为心之液 165

5.心包络 166

(二)肝脏 166

1.肝的形态和位置 167

2.肝的生理功能 167

(1)调节精神情志 168

(2)促进消化吸收 168

(3)维持气血运行 169

(4)协助水液代谢 169

(5)调理冲任二脉 170

3.肝主藏血 170

(1)肝藏血液 170

(2)调节血量 171

(3)肝的疏泄与藏血之间的关系 171

(4)肝体阴而用阳 172

4.肝与肢体官窍的关系 173

(1)肝主筋 173

(2)肝华在爪 174

(3)肝开窍于目 174

5.肝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175

(1)怒为肝之志 175

(2)泪为肝之液 176

6.肝的生理特性 176

(1)肝属阴木 176

(2)喜条达而恶抑郁 176

(3)肝为刚脏 177

7.肝为罢极之本 177

(三)脾脏 179

1.脾的解剖形态 181

(1)脾在人体的位置 181

(2)脾的形态结构 181

2.脾的生理功能 181

(1)运化水谷 182

(2)运化水湿 182

3.脾主生血统血 183

(1)脾主生血 183

(2)脾主统血 183

4.脾主升清 183

5.脾与肢体官窍的关系 184

(1)脾主肌肉、四肢 184

(2)脾荣在唇 185

6.脾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185

(1)思为脾之志 185

(2)涎为脾之液 186

7.脾的生理功能 186

(1)脾喜燥恶湿 186

(2)脾气与长夏相应 186

(四)肺脏 186

1.肺的解剖形态 187

(1)肺的位置 187

(2)肺的形态结构 187

2.肺的生理功能 187

(1)肺主呼吸之气 187

(2)肺主一身之气 188

(3)肺主行水 189

(4)肺朝百脉、助心行血 189

(5)肺主宣发和肃降 190

(6)肺主治节 190

3.肺与肢体官窍的关系 192

(1)肺主皮毛 192

(2)肺开窍于鼻 192

(3)肺主声音 192

4.肺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193

(1)忧为肺之志 193

(2)涕为肺之液 193

5.肺的生理特性 194

(1)肺为五脏华盖 194

(2)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194

(3)肺气与秋气相应 194

(五)肾脏 194

1.肾的解剖形态 195

(1)肾的解剖位置 195

(2)肾的形态结构 195

2.肾的生理功能 195

(1)肾藏精 195

(2)精的生成功能 196

(3)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关系 197

3.肾主水液 198

4.肾主纳气 200

5.肾与肢体官窍的关系 202

(1)肾主骨 202

(2)肾华在发 202

(3)肾开窍于耳 203

(4)肾通窍于二阴 203

6.肾与五志五液的关系 204

(1)恐为肾之志 204

(2)唾为肾之液 204

7.肾的生理特性 204

(1)肾主闭藏 204

(2)肾气与冬季相应 205

(六)命门 205

1.命门的位置 205

(1)左肾右命门说 205

(2)两肾总号命门说 206

(3)两肾之间为命门说 206

(4)命门为肾间动气说 206

2.命门的功能 206

(1)命门为生命原气动力 206

(2)命门藏精舍神 207

(3)命门为水火之宅 207

(4)命门内寓真火 207

(七)女子胞(附精室) 208

1.女子胞的解剖形态 208

2.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08

(1)主持月经 208

(2)孕育胎儿 209

三、六腑 209

(一)胆腑 210

(二)胃腑 211

(三)小肠 211

(四)大肠 212

(五)膀胱 212

(六)三焦 212

1.上焦 213

2.中焦 213

3.下焦 213

4.三焦与命理五行 214

四、脏腑组织间的关系 217

(一)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217

1.心与他脏之间的关系 218

(1)心与肺 218

(2)心与肝 218

(3)心与脾 218

(4)心与肾 218

2.肝与他脏之间的关系 219

(1)肝与肺 219

(2)肝与脾 219

(3)肝与肾 219

3.脾与他脏之间的关系 220

(1)脾与肺 220

(2)脾与肾 220

4.肺与肾之间的关系 220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221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221

1.肺与大肠 221

2.心与小肠 221

3.肝与胆 222

4.脾与胃 222

5.肾与膀胱 222

五、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表现 222

(一)精 222

1.精 222

2.血 223

3.精液 223

(二)气 224

1.元气 225

2.宗气 225

3.营气 226

4.卫气 226

(三)神 226

第二章 经络 228

一、十二经脉 228

1.何为上下 229

2.手经与足经 229

3.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231

二、十二经络在人体的循经 231

1.辛金——手太阴肺经 231

2.庚金——手阳明大肠经 231

3.戊土——足阳明胃经 231

4.己土——足太阴脾经 231

5.丁火——手少阴心经 231

6.丙火——手太阳小肠经 231

7.壬水——足太阳膀胱经 231

8.癸水——足少阴肾经 231

9.戌(未)——手厥阴心包经 231

10.辰、戌、丑、未——手少阳三焦经 231

11.甲木——足少阳胆经 231

12.乙木——足厥阴肝经 231

三、奇经八脉 244

1.督脉 244

2.任脉 245

3.冲脉 245

4.带脉 245

5.阴?脉、阳?脉 246

6.阴维脉、阳维脉 246

第三章 诠释《三字医经》 247

一、人体阴阳 247

1.阴阳二气 247

2.阴阳功用 247

3.阴阳相互 247

4.五脏所生 247

二、五脏所属形气物 249

(一)古医经论肝脏 249

(二)古医经论心脏 250

(三)古医经论脾脏 251

(四)古医经论肺脏 252

(五)古医经论肾脏 253

三、经论五脏所藏 254

四、经论五脏所合所主 255

五、十干阴阳五行合归脏腑 256

六、经论脏腑之官 257

七、经论五脏通九窍 259

八、经论男女天癸 259

九、经论血生之由 260

十、经论营卫生会 260

十一、经论十二经脉 261

十二、经论冲、任、督、带脉 263

十三、经论生理全体 265

(一)脏腑之功能 265

(二)奇恒府之功能 265

(三)传化府之功能 266

(四)诸海之功能 266

(五)内外各部关系及功能 266

十四、阴阳离合论 267

第四章 生理脏腑与命理 269

五行关系举要 269

一、五行肺金的辨证举要 269

(一)肺金本脏自病 269

1.实证 269

2.虚证 269

(1)肺气不足 269

(2)肺阴不足 269

(二)相生关系失衡之传变 270

1.脏气太过 270

(1)金病及水 270

(2)金病及土 270

2.脏气不及 270

(1)金不生水 270

(2)金虚土弱 270

(三)相克关系失衡之传变 271

1.脏气太过 271

(1)金胜乘木 271

(2)金旺火郁 271

2.脏气不足 271

(1)金囚火旺 271

(2)金伤木旺 271

二、五行心火的辨证举要 272

(一)心火本脏自病 272

1.虚证 272

(1)心阴血虚 272

(2)心阳血虚 272

2.实证 272

(1)心火上炎 272

(2)心脉淤阻 272

(二)相生关系失衡之传变 273

1.脏气太过 273

(1)火盛及土 273

(2)火病及木 273

2.脏气不足 273

(1)火不生土 273

(2)火衰木病 274

(三)相克关系失衡之传变 274

1.脏气太过 274

(1)火胜乘金 274

(2)火旺水枯 274

2.脏气不足 274

(1)水盛克火 274

(2)金冷火衰 275

三、五行脾土的辨证举要 275

(一)脾土本脏自病 275

1.虚证 275

(1)脾胃气虚 275

(2)中气下陷 275

(3)脾不统血 275

2.实证 275

(二)相生关系失衡之传变 276

1.脏气太过 276

(1)土盛及金 276

(2)土病及火 276

2.脏气不足 276

(1)土不生金 276

(2)土虚火衰 276

(三)相克关系失衡之传变 277

1.脏气太过 277

(1)土行乘水 277

(2)土盛木郁 277

2.脏气不足 277

(1)土败木贼 277

(2)土不治水 277

四、五行肝木的辨证的举要 278

(一)肝木本脏自病 278

1.肝阳上亢 278

2.肝气不舒 278

(二)相生关系失衡之传变 278

1.脏气太过 278

(1)木旺生火 278

(2)木病及水 279

2.脏气不足 279

(1)木不生火 279

(2)木衰水亏 279

(三)相克关系失衡之传变 279

1.脏气太过 279

(1)木行乘土 279

(2)木火刑金 280

2.脏气不足 280

(1)金胜克木 280

(2)木不疏土 280

五、五行肾水的辨证举要 280

(一)肾水本脏自病 280

1.肾阴亏虚 281

2.命门火虚 281

(二)相生关系失衡之传变 281

1.脏气太过 281

(1)水盛及木 281

(2)水病及金 281

2.脏气不及 281

(1)水不涵木 282

(2)水虚金病 282

(三)相克关系失衡之传变 282

1.脏气太过 282

(1)水行乘火 282

(2)水泛土崩 282

2.脏气不足 282

(1)水弱土旺 283

(2)水虚火盛 283

第五章 五行经络辨证 284

一、五行庚辛金的辨证举要 284

(一)辛金手太阴肺经 284

1.肺虚证症候 284

(1)肺阴亏虚 284

(2)肺气亏虚 284

2.肺实证症候 284

(1)外感风寒 284

(2)邪热蕴肺 285

(3)痰浊阻肺 285

(二)庚金手阳明大肠经 285

1.大肠寒证症候 285

2.大肠热证症候 285

3.大肠虚证症候 285

4.大肠实证症候 285

5.大肠经证 285

二、五行戊己土的辨证举要 286

(一)己土足太阴脾经 286

1.脾虚证症候 286

(1)运化失司 286

(2)脾阳不振 286

2.脾实证症候 286

3.脾寒证症候 286

4.脾湿热症候 286

5.足太阴脾经证 287

(二)戊土足阳明胃经 287

1.胃虚证症候 287

2.胃实证症候 287

3.胃寒证症候 287

4.胃热证症候 287

5.足阳明胃经证 287

三、五行丙丁火的辨证举要 288

(一)丁火手少阴心经 288

1.心火虚证症候 288

(1)心阳不足 288

(2)心阴不足 288

2.心火实证症候 288

(1)心火上炎 288

(2)痰火蒙蔽心窍 288

3.手少阴心经证 288

(二)丙火手太阳小肠经 289

1.小肠寒证症候 289

2.小肠热证症候 289

3.手太阳小肠经证 289

四、五行壬癸水的辨证举要 289

(一)癸水足少阴肾经 289

1.肾阳虚证症候 289

(1)肾阳不足 289

(2)肾不纳气 290

(3)阳虚水泛 290

2.肾阴虚证症候 290

3.肾经脉症候 290

(二)壬水足太阳膀胱经 290

1.膀胱经虚寒证症候 290

2.膀胱经实热证症候 290

3.膀胱经脉证 290

五、五行甲乙木的辨证举要 291

(一)乙木足厥阴肝经 291

1.乙木肝经实证症候 291

(1)肝气郁结 291

(2)肝风内动 291

(3)肝火亢盛 291

2.乙木肝经虚证症候 291

3.乙木肝经证 292

(二)甲木足少阳胆经 292

1.甲木胆经实证症候 292

2.甲木胆经虚证症候 292

六、戌(未)二库心包络 292

1.心包症候 292

2.心包经脉症候 292

七、丑辰戌未三焦经 293

1.三焦经实证症候 293

2.三焦经虚证症候 293

3.三焦经症候 293

第三篇 病理 297

第一章 病因与病理 297

一、病因病理概述 297

二、命理中医学的病理概念 299

第二章 病因 301

一、病乃先天所生 301

(一)同步信息的描述 303

(二)命理病因信息 304

(三)解读命理日主 309

(四)命局阴阳五行与病因 311

1.木行病因 313

2.火行病因 314

3.土行病因 314

4.金行病因 314

5.水行病因 314

(五)运气对病因的影响 315

(六)住宅风水与命理疾病的关系 318

1.住宅风水与命理关系概述 318

2.住宅阴阳五行与命理关系 322

二、自然影响的病因 324

(一)六淫 324

(二)风 326

1.外风 327

2.内风 327

3.风邪的特性及其致病特点 328

(三)寒 328

1.外寒 329

2.内寒 329

3.寒邪的特性及其致病特点 329

(四)暑 330

1.伤暑 330

2.中暑 330

3.暑邪的特性及致病特点 330

(五)湿 331

1.外湿 332

2.内湿 332

3.湿邪的特性及致病特点 332

(六)燥 333

1.外燥 333

2.内燥 333

3.燥邪的特性与治疗特点 334

(七)火(热) 334

1.实火 335

2.虚火 335

3.火邪的特性及致病特点 336

第三章 岁月运气导致的病因 337

一、疫疠 337

(一)瘟疫发病与“五运六气”的关系 337

(二)瘟病疫情的初步分析 337

(三)瘟疫的特点与温病的关系 338

1.疫疠气的特点 338

2.温病与瘟疫的关系 338

(四)丑未年主客相临,天时民病 339

二、七情导致的病因 341

1.情志过激而致病 341

2.五志过动无不生火 341

三、饮食导致的病因 342

1.过食肥甘厚味 342

2.暴饮暴食 342

3.过于偏嗜 342

四、劳逸过度导致病因 343

五、痰饮 343

1.痰 343

2.饮 344

第四章 命理十干与脏腑病理 346

一、丙丁火致心和小肠的病证 346

(一)丙丁火在生理的病证 346

(二)命理火失衡的病理倾向 346

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 346

2.心血虚、心阴虚 347

3.心脉痹阻 347

4.心火亢盛 347

5.痰迷心窍 348

(三)命理火为特点的辨证列举 348

二、甲乙木与肝胆病证 354

(一)甲乙木失衡的生理病证 354

(二)命理木失衡的病理倾向 354

1.肝血虚、肝阴虚 354

2.肝气郁结、肝郁血虚、梅核气 355

3.肝火上炎 355

4.肝风内动 356

5.肝胆湿热 356

6.寒滞肝脉 356

7.命理木为特征疾病的举例 357

三、戊己土与脾胃常见病的倾向 363

(一)生理分析 363

(二)命理分析 363

1.脾气虚、中气虚陷、脾不统血 364

2.脾阳虚、阳虚湿盛 364

3.因湿困脾 364

4.湿热蕴脾、湿热黄疸 365

5.胃阴虚 365

6.胃寒证 365

7.胃火证 366

8.食滞胃脘 366

9.病理戊已土病例辨证 366

(一)生理分析 371

(二)命理分析 371

四、庚辛金致肺与大肠常见病证的倾向 371

(一)生理分析 371

(二)命理分析 371

1.肺气虚 371

2.肺阴虚 372

3.风寒束肺 372

4.风热犯肺 372

5.热邪壅肺、肺疽 372

6.痰浊阻肺、肺气上逆 373

7.大肠湿热 373

8.大肠液亏 373

9.命理庚辛金,病理辨证举例 374

五、壬癸水致肾和膀胱常见病证的倾向 381

1.生理分析 381

2.命理分析 381

(一)肾阴虚 382

1.常见病因 382

2.症候 382

(二)肾阳虚 382

(三)肾气不固、膀胱失约、精关不固、胎元不固 382

(四)肾不纳气,兼肾阳虚,兼肾阴虚 383

(五)膀胱湿热砂淋 383

(六)命理壬癸水,病理辨证举例 383

第五章 古医经论病理 395

一、五脏所伤 395

二、五脏所恶 396

三、脏腑为病 397

(一)五脏为病 397

(二)六腑为病 398

四、诸病属所 398

(一)诸风证 399

(二)诸寒证 399

(三)诸气证 399

(四)诸湿证 399

(五)诸痛证 400

(六)诸热证 400

(七)诸厥证 400

(八)诸痿证 400

(九)诸禁证 401

(十)诸痉证 401

(十一)诸逆证 401

(十二)诸胀证 401

(十三)诸燥证 402

(十四)诸暴证 402

(十五)诸响证 402

(十六)诸病跗 402

(十七)诸转证 403

(十八)诸水证 403

(十九)诸呕吐 403

五、四时所病 404

六、生气通天论 405

七、金匮真言论 408

八、阴阳应象大论 409

九、论七损八益 411

十、阴阳别论 413

第四篇 医理 417

第一章 易医本源 417

一、命理学与中医的关系 417

二、《易经》、《内经》与命理中医的关系 418

三、《易经》、《内经》与命理中医理论 421

四、《易经》对《内经》和命理中医的影响 422

(一)《易经》对《内经》阴阳学说的影响 422

(二)《易经》对命理中医藏象学说的影响 423

(三)《易经》对命理中医气化学说的影响 424

(四)命理中医与《易经》相通的焦点 425

(五)解读易医的天人合一理论 426

第二章 中、西医不同的医学理念 430

一、中医与西医的不同 430

(一)中医与西医的发展史 430

(二)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 430

(三)中、西医不同的医学角度 431

(四)中、西医不同的治病用药 431

(五)中、西医不同的对比 431

(六)中、西医对五脏不同含义的临床应用 432

1.中、西医对肝脏的认识含义 432

2.中、西医对心脏的认识含义 433

3.中、西医对脾脏的认识含义 433

4.中、西医对肺脏的认识含义 433

5.中、西医对肾脏的认识含义 433

二、中、西医对病理辨证的不同观念 434

(一)传统中医学的辨证理念 434

(二)中、西医治疗方案的根本区别 434

1.按西医的方法 434

2.按中医的原则 435

三、中医的模糊概念与西医的清清楚楚 436

四、中、西医学的现实状况 439

五、对中、西医学的客观认识 441

1.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441

2.依靠对象不同 441

3.毒副作用问题 442

第三章 解读医经论治 443

一、审其阴阳 443

二、六经六气 443

三、经气主治 445

四、阴阳开阖 445

五、精和气血 446

六、脏腑通治 447

七、审证法治 448

第四章 命理五行体质特征 450

一、强、弱水命局 450

(一)强水型命局体质特征 450

1.水强体质与多发病 450

2.强水命局小儿时期易发的病证 451

3.强水命局成年人好发的病证 452

4.危害加重的大运和流年 455

5.命局缺水和水太过的调理 458

(二)弱水型命局体质特征 459

1.弱水型体质与多发病 459

2.水弱型命局,成人易发病症的倾向 463

3.危害加重的大运和流年 467

二、强弱火命局 476

(一)命局火太过的体质特征 476

1.自然火与命局火的关系 476

2.强火体质与多发病证 480

(二)命局弱火型人体质特征 502

1.命局弱火体质与心脑血管病 502

2.命局火弱的成人好发病证 505

三、强弱木命局 507

(一)命局强木型人体质特征 507

1.怎么就为命局、大运、流年木太过 507

2.命局木过盛的体质特征 508

3.命局木盛的小儿时期好发病证 508

4.命局木盛的成年人好发病症 509

(二)命局弱木型人体质特征 518

木弱命局体质人的好发病证 519

四、命理强、弱土命局 530

(一)命局强土型体质特征 530

(二)命局土湿偏重的体质与多发病证 531

1.小儿时期的病证 531

2.成人好发病证 532

(三)命局弱土型人的体质特征 546

1.命局土弱型人的体质特点 547

2.土弱命局小儿期的病证 548

3.土弱命局的成人好发病证 548

五、强弱金命局 556

(一)金在人体中的作用 556

1.金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556

2.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金生水 557

(二)命局强金型人的体质特征 558

1.命局金过强的体质特征 559

2.金偏重的小儿体质与多发病证 559

2.成年人好发的病证 563

(三)命局弱金型人体质特征 569

1.命局金弱最怕再遇木火年运 570

2.金弱命局小儿时期的多发病 572

3.命局金弱的成人好发病证 575

第五篇 证理 585

第一章 命理中医学的辨证 585

一、治未病的概论 585

二、命理学与经验的中医 589

三、“证”在命理中医学的意义 592

(一)“证”之解读 592

(二)证的意义 594

四、命理学辨证的精神实质 595

五、人命先天定理 596

六、天寿与人寿 597

第二章 命运与辨证 599

一、命理辨证概要 599

(一)命理“八义”辨证 599

(二)命局表里 600

1.表证 600

2.里证 601

(三)命局寒热 602

1.寒证 602

2.热证 602

(四)寒热真假 602

1.真寒假热 602

2.真热假寒 603

(五)命局虚实 603

1.虚证 603

2.实证 603

3.虚寒 604

4.实寒 604

5.虚热 604

6.实热 604

(六)命局阴阳 604

二、命理与脏腑辨证 605

(一)命理心病辨证 605

(二)命理肝病辨证 610

(三)命理脾病辨证 617

(四)命理肺病辨证 622

(五)命理肾病辨证 628

(六)命理胃病辨证 636

1.胃热炽盛(胃火) 636

2.胃阴亏虚 637

(七)命理小肠病辨证 637

1.小肠虚寒 637

2.小肠实热 638

3.小肠气痛 638

(八)命理大肠病辨证 638

1.大肠湿热 638

2.大肠液亏 639

(九)命理膀胱病辨证 640

1.膀胱虚寒 640

2.膀胱湿热 640

第三章 命理阴阳五行辨证 643

一、命局五行之和 644

二、命局五行反逆 646

三、命局五行何为忌神 652

四、命局五行何为客神 657

(一)命局为忌的客神 657

(二)命局为病的客神 659

五、命局为何木不受水 662

六、命局何为土不受火 665

七、命局五行不和之病 667

第四章 命理致病之证理 677

一、命理的表里出入辨证 678

二、命理的干支升降辨证 680

1.专论脾土升清 681

2.专论胃土降浊 682

三、命理的寒热进退辨证 685

四、命理的邪正与虚实辨证 687

五、命理气血失调的辨证 691

(一)命理气失调的辨证 691

1.气虚 691

2.气滞 694

3.气逆 696

(二)命理血失调的辨证 698

1.血虚 698

2.血淤 699

3.出血 701

六、命理阴阳盛衰的辨证 703

第五章 命理病例辨证分类 704

一、命理下肢瘫痪和四肢骨病类 704

二、命理精神分裂症类 713

三、命理糖尿病类 715

四、命理肿瘤病类 719

五、命理痔疮病类 722

六、命理脾胃病类 723

七、命理肝胆病类 727

八、命理肾及泌尿系统病类 731

九、命理心脏病类 735

十、命理脉管炎病类 740

十一、命理头部疾病类 741

十二、命理肺及呼吸系统病类 744

十三、坤造命理妇科病类 749

十四、命理杂病类 755

辨证讨论: 757

第六篇 药理 765

第一章 中医药别样看 765

一、中医药——全人类之医药 765

二、控制SARS病毒——中医药显奇功 766

三、中医药治病显奇功 767

四、恢复中医药的自信心 768

第二章 中医药概述 771

一、中医 771

二、中药 773

三、中药的来源 776

第三章 中药的性能 778

一、中药的四气五味 778

(一)药性阴阳 778

(二)药味五行 779

(三)性味宜忌 780

(四)气味阴阳 781

二、药的升、降、浮、沉 781

三、药物归经 782

第四章 中药治病之理 784

一、中药治病的整体性 784

1.以防为主的原则 784

2.未病先治原则 784

3.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 785

二、对症用药 785

三、中医药治病原理 787

(一)中医用药八大特性 787

1.药之四气 787

2.药之五味 789

3.升降浮沉 789

4.药之亲情 790

5.药之同缘 791

6.药之活性 791

7.药之特殊性 792

8.药之反佐作用 792

9.万物之同象 792

10.命理中医用药要诀 793

11.用药巧搭配要诀 793

第五章 中药方剂配伍 794

一、中药配伍 794

(一)常用中药配伍方法 794

方剂的配伍 794

1.君药 795

2.臣药 795

3.佐药 795

(二)用药禁忌 795

1.用药反畏 796

2.妊娠禁忌药 796

二、用药剂量 797

1.药物性能、剂型与用药的关系 797

2.病情与用量的关系 797

3.体质、性别、年龄与用药的关系 798

4.古今用药量的差别 798

三、用药方剂 798

1.七方 799

2.十济(增补四剂) 800

3.处方法则 803

第六章 对症用药八法 804

一、汗法 804

二、吐法 805

三、下法 806

1.寒下法 806

2.温下法 806

3.润下法 807

4.攻补兼施法 807

5.外导法 807

四、和法 807

五、温法 808

1.温中驱寒 808

2.回阳救逆 808

六、清法 809

1.清热 809

2.治风 810

3.发表祛风法 813

4.轻清宜化法 813

5.助阳散热法 813

6.实表行湿法 814

7.温经行痹法 814

8.扶正散寒法 814

七、补法 815

八、消法 815

第七章 对症用药十八类 817

一、解表药 817

1.辛温解表药 817

2.辛凉解表药 818

二、清热药 818

1.清热泻火药 818

2.清热燥湿药 819

三、清热解毒药 819

四、清热凉血药 820

五、清退虚热药 820

六、温里药 821

七、泻下药 821

八、驱湿药 821

1.芳香化湿类 821

2.利水渗湿类 821

3.祛风化湿药 822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 822

1.温化湿痰药 822

2.清热化痰药 822

3.止咳平喘药 823

十、理气药 823

十一、理血药 824

1.活血化淤药 824

2.止血药 824

十二、补虚药 825

1.补气药 825

2.补血药 825

3.补阴药 825

4.补阳药 826

十三、消导药 827

十四、安神药 827

1.养心安神药 827

2.重镇安神药 827

十五、平肝息风药 828

十六、开窍药 828

十七、收涩药 829

十八、驱虫药 829

第八章 代表性方剂 830

一、方剂的组合和变化 831

1.方剂的组成原则 831

2.方剂的加减变化 831

二、方剂的剂型和服用方法 832

1.方剂的剂型 832

2.服用方法 835

第九章 常用方剂二十类 836

一、解表剂 836

1.辛温解表 836

2.辛凉解表 837

3.补益解表 838

二、祛暑剂 838

1.清暑 838

2.祛暑解表 839

3.清暑利湿 839

4.清暑益气 840

三、祛风湿剂 840

1.宣散风湿 840

2.疏风活络 841

四、清热泻火剂 842

1.清气分热 842

2.清营凉血 843

3.气血两清 843

4.清热解毒 844

5.解毒消痈 845

6.清脏腑热 845

7.养阴清热 847

五、润燥剂 847

1.轻宣润燥 848

2.养阴润燥 848

六、泻下剂 849

1.寒下 849

2.温下 850

3.润下 850

4.补益攻下剂 851

七、表里双解剂 851

八、和解剂 852

1.和解少阳 852

2.调和营卫 853

3.调和脏腑 854

九、开窍剂 855

1.凉开 856

2.温开 857

十、熄风止痉剂 857

十一、止咳平喘祛痰剂 859

1.止咳平喘 859

2.祛痰 861

十二、祛湿利尿剂 863

1.燥湿化浊 864

2.清热利湿 864

3.利水化湿 866

4.温化水湿 867

十三、理气剂 868

1.行气 868

2.降气 869

十四、理血剂 870

1.止血 870

2.活血祛淤 872

3.调经 874

十五、消导剂 875

十六、驱虫剂 876

十七、温里回阳剂 877

1.温中祛寒 877

2.回阳救逆 878

3.温经通络 879

十八、补益剂 879

1.补气 880

2.补血 881

3.气血双补 883

4.补阴 883

5.补阳 885

十九、安神剂 886

1.养血安神 887

2.重镇安神 887

二十、固涩剂 888

1.敛汗固表 888

2.涩精止遗 889

3.涩肠固脱 889

4.固崩止带 890

第七篇 健理(保健之理) 893

第一章 保健之理 893

一、关爱健康在于自己的心态 893

二、健理重在防未病 895

三、知未病是保证健康的前提 896

四、命运与健康 897

五、给自己划归命局类型 899

(一)偏热型的命局 899

1.自我感受与三字归类法 899

2.火偏旺型命局易发未病的倾向 900

(二)偏寒型的命局 902

1.自我感觉和三字归类法 902

2.偏寒命局易发病的倾向 902

3.偏阴寒命局的调理 903

(三)风木偏重型命局 904

1.自我感受和三字分类法 904

2.风木偏盛的人易发病的倾向 904

3.命局风木偏旺的养生与调理 905

第二章 养生保健防未病 906

一、防未病从饮食开始 906

(一)合理饮食与健康 906

1.防止内伤饮食 906

2.节食与清肠保健 906

3.把好自己的进出口关 907

(二)六腑以通为补 908

1.人体通道的重要性 908

2.若要长生,肠中常清 908

(三)来自国外的节食实验 909

(四)节食与清肠保健理论的分析 910

二、养生保健、四季有别 912

(一)春季保健须知 912

1.饮食调养 913

2.起居有规律 913

3.春季养精神 913

4.防春寒,保健康 914

5.春季养身的误区 914

(二)夏季保健须知 915

1.饮水调养 915

2.夏季养精血津液饮料方选 916

3.夏季应选择的食物 917

4.运动养护 917

5.夏季养生要注意的事项 918

(三)秋季保健须知 919

1.饮食调养 919

2.起居保健 920

3.秋季养生的误区 920

(四)冬季保健须知 921

1.饮食调养 921

2.冬季运动应注意事项 922

3.冬季养生谨忌 922

第三章 特别防治的未病 924

一、癌症的防治 924

(一)癌症的辨证概论 925

1.恶性肿瘤病概述 925

2.肿瘤病辨证 927

3.易诱发癌症的原因 929

4.微量元素不足,可诱发癌症的原因 930

5.人体易患癌的12个器官 930

6.易患肿瘤的命局组合(谨供参考) 931

(二)中药对癌症未病的平素调理与防治 936

1.中医药防治癌症的调理 936

2.中药对各类癌症未病的防治 936

二、糖尿病的防治 937

(一)糖尿病的病因 938

(二)糖尿病的分型 938

(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939

1.多尿 939

2.多饮 940

3.多食 940

4.体重减轻(消瘦乏力) 940

5.非典型糖尿病临床表现 941

(四)糖尿病的命理参考 941

(五)糖尿病的综合防治 946

1.心理指导 946

2.饮食治疗 946

3.运动疗法 947

4.药物治疗 947

5.自然疗法 948

6.单味降血糖的中药应用 949

7.糖尿病患者宜食用的五谷杂粮 950

8.糖尿病忌食用的五谷杂粮 953

9.糖尿病最宜食用的蔬菜 953

10.糖尿病忌食用的蔬菜类 958

三、中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959

(一)中风的基本分类 959

1.闭证 961

2.脱证 961

(二)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的区别 962

1.脑出血 962

2.脑血栓 962

3.血栓塞 962

(三)哪些人容易患中风 963

1.命局组合失衡者 963

2.中老年人 963

3.高血压病患者 963

4.冠心病患者 963

5.糖尿病患者 963

6.高血脂患者 963

7.家族遗传 963

(四)中风的防治 964

(五)防治中风的药物 964

1.心脑静片 964

2.中风神液 965

3.消栓通络片成分组成 965

4.华佗再造丸成分组成 965

第四章 日常生活中防未病常识 966

一、饮食保健防未病 966

1.可通血管的食物 966

2.合理饮食,防止未病 967

3.日常生活防止未病 968

二、药膳防治未病 968

(一)什么是药膳 968

1.药膳不等于营养食物 968

2.药膳不是普通食物 969

3.药膳不是处方药 969

4.药膳不是人人皆宜 969

(二)降血脂的药膳 969

1.百合芦笋汤 969

2.山楂鲤鱼汤 970

3.海带木耳瘦肉汤 970

4.山楂首乌汤 970

5.山楂二花汤 970

(三)感冒食用的药膳 970

1.肺气虚症 970

2.脾气虚弱症 971

3.脾肺气虚症 971

4.脾阳虚症 971

5.脾肾阳虚症 971

(四)白萝卜药膳 972

1.健脾理气方 972

2.化痰止咳方 973

(五)当归药膳 973

1.归芪鸽肉汤 973

2.当归首乌鸡肉汤 973

3.当归猪心汤 973

4.当归虫草鸭 973

(六)党参药膳 974

1.党参黄芪汤 974

2.党参地冬汤 974

3.强身延寿汤 974

三、药膳因人而异 975

结束语 97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