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匡调元医论  人体新系猜想
匡调元医论  人体新系猜想

匡调元医论 人体新系猜想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匡调元著
  • 出 版 社:北京:世界图书北京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10040733
  • 页数:4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匡调元教授8年前的著作,从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视角出发,匡教授除了介绍自己科研的历程和研究成果外,还对中医药学的特点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构建“人体新系”的研究思路,系统阐述了辨象论治的原理,对中医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第一版基础上,匡调元教授对原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加入了近年来的新作,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更为丰满和缜密。
《匡调元医论 人体新系猜想》目录
标签:猜想 人体

绪论 2

我的治学心路 2

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举世无双 2

二、“宏观整体全息调控医学” 4

三、学术创新与“医学未来学” 5

四、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6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8

一、比较见真谛 9

二、实践出真知 10

三、哲理为核心 12

四、思路要正确 14

五、创新是目标 15

六、风景这边独好 17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8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创立中医体质病理学到人体新系的设想 20

一、为中医学补上些“形迹”研究 20

二、创立中医体质病理学、体质食疗学与人体体质学 21

三、分析中医学辨证、辨质与辨象三法 22

四、提出创建“人体新系”设想 23

五、结语 24

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生命微观意象艺术” 25

中医药学之特色探讨 28

论传统中医学之特色 28

一、中医学之特色 28

二、发扬中医学之优势 32

中医之魂今何在 35

一、关于“观象” 36

二、关于“道”与“器” 37

三、关于“元气” 38

四、“研几”论 39

五、“医意”论 39

六、心神论 41

七、“功能动态”论 41

八、宏观整体论 42

九、“全息”论 42

十、“制约关系”论 43

十一、“无为”论 44

十二、有情人文医学 44

十三、结语 45

“宏观整体全息调控医学”纲要 47

一、宏观论 47

二、整体论 48

三、全息论 49

四、调控论 50

五、一点反思 53

中西医比较研究 55

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之比较 55

一、中西医论争的历史根源分析 56

二、中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 57

三、直觉领悟是传统中医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 58

四、关于中医“是经典意义上的自然哲学”问题 60

五、关于中医理论“详于气化而略于形迹”的探讨 61

六、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逻辑:归纳与演绎问题 63

七、中医药理论中的个案性原则与现代科学的统计学原理 65

八、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不等于现代系统论 66

九、要重视中医药理论在语言学释义上遇到的若干问题 68

十、中医药理论的潜科学性质探讨 70

十一、中医理论发展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 71

十二、结束语 72

中西医病理学之比较 74

一、西医病理学发展概观、纲要及特点 75

二、中医病理学发展概观、纲要及特点 85

三、中医病理学的科学阐释 98

四、中、西医病理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同一性 100

五、由中西医病理学比较研究引出的启示 106

“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待——论中西医学的交流与结合 108

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待 108

二、中西医学研究的对象都是有生命的人 112

三、再探中西医结合的途径 113

辨象论治原理与辨证论治原理探讨 119

辨象论治原理探讨 119

一、中医学的特色究竟是什么 120

二、研究藏象学说的方法论探讨 121

辨证论治原理探讨——整体制约论 122

一、辨证论治概述 122

二、关于“证”的概念 123

三、整体制约论 136

四、小结 138

附:中医“证型”的结构及其研究思路 140

辨质论治原理探讨 146

人体体质学——中医学个性化诊疗原理 146

一、关于体质的定义 146

二、人类体质分型学说 147

三、体质病理学 147

四、体质治疗学 148

五、优质学与年龄体质学 148

六、气质体质学 148

七、体质病理学与体质食疗学的实验研究 149

八、人体体质学 149

体质病理学研究 150

一、体质病理学概述 150

二、体质之形成及其物质基础 151

三、体质的改变 154

四、体质与病因 155

五、体质与发病 156

六、体质病理学分型及其临床特征 160

七、体质与治疗 163

八、小结 166

两纲八要辨体质 167

一、“两纲、八要”的基本概念 167

二、体质病理学分型及其临床特征 171

三、辨体质可以深化与简化辨证 172

四、结语 173

辨证与辨体质 174

一、关于“证”的概念 174

二、关于体质与病理体质的概念 175

三、关于证与体质的关系 178

四、关于创建人体体质学、体质病理学与体质食疗学的意义 180

五、对21世纪中医药学理论研究的启示 18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机理探讨 182

一、异病同治 182

二、同病异治 183

三、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的体质病理学基础 185

舌象与体质 186

一、舌象对辨证之意义 186

二、舌象的生物全息性 187

三、舌象在辨体质时的具体应用 188

四、舌象形成机理探讨 189

气质体质学略论 190

一、气质与气质学说简介 190

二、气质分型学说简介 192

三、气质体质学简介 197

四、研究气质体质学的意义 198

情绪与体质 200

一、情绪心理学的若干概念 200

二、情绪生理学——心神病机论简介 201

三、情绪、气质与体质 202

四、变态情绪及其调控 207

五、小结 209

再论人体体质与气质及其分型 210

一、关于“人体体质”的概念 210

二、关于人体体质的分型 211

三、关于体质与气质的关系问题 212

四、关于当前体质分型法的刍议 213

五、结语 216

体质食养学纲要 217

一、体质食养学简史 217

二、体质食养学基础理论 218

三、体质食养学分论 220

四、饮食新观念举例 221

五、体质食养学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22

六、展望 223

体质食疗学原理 223

一、天下一气论 224

二、药食同源论 226

三、药食同性论 226

四、药食同理论 227

五、药食同效论 228

六、发展中华饮食文化的反思与设想 230

中华饮食智慧·序 230

优质学 232

一、优种于种子之前 234

二、择辰于种子之时 235

三、优胎于受精之后 236

四、“优生”于出生之时 236

五、优育于出生之后 237

体质要素理论 238

一、体质要素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239

二、体质要素的特性 242

三、体质要素的维度 244

四、体质要素的测定与评价 246

五、体质要素理论的实践意义 250

六、结语 251

体质病理学研究30年回眸 252

医学未来学研究 269

中医病理学建设 269

一、中医病理学的特色 269

二、中医病理学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270

三、中医病理学的主要内容 271

四、中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272

五、中医病理学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 274

六、中医病理学研究的远期目标 274

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 275

一、人是什么 275

二、“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论 276

三、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的核心是人——整体的人 277

四、结语 280

天人同构论 281

中医学“肾论” 281

一、探讨“肾为先天之本” 281

二、探讨“肾主生殖”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283

三、体质病理学与中医“肾”的研究 284

四、色欲房劳伤之病机探讨 285

五、节欲护精,养生之要 296

六、结语 298

从睾丸病理探讨其与“急病及肾”、“久病及肾”的关系 301

一、资料与方法 301

二、结果 302

三、讨论 303

“人体新系”猜想 304

一、“人体新系”设想 304

二、“人体新系”猜想 313

多学科、多途径、多指标、同步测试、相关分析 324

一、关于多学科研究的探讨 324

二、关于多途径研究的探讨 328

三、关于多指标研究的探讨 329

四、关于同步测试的探讨 331

五、关于相关分析的探讨 332

六、结语 332

新实践、新概念与新学派 333

一、关于“新实践” 333

二、对“新概念”的认识 334

三、创立“新学派” 337

“中医病理学”研究新干线 338

一、用现代病理解剖学的理论与技术论证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物质基础 339

二、由分析中西医药学的特色入手上升为对中医理论的现代阐述并提出了若干新的病机学理论 340

三、将若干新理论加以系统化从而建立了若干新体系 342

四、探讨中医药学的发展学战略 344

五、结语 344

中西医学的发展与展望 348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分化与重建 348

一、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实用科学形态 348

二、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分化 348

三、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建 351

四、论发展中医理论体系的人才建设 353

五、结论 354

关于当今中药药理研究的若干思考 354

一、中药药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355

二、中药药理与中医病理的关系 357

三、中药药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 358

四、正确领悟传统中医药学的理论境界 359

试论中医药学的可持续发展观 360

一、中医药学的现状堪虑 360

二、我的主要认识与若干实践 362

三、结束语 367

与钱学森教授的探讨 370

钱学森的中医学与体质食疗学学术思想探讨 370

来函原件及注释 379

附录 406

主要学术著作、论文一览 406

人体体质分型组画 409

天人同构 4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