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社会学
社会学

社会学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镇照著
  • 出 版 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1997
  • ISBN:9789571114200
  • 页数:720 页
图书介绍:
《社会学》目录
标签:社会学 社会

第1章 导论:社会学之本质 1

第一节 社会学之缘起 2

一、从历史面来加以解剖 3

二、从知识面的认识论来看 4

第二节 何谓社会学 5

一、社会与社会学 5

二、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7

三、社会学的研究向度与性质 8

四、社会学观点 11

五、社会学的想像 13

六、社会学三角形 14

第三节 社会学与其他科学 16

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16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 18

三、社会学与常识 21

四、对社会学的误解 23

第四节 社会学是一门科学 24

一、社会学是科学的研究吗? 24

二、社会学研究之困境与限制 27

三、社会学家的伦理 28

四、社会学之实用性 29

五、如何学习社会学? 30

自我评量 32

参考资料 33

第2章 社会学理论 35

第一节 何谓理论 35

第二节 古典社会学理论 37

一、孔德:社会学之父 38

二、史宾赛:社会有机论 41

三、涂尔干:正统社会学的创始者 44

四、马克斯:阶级斗争 50

五、韦伯:社会行动与理性化 54

六、齐穆尔:形式社会学 59

第三节 当代社会学理论:四大理论 61

一、结构功能理论:整合与均衡 61

二、冲突理论:阶级与权力 65

三、交换理论:交换与理性 68

四、形象互动:观点与互动 71

自我评量 77

参考资料 78

第3章 社会学方法论 81

第一节 何谓社会研究? 82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步骤 86

一、科学性的研究过程与步骤 87

二、研究策略 89

三、社会研究的步骤 91

四、撰写论文的格式 95

第三节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97

一、社会调查法 97

二、观察法 100

三、实验法 103

四、档案探究法 104

五、内容分析法 106

第四节 机率与抽样 107

一、机率概念 107

二、母体与样本 108

自我评量 113

参考资料 114

第4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互动 117

第一节 社会学的分析层次 118

一、微观分析层次 118

二、宏观分析层次 123

第二节 社会关系 124

一、何谓社会关系? 125

二、社会互动关系的形式 125

三、社会关系的型态 128

第三节 社会互动 128

一、何谓社会互动? 128

二、印象管理/经营 131

三、社会网络 132

四、社会互动的面相 133

五、社会互动的动力 134

六、互动过程与阶段 135

第四节 社会结构 137

一、何谓社会结构? 137

二、社会结构的影像 138

第五节 社会角色和互动 141

一、何谓社会角色? 141

二、角色特征 142

三、角色与印象管理 143

四、角色行使 144

五、角色冲突与紧张 146

六、角色与情境定义 149

自我评量 151

参考资料 152

第5章 文化与个人 155

第一节 何谓文化? 155

一、文化的定义 156

二、文化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158

三、文化是个人第二本性 158

四、文化的特性 159

五、理想文化与实际文化 160

第二节 文化的要素与功能 161

一、文化的要素 161

二、文化的功能 165

第三节 文化的类型与变异 168

一、文化普遍性 168

二、文化相对性 169

三、文化中心论 171

四、主体(优势)文化 172

五、次文化 172

六、反抗文化 174

七、文化震荡 175

八、文化决定论 178

九、文化类型 178

第四节 文化的结构与内涵 179

一、由小而大的分析 179

二、由大而小的分析 181

三、文化基础与遗产 182

四、文化失调 182

五、决定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 183

自我评量 187

参考资料 188

第6章 个人与社会化 191

第一节 社会化:先天与后天 192

一、何谓社会化? 192

二、无社会化之案例 192

三、人类需要社会化的原因 197

第二节 自我与人格 200

一、人格 200

二、自我概念 203

第三节 社会化理论 205

一、顾里的镜中之我说 205

二、米德的自我意识发展 206

三、佛洛伊德的性意识与自我发展理论 209

四、艾利克森的自我认同危机论 211

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14

第四节 社会化的机构:谁在塑造我? 216

一、家庭或父母 216

二、学校或老师 217

三、同辈团体 218

四、大众传播媒体 219

五、工作场所 221

第五节 社会化的类型 222

一、主要社会化 222

二、预期社会化 222

三、再社会化 223

自我评量 226

参考资料 227

第7章 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229

第一节 偏差行为之特性 232

一、何谓偏差行为? 232

二、偏差行为的迷思(神话或误解) 234

三、偏差行为之前提 235

四、传统上之偏差与偏差者之观点 236

第二节 偏差行为之类型与功能 237

一、偏差行为的类型 237

二、偏差行为之正面功能 238

三、偏差行为之反面功能 241

第三节 偏差行为与标签 242

一、何谓标签? 242

二、偏差之过程 243

第四节 偏差行为的重要理论 246

一、生物学的解释 246

二、心理学的解释 249

三、社会学的解释 250

第五节 偏差行为与社会控制 257

一、偏差行为之社会控制 257

二、犯罪行为恶化之原因 262

自我评量 265

参考资料 266

第8章 社会团体与动力 269

第一节 何谓社会团体? 270

一、社会团体之定义 270

二、团体、羣体与类属 271

三、团体过程与形式 272

四、团体的结构与功能 273

第二节 社会团体的种类 275

一、先赋团体与成就团体 275

二、初级团体与次级团体 276

三、内团体与外团体 277

四、参考团体与同辈团体 280

第三节 社会团体的动力与运作 282

一、团体人数 282

二、社会顺从 284

三、领导模式 287

四、团体决策 290

五、寡头铁律 295

六、团体凝聚力 296

七、团体关系网络 297

自我评量 299

参考资料 300

第9章 社会组织与科层制度 303

第一节 社会组织 304

一、何谓组织? 304

二、组织结构内涵与特性 306

三、社会组织的类型 307

第二节 科层(官僚)组织 309

一、科层组织之意义 309

二、科层组织特征 310

三、科层组织的弊端与缺陷 312

四、科层组织的争论:发展或式微 315

第三节 组织结构动力 317

一、组织冲突 317

二、组织沟通 322

三、组织领导 324

第四节 社会组织和管理研究观点 328

一、古典观点 328

二、人际关系观点 329

三、结构观点 333

自我评量 337

参考资料 338

第10章 性别角色与关系 343

第一节 性别差异与角色 344

一、何谓性别角色与性别认同 344

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346

三、性别角色与社会化 349

第二节 性别差异 356

一、生物现象差别 356

二、心理现象差别 357

三、历史现象差别 359

四、文化差别 361

第三节 两性关系 363

一、性别角色与社会分工 363

二、性别角色与不平等 365

三、性别角色与成就动机 370

第四节 两性角色理论 371

一、生物学理论 371

二、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论 373

三、社会学习理论 374

四、认知发展理论 374

五、社会性阶层理论 377

第五节 两性关系与性骚扰 380

第六节 同性恋关系 385

一、同性恋的定义 385

二、同性恋发生的原因 387

三、同性恋类型 388

自我评量 390

参考资料 391

第11章 婚姻与家庭 395

第一节 婚姻与个人 396

一、何谓婚姻? 396

二、择偶理论 399

三、婚姻市场 401

四、理性婚姻与婚姻契约 405

五、婚姻类型 406

六、婚姻解组 411

七、乱伦禁忌 413

第二节 家庭制度功能与理论 414

一、何谓家庭? 414

二、家庭的功能 416

三、家庭功能之变迁 417

四、家庭结构与型态 419

五、家庭理论 421

第三节 家庭问题 425

一、家庭危机与解组 425

二、家庭暴力的类型 426

三、家庭暴力理论 429

四、离婚问题 431

第四节 家庭、婚姻与社会 433

自我评量 437

参考资料 438

第12章 社会阶层与不平等 441

第一节 社会阶层之定义与性质 442

一、社会阶层之本质 442

二、社会阶层产生之因素 444

三、社会阶层之面相 445

四、阶层体系的类型 449

五、社会阶层之影响 450

第二节 社会阶层化理论 452

一、冲突论 452

二、功能论 455

三、功能论与冲突论之比较 459

第三节 阶层研究方法 460

一、主观探究法 460

二、声望探究法 461

三、客观探究法 463

四、分析单位 464

第四节 社会流动 464

一、社会流动之意义 464

二、社会流动类型 465

三、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 466

四、社会流动因素与后遗症 467

第五节 社会不平等 469

一、不平等、阶层化与阶级 469

二、社会不平等与社会阶层 470

三、中产阶级的兴起 472

四、社会阶层的贫穷现象与理论 473

自我评量 477

参考资料 478

第13章 社会制度与功能 481

第一节 社会制度 481

一、制度的意义与概念 481

二、制度的发展与功能 484

第二节 政治制度 488

一、政治制度之意义与功能 489

二、政治与权力 492

三、政治权力分配理论 496

第三节 宗教制度 498

一、宗教制度之意义 498

二、宗教与社会 504

三、宗教研究的社会学观点 507

第四节 经济制度 508

一、经济制度之意义与功能 508

二、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 511

三、经济与工作休闲 513

四、社会经济问题 516

五、泰勒主义与福特主义 518

第五节 教育制度 519

一、教育制度功能 519

二、教育与机会 520

三、教育问题与对策 522

自我评量 525

参考资料 527

第14章 集体行为与社会运动 531

第一节 集体行动的概念 532

一、集体行为与集体行动 532

二、集体行为的意义 532

第二节 集体行动的特征与类型 537

一、集体行为的特征 537

二、集体行为的条件 538

三、集体行为的类型 540

第三节 集体行动的理论观点 544

一、社会心理面分析 544

二、社会结构与面相之分析 547

第四节 社会运动 550

一、何谓社会运动? 550

二、社会运动的形式、结果与方法 551

三、社会运动的功能与周期 552

第五节 社会运动的理论与原因 554

一、社会网络理论 554

二、相对剥夺理论 555

三、资源动员论 558

四、社会运动的理论发展:两大趋势 560

自我评量 563

参考资料 564

第15章人口动力学 567

第一节 人口学与人口研究 568

一、人口与人口学 568

二、生命统计与人口增长 569

第二节 人口组合 576

一、性比例 576

二、年龄组合 577

三、婚姻状况 582

第三节 人口理论 583

一、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583

二、适度人口理论 584

三、人口转型理论 585

四、社会文化观点之人口理论 586

第四节 人口迁移 587

一、人口迁移特征 587

二、人口迁移理论 589

第五节 人口成长问题与影响 591

一、世界与台湾地区人口之成长 591

二、人口成长之问题与影响 594

第六节 人口政策与检讨 596

一、人口政策定义 596

二、人口政策订定原则 598

自我评量 600

参考资料 601

第16章 都市与乡村社区 603

第一节 何谓社区? 604

一、社区的定义与特征 604

二、社区的类型 606

三、乡村社区与都市社区 608

第二节 都市社区与生活 609

一、都市之兴起与发展 609

二、都市生活与现象 611

三、都市社会网络 613

第三节 都市发展与问题 614

一、都市化 614

二、过度都市化 616

三、首要都市 617

四、郊区化 618

五、都会区 620

第四节 都市社区理论 621

一、区位理论 621

二、非区位理论 625

第五节 乡村社区与生活 628

一、乡村社区与发展 628

二、乡村社区的特性 629

第六节 乡村发展与理论 631

一、乡村发展问题 631

二、乡村发展与建设之对策 633

三、乡村研究理论 634

四、乡村与都市之关系 636

自我评量 639

参考资料 640

第17章 社会问题 643

第一节 社会问题之意义 644

一、何谓社会问题? 644

二、社会问题之分类 647

三、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与处理过程 649

四、社会学研究与社会问题 651

第二节 社会问题之特性与因素 653

一、社会问题之误解 653

二、社会问题之特性 654

三、社会问题之因素 656

第三节 社会问题研究观点 658

一、社会病理观点 658

二、社会解组观点 659

三、标签行为观点 660

四、偏差行为观点 662

五、价值冲突观点 663

六、制度观点 664

第四节 目前台湾社会之问题研究 665

一、当前台湾严重之社会问题 666

二、当前台湾社会问题解决之原则与对策 671

自我评量 674

参考资料 675

第18章 社会变迁、发展与现代化 679

第一节 社会变迁之意义 680

一、社会变迁之概念 680

二、社会变迁理论之类型 681

第二节 社会变迁之动力与模式 683

一、社会变迁与社会结构 683

二、小规模与大规模变迁 684

三、社会变迁机制与法则 685

四、社会变迁的反应 688

第三节 社会变迁之相关理论 689

一、进化论 689

二、冲突论 691

三、功能论 692

四、系统论 693

五、社会心理论 694

第四节 发展、工业化、现代化 695

一、发展之意义 696

二、工业化之意义 697

三、现代化之意义 698

四、经济成长之意义 699

第五节 现代化、依赖与世界体系理论 700

一、现代化与发展 701

二、依赖和低度发展 705

三、现代化和依赖理论之发展 708

自我评量 713

参考资料 71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