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
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

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龙闪,刘建国著
  • 出 版 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49503971
  • 页数:5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俄国民粹主义产生、形成、发展和演进的历史,以及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特征、各种思想流派,按照历史编年顺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和论析;同时,也对这一思潮跨越世纪、超越国界的影响做了重点考察。
《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目录

19世纪60—90年代革命民粹主义组织状况和各派别演进示意图前言 1

上编 俄国民粹主义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17

第一章 俄国民粹主义的产生 17

第一节 民粹主义的起源与俄国发展道路的探索 18

一、农奴制度的危机和十二月党人运动 18

二、俄国发展道路的探索 22

三、斯拉夫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渊源关系 36

第二节 俄国民粹主义的起源和形成 42

一、赫尔岑“俄国社会主义”的产生 43

二、早期平民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 62

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民粹主义观点的发展 71

第二章 19世纪60—70年代民粹主义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85

第一节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的民粹主义运动 86

一、改革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思潮 86

二、民粹主义运动的形成 94

第二节 “小组”活动时期的民粹主义运动 109

一、“伊舒金小组” 110

二、涅恰耶夫及其“人民复仇”社 113

三、“柴科夫派”和70年代初的其他社团 116

第三节 70年代革命民粹主义运动的发展 119

一、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暴动派” 120

二、以拉甫罗夫为代表的“宣传派” 126

三、“到民间去”运动 130

四、特卡乔夫的“夺权派” 137

五、70年代下半期的“土地与自由”社及其活动 148

第三章 19世纪80—90年代民粹主义运动的分化 157

第一节 70—80年代之交的民粹主义运动 157

一、70—80年代之交民粹主义运动的新趋向 158

二、“黑土平分”社 162

三、“民意党” 165

第二节 改革派民粹主义 171

一、改革派民粹主义的产生 171

二、改革派民粹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179

三、对改革派民粹主义的评价 211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民粹主义 216

第四节 从民粹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224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粹主义的危机 225

二、民粹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劳动解放社”的建立 229

三、俄国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和首批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出现 235

四、列宁与俄国民粹主义 242

第四章 俄国民粹主义的文化观 264

第一节 文化观是俄国民粹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264

第二节 俄国民粹主义文化观的内涵 266

第三节 对俄国民粹主义文化观的总体评价 279

下编 俄国民粹主义在20世纪的流变和影响 285

第五章 20世纪俄国民粹主义在俄国本土的流变 285

第一节 20世纪初至一战前期的民粹主义 286

一、民粹主义的复兴——社会革命党的诞生 286

二、社会革命党的纲领和党的分裂 291

三、社会革命党的组织状况和革命活动 305

四、社会革命党在战争中重新崛起 316

第二节 二月革命至立宪会议解散时期的民粹主义 320

一、二月革命前夕的社会政治形势 320

二、社会革命党的复兴 321

三、第一次政府危机和社会革命党策略的确立 324

四、社会革命党联合策略的失败 329

五、苏维埃与立宪会议的较量 337

第三节 立宪会议解散后民粹主义的命运 342

一、“布列斯特和约”和社会革命党的决策 342

二、建立统一政权 344

三、追求第三种力量 348

四、对党纲的增补修改 353

五、同布尔什维克在农民和新经济政策上的分歧 356

六、社会革命党人的被捕与流亡 358

第六章 中国革命中的民粹主义 361

第一节 旧民主革命时期的民粹主义 361

一、民粹主义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土壤及思想因素 361

二、从太平天国到孙中山的民粹主义 364

三、辛亥革命前到十月革命前无政府—民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76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粹主义 404

一、知识分子的无政府民粹主义 404

二、乡村建设派的民粹主义 431

三、章士钊“农国论”的民粹主义 445

四、论中国共产党内“左”的民粹主义倾向 454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民粹主义思想色彩 476

一、从坚持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到对这一理论的放弃 477

二、“三面红旗”和带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实验 496

三、“文化大革命”狂谰中泛起的民粹主义思想沉渣 509

四、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批判民粹主义,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受民粹主义思想影响之原因分析 518

第七章 民粹主义在非洲 520

第一节 非洲村社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520

一、西方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的沉重压迫 522

二、村社制度——非洲村社社会主义的根源 522

三、社会主义思潮在非洲大陆的传播 524

四、国际环境的影响 525

第二节 村社社会主义模式在非洲 527

一、村社社会主义的实践 528

二、村社社会主义陷入困境 531

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非洲的实践 535

第三节 非洲村社社会主义的特征 541

一、回归村社制度 541

二、跨越阶段论 542

三、非洲特定的民族主义 543

第四节 非洲村社社会主义与俄国民粹主义比较 544

一、共同的基础——传统村社制 544

二、小资产阶级——非洲村社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和俄国民粹主义的代表者 545

三、无法超越的“卡夫丁峡谷” 546

四、一种自身发展模式的探索 548

五、非洲村社社会主义实验的历史教训 549

结束语:俄国民粹主义与苏联模式的“超阶段”社会主义 553

主要参考文献 56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