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解读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
解读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

解读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有根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5948105
  • 页数:4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本关于数码摄影与技术的分析及指导的图书。
《解读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目录

第一章 关于荆浩若干问题的考察、考证与探讨 1

第一节 关于荆浩故里的考察报告 1

一 古今关于荆浩故里的几种说法 1

二 关于荆浩故里的实地考察 5

(一)赴山西沁水考察 5

(二)赴长治采访张文君先生 25

(三)赴河南济源考察 26

(四)赴沁阳县查地方志 44

(五)去焦作寻找气功大师 50

三 荆浩故里究竟是哪里? 50

(一)荆浩故里绝非河南济源 50

(二)荆浩故里是山西沁水实和庄 55

(三)实和庄现存的荆浩故居究竟有多大的可信程度 63

第二节 关于荆浩隐居地洪谷的考察报告 66

一 关于荆浩隐居地洪谷的种种说法 67

(一)关于荆浩隐居地洪谷之晋城说 67

(二)关于荆浩隐居地洪谷之沁水说 72

(三)关于荆浩隐居地洪谷之崆峒山说 81

(四)关于荆浩隐居地洪谷之济源说 81

(五)关于荆浩隐居地洪谷之岢岚说 84

(六)关于荆浩隐居地洪谷之林州谼谷山说 85

(七)关于平遥、介休之洪谷(谼谷) 87

二 关于荆浩隐居地洪谷的实地考察 87

(一)去壶关县志办查县志 87

(二)到林州考察 88

三 荆浩隐居地洪谷之我见 100

第三节 荆浩是否步入过仕途 103

一 关于荆浩曾经步入仕途的田同旭之说 103

二 关于荆浩曾经步入仕途的马鸿增之说 105

三 关于荆浩是否步入过仕途之我见 108

第四节 关于荆浩《笔法记》中的神钲山的考察报告 108

一 关于荆浩《笔法记》中的神钲山的种种说法 108

(一)神钲山之沁水说 108

(二)神钲山之林州说 108

(三)神钲山之济源说 109

二 荆浩《笔法记》中的神钲山是河北武安县的鼓山 110

第五节 关于荆浩为开封双林院画观自在菩萨的考察与考证 115

一 关于荆浩尝于京师双林院画观自在菩萨的记载 115

二“京师”究竟指何地? 115

三 荆浩究竟是何时为双林院画观自在菩萨的? 116

(一)马鸿增先生关于荆浩为双林院画观自在菩萨壁画的推测 116

(二)荆浩为双林院画观自在菩萨壁画与裴休毫无关系 117

(三)荆浩究竟是何时为双林院画观自在菩萨的? 119

四 关于双林院之考察 122

五 关于荆浩所画观自在菩萨像的形式问题 122

第六节 关于荆浩为邺都青莲寺大愚和尚画山水的考察和考证 122

一 关于荆浩为邺都青莲寺大愚和尚画山水的记载 122

二 五代时期的邺都究竟在何处? 123

三 关于青莲寺 127

四 大愚其人 130

五 荆浩为大愚画山水时间的推测 132

六 大愚与荆浩的两首唱和诗 132

第七节 关于荆浩第二隐居地的考察与探讨 137

一 为什么说荆浩有第二隐居地? 137

二 荆浩的第二隐居地可能在何处? 138

三 关于荆浩第二隐居地的考察 139

四 由荆浩作品中的南方题材所想到的 144

第二章 荆浩的身世与履历初探 148

第一节 荆浩的身世 148

一 关于荆浩身世的说法 148

二 由荆浩故里的考察来看荆浩的身世 148

第二节 关于荆浩生卒年代的推测 149

一 关于荆浩生卒年代的推测 149

(一)关于荆浩生年的推测 149

(二)关于荆浩卒年的推测 150

二 学术界有关荆浩生卒年代的各种推测 150

(一)张文君先生的推测及其不妥之处 150

(二)田同旭先生的推测及其不妥之处 151

(三)马鸿增先生的推测及其不妥之处 152

第三节 荆浩履历初探 155

一 隐居洪谷之前的荆浩 155

(一)荆浩出生 155

(二)私塾读书 156

(三)从小爱上绘画 156

(四)青禅寺遭劫 157

(五)母子相依为命 158

(六)发愤读书,博通经史 158

(七)娶妻成家 158

(八)历山写生 159

(九)王屋山拜谒司马承祯故居 159

(十)济源五龙口及衙道峡谷写生 160

二 隐居洪谷时期的荆浩 160

(一)隐居洪谷 160

(二)金灯寺写生 161

(三)神钲山上画《异松图》 164

(四)太行大峡谷的写生与创作 166

(五)为开封双林院画观自在菩萨像 173

(六)为邺都青莲寺大愚和尚画山水 173

(七)收弟子关仝 174

三 离开洪谷隐居他处的荆浩 179

(一)离开洪谷,隐居他处 179

(二)撰写《笔法记》 180

(三)加工修改《笔法记》更名为《山水诀》 180

(四)创作《渔乐图》、《长江万里图》、《白苹洲五亭图》等南方题材作品 180

(五)晚年的创作生涯 181

(六)与世长辞 181

第三章 荆浩的绘画成就 186

第一节 历代著录中的荆浩作品 186

一 历代著录中的荆浩作品 186

(一)人物画部分 186

(二)山水画部分 187

(三)动物画部分 201

二历代著录中的荆浩作品分析 201

第二节 荆浩的传世作品 204

一《匡庐图》研究 204

(一)《匡庐图》究竟是不是“匡庐图”? 204

(二)《太行山居图》(《匡庐图》)浅析 215

二 关于荆浩《雪山行旅图》的探讨 217

(一)关于荆浩雪景山水的画题称谓 217

(二)《雪山行旅图》作为荆浩作品的可靠程度究竟有多大? 218

(三)荆浩《雪山行旅图》的不足及缘由 232

附录:[美]乔纳森·海伊《再评〈雪山行旅图〉》 232

三 关于荆浩《秋山瑞霭图》的探讨 237

(一)关于荆浩的《秋山瑞霭图》 237

(二)由《秋山瑞霭图》中的几方收藏印得出的推测 238

(三)从画幅本身来看《秋山瑞霭图》 246

四 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钟离访道图》究竟是不是荆浩真迹? 248

五 传为荆浩的《渔乐图》初探 253

(一)现存《渔乐图》与周密所说的《渔乐图》 253

(二)《渔乐图》与《太行山居图》(《匡庐图》) 255

(三)关于《渔乐图》是否荆浩作品的初步看法 257

六 关于《山水轴》 258

七 关于《九老图》 258

八 由探讨荆浩的传世作品所想到的 258

第三节 从吴镇临荆浩《渔父图》看荆浩的《渔乐图》 264

第四章 荆浩的理论建树 270

第一节 荆浩《笔法记》研究 270

一 关于荆浩《笔法记》真伪之论争 271

(一)《笔法记》真伪之论争 271

(二)驳疑古派关于《笔法记》系伪作的种种论调 273

(三)韦宾眼中的鄙语根本不是鄙语 283

(四)所谓“雅俗混淆”实是传抄翻刻之误 291

(五)《笔法记》绝非伪作 292

二 从韩拙《山水纯全集》的引文看《笔法记》的演变 296

(一)《山水纯全集》引文与今本《笔法记》原文为何相距甚远? 296

(二)韩拙引文与今本《笔法记》优劣比较与考辨 300

(三)韩拙《山水纯全集》引荆浩语订文 314

三《笔法记》考释解析 316

四 关于《笔法记》内容的探讨 355

(一)荆浩的“六要”论 355

(二)荆浩的“图真”说 375

(三)“可忘笔墨,而有真景” 392

第二节 关于荆浩《山水节要》的探讨 394

一《山水节要》究竟是不是荆浩所作? 394

(一)从《山水节要》的题目说起 394

(二)《山水节要》应是荆浩所作 395

(三)《山水节要》在《山水诀》中的位置 396

二《山水节要》释析 398

第三节《山水赋》研究 402

一 关于《山水赋》、《山水论》、《山水诀》、《画学秘诀》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称谓变换 402

二 所谓《山水赋》确非荆浩著作 403

三《山水赋》等应是王维著作 404

(一)关于《山水赋》等是伪作的种种说法 404

(二)说《山水赋》等是伪作的种种理由皆为虚妄之说 405

(三)《山水赋》等应是王维著作 413

第四节《画说》决非荆浩所作 417

第五章 荆浩的美学思想与艺术特色 418

第一节 荆浩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 418

一 崇尚真,追求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 418

二 崇尚自然美,反对矫揉造作 419

三 追求气势磅礴博大雄浑的艺术境界 419

四 主张搜妙创真,进行艺术概括 420

第二节 荆浩绘画的艺术特色 420

一 取景特征 420

二 构图特征 421

(一)主从关系的处理 421

(二)曲线和折线的运用 421

(三)呼应与均衡 421

(四)疏密关系 422

(五)穿插与藏露 422

(六)荆浩作品中的黄金比 422

三 造型特征 423

(一)荆浩笔下的山石形象 423

(二)荆浩笔下的水 425

(三)荆浩笔下的林木 425

(四)荆浩笔下的云烟雾霭 426

(五)荆浩笔下的景物点缀 426

(六)荆浩笔下的点景人物 426

四 笔墨技巧特征 427

第六章 荆浩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429

第一节 荆浩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作用 429

一 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使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 429

二 荆浩对后世的影响 431

第二节 荆浩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435

一 荆浩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435

二 关于荆关李范艺术成就高低之我见 436

第七章 荆浩的成功之路 440

第一节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440

第二节 研究探讨古人技法 441

第三节 以真山真水为师,搜妙创真 444

第四节 博通经史 445

第五节 不图金钱效益,以山水自娱的心态 446

第六节 圣贤之职的责任感 447

后记 44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