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合肥盆地东部对郯庐断裂带活动的沉积响应
合肥盆地东部对郯庐断裂带活动的沉积响应

合肥盆地东部对郯庐断裂带活动的沉积响应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国生著
  • 出 版 社: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5001529
  • 页数:195 页
图书介绍:发育于我国东部的巨型断裂——郯庐断裂带西侧的合肥盆地,其形成与发展演化与郯庐断裂带的活动表现出良好的响应关系。本书通过研究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演化规律,提出郯庐断裂带经历了碰撞造山期的转换走滑、早白垩世早期的平移运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的伸展运动和新近纪以来的逆冲反转四大演化阶段。通过对盆地东部的沉积特征研究,发现盆地的沉积可容空间与郯庐断裂带的演化有着明显的响应关系,并提出不同演化阶段盆地的特征。
《合肥盆地东部对郯庐断裂带活动的沉积响应》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 走滑断裂与走滑盆地 1

第一节 走滑断裂 1

一、走滑断裂研究概述 1

二、走滑断裂及其相关构造 2

三、走滑断裂作用机制 7

第二节 走滑盆地 9

一、走滑盆地概念 9

二、走滑盆地分类 9

第二章 郯庐断裂带研究概况 12

第一节 郯庐断裂带的演化 12

一、郯庐断裂带的起源问题 12

二、郯庐断裂带的走滑时代证据及平移距离 13

三、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 15

四、郯庐断裂带的挤压活动 15

第二节 郯庐断裂带对岩浆活动和盆地的控制 16

一、郯庐断裂带对岩浆活动的控制 16

二、郯庐断裂带对盆地的控制 17

三、郯庐断裂带与合肥盆地的关系 18

第三节 大别造山带与合肥盆地 19

第三章 合肥盆地特征 21

第一节 合肥盆地周边构造 21

一、合肥盆地西部边界特征 21

二、合肥盆地北部边界特征 25

三、合肥盆地南部边界特征 26

第二节 合肥盆地地球物理场特征 26

一、重力场特征 26

二、磁场特征 31

三、电性特征 32

四、速度场特征 34

第三节 合肥盆地基底与盖层 37

一、基底特征 37

二、盆地盖层 41

第四节 盆地构造格架及单元划分 44

一、盆地构造格架 44

二、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45

第四章 合肥盆地沉积地层的同位素年龄测定 47

第一节 安参1井地层黏土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 47

一、井下样品采集 47

二、样品制备 48

三、X射线衍射分析 49

第二节 地表样品的X射线衍射分析 63

第三节 合肥盆地地层同位素年龄测定 66

一、伊利石样K—Ar同位素年龄测定及解释 66

二、大理岩Pb—Pb等时线法测年及解释 71

第四节 安参1井同位素法测年结果综合解释与地层划分 74

第五章 合肥盆地对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走滑活动的沉积响应 76

第一节 郯庐断裂带同造山期走滑构造 77

一、合肥盆地东缘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走滑构造 77

二、大别造山带东缘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走滑构造 79

第二节 郯庐断裂带同造山期走滑活动的年代学证据 85

第三节 合肥盆地同造山期构造属性与前陆变形格局 92

第四节 合肥盆地东部侏罗系对郯庐断裂带的沉积响应 96

一、盆地内侏罗系充填序列及沉积相 96

二、沉积分布及地震相特征 98

第五节 合肥盆地形成与同造山期郯庐断裂带的关系 103

一、同造山期郯庐断裂带的构造型式 103

二、同造山期盆地形成模式 105

第六章 合肥盆地对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活动的沉积响应 107

第一节 合肥盆地东缘郯庐断裂带造山后的走滑运动 107

一、郯庐断裂带造山后的走滑运动基本特征 108

二、造山后郯庐断裂带走滑构造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114

第二节 合肥盆地下白垩统的沉积响应 116

一、盆地充填序列 116

二、盆地沉积物源分析 117

三、下白垩统沉积环境及沉积相 123

第三节 合肥盆地早白垩世走滑期构造模式及动力学背景 129

一、合肥盆地早白垩世走滑构造模式 129

二、区域动力学背景 130

第七章 合肥盆地对郯庐断裂带伸展活动的沉积响应 133

第一节 合肥盆地东缘郯庐断裂带的伸展活动 133

第二节 盆地内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特征 135

第三节 合肥盆地的沉积响应 137

一、盆地的沉积充填序列 137

二、盆地沉积物源系统分析 139

三、沉积相特征 144

四、脉动式伸展型式 151

第四节 伸展期合肥盆地的形成模式 153

第五节 伸展构造的区域动力学背景 155

第八章 郯庐断裂带新近纪以来的挤压构造与合肥盆地的反转 160

第一节 反转构造特征 160

一、盆缘(郯庐断裂带)逆冲构造特征 160

二、反转断层组合 162

三、褶皱作用 163

四、构造抬升与剥蚀量估算 164

第二节 郯庐断裂带及盆地新近纪以来应力场分析 164

一、断层擦痕资料的计算结果与解释 165

二、节理统计及应力场分析 166

第三节 反转构造的动力学背景 168

第四节 反转构造与油气 169

第九章 主要结论 170

附录 172

参考文献 17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