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因素研究及其治理建议
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因素研究及其治理建议

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因素研究及其治理建议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润龙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010109985
  • 页数:394 页
图书介绍:本书采用大量实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重点分析全国345个地(市)及2869个县(市、区)妇女社会因素、经济发展因素和传统文化因素对0岁组和0~4岁人口性别比的影响机制,探讨了人口性别比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多元相互关系。本书使用单变量的相关分析和多变量回归分析等技术手段,从生育管理、妇女社会地位、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多角度入手,选择确实有代表性的指标作为自变量,定性定量地研究这些因素对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影响。
《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因素研究及其治理建议》目录

序言 探求人口协调发展的科学道路 1

前言 1

绪论 1

第一节 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基本概念 1

一、出生性别比定义 1

二、出生性别比的正常值域 4

三、出生性别比指标的特点 5

第二节 国外研究综述 13

一、研究进程 13

二、各国研究状态 15

第三节 国内学者对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研究综述 17

一、出生性别比偏高状态 17

二、理论研究 18

三、实证研究 21

第四节 研究设计 32

一、主要研究方法 32

二、研究模型 33

三、研究资料 34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35

一、研究的重点 35

二、研究的难点 36

三、研究的框架 38

第六节 小结 39

第一章 世界各地区出生性别比分布状态 41

第一节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出生性别比的分布状态 41

第二节 世界若干国家0—4岁性别比随时间演变 43

第三节 美国出生性别比的分布状态 44

一、出生性别比随婴儿母亲生育年龄的变化 45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随胎次孩次的变化 48

三、出生人口性别比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49

四、出生人口性别比随不同人种的变化 49

第四节 印度出生性别比的分布状态 50

一、近年印度的出生性别比及其分布 51

二、印度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原因 53

三、政府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治理策略 55

第五节 韩国和新加坡的出生人口性别比 56

一、韩国分孩次出生人口性别比 56

二、新加坡分孩次出生人口性别比 58

第六节 小结 60

第二章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基本状态 62

第一节 历史上我国儿童性别比 62

一、历史上我国儿童性别比高 63

二、历史上的溺婴现象严重 64

三、古代我国婚嫁人口性别并不平衡 67

四、古代社会对男孩的偏好强烈 68

五、近代我国出生性别比高 69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出生性别比演变特点 72

一、出生性别比随时间变化大 72

二、我国0—4岁人口性别比的演变状态 74

第三节 2000年我国各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分布特点 78

一、2000年我国省级行政区出生性别比的分布规律 78

二、2000年我国地市级行政区出生性别比的分布规律 80

三、2000年我国县市区出生性别比的分布规律 86

第四节 1990—2000年我国出生性别比差异的地区分布 92

一、各省市自治区出生性别比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93

二、各县市区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差异 95

第五节 小结 97

第三章 意愿生育性别偏好 101

第一节 意愿生育性别偏好研究的意义 102

一、妇女意愿生育性别比的定义 103

二、意愿生育性别比研究的意义 103

第二节 国外意愿生育性别研究进展 105

一、国际人口科学研究联盟(IUSSP)研究结果 105

二、后续国外研究进展 108

第三节 我国意愿生育性别比的调查研究 113

一、2003年意愿生育性别比调查结果 113

二、2005年已婚育龄妇女调查结果 114

第四节 小结 120

第四章 出生性别比资料来源及可靠性研究 123

第一节 出生性别比资料主要来源 124

一、统计部门数据 125

二、人口计生委数据 126

三、卫生部门数据 126

四、公安户政数据 128

五、教育部门数据 130

六、不同来源资料的可信区间估计 131

第二节 出生性别比资料质量比较 132

一、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与公安户政登记资料 132

二、人口计生委资料与公安户政登记资料的比较 134

第三节 小结 135

第五章 传统文化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分析 137

第一节 传统文化对出生性别比影响的理论分析 137

第二节 传统文化对出生性别比影响的定性分析 140

一、传统生育文化的特点 141

二、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144

三、传统文化的习俗——文化民俗与出生人口性别比 146

第三节 传统文化对出生性别比影响的定量分析 150

一、非农业人口比重对0—4岁人口性别比的影响 151

二、家庭规模对0—4岁人口性别比的影响 153

第四节 小结 156

第六章 妇女社会地位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分析 159

第一节 妇女社会地位对出生性别比影响的定性分析 159

一、妇女就业水平、就业结构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163

二、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168

三、不同性别退休年龄和土地使用权益对妇女权益的影响 169

第二节 妇女社会地位对出生性别比影响的定量分析 170

一、妇女受教育程度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影响的定量分析 171

二、受教育程度性别差异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影响的分析 176

三、婴儿死亡率性别差异与出生性别比的关系 176

第三节 小结 181

第七章 生育水平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分析 183

第一节 生育政策、生育水平对出生性别比影响的研究进展 183

一、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相关政策的梳理 183

二、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 185

三、胎次、孩次与出生性别比 189

四、婚后或产后受孕时间间隔与出生人口性别比 192

五、管理因素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193

第二节 生育水平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影响的定性分析 195

一、出生率、生育水平下降与出生性别比的关系 197

二、生育水平对于出生性别比影响的途径 200

第三节 生育水平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影响的实证分析 200

一、活产子女、存活子女数与出生人口性别比 201

二、出生率、总生育率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影响的实证分析 202

第四节 小结 208

第八章 造成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经济因素分析 212

第一节 影响我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经济因素定性分析 213

一、宏观经济因素对于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机制 214

二、家庭经济因素分析——生育子女的成本效益分析 218

第二节 影响出生性别比升高经济因素的实证分析 220

一、2000年全国各地市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221

二、城市化水平与出生性别比 223

三、经济发展变量(人均GDP)与出生性别比 226

四、不同生育政策情况下的经济发展与出生性别比关系 229

第三节 小结 231

第九章 影响出生性别比的“非常规”因素探讨 237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237

第二节 决定动物性别若干因素的探索 239

一、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 239

二、X染色体和Y染色体分离技术 240

三、控制动物性别的(Sex Control)技术 240

四、控制动物性别的技术进入商业化 240

第三节 影响出生人口性别的“非常规”因素探讨 241

一、非人为因素的影响 243

二、人为可参与因素的影响 245

第四节 小结 251

第十章 出生性别比的实地调查 253

第一节 人口学专家参加的德尔菲调查 255

一、出生人口漏报及其对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影响 255

二、“社保换生育”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259

三、出生性别比可研究程度 260

四、影响出生性别比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中各因子重要性分析 261

第二节 家庭层次微观实地调查——以江苏调查为例 266

一、座谈调查结论 266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68

第三节 湖北黄冈蕲春妇女生育性别偏好社会因素解析 277

一、数据来源及准确性——出生人口补报数量和比例估计 278

二、生育性别偏好的经济学特征分析 279

三、生育性别偏好的文化因素分析 284

第四节 关爱女孩行动分析——山西省及江苏东海县调查 287

一、“关爱女孩行动”活动基本内容 288

二、存在问题分析 289

第五节 小结 290

第十一章 影响出生性别比的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分析 292

第一节 对全国县级0—4岁性别比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292

一、影响0—4岁人口性别比自变量的选择 292

二、回归分析结果 294

第二节 各地区0—4岁人口性别比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296

一、华北地区 300

二、东北地区 301

三、华东地区 302

四、中南地区 304

五、西南地区 305

六、西北地区 307

第三节 影响0—4岁人口性别比的自变量分析 309

一、影响各大区0—4岁人口性别比的变量分析 309

二、标准化以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310

三、各省区直辖市影响因素分析 311

四、影响0—4岁人口性别比的因素解释 312

第四节 非线性相关和回归分析 313

一、相关分析 314

二、非线性回归分析 316

第五节 出生性别比随时间变化规律研究 320

一、出生性别比自身变化规律分析 321

二、出生性别比自回归分析 321

三、多变量分析 323

第六节 小结 323

第十二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325

第一节 出生性别比偏高原因定性分析 325

一、直接影响原因 326

二、间接影响原因 333

第二节 主要建议和对策 343

一、以《出生医学证明》为基础,强化数据汇总统计 343

二、一手软一手硬,两手都要抓,抓社保体系和法制建设 345

三、调整生育政策、增加对生育的选择空间 348

四、建立人口委员会协调解决人口社会问题 349

第三节 小结 350

附录 353

附录1:1900—2009年日本出生性别比 353

附录2:1900—2009年中国台湾省出生人口性别比 353

附录3:1940—2002年美国历年活产婴儿性别比随母亲生育年龄的变化 354

附录4:1943—2002年美国历年活产婴儿性别比随孩次数的变化 356

附录5:2000—2002年美国各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 358

附录6:美国各民族出生性别比随时间的变化 360

附录7:2000年全国地级市(区、盟)的0岁婴儿、0—4岁婴幼儿性别比 361

附录8:人口学专家匿名调查问卷 367

附录9:江苏省生育观念调查问卷 369

附录10:徐州睢宁县访谈调查提纲 373

附录11:湖北黄冈蕲春县生育意愿调查问卷 374

附录12:湖北黄冈蕲春县实地调查方案 377

附录13:我国少数民族生育政策 379

参考文献 381

跋 39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