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针法大成
针法大成

针法大成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富春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7148177
  • 页数:805 页
图书介绍:《针法大成》共五篇。包括针法篇、针经篇、针误篇、针验篇和针研篇。每一方法主要阐述它的技术手法要领、规程、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并配以照片图,以使学习者易于学习和掌握。本书主要供中医针灸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者和医学院校学生参考。相信本书的出版,必将在针灸界引起广泛的反响和关注,同时也为针刺方法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针法大成》目录
标签:针法

第一篇 针 法篇 3

第一章 针法的起源与发展 3

第一节 针法的起源 3

第二节 针法的发展 4

一、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4

二、两晋时期针法的记载 6

三、唐宋时期针法的记载 7

四、金元时期针法的记载 7

五、明清时期针法的记载 9

六、近代医家对针法的贡献 12

七、现代医家对针法的贡献 13

参考文献 16

第二章 针法基础 18

第一节 毫针构成和规格 18

一、毫针的构成 18

二、毫针的规格 20

第二节 针刺的基本功 20

一、腧穴的定位 20

二、基本训练 24

第三节 针刺前的准备 25

一、患者的体位 25

二、腧穴的揣定 27

三、毫针的检查 27

四、消毒 28

第三章 针刺基本手法 30

第一节 持针法 30

一、刺手与押手 30

二、持针姿势 30

第二节 进针法 31

一、进针手法 31

二、进针技术 33

第三节 针刺的角度、方向与深度 35

一、针刺的角度 35

二、针刺的方向 36

三、针刺的深度 36

第四节 治神与守神 37

一、治神 37

二、守神 38

第五节 得气 39

一、患者得气 40

二、医者得气 41

三、守气 43

四、得气的意义 43

五、影响得气的因素 44

六、促使得气的方法 46

第六节留针法 47

一、静留针法 48

二、动留针法 48

三、守气留针法 48

四、留针时间 49

第七节 出针法 49

一、直接出针法 50

二、补泻出针法 50

参考文献 51

第四章 行针手法 53

第一节 基本手法 53

一、提插类 53

二、捻转类 54

第二节 辅助手法 55

一、作用于人体的手法 55

二、作用于针体的手法 56

参考文献 58

第五章 针刺补泻手法 59

第一节 单式补泻 59

一、徐疾补泻法 59

二、迎随补泻法 60

三、提插补泻法 63

四、捻转补泻法 65

五、开阖补泻法 70

六、呼吸补泻法 70

七、九六补泻法 72

八、阴阳补泻法 74

九、营卫补泻法 76

十、三刺补泻法 78

第二节 复式补泻 79

一、烧山火法 79

二、透天凉法 82

三、青龙摆尾法 84

四、白虎摇头法 86

五、苍龟探穴法 88

六、赤凤迎源法 90

七、阳中隐阴 91

八、阴中隐阳 93

九、运气法 95

十、纳气法 96

十一、留气法 96

十二、交经法 97

十三、龙虎交战法 98

十四、子午捣臼法 99

十五、龙虎升降法 100

十六、汗吐下三法 102

十七、子母补泻法 103

十八、纳支补泻法 105

第三节 平补平泻 108

一、概述 108

二、操作方法 108

三、临床应用 109

参考文献 109

第六章 微针疗法 112

第一节 头针 112

一、概述 112

二、定位与主治 115

三、操作方法 118

四、注意事项 122

五、临床应用 123

参考文献 136

第二节 眼针 138

一、概述 138

二、定位与主治 139

三、操作方法 141

四、注意事项 142

五、临床应用 142

参考文献 148

第三节 耳针 148

一、概述 148

二、定位与主治 149

三、操作方法 154

四、注意事项 156

五、临床应用 157

参考文献 167

第四节 鼻针法 168

一、概述 168

二、定位与主治 169

三、操作方法 171

四、注意事项 172

五、临床应用 172

参考文献 174

第五节 腕踝针法 174

一、概述 174

二、定位与主治 174

三、操作方法 177

四、注意事项 178

五、临床应用 178

参考文献 186

第六节 第二掌骨侧针法 187

一、概述 187

二、定位与主治 187

三、操作方法 188

四、注意事项 188

五、临床应用 189

参考文献 190

第七节 手针法 190

一、概述 190

二、定位与主治 191

三、操作方法 193

四、注意事项 194

五、临床应用 194

参考文献 197

第八节 足针法 197

一、概述 197

二、定位与主治 198

三、操作方法 201

四、注意事项 202

五、临床应用 202

参考文献 203

第九节 面针法 203

一、概述 203

二、定位与主治 204

三、操作方法 206

四、注意事项 207

五、临床应用 207

参考文献 207

第十节 口针法 207

一、概述 207

二、定位与主治 208

三、操作方法 209

四、注意事项 209

五、临床应用 210

参考文献 210

第十一节 舌针法 210

一、概述 210

二、定位与主治 211

三、操作方法 212

四、注意事项 213

五、临床应用 213

参考文献 219

第十二节 人中针法 220

一、概述 220

二、定位与主治 220

三、操作方法 221

四、注意事项 221

五、临床应用 221

参考文献 222

第十三节 尺肤针法 222

一、概述 222

二、定位与主治 222

三、操作方法 223

四、注意事项 224

五、临床应用 224

参考文献 225

第十四节 手象针法 225

一、概述 225

二、定位与主治 226

三、操作方法 231

四、注意事项 232

五、临床应用 232

参考文献 233

第十五节 足象针法 233

一、概述 233

二、定位与主治 233

三、操作方法 236

四、注意事项 236

五、临床应用 236

参考文献 237

第七章 特种针法 238

第一节 三棱针法 238

一、概述 238

二、操作方法 238

三、适应证 239

四、注意事项 239

五、临床应用 240

参考文献 246

第二节 皮肤针法 248

一、概述 248

二、操作方法 248

三、适应证 249

四、注意事项 251

五、临床应用 251

参考文献 256

第三节 电针法 258

一、概述 258

二、操作方法 258

三、适应证 259

四、注意事项 260

五、临床应用 260

参考文献 265

第四节 芒针法 266

一、概述 266

二、操作方法 266

三、适应证 268

四、注意事项 268

五、临床应用 269

参考文献 273

第五节 埋针法 274

一、概述 274

二、操作方法 275

三、适应证 276

四、注意事项 277

五、临床应用 277

参考文献 281

第六节 小宽针法 282

一、概述 282

二、操作方法 282

三、适应证 283

四、注意事项 284

五、临床应用 284

参考文献 285

第七节 火针法 286

一、概述 286

二、操作方法 286

三、适应证 287

四、注意事项 288

五、临床应用 288

参考文献 292

第八节 水针法 293

一、概述 293

二、操作方法 294

三、适应证 298

四、注意事项 299

五、临床应用 300

参考文献 306

第九节 长圆针法 308

一、概述 308

二、操作方法 308

三、适应证 309

四、注意事项 309

五、临床应用 310

参考文献 310

第十节 鍉针法 311

一、概述 311

二、操作方法 311

三、适应证 312

四、注意事项 312

五、临床应用 312

参考文献 313

第十一节 铍针法 314

一、概述 314

二、操作方法 314

三、适应证 314

四、注意事项 315

五、临床应用 315

参考文献 317

第十二节 平衡针法 318

一、概述 318

二、操作方法 322

三、适应证 335

四、注意事项 335

五、临床应用 336

参考文献 338

第十三节 浮针法 339

一、概述 339

二、操作方法 339

三、适应证 343

四、注意事项 343

五、临床应用 344

参考文献 346

第十四节 项针疗法 347

一、概述 347

二、操作方法 347

三、适应证 347

四、注意事项 347

五、临床应用 348

参考文献 349

第十五节 背针疗法 349

一、概述 349

二、操作方法 350

三、适应证 353

四、注意事项 353

五、临床应用 354

参考文献 355

第十六节 气功针法 355

一、概述 355

二、操作方法 355

三、适应证 357

四、注意事项 357

五、临床应用 358

参考文献 359

第十七节 针刀法 359

一、概述 359

二、操作方法 360

三、适应证 362

四、注意事项 362

五、临床应用 363

参考文献 364

第十八节 腹针法 364

一、概述 364

二、操作方法 365

三、适应证 370

四、注意事项 370

五、临床应用 370

参考文献 373

第十九节 滞针法 374

一、概述 374

二、操作方法 375

三、适应证 375

四、注意事项 376

五、临床应用 376

参考文献 378

第二十节 运动针法 378

一、概述 378

二、操作方法 378

三、适应证 380

四、注意事项 380

五、临床应用 381

参考文献 382

第二十一节 激光针法 382

一、概述 382

二、操作方法 383

三、适应证 384

四、注意事项 384

五、临床应用 385

参考文献 386

第二十二节 微波针法 387

一、概述 387

二、操作方法 387

三、适应证 387

四、注意事项 388

五、临床应用 388

参考文献 390

第二十三节 蜡针法 391

一、概述 391

二、操作方法 391

三、适应证 391

四、注意事项 392

五、临床应用 392

参考文献 394

第二十四节 陶针法 394

一、概述 394

二、操作方法 395

三、适应证 398

四、注意事项 398

五、临床应用 398

参考文献 398

第二十五节 磁针法 399

一、概述 399

二、操作方法 400

三、适应证 402

四、注意事项 402

五、临床应用 403

参考文献 404

第二十六节 红外线针法 404

一、概述 404

二、操作方法 405

三、适应证 406

四、注意事项 406

五、临床应用 407

参考文献 407

第二十七节 蜂针法 408

一、概述 408

二、操作方法 408

三、适应证 412

四、注意事项 412

五、临床应用 413

参考文献 414

第二十八节 锋勾针法 414

一、概述 414

二、操作方法 415

三、适应证 415

四、注意事项 416

五、临床应用 416

参考文献 417

第二十九节 粗针法 418

一、概述 418

二、操作方法 418

三、适应证 419

四、注意事项 420

五、临床应用 420

参考文献 423

第二篇 针经篇 427

第一章《黄帝内经》论针法 427

第一节《黄帝内经》论持针、进针法 427

一、《黄帝内经》论持针法 427

二、《黄帝内经》论进针法 427

第二节《黄帝内经》论针刺深度、角度与方向 427

第三节《黄帝内经》论九针 430

第四节《黄帝内经》论十二刺、九刺、五刺 430

第五节《黄帝内经》论缪刺、巨刺 432

第六节《黄帝内经》论其他刺法 433

第七节《黄帝内经》论针刺补泻 433

一、《黄帝内经》论呼吸补泻法 433

二、《黄帝内经》论迎随补泻法 434

三、《黄帝内经》论徐疾补泻法 435

四、《黄帝内经》论捻转补泻法 435

五、《黄帝内经》论开阖补泻法 435

六、《黄帝内经》论阴阳补泻法 436

七、《黄帝内经》论营卫补泻法 437

八、《黄帝内经》论三刺补泻法 437

第八节《黄帝内经》论行针 438

第九节《黄帝内经》论治神与守神 439

一、《黄帝内经》论治神 439

二、《黄帝内经》论守神 440

第十节《黄帝内经》论得气与守气 440

一、《黄帝内经》论得气 440

二、《黄帝内经》论守气 441

第十一节《黄帝内经》论留针与出针 442

一、《黄帝内经》论留针 442

二、《黄帝内经》论出针 442

第十二节《黄帝内经》论针刺与四时气候关系及针刺注意事项 442

一、《黄帝内经》论针刺与四时气候 442

二、《黄帝内经》论针刺注意事项 443

参考文献 444

第二章《难经》论针法 445

第一节《难经》论持针、进针法 445

一、《难经》论持针法 445

二、《难经》论进针法 445

第二节《难经》论针刺深浅、角度与方向 445

第三节《难经》论针刺补泻 446

一、《难经》论迎随补泻法 446

二、《难经》论提插补泻法 446

三、《难经》论营卫补泻法 446

四、《难经》论子母补泻法 446

第四节《难经》论行针 447

第五节《难经》论治神 447

第六节《难经》论得气 447

参考文献 447

第三章《针灸甲乙经》论针法 448

第一节《针灸甲乙经》论进针法 448

第二节《针灸甲乙经》论针刺的深度、角度与方向 448

第三节《针灸甲乙经》论九针 450

第四节《针灸甲乙经》论缪刺 452

第五节《针灸甲乙经》论针刺补泻 452

一、《针灸甲乙经》论呼吸补泻法 452

二、《针灸甲乙经》论迎随补泻法 452

第六节《针灸甲乙经》论治神 453

第七节《针灸甲乙经》论得气 453

第八节《针灸甲乙经》论留针与出针 453

参考文献 453

第四章《针经指南》论针法 454

第一节《针经指南》论进针法 454

第二节《针经指南》论针刺的深度 455

第三节《针经指南》论缪刺、巨刺 455

第四节《针经指南》论针刺补泻 455

一、《针经指南》论补法 455

二、《针经指南》论泻法 456

三、《针经指南》论呼吸补泻手法 456

四、《针经指南》论寒热补泻手法 457

五、《针经指南》论手指补泻手法 457

第五节《针经指南》论治神与守神 458

一、《针经指南》论治神 458

二、《针经指南》论守神 458

第六节《针经指南》论得气 458

参考文献 459

第五章《针灸大全》论针法 460

第一节《针灸大全》论进针法 460

第二节《针灸大全》论针刺的深度 461

第三节《针灸大全》论九针 461

第四节《针灸大全》论缪刺、巨刺 461

第五节《针灸大全》论针刺补泻 462

一、《针灸大全》论呼吸补泻法 462

二、《针灸大全》论迎随补泻法 463

三、《针灸大全》论捻转补泻法 463

四、《针灸大全》论开阖补泻法 463

五、《针灸大全》论阴阳补泻法 463

六、《针灸大全》论三刺补泻法 464

七、《针灸大全》论九六补泻法 464

八、《针灸大全》论烧山火法 464

九、《针灸大全》论透天凉法 464

十、《针灸大全》论龙虎交战法 465

十一、《针灸大全》论子午捣臼法 465

十二、《针灸大全》论龙虎升腾法 465

十三、《针灸大全》论纳气法 465

十四、《针灸大全》论留气法 465

十五、《针灸大全》论抽添法 465

十六、《针灸大全》论子母补泻法 466

十七、《针灸大全》论纳支补泻法 466

十八、《针灸大全》论阳中隐阴法 466

十九、《针灸大全》论阴中隐阳法 466

二十、《针灸大全》论青龙摆尾法 466

三十一、《针灸大全》论白虎摇头法 467

二十二、《针灸大全》论苍龟探穴法 467

二十三、《针灸大全》论赤凤迎源法 467

第六节《针灸大全》论行针法 467

第七节《针灸大全》论治神 468

第八节《针灸大全》论得气 468

第九节《针灸大全》论留针与出针 469

一、《针灸大全》论留针法 469

二、《针灸大全》论出针法 469

参考文献 469

第六章《针灸聚英》论针法 470

第一节《针灸聚英》论持针、进针法 470

一、《针灸聚英》论持针法 470

二、《针灸聚英》论进针法 470

第二节《针灸聚英》论针刺的深度、角度与方向 471

第三节《针灸聚英》论针刺补泻 471

一、《针灸聚英》论呼吸补泻 471

二、《针灸聚英》论迎随补泻 472

三、《针灸聚英》论捻转补泻 472

四、《针灸聚英》论开阖补泻 473

五、《针灸聚英》论三刺补泻 473

六、《针灸聚英》论子母补泻法 473

七、《针灸聚英》论平补平泻 475

第四节《针灸聚英》论行针 476

第五节《针灸聚英》论留针与出针 477

一、《针灸聚英》论留针法 477

二、《针灸聚英》论出针法 477

第六节《针灸聚英》论特种疗法 478

一、《针灸聚英》论三棱针法 478

二、《针灸聚英》论火针法 478

参考文献 479

第七章《针灸问对》论针法 480

第一节《针灸问对》论进针法 480

第二节《针灸问对》论针刺的深度、角度与方向 480

第三节《针灸问对》论针刺补泻 481

一、《针灸问对》论针刺补泻 481

二、《针灸问对》论候气法 482

三、《针灸问对》论三才法 482

第四节《针灸问对》论行针 483

参考文献 485

第八章《针灸大成》论针法 486

第一节《针灸大成》论针刺的深度、角度与方向 486

第二节《针灸大成》论九针 486

第三节《针灸大成》论针刺补泻 487

一、《针灸大成》论单式补泻手法 487

二、《针灸大成》论复式补泻手法 488

第四节《针灸大成》论十二字手法 492

第五节《针灸大成》论下手八法 493

第六节《针灸大成》论得气 494

参考文献 495

第九章 其他针经论针法 496

第一节《针灸资生经》论针法 496

第二节《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论针法 497

一、《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论持针、进针、行针手法 497

二、《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论得气 498

三、《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论针刺补泻 498

四、《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论留针与出针 499

参考文献 499

第三篇 针 误篇 503

第一章 针误的历史与现状 503

一、秦汉时期 503

二、魏晋时期 503

三、唐代 504

四、宋代 504

五、金元时期 505

六、明代 505

七、清代 505

八、现代 506

参考文献 508

第二章 针误的原因与分类 509

第一节 针误的原因 509

一、术者的原因 509

二、患者的原因 510

第二节 针误的分类 510

一、反应性损伤 510

二、物理性损伤 510

三、化学性损伤 510

四、生物性损伤 511

第三节 针误的预防要点 511

一、加强责任心 511

二、提高业务水平 511

三、注意严格消毒 512

四、遵循操作常规 512

参考文献 512

第三章 针刺宜忌 513

第一节 治疗时间的宜忌 513

一、治疗时机 513

二、留针时间 513

三、疗程时间 514

四、间歇时间 514

五、总体治疗时间 514

六、四时刺法的变化 514

七、时辰刺法的不同 515

八、经典文献 515

九、现代文献 517

第二节 针刺地点的宜忌 518

一、治疗场所 519

二、治疗地域 519

三、经典文献 519

四、现代文献 520

第三节 病情的宜忌 520

一、年龄的宜忌 520

二、疾病性质宜忌 521

三、状态的宜忌 521

四、经典文献 521

五、现代文献 524

第四节 针法的宜忌 524

一、选准针具 525

二、重视消毒 525

三、操作准确 525

四、因人制宜 526

五、其他宜忌 526

六、经典文献 528

参考文献 529

第四章 慎针穴位 531

第一节 古代慎针穴位 531

一、古代慎针穴位的典籍记载 531

二、古代慎针穴位的分类 533

三、古代慎针穴位的现代认识 533

四、经典文献 534

第二节 现代慎针穴位与解剖 536

一、针刺易伤及胸腔脏器的穴位 536

二、针刺易伤及腹腔脏器的穴位 544

三、针刺易伤及脑及脊髓的穴位 552

四、针刺易伤及血管的穴位 557

参考文献 558

第五章 针误的预防与处理 559

第一节 感染性损伤 559

一、针刺感染的原因 559

二、针刺感染的预防 560

三、经典文献 560

四、现代文献 560

第二节 晕针 561

一、原因 561

二、症状 561

三、处理 561

四、预防 561

五、经典文献 562

六、现代文献 563

第三节 过敏 564

一、原因 564

二、症状 565

三、处理 565

四、预防 565

五、现代文献 565

第四节 经络不良反应 566

一、原因 566

二、症状 567

三、处理 567

四、预防 567

五、现代文献 567

第五节 滞针、弯针与断针 568

一、滞针 568

二、弯针 568

三、断针 569

四、经典文献 569

五、现代文献 570

第六节 血肿 571

一、原因 572

二、症状 572

三、处理 572

四、预防 572

五、经典文献 573

六、现代文献 573

第七节 刺伤神经系统 574

一、刺伤中枢神经 574

二、刺伤周围神经 575

三、经典文献 575

四、现代文献 575

第八节 刺伤心脏 579

一、原因 579

二、症状 580

三、预防 580

四、经典文献 580

五、现代文献 581

第九节 气胸和刺伤气管 583

一、气胸 583

二、刺伤气管 584

三、经典文献 585

四、现代文献 585

第十节 刺伤肾脏和膀胱 589

一、刺伤肾脏 590

二、刺伤膀胱 591

第十一节 刺伤胃腑 592

一、原因 592

二、症状 593

三、处理 593

四、预防 593

五、经典文献 594

六、现代文献 594

第十二节 刺伤肝脏和胆囊 594

一、刺伤肝脏 594

二、刺伤胆囊 596

第十三节 刺伤脾脏 599

一、原因 599

二、症状 599

三、处理 600

四、预防 600

五、经典文献 600

六、现代文献 601

第十四节 刺伤肠道 601

一、原因 601

二、症状 602

三、处理 602

四、预防 602

五、经典文献 603

六、现代文献 603

参考文献 604

第四篇 针医篇 609

一、任作田毫针技术 609

二、吴棹仙针法技术经验 611

三、金针王乐亭透穴针法经验 612

四、罗兆琚针灸经验 613

五、郑毓琳家传针法经验 615

六、承淡安针法经验 618

七、杨永璇絮刺火罐疗法经验 620

八、焦勉斋毫针刺法经验 621

九、管正斋针刺手法经验 623

十、陆瘦燕针灸经验 625

十一、韩绍康针刺手法经验 627

十二、彭静山眼针经验 628

十三、朱琏针刺手法经验 630

十四、陈大中针刺手法经验 631

十五、鲁之俊针刺手法经验 632

十六、邵经明五针法经验 634

十七、邱茂良针刺手法经验 635

十八、任守中家传针刺手法经验 636

十九、楼百层针刺手法经验 637

二十、司徒铃针刺手法经验 638

二十一、郑魁山家传手法经验 639

二十二、杨甲三针刺手法经验 642

二十三、陈应龙补泻针法经验 643

二十四、黄羡明透穴针法经验 645

二十五、程莘农程氏针法经验 645

二十六、汤颂延头针经验 647

二十七、杜晓山改良古代针法技术 648

二十八、师怀堂新九针法经验 650

二十九、马瑞林针刺手法经验 652

三十、肖少卿针刺手法经验 654

三十一、于书庄针刺手法经验 656

三十二、秦亮甫针法技术经验 657

三十三、奚永江针刺手法经验 661

三十四、贺普仁“三通”针法经验 662

三十五、杨兆民针刺手法经验 665

三十六、杨介宾进针调气手法经验 667

三十七、冯润身透刺针法经验 668

三十八、刘冠军子午流注针法经验 670

三十九、张缙针刺手法经验 671

四十、蔺云桂针法研究 674

四十一、方吉庆凤凰展翅手法经验 675

四十二、钟梅泉梅花针经验 676

四十三、靳瑞“靳三针”经验 677

四十四、阮少南针法经验 680

四十五、陈全新“飞针”及针法经验 681

四十六、魏稼针法经验 683

四十七、杨楣良钩针疗法经验 684

四十八、王岱“跳动穴”针法经验 685

四十九、谢国荣针法技术经验 686

五十、罗庆道针麻镇痛经验 688

五十一、盛灿若针法技术经验 690

五十二、张家维针刺手法经验 692

五十三、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经验 694

五十四、焦顺发头针经验 696

五十五、纪青山“小树林”针法经验 697

五十六、管遵信耳针疗法经验 698

五十七、孙申田针法经验 700

五十八、于致顺头针治疗经验 703

五十九、朱明清头针经验 704

六十、武连仲舌针及针刺手法经验 706

六十一、薛立功长圆针法经验 708

六十二、王文远平衡针法经验 709

六十三、朱汉章小针刀经验 711

六十四、东贵荣五脏俞针法经验 712

六十五、薄智云腹针疗法经验 713

六十六、田从豁针刺手法经验 714

六十七、杨华元针法量学研究经验 716

六十八、李万瑶蜂针疗法经验 717

六十九、王富春针法经验 718

七十、冀来喜透刺针法经验 722

七十一、田维柱眼针疗法经验 723

七十二、符仲华浮针疗法经验 724

参考文献 725

第五篇 针 研篇 731

第一章 针刺手法的时效量效关系研究 731

第一节 针刺手法的时效关系研究 731

一、留针 731

二、间隔时间 733

三、针灸时效过程研究 734

参考文献 735

第二节 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临床研究 737

一、针刺手法刺激量 737

二、针刺深度 741

三、补泻手法的量效 753

四、影响针刺手法量效的因素 759

参考文献 762

第二章 针刺手法的机制研究 767

第一节 针刺手法的基础研究 767

一、针刺手法对皮肤温度的影响 767

二、针刺手法对血管运动的影响 768

三、针刺手法对血流量的影响 769

四、针刺手法对生化指标的影响 770

五、针刺手法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771

六、针刺手法对环核苷酸的影响 773

七、针刺手法对酶的影响 773

八、针刺手法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774

九、针刺手法对痛阈的影响 774

十、针刺手法对生理电信号的影响 775

十一、针刺手法对脑功能的影响 776

十二、针刺手法对运动力学及其皮肤阻抗的影响 777

十三、针刺手法对循经感传的影响 778

参考文献 778

第二节 针刺手法的临床研究 782

一、针刺手法对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观察 782

二、针刺手法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观察 783

三、针刺手法对循环系统疾病的临床观察 786

四、针刺手法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观察 786

五、针刺手法对运动系统疾病的临床观察 792

六、针刺对妇科疾病的临床观察 798

七、针刺对其他疾病的临床观察 799

参考文献 8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