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六朝抒情小赋概论
六朝抒情小赋概论

六朝抒情小赋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池万兴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10114446
  • 页数:3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三章为宏观研究,将魏晋南北朝的抒情小赋,放在整个中国赋史的发展流程当中与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做到宏观观照,整体把握。中编分为八章,分别对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悲士不遇赋、隐逸赋、婚姻赋、恋情赋、山水游览赋、俗赋、咏物抒情小赋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门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从主题学的角度研究该时期的抒情小赋。从中可以看出,该时期的抒情小赋和诗歌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诗中所有的题材内容不仅在赋中都有反映,而且赋的内容比诗歌更为丰富多彩,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赋的诗化倾向,这对唐诗的发展无疑产生了最为直接的影响。下编主要对抒情小赋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深入探讨。分别论述了抒情小赋的铺陈特征、典故运用、内在结构、形象刻划、意境创造、比兴作用以及移情等等。通过本编的研究作者认为,该时期抒情小赋的艺术成就远远地超过了汉大赋,在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抒情小赋的发展为唐代诗歌的繁荣提供了直接的艺术借鉴。
《六朝抒情小赋概论》目录
标签:抒情 概论

导论 1

上编 11

第一章 赋的文体意义 11

第一节 说赋 11

第二节 赋的渊源 18

第三节 赋之流变 24

第二章 六朝抒情小赋的生成 28

第一节 六朝小赋生成的社会诸因素 29

第二节 赋家审美情趣的转变 30

第三节 文学自身的发展结果 32

第四节 赋家创作环境及赋的产生方式的变化 34

第五节 诗歌的繁荣及其对赋的影响 35

第三章 抒情小赋的演变轨迹 37

第一节 建安时期 37

第二节 正始与西晋抒情小赋 40

第三节 东晋抒情小赋 45

第四节 刘宋抒情小赋 49

第五节 齐梁陈抒情小赋 53

第六节 庾信与北朝抒情小赋 54

中编 60

第一章 关注社会 表现现实 60

第一节 抒写雄心壮志、表现动乱现实的建安抒情小赋 62

第二节 现实政治沉重压抑下的正始抒情小赋 64

第三节 两晋抒情小赋的忧生念乱与愤世嫉俗 68

第四节 南朝抒情小赋对现实的反映 73

第五节 北朝抒情小赋 80

第二章 六朝“悲士不遇”赋 84

第一节 “悲士不遇”——一个永恒的主题 84

第二节 沉郁悲怨的美学风格 94

第三节 苦闷与压抑的宣泻 98

第三章 六朝隐逸赋 101

第一节 隐逸赋兴盛的时代因素 101

第二节 隐逸——士大夫一个永恒的文化主题 102

第三节 隐逸赋的积极意义 108

第四章 六朝山水游览赋 111

第一节 六朝山水赋的繁盛 111

第二节 六朝山水赋的思想价值 116

第三节 六朝山水赋的艺术价值 123

第五章 六朝婚姻赋 126

第一节 六朝婚姻赋产生的原因 126

第二节 六朝婚姻赋的分类 128

第六章 六朝恋情赋 134

第一节 辞赋中的恋情描写 134

第二节 男女相悦相恋之赋 135

第三节 正情定情赋 137

第七章 六朝俗赋 142

第一节 何谓俗赋 142

第二节 俗赋的特征 145

第三节 俗赋产生的多元因素 148

第八章 六朝咏物小赋 151

第一节 审美情趣的转移 151

第二节 托物讽世 152

第三节 人生忧患 155

第四节 个性人格的寄托 157

下编 163

第一章 抒情小赋的意境创造 163

第一节 意境及其生成 163

第二节 个性化的意境追求 166

第三节 咏物抒情赋的艺术创造 170

第二章 抒情小赋的形象刻画 175

第一节 抒情小赋的人物形象塑造 175

第二节 咏物赋的形象刻画 182

第三章 抒情小赋的铺陈特征 187

第一节 两种赋体铺陈手法的比较 187

第二节 诗与赋铺陈手法的比较 191

第三节 骈赋的铺陈手法 197

第四章 抒情小赋的典故运用 200

第一节 古文化积淀的艺术再现 200

第二节 典故的比兴作用 201

第三节 对于抒情小赋用典的评价 207

第五章 抒情小赋的比兴作用 210

第一节 比兴略说 210

第二节 比兴的拟物寄意作用 212

第三节 情景交融艺术境界的追求 216

第六章 抒情小赋的内在结构 222

第一节 结构的多样化 222

第二节 形式的建筑化 226

第三节 句式的诗歌化 231

第七章 咏物抒情小赋的移情 234

第一节 移情的现实根据——社会生活 234

第二节 移情的心理基础——作家心态 237

第三节 移情的条件——审美联想 240

第四节 移情的手段——比兴象征 243

附录 246

屈原的“男女君臣之喻”与汉赋作家的女性人格 246

论宋玉赋的三大艺术构成 256

从西汉“士不遇”赋看西汉文士的“不遇”现象 264

束皙的赋风及其成因 273

和宁及其《西藏赋》 280

赋海奇葩 西藏方志 289

主要参考文献 299

后记 3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