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理解新媒介  延伸麦克卢汉
理解新媒介  延伸麦克卢汉

理解新媒介 延伸麦克卢汉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加)洛根著;何道宽译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309089530
  • 页数:3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媒介环境学派大师洛根的最新力作,是新媒体领域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作者依照其密友麦克卢汉的思想,对所有的新媒介类型作了极为精到的解析。视野之宏阔,思想之深邃,值得所有迷惑于新媒体盛景的读者阅读和收藏。
《理解新媒介 延伸麦克卢汉》目录
标签:媒介 理解

1 “新媒介”与麦克卢汉:绪论 1

1.1 本书宗旨 1

1.2 麦克卢汉方法论,读者可能的收获 2

1.3 什么是“新媒介”? 4

1.4 “新媒介”变化之中的外观/背景 6

1.5 “新媒介”分类 8

1.6 媒介是技术,是工具,是语言,是 9

1.7 站在巨人的肩头上 10

1.8 麦克卢汉论新媒介 11

第一部 方法论 15

2 麦克卢汉的方法论: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 15

2.1 他的狷狂中寓有方法 15

2.2 麦克卢汉方法论小结 17

2.3 麦克卢汉主张技术决定论吗? 18

3 五个传播时代:加上模拟式传播时代和互动式数字时代 24

3.1 更新麦克卢汉的三个传播时代 24

3.2 麦克卢汉的三个传播时代:口语传播时代、书面传播时代、电力传播时代 25

3.3 语言的起源与演化 27

3.4 细析口语传播与书面传播之差异 29

3.5 媒介生态与媒介生态系统 30

4 “新媒介”多大程度上确认或反驳了麦克卢汉的预测 32

4.1 “新媒介”的新模式 32

4.2 媒介定律与技术演化 33

4.3 “新媒介”使书面文化逆转,使大众媒介的负面效应逆转 35

4.4 新媒介强化了麦克卢汉指明的电力媒介趋势 36

4.5 超越光速 39

5 “新媒介”的14条讯息:概述 42

5.0 “新媒介”与大众媒介的区别 42

5.1 双向传播 46

5.2 “新媒介”使信息容易获取和传播 46

5.3 “新媒介”有利于继续学习 47

5.4 组合与整合 48

5.5 社群的构建 49

5.6 便携性 49

5.7 媒介融合 50

5.8 互操作性 53

5.9 内容的聚合 54

5.10 多样性、选择性与长尾现象 56

5.11 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再整合 57

5.12 社会的集体行为与赛博空间里的合作 59

5.13 再混合文化 61

5.14 从产品到服务的转变 63

5.15 新旧媒介的比较与“新媒介”的14条讯息 63

5.16 “新媒介”基于使用者的变化 65

6 “数字经济”:知识经济的扩张 67

6.1 “数字经济”述略 67

6.2 重要的是获取信息而不是占有信息 68

6.3 从信息到知识的范式转移 69

6.4 知识管理与互联网 70

6.5 终生学习:互联网时代的就业保障 71

7 叠加的和串联的技术与媒介 72

7.1 媒介是人的延伸 72

7.2 媒介与技术的演化:延伸的延伸 74

7.3 串联的技术与媒介:如何理解“新媒介是旧媒介的延伸”或“延伸的延伸” 77

7.4 什么是媒介的实际内容? 78

7.5 新二元论与符号域 79

7.6 符号域分为媒介域和心灵域 80

第二部 新媒介如何影响《理解媒介》所分析的媒介 80

8 口语词:“新媒介”对口语词的冲击 85

9 书面词 88

9.1 “新媒介”对书面词的冲击 88

9.2 第三种口语或数字口语 90

9.3 书写文本的终结? 91

9.4 互动文本 93

10 道路与纸路 94

11 数字 96

11.1 第一次数字革命 96

11.2 “零”的发明 97

11.3 从数字到数字化 97

12 服装 99

13 住宅 101

14 货币 102

14.1 “新媒介”对货币的冲击 102

14.2 自动取款机 104

14.3 电子商务 104

14.4 网上拍卖与固定价销售 106

14.5 网上购物付款方式:信用卡与电子货币 108

15 时钟 111

16 印刷术 112

17 滑稽漫画 113

18 印刷词与书籍 115

18.1 “新媒介”对书籍和学术刊物的冲击 115

18.2 可供选择的文本格式 118

18.3 电子书 119

18.4 有声读物 120

18.5 电子杂志 121

18.6 图书馆 122

19 轮子、自行车和飞机 123

20 照片 124

21 报纸与新闻 126

21.1 “新媒介”对新闻的冲击 126

21.2 “新”新闻的消费者 127

21.3 “新”新闻的生产者 128

22 汽车 134

23 广告 136

23.1 大众媒介上的广告 136

23.2 互联网、万维网和其他“新媒介”上的广告 138

23.3 网上的病毒式营销 141

24 游戏 143

24.1 电子游戏 143

24.2 电子游戏的社会影响 146

25 电报 148

26 打字机 149

27 电话 150

27.1 “新媒介”对电话的冲击 150

27.2 电传与传真 151

27.3 寻呼机 152

27.4 网络电话 152

27.5 可视电话 153

27.6 电信与趋同 154

28 唱机与录制音乐的新形式 155

28.1 “新媒介”对唱机、录音机、随身听与录制音乐的冲击 155

28.2 光盘 156

28.3 MP3播放器、iPod播放器与iTunes播放器 156

28.4 索尼的数字版权管理 159

29 电影 161

29.1 摄像机 161

29.2 录像机、影碟机和蓝光影碟机 161

29.3 视频剪辑软件 163

29.4 电影与互联网 163

29.5 优视网现象 164

30 广播 166

30.1 “新媒介”对广播的冲击 166

30.2 卫星广播 167

30.3 网络广播 168

30.4 播客 170

31 电视 172

31.1 录像带与电视制作 172

31.2 遥控器 173

31.3 电视与教育 173

31.4 有线电视与卫星电视 174

31.5 全球化对分割化 175

31.6 电视与手机 176

31.7 电视、视频短片与谷歌的融合 177

31.8 互动的电视? 177

31.9 数字电视和高清电视 178

31.10 数字录像机,正在形成中的电视革命:蒂沃牌录像机和视频刻录机 179

31.11 iPod播放器上的电视 181

31.12 iTunes播放器上的电视与电影:比特流网站的机会 181

31.13 电视与电脑的融合 182

32 武器 184

33 自动化(含工厂) 186

第三部 《理解媒介》没有做的新媒介分析34 杂交技术或融合技术 189

35 多功能打印机、复印机、扫描机和传真机 191

35.1 “新媒介”对打印机的冲击 191

35.2 扫描机与光学字符识读软件 192

36 手机 193

36.1 “新媒介”对电话的冲击:手机的出现 193

36.2 手机的新服务功能 194

36.3 手机的多功能 194

36.4 照相手机的社会冲击 197

37 个人电脑 198

37.1 台式电脑与笔记本 198

37.2 平板电脑 201

37.3 电脑的利弊 201

38 掌上电脑(PDA) 202

38.1 掌上电脑与无线电子邮件 202

38.2 电脑笔 204

38.3 笔计算 204

39 计算机软件 206

40 互联网 208

40.1 媒介之媒介 208

40.2 寻根:前电子的原型互联网的历史 210

40.3 互联网的源头 211

40.4 互联网的口语结构 213

40.5 互联网上的讨论组 213

40.6 网络民主:终极的参与式民主 214

40.7 电子犯罪与惩罚 215

40.8 互联网与商务 215

40.9 艺术与互联网 217

40.10 互联网供应商和门户网站 219

40.11 云计算 220

41 电子邮件,即时通信与短信 222

41.1 即时通信与短信 222

41.2 电子邮件 223

41.3 谷歌电子邮件 224

42 公告牌、新闻讨论组、邮件通信组与聊天室 225

43 万维网 227

43.1 万维网的兴起 228

43.2 万维网的利弊 230

43.3 网络电视 231

43.4 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 231

43.5 Web 2.0 237

43.6 语义网 239

43.7 通俗分类法 240

43.8 书签网站 240

43.9 万维网和网站的兴起与演化 240

44 博客 245

44.1 什么是博客? 245

44.2 作为新闻媒介的博客 247

44.3 博客的社会心理影响 250

44.4 非文本博客 251

44.5 博客书 252

44.6 博客进入主流 252

45 搜索引擎加谷歌和图书馆 253

45.1 搜索引擎 253

45.2 谷歌称雄 255

45.3 谷歌的竞争对手 256

45.4 谷歌公司的创新 257

45.5 谷歌、怀斯、瘦客户机,可能的计算机革命:一个猜想 264

45.6 世界文献的数字化与搜索:“新媒介”对图书馆的冲击 265

45.7 谷歌将实现凡尼瓦·布什“麦麦克斯存储器”的憧憬吗? 271

45.8 图书从本科学生图书馆出逃 271

45.9 电子浏览 272

45.10 必应网:人性化的互联网 272

45.11 谷歌是第七种语言吗? 273

46 视频会议与网基协作工具 274

46.1 视频会议 274

46.2 网基协作工具 275

46.3 集体智能 277

47 虚拟现实与仿真 278

47.1 什么是虚拟现实? 278

47.2 虚拟现实的真实性 279

47.3 3D虚拟现实平台上的电子游戏与角色扮演 279

48 机器人,自动运行软件与代理软件 283

48.1 机器人 283

48.2 自动运行软件与代理软件 284

49 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 286

49.1 什么是人工智能? 286

49.2 什么是强式人工智能? 287

49.3 作者对强式人工智能的批判 287

49.4 万维网上潜在的人工智能开发 291

50 智能标签与数据空间 293

50.1 条形码与智能标签 293

50.2 数据空间 294

50.3 数据空间赋能器:数据空间的存取、导航与搜索 295

50.4 赛博空间、数据空间与“智能盒”的未来融合 296

50.5 聪明、可读、可搜、可网上加工的智能标签书 297

50.6 数据空间是第八语言吗? 299

51 《理解媒介》没有涉及的赋能技术 301

51.0 界定 301

51.1 电子技术 301

51.2 鼠标与图形用户界面 302

51.3 触觉技术与嗅觉技术 303

51.4 超链接、超文本与超媒介 303

51.5 调制解调器与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 304

51.6 光纤 305

51.7 通信卫星 305

51.8 无线保真、蓝牙与火线 305

51.9 开放源码技术与维基 307

51.10 维基与维基百科 309

51.11 普适计算 311

51.12 简易信息聚合 311

附录 麦克卢汉方法论:他的狷狂中寓有方法 312

A.1 媒介与技术是等价词 312

A.2 技术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心灵的延伸 312

A.3 媒介是活生生的力的漩涡 312

A.4 媒介创造新的社会模式并重构人的感知 313

A.5 “媒介即讯息” 313

A.6 任何新媒介的内容都是另一种旧媒介 314

A.7 杂交系统 315

A.8 媒介的阈下效应 315

A.9 媒介的反直觉效应 316

A.10 逆转:人成为技术的延伸 316

A.11 社会仿效其技术 317

A.12 地球村 317

A.13 后视镜:历史是媒介研究的实验室 318

A.14 三个传播时代 319

A.15 断裂边界 320

A.16 声觉空间对视觉空间 320

A.17 文字、拼音字母表和印刷机 321

A.18 书面文化时代的分割化 322

A.19 电速条件下出现的新信息模式 322

A.20 集中化对非集中化 323

A.21 整合与多学科研究对专门化 323

A.22 硬件对软件和信息 323

A.23 冷与热/光照射对光透射 324

A.24 作为防止媒介余波效应的媒介研究 325

A.25 理解新媒介的利弊 325

A.26 不做道德判断 326

A.27 客观性的迷思 326

A.28 口语传统与探索 326

A.29 作为雷达与早期预警系统的艺术 327

A.30 过时的技术成为艺术形式 328

A.31 多学科研究 328

A.32 “媒介分析”对“内容分析” 328

A.33 界面和模式研究而不是“观点”研究 329

A.34 外形—背景关系 330

A.35 因果关系的逆转 330

A.36 使用者即媒介内容 331

A.37 一种反学院式研究的偏向 331

A.38 媒介定律 332

参考文献 335

译者后记 345

补记 34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