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沫香,阳作华等编
  • 出 版 社: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2255·008
  • 页数:308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历史 1

导论 1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 1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及其失败 2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5

一、党的创立和第一次大革命时期 5

(一)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6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0

(四)大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北伐战争 12

(五)蒋介石、汪精卫集团背叛革命。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危害 17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9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19

(二)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25

(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严重危害。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28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2

三、抗日战争时期 37

(一)抗日战争爆发。实现全面抗战和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37

(二)坚持团结抗战和反对分裂投降 44

(三)党在延安的整风运动 49

(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53

四、解放战争时期 56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56

(二)全面内战爆发,党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作战方针 59

(三)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60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62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69

一、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69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 69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73

(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79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79

(二)党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82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 83

(三)“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执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85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全国大动乱 88

(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91

(三)“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及经验教训 94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97

(一)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 97

(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的伟大转折 99

(三)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纲领的制定 106

(四)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 109

(五)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10

第二部分 哲学 114

导论 114

(一)什么是哲学 114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15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18

(四)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20

一、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122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 122

辩证唯物论 122

(二)物质与运动 126

(三)世界物质统一原理的实践意义 129

二、物质和意识 131

(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31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33

唯物辩证法 135

一、对立统一规律 135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35

(二)内因和外内的关系 137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139

(四)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140

(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3

(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 144

(七)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146

(八)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48

二、质量互变规律 152

(一)质、量、度 152

(二)量变和持变 153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55

(一)肯定和否定 155

(二)否定之否定 157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践意义 159

四、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60

(一)本质和现象 160

(二)内容和形式 161

(三)原因和结果 161

(四)必然性和偶然性 162

(五)可能性和现实性 163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64

一、认识和实践 164

(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64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66

(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168

(四)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169

(五)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72

(六)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74

(七)科学的思维方法 174

二、真理 176

(一)真理的客观性 176

(二)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77

(三)真理同错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180

(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2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186

历史唯物主义 186

一、两种历史观 186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89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 191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91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95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97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198

三、阶级、国家、革命 201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201

(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03

(三)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204

四、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205

(一)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05

(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 207

(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210

五、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12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12

(二)正确评价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13

导论 218

(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 218

第三部分 政治经济学 218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221

(三)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222

垄断前的资本主义经济 223

一、马克思发展了的劳动价值论 223

(一)商品 223

(二)货币 225

(三)价值规律 226

(四)商品拜物教 228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 229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229

(二)剩余价值的分配 234

(三)剩余价值的积累 238

三、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42

(一)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242

(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 244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 247

一、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 247

(一)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特征 247

(二)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 248

(三)资本输出 250

(四)国际垄断同盟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和帝国主义列强从领土上瓜分世界 250

二、帝国主义的发展规律 251

(一)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 252

(二)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253

(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254

社会主义经济 256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256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 256

(二)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258

(三)多层次的生产力和个体经济 263

(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及其改革 265

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68

(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 269

(二)社会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 272

三、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74

(一)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统一 275

(二)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关系 278

(三)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283

四、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和价格体系 285

(一)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商品关系中的作用 285

(二)社会主义的竞争 287

(三)社会主义的价格体系 288

(一)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 290

五、社会主义的经济管理和经济核算 290

(二)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 292

六、我国对外的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 294

(一)国际性的经济技术交流 294

(二)国内的经济技术交流 296

(三)经济特区 299

七、社会主义的分配规律 300

(一)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300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 301

(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规律 303

八、社会主义必然向共产主义过渡 30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