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通史  上
中国通史  上

中国通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海鹏,王光宇,夏子贤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
  • 页数:521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上》目录
标签:通史

目 录 1

(约170万年前~前21世纪) 1

第一节原始群 1

一、原始群的社会组织 1

总 目录 1

第一章原始社会 1

上 册 1

第一章原始社会 1

二、原始群的经济生活 2

三、原始群的生产工具 2

四、原始群的婚姻家庭 3

五、原始群时代的我国原始人类 4

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 8

一、氏族公社的产生 8

二、母系氏族公社前期 9

三、母系氏族公社后期 13

第三节父系氏族公社 17

一、父系氏族公社的发生与发展 17

二、父系氏族公社的瓦解 25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开端——夏朝 29

(公元前21世纪~前16世纪) 29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开端——夏朝 29

第一节夏文化与夏王朝的建立 30

一、夏文化的起源 30

二、夏王朝的建立 31

第二节夏王朝的经济、文化与阶级关系 32

一、夏朝的经济与文化 32

二、阶级斗争与夏王朝灭亡 33

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发展——商朝 36

第三章奴隶社会的发展——商朝 36

(公元前16世纪~前11世纪) 36

第一节商族兴起与建国 37

一、商的兴起 37

二、商的强盛 38

三、商王朝的国家机器 40

一、商代的经济 42

第二节商代的经济与文化 42

二、商代的文化科学 45

第三节商王朝的灭亡 47

一、奴隶主贵族的残暴统治 47

二、奴隶的反抗斗争与商朝灭亡 49

第四章奴隶制国家的强化——西周 53

第四章奴隶制国家的强化——西周 53

(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53

第一节西周王朝的建立 54

一、周部族的兴起 54

二、西周王朝的建立 56

第二节西周统治的强化 58

一、西周的中央国家机器 58

二、西周的地方政权机构 60

一、西周的奴隶制经济 62

第三节西周的经济与文化 62

二、西周的奴隶制思想文化 66

第四节 阶级矛盾的激化和西周的灭亡 69

一、西周社会的各种矛盾 69

二、西周国内各部族之间的矛盾 71

三、西周的灭亡 72

第五章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 75

(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75

第五章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 75

第一节大国争霸 76

一、春秋前期的政治形势 76

二、大国争霸 77

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化 88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88

二、生产关系的变化 91

第三节 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94

一、“私家”与“公室”斗争 94

二、田氏代齐 94

三、三家分晋 95

四、三桓斗争 96

第四节春秋时期的文化 97

一、朴素唯物主义天道观 97

二、老子与《道德经》 98

三、孔子与《论语》 99

四、科学技术的成就 103

第六章封建制度的确立——战国 106

(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06

第六章封建制度的确立——战国 106

第一节各国变法与封建制度的建立 107

一、战国“七雄”的形成 107

二、魏国李悝变法 108

三、楚国吴起变法 109

四、秦国商鞅变法 110

五、其他各国改革 112

六、各国变法的意义 113

七、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13

第二节初期封建经济的发展 114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 115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117

第三节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 120

一、魏国由强变弱和秦国由西向东发展 121

二、在“合纵”与“连横”的斗争中,齐楚相继削弱 123

三、秦灭六国和全中国的统一 124

第四节战国时期的文化 126

一、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 126

二、史学与文学 133

三、科学技术 135

第七章秦朝 138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138

第七章秦朝 138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139

第一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139

二、强化和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141

三、统一经济文化制度 144

第二节开拓边疆 145

一、北攻匈奴 146

二、征服越族,统一岭南 146

第三节反秦战争和秦朝灭亡 147

一、大兴徭役和人民的沉重负担 148

二、陈胜、吴广起义 150

三、秦朝的灭亡 151

四、楚汉相争 153

五、反秦战争的历史意义 154

(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 156

第八章西汉 156

第八章西汉 156

第一节西汉前期的政治 157

一、黄老思想指导下的立国政策 157

二、西汉的政治制度 159

三、平定七国之乱 161

第二节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62

一、政治体制改革 162

二、实行经济改革,加强中央财权 164

三、建立常备军,加强中央军权 166

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 167

一、农业 168

第三节西汉的社会经济 168

二、手工业 169

三、商业 170

第四节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72

一、西汉与匈奴的和战 172

二、汉通西域 174

三、汉武帝对南方的经营 176

四、西汉与东北各民族的关系 177

第五节绿林、赤眉大起义 178

一、西汉中后期不断加深的社会危机 179

二、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180

三、绿林、赤眉大起义 183

四、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187

第九章东汉 191

第九章东汉 191

(公元25年~189年) 191

第一节东汉的政治和经济 192

一、东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92

二、东汉的社会经济 196

第二节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204

一、东汉与匈奴的关系 204

二、班超出使西域 205

三、东汉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206

四、东汉与南方各族的关系 207

五、羌族人民的反汉斗争 208

第三节外戚、宦官专政与党锢之祸 209

一、外戚专权与宦官势力的增长 209

二、党锢之祸 212

一、大起义前的社会形势 213

第四节黄巾大起义 213

二、黄巾大起义的经过 214

三、黑山黄巾和青徐黄巾继续战斗 216

四、黄巾大起义失败的原因、特点及其意义 216

第五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219

一、哲学和宗教 219

二、史学、文学和艺术 222

三、科学技术 227

第十章三国和西晋 232

第十章三国和西晋 232

(公元190年~316年) 232

一、军阀混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233

第一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33

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36

第二节三国的政治与经济 238

一、曹魏的政治和经济 238

二、蜀的政治与经济 240

三、吴的内外政策及江南经济的发展 242

一、西晋的统一 243

第三节短期统一中国的西晋 243

二、西晋的政治和经济 245

三、八王之乱 248

四、西晋的灭亡 249

第十一章东晋和南北朝 253

(公元317年~589年) 253

第十一章东晋和南北朝 253

第一节东晋在江南的统治 254

一、东晋政权的建立 254

二、北伐战争 255

三、淝水之战 257

一、东晋末年的社会形势 259

第二节东晋的灭亡 259

二、孙恩、卢循大起义 261

三、刘宋代晋 263

第三节南朝各代政权的更迭 264

一、刘宋的兴亡 264

二、萧齐的兴亡 266

三、萧梁的兴亡 266

四、陈的兴亡 268

第四节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268

一、北方人口南移 269

二、农业的发展 270

三、手工业的进步 271

四、商业的繁盛 273

五、庄园经济的发展 274

第五节十六国与北朝 277

一、十六国的兴亡 278

二、北魏的统一 285

三、孝文帝的改革 287

四、六镇起义与北魏的分裂 290

五、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 292

一、农业 294

第六节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294

二、手工业 295

三、商业 296

第七节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303

一、哲学和宗教 303

二、史学、文学和艺术 308

三、科学技术 313

第十二章隋朝 317

第十二章隋朝 317

(公元581年~618年) 317

第一节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318

一、南北统一条件的成熟 318

二、隋朝的建国及其统一 319

一、政治制度的改革 320

第二节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社会经济的短暂繁荣 320

二、经济制度的改革 321

三、社会经济的短暂繁荣 323

四、隋代中外联系的加强 325

第三节隋末农民大起义 326

一、隋炀帝的暴政与阶级矛盾的激化 326

二、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和隋朝的灭亡 329

三、隋末农民战争的意义 331

(公元618年~907年) 334

第十三章唐朝 334

第十三章唐朝 334

第一节唐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强化 335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 335

二、唐初巩固统治的政治措施 338

第二节唐初发展经济的措施与“贞观之治” 341

一、唐初发展生产的措施 341

二、贞观之治 344

三、武周统治时期的政策措施 347

第三节唐前期封建经济的繁荣 349

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349

二、手工业的发展 351

三、商业贸易的发展 353

第四节唐朝各民族联系的加强及其与亚洲各国的 355

经济文化交流 355

一、唐朝国内各民族联系的加强 355

二、唐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360

第五节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落 365

一、唐朝中央政权的削弱 365

二、安史之乱的爆发 369

三、安史之乱的性质和影响 370

第六节唐后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 372

一、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372

二、刘晏的理财措施 376

三、两税法的实行 378

四、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 379

第七节唐末农民大起义 383

一、唐末社会矛盾的激化 383

二、黄巢等领导的大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385

三、大起义失败的原因及其意义 389

第八节隋唐的文化 391

一、文学和艺术 391

二、史学和宗教 402

三、科学和技术 404

(公元907年~960年) 411

第十四章契丹和五代十国 411

第十四章契丹和五代十国 411

一、契丹的社会发展概述 412

第一节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412

二、阿保机统一诸部和建国 413

三、辽朝的政治和经济 414

第二节五代的更替与十国的兴亡 418

一、五代十国形成的背景 418

二、北方五代的更替 419

三、十国概述 424

四、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 426

五、统一局面的再现 427

第十五章宋、辽、西夏、金 433

(公元960年~1279年) 433

第十五章宋、辽、西夏、金 433

第一节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435

一、北宋的建立 435

二、北宋的统一 436

三、北宋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437

第二节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438

一、加强集权的背景 438

二、加强集权的措施 439

三、加强集权的意义、特点和影响 443

第三节北宋时期的经济发展 444

一、宋初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 444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445

三、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448

四、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 450

第四节西夏的兴起和宋辽对峙 453

一、西夏的兴起与建国 453

二、宋夏之战 455

三、宋夏议和及其影响 456

四、北宋与辽的对峙 457

第五节王安石变法 460

一、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加深 460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467

三、王安石变法的意义 471

四、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472

第六节北宋的农民起义 473

一、王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 473

二、方腊领导的起义 475

三、宋江领导的起义 478

四、北宋农民起义的特点 480

第七节女真的兴起与建国 481

一、女真族的社会发展 481

二、阿骨打起兵灭辽与建国 484

三、金朝的政治 485

第八节金兵南侵和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487

一、宋金“海上之盟” 487

二、宋金之战及南北对峙的形成 489

三、抗金斗争的意义和教训 504

一、南方经济的发展 505

第九节宋金对峙时期的社会经济 505

二、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 511

第十节宋代的文化 513

一、哲学 513

二、文学 516

三、史学 518

四、科学技术 519

第十六章元朝 522

(公元1271年~1368年) 522

第十六章元朝 522

第一节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524

一、蒙古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 524

二、蒙古族的兴起 526

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和建国 527

四、蒙古的西征和南进 534

五、元朝的建立和忽必烈的改革 539

一、南宋的灭亡 541

第二节南宋的灭亡与元朝的统一 541

二、元朝统一的意义 546

一、元朝的政治 548

第三节元朝的政治和经济 548

二、元朝的社会经济 553

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 559

第四节元末农民大起义 559

二、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大起义 562

三、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势力的发展 565

四、元朝的灭亡 567

五、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 569

一、哲学与宗教 571

第五节元代的文化 571

二、元曲 572

三、科学技术 574

第十七章明朝 577

第十七章明朝 577

(公元1368年~1644年) 577

第一节明朝初期的政治和经济 579

一、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加强 579

二、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 584

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87

四、郑和下西洋 592

第二节 明中期统治的危机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595

一、宦官开始干政 595

二、“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596

三、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598

四、倭寇与欧洲殖民势力的东来 600

第三节 隆万之际的改革与资本主义萌芽 603

一、张居正的改革 603

二、局部地区手工业生产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605

第四节满族的兴起和建国 607

一、满族的兴起 607

二、后金对明朝的战争 610

三、清朝的建立 613

第五节明末农民大起义 615

一、明末阶级矛盾的激化 615

二、明末农民大起义的爆发和发展 619

三、李自成领导的义军推翻明政权 622

四、明末农民起义的意义和特点 623

一、哲学 625

第六节明代的文化 625

二、文学和艺术 627

三、《永乐大典》的编纂 629

四、科学技术 630

第十八章清朝(鸦片战争前) 633

第十八章清朝(鸦片战争前) 633

(公元1644年~1840年) 633

第一节清军入关和抗清斗争 634

一、清军入关和迁都北京 634

二、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抗清斗争 636

三、江南人民和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637

四、中南、西南地区的抗清斗争 641

第二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642

一、平定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 643

二、反击沙俄和《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646

三、清平定准葛尔部的叛乱 647

四、清平定南疆回部的叛乱 648

五、清军打败廓尔喀的入侵 649

六、清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649

第三节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资本主义萌芽的 651

继续发展 651

一、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651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增长 653

第四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社会矛盾的 654

激化 654

一、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加强 654

二、社会矛盾的加剧 659

三、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 660

一、哲学 662

第五节清代(鸦片战争前)的文化 662

二、文学和艺术 664

三、考据学 667

四、图书的整理与编纂 670

五、科学和技术 671

下 册 673

第十九章鸦片战争和战后的中国社会 673

目 录 673

第十九章鸦片战争和战后的中国社会 673

第一节鸦片战争 674

一、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状况 674

二、清王朝的闭关政策和英国对华鸦片贸易 675

三、清王朝在禁烟问题上的争论 679

四、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 680

五、鸦片战争的经过 681

六、《南京条约》和其他不平等条约的订立 690

第二节战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693

一、战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693

二、文化思想领域的变化 696

三、人民群众反侵略和反封建斗争 704

第二十章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708

第二十章太平天国革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708

第一节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和胜利发展 708

一、洪秀全与冯云山的早期活动 708

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 710

三、北伐、西征和天京外围战役 712

四、太平天国起义影响下的各地抗清斗争 716

五、太平天国的各项制度和政策 717

第二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723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723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725

三、沙俄强占中国大片领土 730

第三节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731

一、天京事变 731

二、石达开出走 732

三、李秀成和陈玉成领导的防御战争 733

四、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734

五、太平军在苏南和浙江的战斗 736

第四节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太平天国失败 737

一、湘军的壮大和淮军的建立 737

二、辛酉政变和中外反动势力紧密勾结 738

三、太平天国失败 739

四、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相继被绞杀 741

第二十一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747

第二十一章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747

第一节洋务运动 748

一、外国对华经济侵略 748

二、清政府经营的近代军事工业 749

三、洋务派兴办的民用企业 750

四、近代陆海军的建立 752

五、科学文化教育事业 753

六、简评洋务的活动 754

第二节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和早期维新思想, 755

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 755

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及其特点 755

二、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 757

三、早期维新思潮和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 759

第二十二章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763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 763

一、美、日侵略台湾 763

第二十二章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763

二、英国侵略西南边疆与《烟台条约》的订立 765

三、俄、英觊觎新疆 767

第二节 中法战争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769

一、中法战争 769

二、葡萄牙侵占澳门 774

三、英国武装侵略西藏 777

一、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 779

第三节中日战争 779

二、中日战争的经过 782

三、《马关条约》的订立 787

四、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790

第二十三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793

第二十三章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793

第一节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 794

初步发展 794

一、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日益加剧 794

二、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796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798

第二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维新运动 800

一、维新运动的兴起 800

三、变法维新思想和顽固守旧思想的论战 806

三、百日维新 807

四、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810

第三节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813

一、义和团运动爆发前中国人民反对教会侵略势力 813

的斗争 813

二、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和发展 816

三、义和团的组织和口号 819

四、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和清政府对侵略者 820

宣战 820

五、“东南互保”和自立军起义 823

六、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和北京 825

七、俄军侵入东北 826

八、《辛丑条约》的订立 827

第二十四章辛亥革命 832

第二十四章辛亥革命 832

第一节帝国主义扩大对华侵略,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 833

斗争蓬勃发展 833

一、帝国主义扩大对华侵略 833

二、清廷推行新政 837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839

四、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浪潮的高涨 840

第二节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843

一、孙中山与兴中会的成立 843

二、革命思想的传播 846

三、革命团体的建立 851

第三节同盟会的成立及其革命活动 853

一、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纲 853

二、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论战 856

三、同盟会领导和影响下的武装起义 859

一、清廷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 864

第四节革命形势飞速发展 864

二、人民群众反抗清廷暴政的怒潮汹涌澎湃 868

三、广州起义 870

四、保路运动 873

第四节辛亥革命及其失败 876

一、武昌起义与各省响应 876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880

三、帝国主义勾结袁世凯绞杀辛亥革命 882

第二十五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889

第二十五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旧民主主义革命 889

结束 889

第一节袁世凯独裁政权的建立及其覆灭,帝国主义 890

对中国边疆地区的疯狂侵略 890

一、袁世凯独裁政权的建立 890

二、洪宪帝制 894

三、护国运动和袁世凯独裁政权的覆灭 896

四、辛亥革命前后帝国主义对蒙古、新疆和西藏 899

的侵略 899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905

第二节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护法运动 905

二、张勋复辟及其失败 907

三、段祺瑞政府的卖国政策和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 909

第三节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912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和工人阶级 912

的壮大 912

二、20世纪初年中国的文化思想 915

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917

第二十六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921

第一节五四运动 921

第二十六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921

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921

二、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爆发 923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新阶段 926

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928

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930

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930

二、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 933

三、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937

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940

革命纲领的制定 942

一、华盛顿会议 942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国内状况,党的民主 942

二、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 944

三、直系军阀的“武力统一”与地方军阀的“联省自治” 945

四、中国民族工业的停滞和农村经济的凋敝 947

五、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与民主革命纲领 948

的制定 948

第四节国内革命运动的发展 950

一、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950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农民运动 953

三、全国人民反对直系军阀的斗争 954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确定 957

一、孙中山寻找新的革命出路 957

二、中共三大关于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 959

第六节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和文化思想战线的斗争 961

一、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961

二、反对复古派的斗争 963

三、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964

第二十七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967

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和革命运动的开展 967

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967

第二十七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967

二、黄埔军校的建立 970

三、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 971

四、平定商团反革命叛乱 972

第二节国民会议运动,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 974

代表大会 974

一、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京政变 974

二、国民会议运动 975

三、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977

一、五卅运动 978

第三节五卅运动和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潮 978

二、省港大罢工 980

三、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成立 981

四、反奉倒段斗争和三一八惨案 983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和对中国 985

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985

一、反对戴季陶主义 985

二、反对西山会议派的斗争,国民党第二次全国 987

代表大会 987

三、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 989

四、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991

五、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993

第五节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995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995

二、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和反对蒋介石军事独裁的斗争 999

三、汉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 1001

四、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1002

五、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村大革命 1003

六、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1004

第六节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 1006

继续高涨 1006

一、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和蒋介石的反革命 1006

活动 1006

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008

三、武汉地区的讨蒋运动和武汉政府的第二期北伐 1010

四、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012

第七节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1014

一、夏斗寅、许克祥叛变和武汉政府的变质 1014

二、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严重危害 1016

三、七一五汪精卫集团的叛变和国民革命的失败 1017

第二十八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021

第二十八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021

一、南京政府的成立 1022

第一节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022

二、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 1025

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027

第二节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1029

一、中共八七会议确定新时期革命方针 1029

二、各地武装起义的开展 1030

三、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和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 1033

四、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035

第三节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037

一、国民党各派军事混战和政治角逐 1037

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040

三、土地革命的开展 1043

四、中央革命根据地三次反“围剿”的胜利 1044

第四节 日本侵占东北,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1046

一、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 1046

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 1049

三、国民党的“攘外必先安内”国策 1052

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加强 1055

第五节国民政府的法西斯统治,苏维埃革命的深入 1055

二、国统区经济的危机与缓慢发展 1057

三、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060

四、红军长征的胜利 1063

五、国统区的文化“围剿”与反“围剿” 1067

一、华北事变 1069

第六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069

二、一二九运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涨 1073

三、中共各项政策的调整 1074

四、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077

第二十九章抗日战争 1085

第二十九章抗日战争 1085

第一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1086

一、从卢沟桥事变到八一三事变 1086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088

三、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1090

四、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战场 1093

五、抗战初期的解放区战场 1097

六、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1099

七、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1100

第二节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101

一、日本侵华的新方针,汪精卫集团投敌 1101

二、国民党加强反共活动 1104

三、中共坚持团结抗战 1107

四、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战主要战场 1110

第三节克服内战危机,坚持抗战 1113

一、皖南事变 1113

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1116

三、抗战中期的国统区 1117

四、抗战中期的解放区 1119

五、抗战时期的文化思想战线 1122

第四节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1124

一、国民党战场的溃败,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 1124

二、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 1126

三、两个中国命运的斗争 1128

四、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131

第三十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1135

第三十章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1135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 1136

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和准备自卫战争 1136

二、重庆谈判 1138

三、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141

四、国民党撕毁政协决议,部署全面内战 1143

五、解放区军民加紧准备自卫战争 1146

第二节全国内战爆发 1148

一、解放区军民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1148

二、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蓬勃兴起 1152

一、人民解放军由防御转入进攻 1155

第三节国民党反动统治走向溃灭 1155

二、中共争取全国胜利的方针政策 1158

三、国民党的垂死挣扎 1160

四、国统区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1162

第四节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1165

一、伟大的战略决战 1165

二、国民党“和平”阴谋的破产 1169

三、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1171

四、渡江战役,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覆灭 1172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1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