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西南历史文化地理
西南历史文化地理

西南历史文化地理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蓝勇著
  • 出 版 社:重庆市: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62116032
  • 页数:558 页
图书介绍:
《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目录

第一节 历史时期中国人种发展和生理差异的地理特征 1

第一章 历史人种和民族源流地理 1

第二节 历史时期西南地区人种体质特征的地理变化 3

附表目录 8

表1--1 西南地区古代民族源流、人种及语言族属表 8

第三节 历史时期西南少数民族源流与语言族属 8

一 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 11

第一节 石器时代的西南文化地理 11

第二章 考古学意义下的西南文化地理 11

二 西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地理特征 12

第二节 西南地区青铜时代的考古文化地理 12

一 青铜时代的巴蜀文化地理 16

二 横断山脉六江文化分区 17

三 滇文化 18

四 黔文化 19

第三章 历史时期西南汉族移民与文化氛围的嬗变 20

第一节 北方汉族主体移民与北方文化氛围时期 21

一 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与文化氛围 21

(一)秦汉三国时期的西南地区移民与文化 21

表3--1 两汉四川郡守籍贯统计表 22

表3--2 《蜀中广记》统计两汉四川官员籍贯表 24

表3--3 两汉三国云贵地区郡守籍贯表 26

表3--4 《蜀中广记》统计三国蜀汉高级官员籍贯表 27

表3--5 三国蜀汉西南郡太守籍贯表 28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南地区移民风潮与文化 28

表3--6 《蜀中广记》两晋南北朝四川官员籍贯表 29

(一)四川地区汉族移民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30

二 隋唐两宋时期的移民与文化氛围 30

表3--7 《岁华纪丽谱》内《氏族谱》中的蜀中大族籍贯表 30

表3--8 《蜀中广记》统计唐代四川地区外籍官员籍贯表 32

表3--9 《蜀中广记》统计北宋四川官员籍贯表 34

表3--10 《蜀中广记》统计南宋时期四川官员籍贯表 35

(二)云贵地区汉族移民的时间和空间特征 36

第二节 东南汉族移民与南方文化氛围时期 38

一 元代四川和云南汉族移民的来源变迁 38

表3--11 嘉庆《四川通志》载墓志铭、传所载移民情况表 39

(一)明代四川汉族移民的时空特征 39

二 明清时期四川移民的地理特征 39

表3--12 明代四川官员籍贯统计表 40

(二)清代四川移民与土著问题 41

表3--13 方言有古入声县户口残存表 47

表3--14 方言无古入声县户口残存表 47

表3--15 清代四川移民籍贯提及比例得分统计表 54

表3--16 清代四川移民会馆分布统计总表 54

表3--17 提及比例和会馆比例对照表 55

表3--18 清代四川地区移民会馆籍贯比例与移民提及次序比例对比表 56

(三)明清“湖广填四川”后的文化氛围 58

三 明清时期云贵地区汉族移民的时空特征 62

(一)明清云贵地区汉族移民的时间特征 62

表3--19 《滇文丛录》墓志铭、行状和传记中外来氏族情况表 63

表3--20 《贵族省墓志选集》有关外来移民统计表 64

(二)明清时期云贵地区移民总的地理特征 65

表3--22 清代云南地区移民会馆分布比例表 66

表3--21 清代贵州地区移民会馆分布比例表 66

表3--23 《滇志》载明代云南流寓籍贯表 67

表3--24 乾隆《贵州通志》明代贵州流寓籍贯表 68

(三)明清时期云贵地区各籍移民的地理分布特征 71

(四)明清时期云贵地区汉族的文化特色 73

第一节 汉晋时期西南教育地理的分析 78

第四章 历史时期西南教育地理 78

表4--1 蜀郡两汉三国分类人才统计表 79

表4--3 广汉郡两汉三国分类人才统计表 80

表4--2 巴郡两汉三国分类人才统计表 80

表4--4 梓潼郡两汉三国分类人才统计表 81

表4--5 犍为郡两汉三国分类人才统计表 81

第二节 唐五代西南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 85

第三节 宋元时期西南教育的地理特征 88

表4--6 宋代四川地区儒学设置分布表 89

表4--7 宋代四川地区书院设置分布表 91

表4--8 宋代四川进士分布表 92

表4--9 《宋代蜀文辑存》作者籍贯表 96

第四节 明代西南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 105

一 明代四川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 105

表4--10 明代四川进士分布表 106

二 明代云南教育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 111

表4--11 明代云南进士分布表 112

三 明代贵族教育人才的分布特征 115

表4--12 明代贵州进士分布表 115

表4--13 明代西南三省进士与人口比例表 117

第五节 清代西南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 118

一 清代四川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 118

表4--14 清代四川地区进士分布表 119

表4--15 清代四川进士分布密度表 121

表4--16 清末四川生员地区分配表 122

表4--17 清代前期以前四川地区学术著述分区统计表 123

表4--18 清代前期以前四川地区学术著述分区比率表 124

二 清代云南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 126

表4--20 清末四川学堂学生地区分布表 126

表4--19 清末四川留学日本学生地区分布表 126

表4--21 清代云南进士分布表 127

三 清代贵州人才分布的地理特征 129

表4--22 清代贵州地区进士分布表 129

表4--23 清代贵州文化名人分布表 131

表4--24 明清时期贵州区域著述比较表 131

表4--25 明清时期西南三省拥有进士数比例变迁表 133

表4--26 历史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 133

第五章 历史时期西南学术文化地理 135

第一节 先秦汉晋南北朝时期学术文化地理 135

表5--1 《华阳国志》反映的两汉三国儒学典范人物表 138

表5--2 汉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学术著作经部分类统计表 142

表5--4 汉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学术著作四部分类统计表 143

表5--3 汉晋南北朝时期四川学术著作子部分类统计表 143

第二节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地区学术文化地理 144

表5--5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地区子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45

表5--6 隋唐五代时期四川地区四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45

表5--7 宋元时期四川地区经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48

表5--8 宋元时期四川地区子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48

第三节 宋元时期四川地区的学术文化地理特征 148

表5--9 宋元时期四川地区四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49

表5--10 《宋元学案》中蜀人入案统计表 149

一 明代四川地区学术文化的地位及地理特征 156

第四节 明代西南学术文化的盛衰与地理特征 156

表5--11 明代四川地区经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57

表5--12 明代四川地区子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57

表5--13 明代四川地区四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57

表5--14 清前期四川地区经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59

二 清代四川学术文化的地理特征 159

表5--16 清前期四川地区学术著述分类统计表 160

表5--15 清前期四川地区子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60

表5--17 清前期以前四川地区学术著述分类统计表 162

表5--18 清前期以前四川地区学术著述分类比率表 163

附表1 四川地区清前期以前学术文化总的特色分类统计表 164

附表2 四川地区清前期以前学术文化总的特色比率表 164

表5--19 明代云南学术著述经部分类统计表 165

第五节 明清时期云南地区的学术文化地理特征 165

一 明代云南地区的学术文化特征 165

表5--20 明代云南学术著述子部分类统计表 166

表5--21 明代云南四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66

二 清代云南地区的学术文化 167

表5--22 清代云南四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67

表5--23 清代云南经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67

第六节 明清贵州地区学术文化地理特征 168

一 明代贵州地区学术文化特征 168

表5--24 清代云南子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68

表5--26 明代贵州地区子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69

表5--25 明代贵州地区经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69

表5--27 明代贵州地区学术著述分类统计表 170

二 清代贵族地区学术文化的地理特征 171

表5--28 清代贵州地区经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72

表5--29 清代贵州地区子部著述分类统计表 172

表5--30 清代贵州地区学术著述分类统计表 173

第六章 历史时期西南信仰地理 175

第一节 历史时期西南地区的原始信仰 175

一 西南历史时期的矿物植物信仰区 176

二 西南历史时期的动物信仰区 177

第二节 历史时期西南民间信仰地理 181

一 秦汉南北朝西南民间信仰地理 181

表6--1 汉晋时期西南地区民间信仰祠庙表 182

表6--2 魏晋南北朝西南民间神祠表 183

二 唐宋元时期西南民间信仰地理 184

表6--3 隋唐时期西南地区兴建的神祠筒表 185

三 明清以来西南民间信仰的地理特征 187

第三节 西南地区佛教道教文化地理 190

一 西南佛教的传入与汉晋南北朝四川佛教、道教 190

表6--4 汉晋南北朝时期四川佛教道教人物对照表 193

二 南诏地区的佛教文化地理 193

表6--5 唐代西域天竺僧人在云南人物表 194

表6--6 《西南寺庙文化》统计唐代佛寺表 197

三 唐代四川地区佛教道教文化的地理特征 198

表6--8 《宋高僧传》唐代四川籍僧人和驻锡四川僧人统计表 198

表6--7 《西南寺庙文化》隋唐四川地区佛寺统计表 198

表6--9 《巴蜀禅灯录》唐五代人物籍贯和统计表锡地统计表 199

表6--10 隋唐五代四川地区佛道人物比例表 200

表6--11 宋元四川地区佛道人物比例表 202

表6--12 《巴蜀禅灯录》宋代禅宗人物籍贯、驻锡地分布表 203

(一)宋元明清云南佛道文化地理 204

四 宋元明清时期云南、贵族佛道文化地理 204

表6--14 清代云南地区佛道人物分布表 205

表6--13 元明时期云南地区佛道人物分布表 205

表6--15 明代云南滇籍僧人分布表 206

表6--16 清代云南滇籍僧人分布表 206

(二)明清以来贵州地区佛道文化的地理特征 207

表6--17 明代贵州地区佛道人物分布表 208

五 明清时期四川地区佛道地理分布 208

表6--18 明代贵州地区禅宗僧人驻锡分布表 208

表6--20 清代前期四川地区佛道人物比例表 209

表6--19 明代四川佛道人物比例表 209

表6--21 《巴蜀禅灯录》元明清禅宗人物籍贯、驻锡地表 210

第四节 历代西南地区佛道两教兴盛总述 211

表6--22 历代四川佛道两教寺观的区域比例表 212

表6--23 明以前四川历代佛教道教人物分布比例表 212

表6--24 云南佛道两教寺观的区域比例表 213

表6--25 云南历代佛道人物分布比例表 213

表6--26 贵州佛道两教寺庙的区域比较表 213

表6--27 嘉庆《四川通志》所载四川佛道两教寺观的区域比例表 214

表6--29 《新纂云南通志》所载云南佛道两教寺观的区域比例表 215

表6--28 四川主要大佛分布表 215

第七章 西南历史丧葬文化地理 218

第一节 船棺葬和悬棺葬的关系、分布及地理成因 218

第二节 西南地区崖墓的地理分布 221

第三节 石棺葬和大石墓的地理分布问题 223

一 石棺葬的地理分布问题 223

二 大石墓的地理分布问题 225

第四节 汉族墓葬的发展与少数民族葬式的变异 226

表7--1 西南主要民族葬法分布表 228

第八章 历史时期西南艺文地理 230

第一节 四川历史艺文地理的特征 230

一 巴渝舞的形成与分布流变 230

二 竹枝词的源流和地理分布变迁 233

三 川剧的形成与流派的地理特征 238

(一)古代四川戏剧发展历史 238

(二)清代现代川剧的产生与流派的地理分布变迁 241

表8--1 清代川剧唱腔来源表 244

第二节 云贵地区艺文地理的特征 246

一 傩戏的发展与地理分布特征 246

二 滇剧和花灯的形成与发展 248

(一)云南歌舞戏剧的起源与滇剧的形成 248

(二)云南花灯和贵族花灯的产生与发展 250

三 铜鼓与芦笙文化的地理成因和分布 253

(一)铜鼓的分类与分布 253

表8--2 中国古代各型铜鼓流行年代表 254

(二)西南的芦笙分类与地理分布特征 256

第九章 西南历史饮食文化地理 260

(一)好辛香饮食风味地域特征 261

一 汉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地理 261

第一节 汉晋南北朝西南饮食文化地理 261

(二)几种特色十分鲜明的风味饮食 262

(三)喜设宴欢聚的饮食风尚的形成 264

表9--1 四川古代著名荔枝园表 265

二 “西南夷”地区的饮食文化地理 265

(一)唐宋时期四川地区的游宴风尚 268

一 川峡四路的饮食风俗地理 268

第二节 唐宋时期的西南饮食文化地理 268

(二)四川特色风味食品的出现 270

(三)中古时期川食的饮食口味 277

表9--2 中古时期(唐宋元)川食名菜名食表 280

一 现代川菜形成的历程 283

第三节 明清时期西南饮食文化地理 283

二 南诏大理时期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地理 283

二 现代滇黔菜的形成 287

三 明清以来西南少数民族饮食风俗的地理特征 290

第四节 西南酒茶分布的地理特征 295

一 四川古代酒类分布的地理特征 295

表9--3 张能臣《酒名记》记载四川酒名表 298

二 古代西南茶文化的地理特征 299

表9--4 汉晋南北朝时期西南主要茶产区表 299

第一节 西南地区原始民族服饰地理 303

第十章 西南历史服饰文化地理 303

一 上古时期巴蜀地区的服饰 304

二 上古时期云南地区民族服饰地理 306

表10--1 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椎髻民族服饰表 307

第二节 西南汉民族服饰的变化 309

一 南诏主体民族白蛮和乌蛮服饰 312

第三节 南诏大理时期云南民族服饰 312

二 南诏大理时期其他民族服饰 313

(二)披毡服饰民族--氐羌系统南分支 314

(一)皮裘服饰民族--氐羌系统北分支 314

(三)桶裙民族--百越系统民族 316

(五)斑斓系统民族--苗瑶民族服饰 317

(四)桶裙民族--百濮系统民族 317

第四节 元代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地理 319

第五节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21

(一)彝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22

一 明清时期披毡系统民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22

表10--2 清代西南彝族服饰地理分布表 328

(二)白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29

(三)傈僳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30

(五)怒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31

(四)纳西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31

(六)普米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31

二 明清时期皮裘系统服饰分布的地理特征 332

(一)藏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32

表10--3 清代川滇藏族服饰地理分布表 336

(二)羌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38

表10--4 清代羌族服饰地理分布表 340

(一)苗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41

三 明清时期斑斓系统民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41

表10--5 清代西南苗族服饰地理分布表 346

(二)布依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48

(三)瑶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49

(四)仡佬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50

(五)侗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52

四 明清时期桶裙民族服饰分布的地理特征 352

(一)傣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52

(三)阿昌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55

(二)哈尼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55

(四)壮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56

(五)佤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57

(六)布朗族服饰的地理特征 358

第十一章 西南历史民居文化地理 361

第一节 西南民族民居的产生和分类 361

第二节 干栏式建筑民居的发展和地理分布 364

一 现代干栏式民居的分类和地理成因 364

二 历史时期干栏式民居分布的演变 366

第三节 地面式民居建筑的地理分布 370

一 平顶密肋(梁)式住房 371

(一)邛笼式建筑与地理分布 371

表11--1 《皇清职贡图》记载川西碉式建筑分布表 373

(二)土屋式建筑及其地理分布 374

(三)四川汉族硐式建筑成因及分布 375

(一)木板屋的地理分布 376

二 少数民族地面式坡顶建筑 376

(二)石板等特殊屋顶建筑 377

三 汉族坡顶式建筑的地理分布演变 379

四 南诏以来云南、贵族汉式建筑的影响 381

一 历史时期西南民居的分区问题 383

第四节 西南民居建筑分布的地理特征及环境成因 383

(一)适应环境和就地取材原则 385

二 西南民居发展与地理环境作用 385

(二)生活安全和舒适原则 386

(三)便于生产和高效原则 387

第一节 历史时期西南舟楫文化 389

一 西南古代舟楫文化的产生与特色 389

第十二章 西南历史交通文化地理 389

(一)独木船和船棺 390

(二)竹筏、木筏与皮筏 391

二 川江古代的木船演变 393

表12--1 陈明申《虁行纪程》所载清前期的川江船表 397

三 近代川江船型的发展及地理分布和成因 399

表12--2 民国时期川江主要木船统计表 401

表12--3 50年代川江木船船型分布表 403

表12--4 50年代川江主要木船船型特点及分布表 404

四 川江水上交通民俗拾遗 404

(一)篱师、过滩与拉纤 404

(二)川江号子 407

(三)川江河道航行常见俗语 408

一 西南古代栈道的产生 410

第二节 西南古代栈道综合研究 410

二 栈道的分类和形式 411

(一)木栈的分类和形式 412

(二)石栈的分类和形式 414

三 栈道的分布 415

四 栈道的衰亡及其原因 416

第三节 西南古代索桥的形制及分布 418

一 索桥的材料 419

二 索桥的形制 420

三 索桥的锚碇 422

四 索桥的分布 424

表12--5 古代西南著名索桥形式和规格表 425

第四节 西南古代的溜索 427

第五节 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制 431

一 关于救生红船最早设置的时间问题 431

表12--6 清代长江上游救生红船设置情况表 433

二 救生红船设置地点数目考 433

三 救生红船的经费、管理和职责 436

表12--7 东湖县红石滩救生红船田产租佃情况表 437

表12--8 清代救生红船水手和桡夫报酬表 438

第六节 西南古代廊桥的历史演变 439

第七节 西南的马与马帮文化 442

表12--9 近代西南马帮行话 446

第八节 背篓的发展历史与环境成因 446

一 背篓的产生与发展 446

二 背负形式的分类 447

三 背负形式的分布 449

四 背篓的型制和环境成因 450

第九节 西南地区的水电报 451

第十三章 历史时期西南综合文化区的划分 454

第一节 西南政区沿革变化与文化分区 455

一 历史时期四川地区政区发展与文化分区 455

二 历史时期云贵地区政区与文化区划分 458

第二节 方言区划的变化与综合文化区的划分 459

一 历史时期四川方言的区域发展 460

表13--1 上古时期四川方言词汇表 461

表13--2 中古时期四川方言词汇表 463

二 现代方言区的划分与所反映出的四川文化背景 466

三 云贵地区方言分区与文化 469

第三节 风俗特征的变化与综合文化区的划分 471

一 《太平寰宇记·风俗》所反映的中古四川文化区 472

二 具体民俗所反映的四川文化区 473

(一)川主信仰所反映的新旧文化区 473

(二)三大民俗区的历史根基与特征 474

(1)川西平原民俗区 474

表13--3 《岁华纪丽谱》所载成都风俗流变表 476

(2)川东北民俗区 478

(3)上下川南民俗区 482

三 云贵地区风俗特征与文化分区 484

第四节 区域地理环境因素与综合文化区划分 485

第五节 居民的气质性格特征与文化分区 487

一 四川历史文化发展与居民个性特征的发展 489

(一)从历史文献看四川古代居民个性特征分区 489

表13--4 尚武类地区个性特征演变表 490

表13--5 尚仁类地区个性特征演变表 490

表13--6 尚文类地区个性特征演变表 491

(二)地理环境的差别与个性特征的差异 492

(三)区域开发历史进程与个性特征的形成 494

二 现代心理计量分析与居民个性特征的演变探索 496

(一)对个性特征与历史时期自然和社会环境关系的认识 496

(二)调查测量的基本原则 497

表13--7 现代四川高中生气质地域特征表 498

(三)调查测量的基本分析 498

表13--8 现代四川高中生气质地域特征积点表 499

三 云贵和川西地区居民气质性格特征的分析 500

附录一 清代西南的移民会馆 507

一 南方移民会馆名考 508

一 移民会馆名实考 508

三 西南区域内的移民会馆 511

二 北方移民会馆名考 511

二 移民会馆职能研究 512

一 西南地区移民会馆的基本情况 512

附一表--1 长宁县移民会馆情况表 513

二 西南地区移民会馆的政治经济职能 515

三 西南地区移民会馆的文化宗教职能 516

附一表--2 犍为县移民庙会情况表 518

三 移民会馆的消失 520

清代四川移民会馆统计表 522

清代贵州移民会馆统计表 525

清代云南移民会馆统计表 526

附录二 “盆地意识”和“暮气”的历史根源 528

附录三 本书参考文献目录 534

后记 55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