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诊法学
中医诊法学

中医诊法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欧阳兵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6725339
  • 页数:541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中草药下一篇:腹膜透析基础与临床
《中医诊法学》目录

第一篇 概论 1

第一章 中医诊法学的研究内容 3

第一节 诊察疾病的原理与原则 3

一、诊察疾病的原理 3

二、诊察疾病的原则 3

第二节 诊察疾病的方法与内容 5

一、诊察疾病的方法 5

二、中医诊法学的基本内容 6

第二章 中医诊法学源流概述 7

一、脉诊 7

二、络脉诊法 12

三、舌诊 14

四、胸腹切诊 17

第三章 中医诊法学研究进展 24

第一节 望诊研究 24

一、面部色诊 24

二、五官望诊 24

三、手诊 26

四、穴位诊 27

第二节 脉诊研究 28

一、脉诊形象化及脉象仪的研制 29

二、生理情况下脉象研究 29

三、脉诊、脉图与病症关系 29

四、展望 30

第三节 声诊研究 31

一、声诊研究现状 31

二、国外声诊研究现状 32

第二篇 望诊 37

第一章 望诊概念 37

第一节 望诊溯源 37

第二节 望诊的概念、原理与意义 43

一、望诊的概念 43

二、望诊的原理 43

三、望诊的意义 45

一、望诊的方法 48

第三节 望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8

二、望诊的注意事项 49

第二章 全身望诊 51

第一节 望神 51

一、望神的原理和意义 51

二、望神的主要方法 51

三、望神的内容 53

第二节 望色 57

一、望色诊病的原理与意义 57

二、望色的方法 58

三、望色的内容 60

一、望形体诊病的原理与方法 68

二、望形体的基本内容 68

第三节 望形体 68

第四节 望姿态 72

一、望姿态诊病的原理与方法 72

二、望姿态的基本内容 72

第五节 望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78

一、如何理解“一会即觉”、“以神会神” 78

二、“神乱”不等于“失神” 78

三、假神的病机与辨识 78

六、怎样理解“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 79

七、望诊总括 79

五、何谓“有气不患无色,有色不可无气” 79

四、望色十法之“抟” 79

第六节 现代研究 81

一、色诊客观定量 81

二、色诊在脾虚证计算机量化诊断中的应用 92

三、红外成像面图研究 92

四、望诊的现代延伸 94

五、面色变化的常见病症 95

第三章 局部望诊 98

第一节 望头面 98

一、望头形 98

二、望头发 98

三、望囟门 99

五、望面部 100

四、望头的动态 100

第二节 望五官 102

一、望目 102

二、望鼻 103

三、望耳 106

四、望口唇 107

五、望齿与龈 109

六、望咽喉 110

七、望人中 111

第三节 望肢体 111

一、望躯干 112

二、望四肢 115

一、望前阴 119

第四节 望二阴 119

二、望后阴 121

第五节 望皮肤 121

一、望皮肤色泽 122

二、望皮肤形态 124

三、望皮肤病证 124

第六节 望排出物 125

一、望痰涎 125

二、望呕吐物 126

三、望二便 126

四、其他 127

第七节 现代研究 129

一、头面部望诊现代研究 129

二、眼部望诊现代研究 130

三、耳部望诊现代研究 132

四、鼻诊研究 133

五、人中的发育与子宫的发育密切相关 133

六、口腔望诊现代研究 133

七、王氏(文华)指甲诊病法 134

第四章 舌诊 137

第一节 舌诊概述 137

一、舌诊的原理 137

二、舌诊的方法 140

四、正常舌象 143

五、舌象的生理变异 143

三、舌诊的内容 143

第二节 望舌体 144

一、望舌色 144

二、望舌形 147

三、望舌的动态 150

四、望舌神 153

五、望舌下络脉 154

六、舌的病证 160

第三节 望舌苔 162

一、望苔色 162

二、望苔质 165

三、其他 168

一、舌象的综合分析 171

第四节 舌诊的临床应用 171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175

三、其他 179

第五节 现代研究 181

一、舌诊概论方面的现代研究 181

二、中医舌象微循环研究 184

三、中医舌诊研究进展 185

四、望舌体现代研究 186

五、望舌苔现代研究 190

六、影响舌象形成的各种因素 195

一、闻诊在殷周已有记载,《内经》时代渐成体系 201

第一节 闻诊源流 201

第一章 闻诊概述 201

第三篇 闻诊 201

二、《伤寒》时代闻诊水平大有提高 202

三、《脉经》时代注重闻气味变化 204

四、隋~元时期闻诊著述繁多详尽 204

五、明清时代闻诊学术发展迅速,新说辈出 206

六、近代百年闻诊理论日臻完善 208

第二节 闻诊的原理与意义 208

一、闻诊的理论基础 208

二、语声的寒热虚实辨证 209

三、闻呼吸以辨气之虚实缓急 210

四、闻气味以详辨病位病性 210

五、闻声音可审时度势判断预后 210

第三节 闻诊的方法 211

一、听声音的注意事项 212

第四节 闻诊的注意事项 212

二、嗅气味的注意事项 214

三、注意相关概念的鉴别 214

第二章 听声音 217

第一节 正常声音 217

第二节 异常声音 217

一、声重 217

二、音哑 217

三、失音 217

七、息高 218

一、谵语 218

第三节 语言异常 218

六、鼻鼾 218

五、惊呼 218

四、呻吟 218

二、郑声 219

三、狂言 219

四、独语 220

五、错语 220

六、呓语 220

七、语言謇涩 220

八、言迟 220

九、口吃 220

一、呼吸异常 221

第四节 呼吸系统的异常声音 221

二、咳嗽 221

十、呜咽 221

十一、抽泣 221

十二、号淘大哭 221

三、喘 222

四、哮 223

五、少气 223

六、短气 224

七、上气 224

八、喷嚏 225

九、呵欠 225

十、太息 225

一、呕吐 226

第五节 消化系统的异常声音 226

二、呃逆 227

三、嗳气 227

四、肠鸣 228

第六节 听声音研究进展 228

一、发声的基本原理 228

二、国内对听声音的研究进展 229

三、国外对听声音的研究进展 230

四、听声音研究趋势 230

四、臊臭味 232

三、烂苹果味 232

五、酸腐味 232

第三章 闻气味 232

二、腐臭、尸臭味 232

一、血腥味 232

第一节 病室气味 232

六、臭秽味 233

七、酸臭味 233

第二节 病体气味 233

一、体香 233

二、体臭 233

三、体臊 233

四、体腥 233

一、口腔气味 234

第三节 病人口鼻气味 234

二、鼻中气味 235

三、呼吸气味 235

第四节 排出物气味 236

一、汗液气味 236

二、痰液气味 236

三、涕气味 237

四、呕吐物 237

五、大便气味 238

六、小便气味 240

七、出血气味 240

十、白带气味 241

九、恶露气味 241

八、月经气味 241

十一、脓液气味 242

第五节 闻气味研究进展 242

一、嗅觉试验的研究 243

二、气相色谱技术对人体气味研究的进展 243

三、对口臭气味的研究进展 244

四、嗅气味方法的研究进展 245

五、嗅气味研究展望 245

第四篇 问诊 249

第一章 问诊概述 249

第一节 问诊溯源 249

一、突出了问诊的重要地位 250

二、完善了问诊的体系 251

三、揭示了问诊对于辨证施治的重要意义 251

四、量化了问诊的症状,重视疾病的本质特征 252

第二节 问诊的意义 255

一、全面、系统了解病情 255

二、是其他诊法的先导 255

三、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256

四、指导病人配合治疗 256

第三节 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56

一、提出问题,明确范围 256

二、抓住主症,系统询问 257

五、态度和蔼,树立信心 258

三、详细深入,避免暗示 258

四、语言通俗,忌用术语 258

六、危急病人,抢救为先 259

第二章 问诊的内容 260

第一节 问一般情况 260

第二节 问起病 260

第三节 问既往病史和家庭病史 262

第四节 问生活史 262

第三章 问现在症 264

第一节 问寒热 264

一、恶寒发热 264

二、但寒不热 266

三、但热不寒 269

四、寒热往来 272

第二节 问汗 275

一、有汗无汗 275

二、特殊汗出 276

三、局部汗出 279

第三节 问疼痛 280

一、疼痛部位 281

二、疼痛的性质 303

第四节 问头身胸腹不适 304

一、全身不适问诊 304

二、头项部问诊 308

三、胸腹部问诊 313

四、背腰部问诊 319

五、四肢问诊 321

六、皮肤问题 322

第五节 问耳、目、鼻、喉 323

一、问耳 323

二、问目 329

三、问鼻 342

四、问咽喉 349

第六节 问饮食与口味 351

一、口渴与饮水 351

二、食欲与食量 352

三、口味 355

第七节 问睡眠 358

一、失眠 358

二、嗜睡 359

三、多梦 360

四、梦游症 360

五、鼾眠 361

六、睡中啮齿 361

第八节 问二便 362

一、问大便 362

二、问小便 368

二、性欲亢进 375

一、性欲低下 375

第九节 问性病证 375

三、房事昏厥 376

四、阳痿 376

五、早泄 377

六、遗精 378

七、阳强 379

八、血精 380

九、精液清冷 380

十、不射精 380

十二、交接阴茎痛 381

十一、逆行射精 381

十三、射精疼痛 382

十四、女性性高潮缺乏 382

十五、女子梦交 382

十六、交接出血 383

十七、男子阴冷 383

十八、阴缩 383

十九、茎中痛痒 384

二十、睾丸胀痛 384

二十一、阴囊瘙痒 385

二十二、阴囊湿冷 385

第十节 妇科问诊 385

一、问月经 386

二、问带下 400

三、问妊娠 401

四、问产后 409

五、问妇科杂病 414

第十一节 儿科问诊 418

一、问出生前后情况 418

二、问预防接种情况 418

三、问生长发育情况 418

四、问小儿常见病因 419

五、问传染病接触史 425

二、症状的计量诊断研究 429

第十二节 现代研究 429

一、症状规范化研究 429

第五篇 切诊 435

第一章 切诊概述 435

第一节 切诊溯源 435

一、脉诊 435

二、按诊 436

第二节 切诊的意义与一般方法 437

一、切诊的意义 437

二、切诊的一般方法 437

二、气血是脉象形成的物质基础 438

一、心、脉是脉象形成的主要脏器 438

三、脉象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438

第一节 脉诊的原理 438

第二章 脉诊 438

第二节 脉诊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439

一、脉诊的方法 439

二、脉诊的临床意义 442

第三节 正常脉象 443

一、正象脉象的特点 443

二、脉象的生理变异 445

第四节 常见病脉 448

一、浮脉类 448

二、沉脉类 456

三、迟脉类 462

四、数脉类 468

五、虚脉类 473

六、实脉类 479

第五节 相兼脉与真脏脉 487

一、相兼脉 487

二、真脏脉 488

三、无脉 491

第六节 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492

一、诊妇人脉 492

二、诊小儿脉 495

第七节 脉象要素与图述 496

一、脉象要素 496

二、脉象图述 497

一、脉象的检测 502

第八节 现代研究 502

二、脉搏图的描记与分析 506

三、典型脉象的脉图与机理研究 512

第三章 按诊 519

第一节 按诊概述 519

第二节 按诊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519

一、按诊的方法 519

二、按诊的手法操作 519

三、近诊的临床意义 522

第三节 按诊的内容 522

一、按额部 522

三、按胸胁 523

二、按头颈部 523

四、按脘腹 525

五、按肌肤 527

六、按手足 530

七、按腧穴 531

八、按耳穴 531

九、按二阴 531

第四节 现代研究与进展 532

一、腹诊的研究 533

二、有关腧穴按诊的研究 535

三、耳部信息诊断法研究 538

四、按诊研究的展望 53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