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丁晓良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030066790
  • 页数:22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经济学分析》目录

序[钟契夫] 1

第一章 科技进步对生产方式的影响--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证 1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系统观点 1

二、科技落后是近代中国积弱积贫的主要标志之一 4

三、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使得英国成为18-19世纪第一工业强国 4

四、科技进步在工业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5

前言 5

内容提要 6

五、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 6

六、科技进步克服了收益递减 7

七、现代社会中对经济增长贡献因素的比较分析--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8

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结构 10

九、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乘法效应 15

第二节 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制度和体制演变的影响 18

一、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影响 18

二、第二次技术革命的影响 18

三、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影响 19

一、熊彼特等人的经济长波周期理论 24

第三节 西方学者关于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若干论述 24

二、新古典主义学派的技术进步论 27

三、科技对物质资源增效理论 31

四、片面性、科学性与互补的理论综合 33

第四节 科技应尽快在中国成为第一生产力 35

一、冶金工业国际技术经济比较 35

二、机电工业国际技术经济比较 36

四、能源工业国际技术经济比较 38

三、化学工业国际技术经济比较 38

五、纺织工业国际技术经济比较 39

第五节 21世纪初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转变 40

第二章 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体制三者分析模型 43

第一节 科技发展的系统观 43

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互促机制 43

二、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体制三者分析模型 46

三、科技创新过程的双向作用模式 49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发展的分析框架 52

第二节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 52

二、科技政策的系统管理 53

第三节 度量科技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统计指标 57

一、反映对科技需求情况的指标 57

二、反映科技供给情况的指标 58

三、如何衡量科技供需是否相适应 59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依靠科技不够 61

一、企业对于R D的投入比重较低 61

第三章 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对科技的需求不足 61

二、研究与发展(R D)人员分布不合理 67

三、没有克服收益递减 68

四、生产工艺设备落后,资源浪费严重 71

第二节 在中国现阶段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需要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 72

第三节 我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对科技的需求不足 75

一、是否科技供给不足 75

二、是否科研单位不关心实际需要 75

三、是否经济部门对科学技术有需求但没有支付能力 76

四、在中国当前条件下对科技的需求决定着科技的供给 79

第四节 我国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不足的原因 80

一、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经济增长领域的科技进步 82

二、过渡期软约束 84

三、我国外延再生产和自然经济的传统排斥依靠科技进步 86

四、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 88

第五节 我国外延和模仿扩大再生产的方式仍在继续 88

一、自我复制 88

二、对外国的单纯模仿 90

第一节 改革以前我国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 92

一、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 92

第四章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历程的回顾 92

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93

三、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95

第二节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 95

第三节 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方式中值得改进之处 100

一、科技拨款制度改革在具体操作中的两点不足 100

二、研究机构的自主权落实不够 102

第四节 科技体制改革主要从改善科技供给着手,但科技供给的质量和科技竞争力却在下降 103

第五章 改革的目标:中国科技创新体制 109

第一节 中国科技创新体制的结构 109

第二节 新体制的核心功能 112

第三节 实施创新活动所要求的经济主体的特性 113

第四节 建设有利创新的现代企业制度 116

第五节 建设有利创新的现代研究所制度 120

第六节 建设有利创新的宏观科技管理体制 124

第六章 科技体制转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 127

第一节 要素围绕优势创新集体优化重组原则 127

一、要素新组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127

二、怎样实现要素优化重组 129

三、科技体制改革更应重视要素新组合 132

第二节 以新机制运行增量并渐进地带动存量调整原则 134

第三节 引导并调动主体积极性原则 137

第四节 中年科技人员有序流动原则 139

第五节 科技活动的定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结合原则 141

第七章 中国科技与经济体制的诱致性配套改革建议 143

第一节 结构过渡的诱致性配套改革模型 143

第二节 关于下一阶段科技与经济体制配套改革突破口的政策建议 145

一、突破口:衔接供需,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 145

二、如何实现要素的有效组合 146

四、围绕要素新组合组织信贷 147

三、推进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整合 147

五、围绕搞好搞活企业的需要组织中年科技人员转业 150

六、组织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工程,激活存量 152

第三节 科技与经济体制配套改革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 153

第八章 体制转轨期中国高技术发展战略构想 156

第一节 高技术的内涵及其发展动力 156

一、高技术的内涵 156

第二节 体制转轨期中国发展高技术的特点 158

二、高技术的发展动力 158

一、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对高技术的需求将增强 159

二、科技发展已有一定基础,存在一定的比较优势 161

三、面临经济技术合作的机遇与竞争全球化的挑战 162

四、我国企业仍没有成为技术进步主体,技术状况仍很落后 163

五、我国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与技术创新仍不适应 164

第三节 我国高技术发展的战略思想:跨跃发展,开拓创新,系统集成,示范带动 164

第四节 高技术发展项目选择 169

一、项目选择的组合原则 169

二、选题方法模型 170

第五节 保证高技术发展战略实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72

一、滚动筛选立项、执行、监控有机结合的组织体系和规则体系 172

三、选题案例:养猪业高技术示范工程 172

二、示范带动机制 173

三、提高支持强度 174

四、集中实施项目 175

五、建立风险投资制度 176

第九章 体制转轨期科技发展规划方法论--以《中国科学院“九五”及2010年科技发展规划》为例 178

二、选择科技工作重点的组合原则 179

第一节 科技工作重点的选择和确定 179

一、体制转轨期科技规划的性质 179

三、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重点的判断 180

四、对科技发展趋势的判断 182

五、中国科学院科技优势的确定 185

六、科技工作重点的确定 185

七、规划间的比较分析和布局调整建议 187

第二节 规划的组织实施 192

一、面向21世纪进行结构性调整的整体系统思考 192

二、建立有利于发挥科技专家作用的项目组织管理体制 193

三、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 196

四、强化资金杠杆等宏观调控手段的力度 197

第三节 中国科学院科技工作的目标 197

一、制定目标的原则 198

二、“三个基地”的奋斗目标模式 198

三、抓贡献、抓基地、抓队伍的奋斗目标体系 198

结束语 200

一、李约瑟之谜 202

第一节 历史原因之一:外延和模仿再生产的方式致使我国的发明类型保持为经验型 202

附件:由历史唯物主义观看中国科技为何会落后 202

二、对李约瑟之谜的补充回答:历史上外延和模仿再生的方式致使我国的发明类型保持为经验型 203

第二节 历史原因之二:自然经济排斥科技进步 208

一、小生产的习惯势力排斥科技进步 208

二、自然经济排斥鼓励创新的法律制度 210

三、“重农抑商”的自然经济政策阻碍了财富向工业资本转化,影响了进步 210

参考文献 213

表索引 221

图索引 2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