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针灸全书
中国针灸全书

中国针灸全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34952258
  • 页数:103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上篇:针灸学基础,凡8章67节,概述针灸学的渊源、发展及基础理论及针灸医籍的全部内容。腧穴的名称与定位,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的名称与定位》为依据。并从各腧穴的出处、命名、类属、定位、取法、主治、穴解、刺灸法、配伍应用及古今验方和现代研究等多方面逐一进行论述。刺灸法:汇总古今常用针刺、艾灸技法的操作程序,增添了刺法、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微针系统疗法、耳针、头针、面针、眼针、鼻针、舌针、口针、腕针、腹针、浮针疗法等内容予以规范性的阐述,体现了针灸学科发展的时代性。中篇:针灸学临床,凡6章48节,总论重点介绍针灸临床辨证和治则治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具体应用。详细介绍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对选穴和配穴法有独特见解。并对临床上针灸效果较好的100多种病证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详尽论述及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下篇:针灸学古今集锦,凡3章13节,集历代文献之精华和诗、词、歌、赋于一题,结合现代研究进展,起着括约全书及画龙点睛的作用,本书内容宏富系统,语言简洁透达,尊古而不泥古、据典而不囿典,并配合以近千幅图表,以便于理解和学习。
《中国针灸全书》目录

上篇 针灸学基础 3

第一章 针灸发展史 3

第一节 针灸的萌芽(远古时期—春秋时期) 3

第二节 针灸的发展与成熟(战国时期—魏晋时期) 4

第三节 针灸的繁荣(隋唐时期—明代) 8

第四节 针灸的衰退(清代—民国时期) 11

第五节 针灸的复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12

第六节 针灸的国际传播 14

一、针灸在朝鲜、日本的传播 14

二、针灸在欧洲中部和西部的传播 16

三、针灸在美国的传播 16

四、针灸在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传播 17

第七节 主要针灸医籍介绍 18

一、汉墓帛书《脉书》 18

二、《黄帝内经》 19

三、《黄帝虾蟆经》 19

四、《针灸甲乙经》 20

五、《肘后备急方》 21

六、《备急千金要方》 21

七、《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22

八、《外台秘要》 22

九、《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23

十、《针灸资生经》 23

十一、《膏肓腧穴灸法》 24

十二、《备急灸法》 25

十三、《子午流注针经》 25

十四、《针经指南》 25

十五、《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26

十六、《十四经发挥》 26

十七、《神应经》 26

十八、《针灸大全》 27

十九、《针灸问对》 27

二十、《针灸聚英》 28

二十一、《针方六集》 29

二十二、《奇经八脉考》 29

二十三、《针灸大成》 29

二十四、《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30

二十五、《太乙神针》 31

二十六、《针灸逢源》 31

二十七、《针灸集成》 32

二十八、《灸法秘传》 33

第二章 经络 34

第一节 经络、经络系统及经络学说 34

一、经络的发现 34

二、经络的功能 36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38

四、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9

五、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40

第二节 十二经脉 45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 45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45

三、十二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47

四、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 47

五、手太阴肺经 49

六、手阳明大肠经 52

七、足阳明胃经 55

八、足太阴脾经 59

九、手少阴心经 62

十、手太阳小肠经 64

十一、足太阳膀胱经 67

十二、足少阴肾经 71

十三、手厥阴心包经 75

十四、手少阳三焦经 77

十五、足少阳胆经 79

十六、足厥阴肝经 84

第三节 奇经八脉 87

一、奇经八脉的分布概况 87

二、奇经八脉的综合作用 87

三、督脉 88

四、任脉 90

五、冲脉 93

六、带脉 95

七、阳跷脉与阴跷脉 96

八、阳维脉与阴维脉 98

第四节 十五络脉 101

一、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 101

二、十五络脉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101

三、手太阴络脉 102

四、手阳明络脉 102

五、足阳明络脉 102

六、足太阴络脉 103

七、手少阴络脉 103

八、手太阳络脉 103

九、足太阳络脉 103

十、足少阴络脉 104

十一、手厥阴络脉 104

十二、手少阳络脉 104

十三、足少阳络脉 104

十四、足厥阴络脉 104

十五、任脉之络脉 105

十六、督脉之络脉 105

十七、脾之大络 105

第五节 十二经别 105

一、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 105

二、十二经别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106

三、手太阴经别 107

四、手阳明经别 108

五、足阳明经别 108

六、足太阴经别 109

七、手少阴经别 109

八、手太阳经别 109

九、足太阳经别 110

十、足少阴经别 110

十一、手厥阴经别 111

十二、手少阳经别 111

十三、足少阳经别 111

十四、足厥阴经别 112

第六节 十二经筋 113

一、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 113

二、十二经筋的作用与临床意义 113

三、手太阴经筋 114

四、手阳明经筋 114

五、足阳明经筋 115

六、足太阴经筋 117

七、手少阴经筋 118

八、手太阳经筋 118

九、足太阳经筋 119

十、足少阴经筋 120

十一、手厥阴经筋 121

十二、手少阳经筋 121

十三、足少阳经筋 122

十四、足厥阴经筋 123

第七节 六经皮部 124

一、六经皮部的概念及其分布 124

二、六经皮部在诊治方面的应用 125

三、六经皮部与关、阖、枢 125

第八节 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125

一、根结 126

二、标本 128

三、气街 130

四、四海 130

第三章 腧穴 132

第一节 概述 132

一、腧穴的分类和命名 132

二、腧穴的作用与主治规律 134

三、腧穴定位方法 141

第二节 十四经穴 143

一、手太阴肺经 143

二、手阳明大肠经 152

三、足阳明胃经 164

四、足太阴脾经 192

五、手少阴心经 205

六、手太阳小肠经 211

七、足太阳膀胱经 222

八、足少阴肾经 262

九、手厥阴心包经 278

十、手少阳三焦经 285

十一、足少阳胆经 297

十二、足厥阴肝经 335

十三、督脉 348

十四、任脉 368

第三节 经外奇穴 386

一、头颈部奇穴 386

二、胸腹部奇穴 392

三、背腰骶部奇穴 393

四、上肢奇穴 397

五、下肢奇穴 402

第四章 针法 407

第一节 概述 407

一、针法的起源与发展 407

二、针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409

三、针刺前的准备 409

四、针刺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411

五、针刺注意事项 413

第二节毫针刺法 414

一、毫针的构造与规格 414

二、针刺练习 415

三、进针法 416

四、针刺角度与深度 417

五、行针法 418

六、补泻手法 421

七、得气与行气法 425

八、留针与出针法 427

九、常用刺法 427

第三节 三棱针疗法 429

第四节 皮内针疗法 431

第五节 皮肤针疗法 431

第六节 指针疗法 433

第七节 鍉针疗法 435

第八节 芒针疗法 436

第九节 针挑疗法 437

第十节 火针疗法 438

附 电热针 439

第十一节 腧穴注射疗法 440

第十二节 电针疗法 442

第五章 灸法 446

第一节 灸法的基本知识 446

一、灸法的量学要素 446

二、灸法的分类 446

三、灸法的功效及适用范围 447

四、灸法的补泻 448

五、施灸的先后顺序 448

六、灸法的禁忌证 448

七、灸法的注意事项 449

八、异常情况的处理 450

第二节 施灸的原料及制作 450

一、艾叶的特点及功用 450

二、艾绒的制作与保藏 451

三、艾炷的制作 451

四、艾条的制作 452

第三节 艾炷灸法 452

一、直接灸 452

二、间接灸 454

第四节 艾条灸法 464

一、纯艾条灸 464

二、加药艾条灸 466

第五节 温灸器灸 467

一、温灸筒灸 467

二、温灸盒灸 467

三、苇管灸 468

第六节 其他艾灸法 469

一、艾饼灸法 469

二、艾熏灸法 469

第七节 非艾灸法 469

一、药物火热灸法 469

二、药物非火热灸法 472

三、电灸法 475

第八节 保健灸法 475

一、概述 475

二、常用腧穴及方法 476

第六章 拔罐疗法 479

第一节 拔罐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479

第二节 罐具种类及拔罐方法 480

一、罐具种类 480

二、拔罐方法 481

第三节 拔罐的应用 483

一、留罐法 483

二、闪罐法 483

三、走罐法 483

四、针罐法 484

五、刺络拔罐法 485

六、煮药拔罐法 485

七、储药拔罐法 485

八、起罐法 485

第四节 拔罐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486

第五节 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487

第七章 微针系统疗法 488

第一节 耳针疗法 488

一、耳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488

二、耳郭表面解剖名称 488

三、耳郭基本标志线的划定 490

四、耳郭标志点和线的设定 490

五、人体在耳部的投影 491

六、、耳郭分区说明 491

七、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492

八、耳穴诊断 502

九、耳穴治疗 505

第二节 头针疗法 508

一、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508

二、颅颈表面解剖名称 509

三、标准头针治疗线 510

四、焦氏头针治疗区 511

五、头针治疗 514

第三节 面针疗法 516

一、面部与经络、脏腑、肢节的相应关系 516

二、面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517

三、面针治疗 519

第四节 眼针疗法 520

一、眼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520

二、眼区的划分及其与脏腑的配属关系 520

三、眼区解剖 522

四、眼针治疗 522

第五节 鼻针疗法 523

一、鼻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524

二、鼻针治疗 527

第六节 舌针疗法 527

一、舌与脏腑经络的相应关系 527

二、舌部解剖 528

三、舌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528

四、舌针治疗 531

第七节 口针疗法 531

一、口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532

二、口针治疗区域划分 532

三、口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533

四、口针治疗 539

第八节 手针疗法 539

一、手与脏腑经络的相应关系 540

二、手针常用腧穴定位与主治 540

三、手针治疗 543

第九节 足针疗法 544

一、人体器官在足底的投影 544

二、足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544

三、足针治疗 548

第十节 腕踝针疗法 549

一、腕踝针人体分区 549

二、针刺点定位与主治 550

三、腕踝针治疗 552

第十一节 胸穴指压疗法 554

一、胸穴定位与主治 554

二、胸穴指压治疗 556

第十二节 腹针疗法 557

一、腹针腧穴定位与主治 557

二、腹针治疗 563

第十三节 浮针疗法 564

第十四节 全息腧穴诊疗法 565

一、全息腧穴定位规律 566

二、全息腧穴诊断 567

三、全息腧穴治疗 567

第八章 腧穴特种疗法 569

第一节 概述 569

一、腧穴特种疗法的分类 569

二、腧穴特种疗法的特点 569

第二节 腧穴贴敷疗法 570

第三节 腧穴电疗法 571

一、直流电疗法 571

二、感应电疗法 573

三、电兴奋疗法 573

四、脉冲调制电流疗法 574

五、共鸣火花电疗法 574

第四节 腧穴激光照射疗法 574

第五节 腧穴红外线照射疗法 577

第六节 腧穴微波照射疗法 579

第七节 腧穴磁疗法 581

第八节 腧穴药物离子导入疗法 583

第九节 腧穴热电磁药熨疗法 584

第十节 腧穴埋线疗法 584

第十一节 小针刀疗法 588

第十二节 水针刀疗法 590

第十三节 筋骨三针疗法 592

中篇 针灸学临床 597

第九章 针灸治疗作用 597

一、疏通经络 597

二、扶正祛邪 597

三、调和阴阳 598

第十章 针灸治疗原则 599

第一节 治神守气 599

一、治神 599

二、守气 599

第二节 清热温寒 600

一、清热 600

二、温寒 601

三、温清并用 601

第三节 补虚泻实 601

一、虚则补之 602

二、陷下则灸之 602

三、实则泻之 602

四、菀陈则除之 602

五、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603

第四节 标本缓急 603

一、治病求本 603

二、急则治标 603

三、缓则治本 604

四、标本同治 604

第五节 三因制宜 604

一、因时制宜 604

二、因地制宜 604

三、因人制宜 604

第六节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605

一、同病异治 605

二、异病同治 605

第十一章 八纲脏腑经络证治 606

第一节 八纲证治 606

一、阴阳证治 606

二、表里证治 607

三、寒热证治 607

四、虚实证治 607

第二节 脏腑证治 608

一、肺病证治 608

二、大肠病证治 608

三、胃病证治 609

四、脾病证治 609

五、心(心包)病证治 610

六、小肠病证治 611

七、膀胱病证治 611

八、肾病证治 611

九、三焦病证治 612

十、肝、胆病证治 612

第三节 经络证治 613

一、经络证治的方法 613

二、经络证治的内容 615

第十二章 针灸配穴处方 618

第一节 取穴原则 618

一、近部取穴 618

二、远部取穴 618

三、随证取穴 619

第二节 配穴方法 620

一、本经配穴法 620

二、表里经配穴法 620

三、左右配穴法 621

四、前后配穴法 621

五、上下配穴法 621

第三节 处方的组成 621

一、影响针灸处方的因素 621

二、把握治疗时间 622

三、针灸处方符号 623

第四节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624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624

二、原穴与络穴的临床应用 626

三、背俞穴与募穴的临床应用 627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628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629

六、郄穴的临床运用 629

七、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630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630

第五节 逢时选穴法 634

一、子午流注纳甲法 637

二、子午流注纳子法 643

三、养子时刻注穴法 644

四、灵龟八法 647

五、飞腾八法 649

第十三章 常见病症的治疗 651

第一节 急症 651

一、中暑 651

二、昏厥 653

三、休克 654

四、高热 656

五、抽搐 658

六、心绞痛 659

七、胆绞痛 661

八、泌尿系统绞痛 664

九、胆道蛔虫病 666

十、胃肠痉挛 668

十一、子痫 669

第二节 内科疾病 671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671

心律失常 671

风湿性心脏病 673

高血压 675

心脏神经症 678

肢端动脉痉挛症 680

二、呼吸系统疾病 68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682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683

慢性支气管炎 685

支气管哮喘 687

三、消化系统疾病 690

胃炎 690

胃下垂 693

肠炎 694

胆囊炎 696

便秘 699

膈肌痉挛 700

黄疸 703

四、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 705

三叉神经痛 705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706

面肌痉挛 708

内耳眩晕症 710

坐骨神经痛 712

外伤性截瘫 713

神经性头痛 715

癫痫 717

脑血管意外 720

重症肌无力 724

精神分裂症 726

神经衰弱 729

老年痴呆 730

癔症 732

五、血液系统疾病 734

白细胞减少 73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36

六、结缔组织及过敏性疾病 737

类风湿关节炎 737

痛风 739

七、内分泌系统疾病 742

单纯性甲状腺肿 74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744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748

糖尿病 750

肥胖症 754

八、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757

睾丸炎 757

男性性功能障碍 758

附 慢性前列腺炎 764

男性不育症 766

尿石症 768

尿潴留 770

小儿遗尿 771

第三节 骨伤科疾病 773

一、骨关节炎 773

二、软组织扭伤 775

三、腰痛 776

附腰椎间盘突出症 778

四、肩关节周围炎 780

五、腱鞘囊肿 781

附 腱鞘炎 783

六、肱骨外上髁炎 784

七、臂丛神经痛 785

八、肋间神经痛 787

九、颈椎病 789

十、落枕 791

十一、颞颌关节紊乱症 792

十二、足跟痛 793

第四节 外科疾病 795

一、急性阑尾炎 795

二、丹毒 797

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798

四、疝气 800

五、急性乳腺炎 802

六、乳腺增生 804

七、痔疮 805

附 痔疮手术后排尿困难 807

八、直肠脱垂 807

第五节 皮肤科病 809

一、荨麻疹 809

二、湿疹 811

三、痤疮 813

四、斑秃 815

五、神经性皮炎 817

六、扁平疣 819

七、皮肤瘙痒症 820

第六节 妇产科病 822

一、妇科疾病 822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822

闭经 824

痛经 825

功能性子宫出血 827

慢性盆腔炎 829

附 带下病 831

月经不调 833

附 无排卵型月经不调 836

不孕症 837

更年期综合征 839

二、产科疾病 840

妊娠呕吐 840

胎位异常 842

滞产 844

附 胎盘滞留 845

恶露不绝 847

产后宫缩痛 848

缺乳 850

第七节 儿科疾病 852

一、小儿惊风 852

二、婴儿腹泻 854

三、小儿疝气 856

四、小儿直肠脱垂 858

五、小儿麻痹后遗症 860

六、小儿食积 862

七、小儿脑瘫 863

八、注意缺陷障碍 864

第八节 眼科疾病 866

一、睑腺炎 866

二、近视 868

三、急性结膜炎 871

四、麻痹性斜视 873

五、视神经炎 876

六、中心性视网膜炎 879

七、青光眼 881

第九节 耳鼻喉科疾病 884

一、耳病 884

耳鸣与耳聋 884

中耳炎 886

聋哑 888

二、鼻病 889

鼻窦炎 889

鼻出血 891

三、咽喉病 893

咽喉炎 893

梅核气 896

急性扁桃体炎 897

四、口腔病 899

口腔溃疡 899

牙痛 901

第十节 传染性疾病 903

一、病毒性传染病 903

流行性感冒 903

流行性腮腺炎 905

带状疱疹 906

二、细菌性传染病 90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908

百日咳 910

细菌性痢疾 912

三、结核病 914

肺结核 914

颈淋巴结结核 915

四、寄生虫性传染病 917

阿米巴痢疾 917

疟疾 919

第十一节 职业病及其他 921

一、放射病 921

二、慢性疲劳综合征 922

三、戒断综合征 923

戒烟综合征 923

戒酒综合征 925

戒毒综合征 926

四、竞技紧张综合征 928

五、雀斑 929

六、黄褐斑 930

七、衰老 931

八、术后胃肠功能紊乱 932

九、放疗、化疗反应 933

第十四章 针刺麻醉 935

第一节 概述 935

一、针刺麻醉的起源与发展 935

二、针刺麻醉分类 936

三、针刺麻醉的作用特点及手术 937

评级标准 937

四、影响针刺麻醉效果的因素 938

第二节 操作方法概要 939

一、手术前准备 939

二、疗效预测指标 939

三、优选腧穴 940

四、确定手法 940

五、合理使用辅助药物 940

六、手术后工作 941

第三节 组方与手法 941

一、甲状腺摘除术 941

二、颈椎手术 942

三、肺切除手术 942

四、胃大部切除术 943

五、脾切除术 944

六、阑尾切除术 945

七、疝修补术 945

八、前列腺切除术 945

九、妇产科手术 946

附 几个特殊腧穴及其针法 947

十、骨科手术 947

下篇 针灸学荟萃 953

第十五章 《黄帝内经》、《难经》文摘 953

第一节 经络 953

第二节 腧穴 954

第三节 刺灸法 956

第十六章 历代针灸歌赋选录 960

第一节 综合类 960

一、流注指微针赋 960

二、针经标幽赋 960

第二节 腧穴类 962

一、《天星十一穴歌诀》与《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 962

二、四总穴歌 963

第三节 刺灸法类 964

一、金针赋 964

二、补泻雪心歌 965

三、行针总要歌 965

第四节 证治类 966

一、流注通玄指要赋 966

二、玉龙歌 967

三、针灸歌 971

四、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972

五、灵光赋 972

六、席弘赋 973

七、治病十一证歌 973

八、孙思邈先生针十三鬼穴歌 974

九、徐秋夫鬼病十三穴歌 974

十、玉龙赋 975

十一、拦江赋 975

十二、肘后歌 976

十三、百症赋 976

十四、行针指要歌 977

十五、回阳九针歌 977

十六、杂病穴法歌 977

十七、胜玉歌 978

第十七章 针灸现代研究进展 979

第一节 经络研究进展 979

一、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 979

二、经穴电现象的研究 980

三、证明经络存在的其他生物物理学指标的研究 981

四、循经皮肤病的研究 983

五、有关经络实质问题的探讨 984

六、关于经络研究的展望 986

第二节 腧穴的研究进展 987

一、腧穴的形态结构研究 987

二、腧穴生物物理特性的研究 989

三、腧穴与脏腑相关及腧穴在临床诊断上的研究 990

第三节 针法操作的相关研究进展 992

一、针刺手法的研究 992

二、关于“得气”的研究 994

三、关于留针的研究 996

第四节 针灸作用原理研究进展 999

一、针刺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999

二、灸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001

第五节 针灸临床研究进展 1003

一、腧穴作用特异性的研究 1003

二、针灸治疗各系统疾病的研究 1004

参考文献 1015

腧穴索引 10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