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联明执笔,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4
  • ISBN:10173·642
  • 页数:422 页
图书介绍:
《文学概论》目录

目 录 1

导论 1

什么是文学理论 1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 2

研究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正确方法 4

文学概论课的性质和任务 12

第一讲性质特征论 14

第一节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14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14

作品题材直接间接地来自社会生活 16

作品的思想倾向也都根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 19

评唯心主义的文学源泉论 22

文学与科学的区别 24

第二节 文学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24

文学形象是具体感性的 26

文学形象是完整统一的 29

文学形象渗透着作家的审美评价 33

文学形象是以语言为物质材料的 35

第三节优秀作品中的典型形象 39

艺术真实与典型形象 39

抒情作品和一般叙事作品的典型形象 43

典型人物 46

典型环境 60

第四节 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 66

反映社会又反作用于社会 66

美与审美教育 68

文学的综合审美教育 70

第一节 文学的起源 80

文学起源于劳动 80

第二讲文学发展论 80

评“游戏说”和“宗教说” 85

第二节 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 88

两种文学发展观 88

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的最终根源 90

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制约 96

其他意识形态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104

第三节 文学的阶级性 113

阶级社会里文学的阶级性 113

文学阶级性的复杂性 119

第四节 社会主义文学的党性 128

文学党性是文学阶级性的最高形式 128

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129

为人民服务,坚持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 133

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多方面需要 136

文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139

第五节 批判地继承文学传统 139

继承民族文学传统,是发展民族新文学的必要条件 143

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学传统 147

人民性与“拿来主义” 153

第六节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160

继承与革新的辩证关系 160

社会主义文学的推陈出新 163

各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吸收 169

第三讲作品构成论 176

第一节内容与形式 176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176

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 180

第二节题材与主题 186

素材与题材 186

题材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188

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对主题的分析 193

第三节描写 200

叙述与描写 200

肖像描写 203

行动描写 205

“语言”描写 208

心理描写 211

间接描写 215

景物描写 216

第四节结构 221

结构的范围与意义 221

作家的结构工作 224

文学作品结构的原则 233

第五节语言 241

语言是文学的建筑材料 241

文学作品语言的特征 243

学习语言的途径 256

第六节体裁 261

文学种类和体裁的划分 261

小说的基本特征 263

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 264

诗歌的基本特征 269

抒情诗与叙事诗 277

文学散文的基本特征 281

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文艺性政论 285

戏剧文学的基本特征 295

悲剧、喜剧与正剧 303

电影与电影文学 306

第四讲文学创作论 309

第一节 文学创作过程的特点 309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309

思考与想象的有机化合 311

自觉性和直接性的交叉出现 318

第二节 形象思维的特殊规律 323

两种思维形式 323

形象思维的特征 325

正确认识和对待形象思维 334

第三节 文学的独创性与作家的风格 338

文学创作的独创性 338

作家的风格及其形成 343

风格的表现和发展的辩证法 351

文学的流派 354

第四节 文学的创作方法 356

创作方法的概念 356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358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364

古典主义、自然主义和现代派 369

关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创作方法 372

第五节创作的准备与作家的修养 381

创作是艰巨繁难的精神劳动 381

丰富的生活经验 382

进步的世界观 387

熟练的艺术技巧 391

第五讲鉴赏批评论 395

第一节 文学鉴赏的意义和规律 395

文学鉴赏的意义 395

文学鉴赏的规律 396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与标准 404

文学批评的性质 404

文学批评的标准 40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任务和原则 415

后记 42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