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自学丛书  第6分册  伤寒
中医自学丛书  第6分册  伤寒

中医自学丛书 第6分册 伤寒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医亚主编;岳伟德等著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37502986
  • 页数:476 页
图书介绍:
《中医自学丛书 第6分册 伤寒》目录

目 录 1

概 论 1

一、作者生平 1

二、《伤寒论》流传概况 2

三、《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3

(一)发展了《素问·热论》六经的理论 4

(二)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6

(三)保存了大量有效的方剂 7

(四)树立了朴素踏实的著作学风 8

四、伤寒的涵义 9

五、六经辨证 10

(一)六经的基本概念 10

(二)六经辨证与经络的关系 11

(三)六经辨证与脏腑的关系 12

(四)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13

(五)六经病主要脉证 15

六、六经病的传变 16

(一)六经病传变规律 16

(二)影响传变的因素 17

(三)六经病发病形式 18

七、《伤寒论》的治疗原则 19

(一)扶正驱邪 19

(二)调整阴阳 20

(三)表里先后治则 21

各 论 22

总纲 22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6

概说 26

第一节 太阳病提纲 28

第二节 太阳经证 29

一、太阳中风(表虚)证 29

(一)风寒表虚证 29

(二)桂枝汤禁忌证 37

(三)风寒表虚兼证 39

二、太阳伤寒(表实)证 47

(一)风寒表实证 47

(二)麻黄汤禁忌证 54

(三)风寒表实兼证 59

三、太阳温病 70

四、太阳轻证 73

(一)表郁不解证 73

(二)表郁不解轻证 76

(三)表郁内热证 77

五、凭脉测知太阳病战汗而解 81

第三节 太阳腑证 85

一、蓄水证 85

二、蓄血证 91

(一)蓄血轻证 92

(二)蓄血重证 95

(三)蓄血缓证 100

第四节 太阳病自愈之期及欲解之时 103

第五节 太阳病传变 104

第六节 太阳病变证 108

一、变证治则 108

二、邪热壅肺证 109

三、邪热下利证 112

四、心阳虚证 116

(一)心下悸证 116

(二)心阳虚烦躁证 119

(三)心阳虚惊狂证 120

(四)心阳虚欲作奔豚证 122

(五)心阳虚奔豚证 124

五、脾胃阳虚证 125

(一)脾虚水停证 125

(二)胃虚水停证 130

(三)脾虚腹胀证 132

(四)胃虚吐逆证 133

(五)脾胃气虚证 134

六、肾阳虚证 135

(一)阳虚烦躁证 135

(二)阴阳俱虚烦躁证 137

七、诸火逆证 139

八、阴阳俱虚证 147

九、结胸证 156

(一)热实结胸 156

(二)寒实结胸 168

附:脏结 170

十、痞证 173

(一)热痞 174

(二)热痞兼卫阳虚 176

(三)寒热互结,痰饮内停致痞 178

(四)水饮食滞痞 181

(五)脾胃伤致虚,痞利俱甚 183

十一、上热下寒证 185

十二、胃虚痰阻,噫气不除证 186

十三、虚烦证 189

(一)热扰胸膈证 189

(二)热扰胸腹证 194

(三)上热中寒证 195

(四)栀子豉汤禁例 196

十四、误用冷水噀灌的变证 196

十五、汗后虚实不同转归 197

第七节伤寒兼里虚证 198

一、兼心阴心阳两虚证 198

二、兼心脾两虚心悸证 202

第八节 太阳病类似证 209

一、风湿留着肌肉证 209

二、风湿留着关节证 211

三、悬饮证 213

四、胸膈痰食证 216

五、肝乘脾与肝乘肺证 218

第九节 辨病愈机转 221

第十节 以脉论证 222

第十一节 辨表里治法及先后缓急 224

第二章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33

概说 233

第一节 阳明病提纲 234

第二节 阳明病外证和主脉 235

第三节 辨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236

第四节 阳明经证 240

一、表里俱热证 240

二、表里俱热,津气两伤证 243

第五节 阳明腑证 246

一、腑实重证 246

(一)痞满燥实证 246

(二)阳明急下三证 255

(一)燥实证 257

二、腑实轻证 257

(二)痞满证 260

三、禁下诸证 263

第六节脾约证 265

附:导法 268

第七节 阳明发黄 270

一、发黄成因及先兆 270

二、发黄证治 271

(一)湿热兼里发黄 271

(二)湿热郁蒸发黄 273

(三)湿热兼表发黄 273

第八节 阳明病辨证 275

一、辨阳明兼证及其治法 275

二、辨阳明清法三证 278

三、辨大小承气汤使用法 281

四、辨小便与大便的关系 284

五、辨阳明血证 285

六、辨谵语郑声 287

七、辨呕、哕虚实 289

八、辨阳明中风与中寒 291

九、阳明病脉浮紧与脉但浮的辨证 294

十、太阳病误下变证与转阳明之辨 294

十一、辨无汗身痒证 295

十二、辨阳明头痛证 296

第九节 阳明病欲解时 296

第三章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302

概说 302

第一节少阳病提纲 304

第二节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305

第三节少阳病禁例 314

第四节少阳病兼证 315

一、兼太阳表证 315

二、兼阳明里证 317

三、兼下利证 321

四、兼水饮证 322

五、兼烦惊谵语证 324

六、兼里虚证 326

第五节少阳病辨证 327

第六节 少阳病欲愈之脉及欲解之时 332

第七节热入血室 333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340

概说 340

第一节 太阴病提纲 341

第二节 太阴虚寒下利证 343

第三节寒湿发黄 344

第四节 太阴病兼证 346

第五节 太阴病辨证 348

一、辨太阴气血不和证 348

二、辨太阴病转归 352

第六节 太阴病欲愈之脉及欲解之时 353

第五章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356

概说 356

第一节 少阴病提纲 357

第二节少阴寒化证 358

一、阳衰阴盛证 358

二、真寒假热证 365

(一)阴盛格阳证 365

(二)阴盛戴阳证 368

三、阳虚身痛证 372

四、阳虚水泛证 374

五、寒浊上逆犯胃证 377

六、下焦不固,大肠滑脱证 378

(一)下焦不固便脓血证 379

(二)下焦不固下利证 381

第三节少阴热化证 383

一、阴虚火旺证 383

二、阴虚水热互结证 386

三、阴虚有热便脓血证 387

第四节少阴咽痛证 387

一、虚热咽痛 387

二、客热咽痛 388

三、痰热阻闭咽痛 390

四、客寒咽痛 391

第五节少阴病兼证 393

一、兼太阳证 393

二、兼阳明证 396

第六节 少阴病治禁及误治后变证 398

第七节 辨少阴病阴阳消长及预后 400

一、辨阳复顺证 401

(一)阳复自愈证 401

(二)阳回可治证 402

(三)阳复太过证 403

二、辨阳亡逆证 404

第八节 少阴病欲愈之脉及欲解之时 407

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413

概说 413

第一节 厥阴病提纲 415

第二节 厥证病机及治则 416

第三节 厥热胜复证 418

第四节 上热下寒症 422

一、蛔厥证 422

二、寒格吐利证 425

三、唾脓血泄利证 426

第五节寒证 428

一、寒逆干呕头痛证 428

二、血虚寒厥证 430

三、冷结关元证 432

四、下虚戴阳证 433

五、欲作自利证 434

六、脉促厥逆证 434

第六节热证 435

一、厥阴热利 435

二、热厥轻证 437

第七节气郁证 438

第八节辨厥阴病顺逆 440

第九节 厥阴病欲愈之脉及欲解之时 446

第七章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453

概说 453

第一节霍乱病证治 453

第二节病后应注意调理 460

第三节 辨霍乱后伤寒 461

第八章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465

概说 465

第一节 阴阳易证治 465

第二节差后劳复证治 467

第三节 病后应注意饮食调摄 473

附:方剂索引 4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