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维益,季绍良编写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221014655
  • 页数:370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营养与生命下一篇:孕期保健与优生
《中医诊断学》目录

目 录 1

第一章 绪 论 1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简史 2

第二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10

一、诊法 10

二、辨证 12

第三节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则 13

一、整体观念 13

(一)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 14

(二)人与周围环境的统一 14

二、四诊合参 15

三、辨别病证 16

第二章 四 诊 19

第一节 望诊 20

(一)神的概念 21

一、望神 21

(二)得神、失神和假神 22

(三)神气不足和神志异常 23

二、望面色 24

(一)面部色诊的原理 25

(二)面部色诊的临床意义 25

(三)面部的脏腑相关部位 26

(四)望色十法 27

(五)常色与病色 28

三、望形态 33

(一)望形体 33

(二)望姿态 36

四、望头颈五官九窍 38

(一)望头面颈项与头发 38

(二)望目 41

(三)望耳 44

(四)望鼻 45

(五)望口唇 46

(六)望齿、龈 47

(七)望咽喉 47

(八)望下窍 48

五、望皮肤 49

(一)色泽 49

(二)外形 49

(三)水痘 49

(四)斑疹 50

(五)白? 50

(六)丹毒 51

(七)湿疹 51

(八)痈、疽、疔、疖 51

六、望指甲 51

七、望小儿食指络脉 52

八、望排出物 53

(一)痰与涎 53

(二)呕吐物 54

(三)小便 55

(四)大便 55

九、望舌 56

(一)舌诊的临床意义 56

(二)舌与脏腑的关系及舌诊原理 57

(三)舌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8

(四)舌诊的内容 60

第二节 闻诊 76

一、听声音 77

(一)正常声音 77

(二)病变声音 77

二、嗅气味 82

(一)病体的气味 82

(二)病室的气味 82

第三节 问诊 86

一、问一般情况 86

三、问现在症状 87

二、问起病 87

(一)问寒热 88

(二)问汗 91

(三)问头身 94

(四)问胸胁脘腹 97

(五)问耳目 100

(六)问饮食与口味 101

(七)问睡眠 103

(八)问二便 104

(九)问妇女 108

(十)问小儿 111

四、问既往病史 113

五、问生活史 113

六、问家族史 113

第四节 切诊 118

一、脉诊 118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和脉诊的临床意义 120

(二)脉诊的部位 121

(三)脉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26

(四)正常脉象 127

(五)病脉 130

二、按诊 151

(一)按诊的方法 151

(二)按诊的内容 152

第三章 辨 证 180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81

一、阴阳 182

(一)阴证和阳证 183

(二)阴虚证与阳虚证 184

(三)亡阳与亡阴 185

二、表里 187

(一)表证与里证 188

(二)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189

三、寒热 191

(一)寒证与热证 192

(二)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196

四、虚实 198

(一)虚证与实证 198

(二)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202

第二节 病因辨证 213

一、六淫 214

(一)风淫证候 215

(二)寒淫证候 216

(三)暑淫证候 217

(四)湿淫证候 218

(五)燥淫证候 220

(六)火淫证候 221

二、疫疠 222

三、七情 224

四、食积 226

五、劳逸、房室 227

六、虫证 228

七、外伤 229

(一)金刃、跌扑损伤 230

(二)虫兽所伤 230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234

一、气病辨证 234

(一)气虚证 234

(二)气陷证 235

(四)气逆证 236

(三)气滞证 236

二、血病辨证 237

(一)血虚证 237

(二)血瘀证 238

(三)血热证 239

(四)血寒证 239

三、气血同病辨证 240

(一)气虚血瘀证 240

(四)气不摄血证 241

(三)气血两虚证 241

(二)气滞血瘀证 241

(五)气随血脱证 242

四、津液病辨证 243

(一)津液不足 243

(二)津液不化 244

第四节 脏腑辨证 253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254

(一)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255

(二)心血虚证 257

(三)心阴虚证 257

(四)心血痹阻证 258

(五)心火亢盛证 259

(六)痰火扰心证 260

(七)痰迷心窍证 261

(八)小肠实热证 262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262

(一)肺气虚证 264

(二)肺阴虚证 265

(三)风寒束肺证 266

(四)寒邪客肺证 266

(五)痰湿阻肺证 267

(六)风热犯肺证 267

(七)热邪壅肺证 268

(八)燥邪犯肺证 269

(九)大肠湿热证 269

(十一)大肠液亏证 271

(十)大肠虚寒证 271

三、脾与胃病辨证 272

(一)脾气虚证 274

(二)脾气下陷证 274

(三)脾不统血证 275

(四)脾阳虚证 276

(五)寒湿困脾证 276

(七)胃寒证 278

(六)湿热蕴脾证 278

(八)胃热证 279

(九)胃阴虚证 280

(十)脾阴虚证 280

(十一)食滞胃脘证 282

(十二)血瘀胃脘证 282

四、肝与胆病辨证 283

(一)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证 285

(二)肝火上炎证 286

(三)肝阳上亢证 287

(四)肝血虚证 287

(五)肝阴虚证 288

(六)肝风内动证 289

(七)寒滞肝脉证 291

(八)肝气虚与肝阳虚证 291

(九)肝胆湿热证 292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293

(十)胆郁痰扰证 293

(一)肾阳虚证 296

(二)肾阴虚证 297

(三)肾精不足证 298

(四)肾气不固证 299

(五)肾不纳气证 299

(六)膀胱湿热证 300

六、脏腑兼病辨证 300

(二)心脾两虚证 302

(一)心肺气虚证 302

(三)心肝血虚证 303

(四)心肾阳虚证 304

(五)心肾不交证 304

(六)肺脾气虚证 305

(七)肝火犯肺证 306

(八)肺肾阴虚证 307

(十)肝脾不调证 308

(九)脾肾阳虚证 308

(十一)肝胃不和证 309

(十二)肝肾阴虚证 310

第五节 经络辨证 318

一、十二经脉辨证 319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 320

(二)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320

(三)足阳明胃经病证 320

(四)足太阴脾经病证 321

(五)孚少阴心经病证 321

(六)手太阳小肠经病证 321

(七)足太阳膀胱经病证 322

(八)足少阴肾经病证 322

(九)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323

(十)手少阳三焦经病证 323

(十一)足少阳胆经病证 323

(一)督脉病证 324

二、奇经八脉辨证 324

(十二)足厥阴肝经病证 324

(二)任脉病证 327

(三)冲脉病证 327

(四)带脉病证 327

(五)阴维、阳维病证 328

(六)阴蹻、阳蹻病证 328

第六节 六经辨证 330

一、太阳病证 331

(二)太阳府证 332

(一)太阳经证 332

二、阳明病证 333

(一)阳明经证 333

(二)阳明府证 334

三、少阳病证 334

四、太阴病证 335

五、少阴病证 335

(二)少阴热化证 336

(一)少阴寒化证 336

六、厥阴病证 337

第七节 卫气营血辨证 341

一、卫分证 342

二、气分证 342

三、营分证 344

四、血分证 344

(一)血分实热证 345

(二)血分虚热证 345

第八节 三焦辨证 348

一、上焦病证 350

(一)手太阴肺经病证 350

(二)手厥阴心包经病证 350

二、中焦病证 351

(一)足阳明胃经病证 351

(二)足太阴脾经病证 351

(二)足厥阴肝经病证 352

三、下焦病证 352

(一)足少阴肾经病证 352

第四章 诊断与病案 356

第一节 诊断的内容与步骤 356

一、诊断的内容 356

(一)病名诊断 356

(二)证候诊断 357

二、诊断的步骤 358

(一)搜集资料 358

(二)分析判断 359

(三)验证 362

第二节 病案的书写 362

一、中医病历的书写要求 363

二、中医病历书写格式及内容 364

(一)住院病历的格式、内容及要求 364

(二)门诊病历的格式及内容 36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