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药品不良反应救治与防范
药品不良反应救治与防范

药品不良反应救治与防范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石革,朱建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30480120
  • 页数:4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依据权威教科书,并查阅大量的国内、外医药专业文献,对药品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各种问题进行剖析和归纳。包括:(1)药品不良反应概述,不良反应与人群、疾病、环境、基因、性别、年龄、职业的相关性。(2)诱发各种药品不良反应的药品(按疾病治疗系统分类)。(3)160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与相关药品。(4)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与救治措施。(5)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警戒与防范措施。
《药品不良反应救治与防范》目录

第一章 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1

第一节 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 1

一、药品不良反应 1

二、药品不良事件 1

三、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2

四、上市后药品出现不良反应/事件的原因 2

第二节 药品不良反应的分级与类型 3

第三节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可能原因 6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6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可能原因 8

第四节 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依据和评定方法 16

一、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依据 16

二、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方法 17

第五节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 18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18

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19

三、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原则 22

四、药品不良反应的信息管理 23

第六节 药品不良反应的责任 24

一、药品不良反应免责的法律依据 24

二、不良反应的救济机制存在的问题 24

三、药品不良事件的追责 25

第二章 药品可致的主要不良反应 27

第一节 精神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用药 27

一、中枢兴奋药 27

二、中枢镇静药与抗惊厥药 29

三、催眠药 30

四、抗癫痫药 31

五、抗躁狂症药(碳酸锂) 35

六、抗精神病药 35

七、抗偏头痛药 40

八、抗震颤麻痹药 41

九、抗抑郁症药 44

十、抗痛风药 49

十一、抗老年期痴呆药(多奈哌齐、利斯的明、石杉碱甲) 50

十二、麻醉性镇痛药 50

十三、非甾体抗炎药 51

第二节 麻醉药与骨骼肌系统用药 52

一、全身麻醉药 52

二、局部麻醉药 53

三、骨骼肌兴奋药 54

四、骨骼肌松弛药 55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用药 55

一、抗酸药 55

二、抑酸药 56

三、助消化药(乳酶生、胰酶、胃蛋白酶、淀粉酶) 57

四、胃黏膜保护剂 57

五、胃肠解痉药 58

六、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甲氧氯普胺、莫沙必利、伊托必利) 58

七、泻药 59

八、止泻药 60

九、催吐药(阿扑吗啡) 60

十、止吐药 61

十一、微生态药 61

十二、利胆药 61

十三、肝病辅助用药 62

十四、抗溃疡性结肠炎药(柳氮磺吡啶、奥沙拉嗪、美沙拉嗪) 63

第四节 循环系统疾病用药 64

一、抗心功能不全药 64

二、抗心律失常药 65

三、抗心绞痛药 68

四、抗高血压药 69

五、调节血脂药 74

六、抗休克的血管活性药 76

第五节 呼吸系统疾病用药 77

一、镇咳药 77

二、祛痰药 78

三、平喘药 79

四、抗肺动脉高压症药 81

五、减轻鼻充血药(伪麻黄碱) 81

第六节 血液系统疾病用药 81

一、促凝血药 81

二、抗血小板药 83

三、抗凝血药 85

四、抗贫血药 87

五、促进白细胞增生药 88

六、促进红细胞增生药(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88

七、促进血小板增生药(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 89

八、血浆及血浆代用品(聚明胶肽、琥珀酰明胶、羟乙基淀粉、右旋糖酐) 89

第七节 泌尿系统疾病用药 89

一、利尿药 89

二、脱水药(甘露醇、甘油果糖) 91

三、抗利尿药(鞣酸加压素、去氨加压素) 92

四、抗前列腺疾病用药 92

五、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药物 93

第八节 生殖系统疾病用药 93

一、促子宫收缩及引产药 93

二、抗早产药 95

三、促宫颈成熟药(普拉睾酮钠) 95

四、退乳药(溴隐亭) 96

第九节 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用药 96

一、下丘脑和腺垂体激素 96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98

三、雌激素 99

四、孕激素 100

五、雄激素 100

六、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101

七、胰岛素与胰岛素类似物 101

八、降糖药与抗糖尿病药 102

九、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105

十、调节骨代谢与形成的药物 107

十一、减重药(奥利司他) 109

第十节 营养与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用药 109

一、维生素 109

二、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用药 110

三、调节酸碱平衡用药 111

四、葡萄糖与果糖 112

五、氨基酸 112

六、脂肪乳 112

第十一节 眼科疾病用药 113

一、散瞳药和睫状肌麻痹药 113

二、抗青光眼药(降眼压药) 114

三、人工泪液、眼润滑剂 116

四、抗视网膜病变药(羟苯磺酸钙) 116

五、抗黄斑变性药 116

六、抗白内障药(硫普罗宁、吡诺克辛钠) 117

七、眼病诊断剂 117

第十二节 耳鼻喉科疾病用药 118

一、鼻用糖皮质激素(丙酸倍氯米松鼻喷雾剂、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 118

二、鼻减充血剂(麻黄碱、羟甲唑啉、赛洛唑啉) 118

三、抗鼻变态反应药(氮?斯汀) 118

四、减鼻流涕药(异丙托溴铵) 118

五、咽喉含漱剂(复方硼砂含漱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过氧化氢溶液) 118

六、咽喉含片(西地碘、度米芬喉片) 118

第十三节 皮肤科疾病用药 119

一、抗皮肤细菌感染药(莫匹罗星、夫西地酸) 119

二、抗寻常性银屑病(牛皮癣)药 119

三、抗寻常痤疮药 120

四、抗白癜风药(甲氧沙林) 122

五、抗皮肤色素(黄褐斑)药(氢醌) 122

六、抗过敏反应药 122

第十四节 抗菌药物 124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 124

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 125

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霉素类) 125

四、β-内酰胺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 126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氧头孢烯类) 126

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27

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28

八、四环素类 128

九、林可胺类抗生素 129

十、糖肽类与环脂肽类抗生素 130

十一、酰胺醇类抗生素 130

十二、噁唑烷类抗生素 131

十三、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131

十四、磺胺类药物 132

十五、抗真菌药 133

十六、抗结核杆菌药 136

十七、抗麻风药 138

第十五节 抗病毒药 138

一、抗流感病毒药 138

二、抗疱疹病毒药(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喷昔洛韦、更昔洛韦、泛昔洛韦) 140

三、抗先天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药 140

四、抗乙型肝炎病毒药(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恩替卡韦) 142

五、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膦甲酸钠) 143

六、其他抗病毒药 143

第十六节 抗寄生虫药 144

一、驱肠虫药 144

二、抗疟药 145

三、抗阿米巴病药(依米丁、双碘喹啉、卡巴砷) 146

四、抗滴虫药(甲硝唑、替硝唑、奥硝唑、哌硝噻唑、塞克硝唑、尼莫唑) 147

五、抗丝虫药(乙胺嗪、伊维菌素) 147

六、抗吸虫药 148

七、抗利什曼原虫药 149

第十七节 抗肿瘤药 149

一、作用于DNA化学结构药 149

二、干扰核酸生物合成药 152

三、作用于核酸转录药(放线菌素D、阿柔比星A、阿柔比星B) 155

四、拓扑异构酶抑制药 156

五、芳香化酶抑制剂 157

六、干扰有丝分裂药 158

七、调节机体激素平衡而抑制肿瘤药——激素类 160

八、分子靶向抗肿瘤药 162

九、单克隆抗体靶向药(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群司珠单抗) 164

十、抗肿瘤辅助用药 165

第十八节 解毒用药 167

一、重金属、类金属中毒解毒剂 167

二、有机磷中毒解毒剂 169

三、氰化物中毒解毒剂 169

四、亚硝酸盐中毒解毒剂(亚甲蓝) 170

五、对乙酰氨基酚中毒解毒剂(乙酰半胱氨酸、蛋氨酸) 170

六、苯二氮?类镇静药中毒解毒剂(氟马西尼) 170

七、异烟肼中毒解毒剂(维生素B6) 170

八、麻醉性镇痛药中毒解毒剂(纳洛酮、美沙酮) 171

九、华法林中毒解毒剂(维生素K1) 171

十、有机氟(灭鼠药)中毒解毒剂(乙酰胺) 171

十一、铅中毒解毒剂(琥巯酸) 171

第十九节 造影剂(对比剂) 172

一、有机碘化合物 172

二、无机碘化合物(碘化钠) 173

三、碘化油或脂肪酸碘化物 173

四、含钆造影剂(钆喷酸葡胺、钆双胺、钆贝葡胺、钆布醇、钆特酸葡胺) 173

五、顺磁性磁共振造影剂(锰福地吡三钠) 174

第三章 诱发各种不良反应的药品与救治措施 175

第一节 发生在精神和神经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 175

一、头痛 179

二、发热 180

三、眩晕 182

四、耳鸣 183

五、谵妄 185

六、惊厥 187

七、抽搐 188

八、寒战 189

九、麻木 190

十、癫痫 191

十一、幻觉 193

十二、疲倦 194

十三、困倦 195

十四、共济失调 196

十五、步履蹒跚 197

十六、神经-肌肉接头损害 198

十七、精神失常 200

十八、嗜睡 201

十九、失眠 203

二十、焦虑 204

二十一、抑郁 206

二十二、流涎 207

第二节 发生在呼吸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 208

一、咳嗽 209

二、哮喘 210

三、急性喉头水肿 211

四、呼吸困难 212

五、胸闷 214

六、胸痛 214

七、支气管痉挛 216

八、肺水肿 217

九、肺纤维化 218

十、类流感样综合征 220

第三节 发生在循环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 221

一、血压升高 222

二、直立性低血压 223

三、心悸 224

四、心肌缺血 226

五、心肌梗死 227

六、心功能不全 229

七、心动过速 230

八、心动过缓 232

九、房室传导阻滞 233

十、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234

十一、水肿 236

十二、面部潮红 237

十三、血栓性静脉炎 238

第四节 发生在消化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 240

一、呕吐 240

二、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 242

三、厌食 244

四、吞咽困难 245

五、味觉异常 246

六、腹痛 248

七、腹胀 249

八、腹泻 250

九、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51

十、便秘 252

十一、便血 254

十二、口干 255

十三、反酸或胃酸过多 256

十四、胃溃疡 257

十五、胃石症 259

十六、胆石症 260

十七、肠梗阻 262

十八、肝大 263

十九、肝衰竭 265

二十、肝硬化 266

二十一、肝毒性 267

二十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268

二十三、黄疸 270

二十四、胰腺炎 271

二十五、口腔溃疡 273

二十六、大便色泽改变 274

第五节 发生在血液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 275

一、贫血 275

二、溶血性贫血 276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 277

四、凝血功能障碍 278

五、血白细胞计数减少 280

六、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 281

七、血红蛋白计数减少 282

八、血小板计数减少 283

九、出血 284

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86

第六节 发生在生殖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 287

一、阴茎勃起障碍(阳萎) 287

二、早泄 289

三、精子功能异常 290

四、男性乳房肿胀及女性化 291

五、月经异常 293

六、闭经 294

七、阴道出血 295

八、性冷淡 297

第七节 发生在泌尿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 298

一、肾衰竭 299

二、尿素氮升高 301

三、血肌酐升高 302

四、尿潴留 303

五、排尿困难 304

六、尿石症 305

七、血尿 307

八、结晶尿 307

九、蛋白尿 308

十、多尿 310

十一、小便色泽改变 310

第八节 发生在内分泌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 311

一、低钾血症 311

二、高钾血症 313

三、低镁血症 315

四、低钙血症 316

五、高钙血症 318

六、代谢性酸中毒 319

七、血糖升高 321

八、新发糖尿病 322

九、血尿酸升高 324

十、血胆固醇升高 325

十一、体重增加 327

十二、体重下降 328

第九节 发生在骨与软组织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 329

一、肌痛 329

二、肌病(炎) 331

三、横纹肌溶解症 332

四、关节痛 334

五、骨痛 335

六、骨质疏松症 336

七、骨关节炎 337

八、股骨头坏死 338

第十节 发生在皮肤与软组织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 340

一、接触性皮炎 340

二、剥脱性皮炎 341

三、脂溢性皮炎 342

四、光敏感性皮炎 344

五、皮疹 345

六、荨麻疹 347

七、血管神经性水肿 349

八、痤疮 351

九、瘙痒 352

十、变应性血管炎 354

十一、皮肤色泽改变 356

十二、固定性红斑药疹 357

十三、脱发 361

十四、红斑性狼疮样综合征 362

十五、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363

十六、史蒂文斯-约翰综合征 364

第十一节 发生在感官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 367

一、结膜炎 367

二、角膜炎 368

三、睑缘炎 370

四、眼底出血 370

五、视神经炎 371

六、眼球色素沉着 372

七、眼压升高 373

八、视物模糊 374

九、听力减退(下降) 376

十、声音嘶哑 377

十一、牙齿黄染 378

十二、牙周炎 379

十三、牙龈增生 380

十四、口腔金属味 381

第十二节 特殊的药品不良反应 381

一、首剂效应 382

二、灰婴综合征 382

三、红人综合征 383

四、阿-斯综合征 384

五、5-羟色胺综合征 385

六、激素停药综合征 386

七、高催乳素血症 388

八、锥体外系反应 389

九、过敏性休克 390

十、类磺胺类药过敏症 391

十一、双硫仑样反应 392

第四章 药物警戒 395

第一节 药物警戒的概念 396

一、药物警戒基本概念 396

二、药物警戒的目的 396

三、药物警戒的重要作用 396

四、药物警戒的现状 400

五、药物警戒的工作内容 401

六、药物警戒的范围 401

七、药物警戒信息 402

八、药物警戒的瞻望 403

第二节 质量源于设计 404

一、药物的构效与毒性的辩证关系 404

二、药物作用靶位与毒性关系 405

三、药物生产的各个环节至关重要 406

四、临床不合理用药可以改变药品的性质 407

五、药物的正确保存亦是重要环节 409

第三节 药源性疾病及其防治 411

一、药源性疾病的概念 411

二、引起药源性疾病的因素 411

三、常见药源性疾病 424

四、药源性疾病的诊断方法 427

五、药源性疾病的治疗 428

第五章 药品不良反应的规避与防范 433

第一节 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 433

第二节 药品不良反应的防范 436

一、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 436

二、药品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 437

第三节 药品不良反应的防范措施 437

一、避免滥用药品,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和数量 437

二、规避特殊人群的用药 438

三、选择适宜的给药方法,严格控制给药间隔和持续时间,防止蓄积性中毒 441

四、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提前用药防范 446

五、针对显著的毒性,应用适宜的解毒剂 447

六、对易致过敏或过敏性休克的药品,必须做皮肤试验 449

七、及时救治不良反应 449

八、提倡健康生活方式与护理 450

主要参考文献 45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