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志 上 中译本·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伊能嘉矩原著;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编译
- 出 版 社:台湾书房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866764745
- 页数:565 页
第1篇 清代以前中国人所知之台湾 1
由汉民发现台湾存在之最初时期 2
《尚书》〈禹贡〉之扬州 2
《山海经》之彫题国 2
较为确实之记载—《汉书》〈地理志〉之东鳀 3
三国时代之台湾—《三国志》〈吴志〉及《临海水土志》之夷洲 4
夷洲之土语 6
猎头风俗之素描 6
将徐福史迹比拟於台湾之新说 8
《隋书》〈流求传〉之批判 9
关於流求地名之解释 14
夷洲与流求土俗之比较对照 15
「附」台湾之石器时代遗迹 17
日本人之漂流 18
隋开皇中占领澎湖之异传 18
《隋书》之外另有《隋史》 19
汉民移殖之开端—《诸蕃志》 20
元代之台湾征伐—《元史》瑠求本传 20
元代以后有关琉球地名之变迁 22
大琉球、小琉球 23
明代之台湾—澎湖屿之放弃 24
郑和之靠航 25
《星槎胜览》所载地名之比定 26
有关台湾地名之发端 28
嘉靖年间之流寇 28
日本人入侵台湾之先驱—倭寇 32
有关高砂名称之初期 32
丰臣秀吉之招谕 33
有马、村山之入侵 33
「附」中日间交通路线 34
万历年间海盗之活跃与明代之备倭策 35
欧人远东航海之机运 35
伊拉福尔摩萨 35
荷兰对葡、西两国人之角逐与荷人据台之始端 37
明、荷之折冲 38
荷人据台 41
西班牙人据台 43
荷人之文化的影响 45
颜思齐、郑芝龙之活跃 46
日本甲螺 48
颜、郑与日人、荷人之相对关系 49
汉民定居之初 50
郑芝龙降清 51
汉民对荷兰人之反抗—郭怀一 51
明代识者对台、澎之重视 52
上列提要 53
附录 明代以后由中国人所命名之台湾地名之变迁 54
鸡笼山(鸡笼)、北港、东番 54
东都、东宁 58
台湾(台员、大湾、台湾) 58
毗舍耶(毗舍那) 63
东瀛 65
第2篇 清代领台原始 67
第一章 明郑在台湾与清人之勦荡 68
郑成功赐国姓 68
明朝运势渐非 69
郑芝龙降清 69
桂王即位 70
受册封为延平郡王 70
桂王播迁缅甸 71
成功定据台之计 72
荷人警备最为寡弱 74
荷人投降 75
成功之台湾经营 78
遥向日本乞求接济 81
明代正统告绝 82
成功病逝 82
郑经承继先志 82
与英国结盟 83
施琅降清 83
成功用法严格 84
郑军渐陷不利 86
郑清议和 86
和约终於决裂 87
划界迁民之制 88
郑经病逝 89
施琅上疏请征台 90
郑经殁后骨肉离间之累 91
郑克塽袭延平王位 93
清人有关征台之筹画 93
作战状况 95
清军占领妈宫澳 97
施琅祭阵亡官兵 98
明郑决定降清 100
投降当时之情景 101
战后之处分 103
「附」有关清军征台状况之诸书记事 103
明郑对附近外岛之雄图 105
李科罗 105
郑军败战之因 109
姚启圣有靖台大功 109
留意论功行赏 111
明郑对明宗室耆老之优遇 111
台民对郑氏之尊敬—皇帝鱼 112
流寓台湾之主要人士 112
监国鲁王与郑成功之关系 115
第二章 靖台之纪功及报赛 118
第一节 纪功 118
施琅之〈靖台碑记〉 118
标榜靖台纪功实录—《靖海纪事》 119
《靖海纪》 121
《平南事实》 121
「附」《台湾外记》 122
第二节 报赛 123
对天妃(即妈祖)之报赛 123
施琅祭后土 126
鹿耳门祭水神 126
第三章 台湾之领有 128
以领有为不可之廷议 128
施琅持留台之意见 128
康熙二十三年发将台湾归入版图之上谕 130
恢复台湾之旧名 131
治绩不彰 131
等闲政治之影响 132
以清朝领台归为天命 133
流布不利於明郑之菑殃之巷说 135
荷兰上表进贡贺清人领台 137
附录 对施琅之优遇 138
第3篇 文治武备沿革 143
第一章 文治之规制 144
第一款 组织及权限 144
清代制度上地方文治机关之组织权限 144
台湾文治机关与文治设施之变迁分二期 144
第一节 台湾巡抚附:布政使 145
福建巡抚春、冬二季分驻台湾之新例 148
台湾分省之开端 149
以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 150
有关台湾分省之意见 150
台湾巡抚表 154
第二节 台湾道 154
分巡台厦兵备道 154
分巡台厦道 154
分巡台厦道或分巡台澎道 154
台湾道表 157
第三节 知府 159
台湾知府及台南知府 159
第四节 知县及直隶州知州 159
知县十一(安平、凤山、嘉义、彰化、春、淡水、新竹、宜兰、台湾、云林、苗栗) 159
直隶州知州一(台东) 160
第五节 同知及通判 160
同知及通判职权之轻重—淡水同知、澎湖通判、噶玛兰通判、埔里社同知及通判 161
卑南同知、基隆通判及同知 161
南雅通判 162
第六节 县丞及巡检 162
第七节 海防同知 162
北路海防同知及南路海防同知 163
第八节 理番同知 163
北路理番同知及南路理番同知 164
第九节 巡视台湾御史 165
设置巡视台湾御史之理由 165
御史之权限 165
满、汉御史两立及其弊害 165
提督学政 167
巡视台湾御史表 168
第十节 提督学政 170
第十一节 特设官司 170
第一项 全台保甲局及全台团练局 171
第二项 全台厘金局 171
第三项 台湾海关 172
第四项 台湾商务局 172
第五项 全台盐务局 173
第六项 台湾邮政局及台湾电报局 173
第七项 台湾铁路局 174
第八项 台湾金沙局 174
第九项 台湾煤务局 174
第十项 台湾脑务局 175
第十一项 台湾磺务局 175
第十二项 招垦局 175
第十三项 全台抚垦局 176
第十四项 全台清赋局 176
第十五项 台湾通志局 177
第十六项 其他特设官司 177
「附」台湾最后之各正印官表 177
第二款 文治设施之变迁 178
第一节 隶属福建省时代 178
第一项 第一期 178
最初拟定之台湾、凤山、诸罗三县疆域 178
府县署设置之年代 178
「附」台湾府治位置 179
凤山及诸罗位置 179
当初之疆域 181
最初期府治之荒寥 183
斐亭及澄台 183
地方官赴任躇踌 184
「附」康照二十三年至六十一年地方分治区划表 184
第二项 第二期 185
朱一贵事件后内治更张之议起 185
彰化县、淡水厅及澎湖厅之新设 187
竹堑巡检之移驻 188
淡水公馆之设置 188
公署完备之开端 189
沈起元之文治机关更张意见 190
「附」雍正元年至乾隆五十二年之地方分治区划表 191
第三项 第三期 191
林爽文事件后移徙凤山县治位置 191
诸罗县改称嘉义 192
太极亭 192
吴沙之开垦—蛤仔难「番」地拓殖就绪 192
蛤仔难不可委诸化外 194
噶玛兰厅之新设 195
有关噶玛兰布治利害之诸论 195
《蛤仔难纪略》 196
移转府治县城之说——赵翼之《武功纪盛》 198
地方分治主脑移置淡水之绪端 198
水沙连「番」地之开拓 199
平埔「番」人大移动之绪端 199
其后之水沙连处分问题 200
凤山县治移回之议 202
迷信与衙署改建 202
《天津条约》与北路之施治 202
汉民后山一带之偷越 203
「番」地所惹起之国际问题 203
「番」地所属论 204
「附」乾隆五十三年至同治十三年之地方分治区划表 204
第四项 第四期 205
福建巡抚春、冬二季驻在台地 205
恒春县之新设 206
裁撤偷越「番」境之禁 206
南路理番同知改为南路抚民理番同知新设卑南厅移扎之,北路理番同知改为中路抚民理番同知新设埔里社厅移扎之 206
沈葆桢之〈台北拟建一府三县摺〉 207
设台北府分辖淡水、新竹、宜兰三县、基隆一厅 209
刘璈之府县添改之议 209
「附」光绪元年至十年之地方分治区划表 210
第二节 台湾省时代 210
台湾省之设立 210
刘铭传〈筹议台湾郡县分别添改裁撤以资治理疏〉 210
分治机关之添改 212
刘铭传之新政 214
清代治台方针一变为紧缩 214
拟定台北为永久省会之地 215
「附」光绪十一年至二十一年之地方分治区划表 215
第三节 澎湖之规制 215
应重视澎湖之议 215
应在澎湖通判之下添设一巡检之议 216
澎湖官吏内心不乐 217
台湾分省之际澎湖施设扩大始就绪 218
八罩巡检之权限 219
第三款 司法机关 219
清代之司法制度与台湾之特例 219
刘铭传之改革 220
行政、司法混同之弊情 220
良司直之例 221
民事之控争主要依赖劝解 223
严禁教唆词讼 224
「附」处枷号之刑特多 224
私刑与其种类 224
特殊科罚和解之惯行 225
因调处得名之士绅及其传记 226
「番」人对汉民间之控争多偏断 228
第二章 武备之规制 229
第一节 陆路及水师 229
班兵之例 229
陆路、水师之编制、配置 229
武备式廓之端绪 230
重视水师 231
陈梦林之兵备更张论 231
朱一贵事件后扩张武备 234
康熙末年以降兵备颓弛 234
黄叔璥、蓝鼎元、觉罗满保等有关匡正振肃兵备之意见 234
添兵之议未获采纳 236
台湾镇总兵移驻澎湖之议虽经兵部奏准但又被撤回 237
蓝鼎元有关振肃兵备之议 237
兵丁优遇措施 239
兵制廓清措施 241
清代在政略上对台湾武备所持二消极方针 241
水师刷新之议 241
禁止驻台武员设立官庄 242
乾隆中叶制定之〈兵部则例〉 242
雍正十一年南、北路营之扩张 243
马兵之添设 243
乾隆五十一年改武官更调之例 243
林爽文事件后施行兵备添设 243
订定有关台湾班兵更替特例 244
同治六年改定驻兵数额 245
同治十三年因日本犯台议武备机关之刷新 246
同治十三年起施行洋式教练 247
刘铭传有关办防练兵之奏陈 248
武备之厘革,择要设营之规模扩张 249
总理台湾营务处之设置 249
支应局 249
善后局 249
军械机器局、火药局 249
转输局 250
刘巡抚卸任后武备颓弛 250
刘巡抚之澎湖水师扩张 250
台营恶习及其救弊论 251
兵丁之凌虐良民 253
徐宗干之〈戍兵议〉 254
澎湖之戍兵成良民怨府 256
徐宗干对兵丁之训诫 256
台营恶习之由来 257
各标兵眷之恶业 258
贿赂与恩赏之厚薄 259
第二节 炮台 259
台湾兵备主力注重内备以致炮台设施不完备 259
筹建鹿耳门炮台 259
王得禄议於要地设置炮台 260
「附」各炮台多设置在西人所筑城砦遗址或其附近 261
蓝鼎元之条奏六事 262
十七口炮台之修筑 263
安平、打狗之炮台 263
基隆、淡水炮台 263
刘巡抚倣西式修筑五炮台 263
澎湖之设防 263
「附」有关台湾设防论 264
东部海岸设防之议 265
第三节 水师战船 265
清代之水师制度 265
台澎之水师战船定额 265
康熙末年造船进水之惯例 266
军工厂 266
造船材料 267
造船港之地名 267
造船之管束 267
战船修造之废弛 267
官舟修缮之一面 267
水师复兴之议 268
沈葆桢船政之议 269
雇佣外人、水师战船之制一变 269
船政之更张与船政厂 269
最后之颓势 269
第四节 乡兵之特制 269
第一项 一般乡兵 269
民勇之组织 270
蓝鼎元之应设屯田兵制议 270
方维甸有关班兵之议 271
叶世倬乡兵编成之议 271
姚莹班兵裁撤之议 271
曹谨有关乡兵之议与姚莹之反对论 272
姚莹、徐宗干有关乡勇之意见 273
澎湖戍兵宜召募土著民之议 273
徐宗干之〈澎湖请改募兵议〉 274
第二项 特殊之乡兵 274
六堆之组织 275
屯「番」之组织 277
第三章 台湾之特制及其内容 279
第一节 官员之特别调捕 279
限定台湾文、武官任期以与中国内地升进更代之制度 279
文官之任期 279
武官之任期 279
「附」关防、钤记代用之特例 281
第二节 驻台官员之优遇 282
养廉银之加给 282
武官之官庄 282
对文官之赏银 284
接官亭 284
第三节 官员挈眷之限制 284
文、武官挈眷之限制 284
朱一贵事件后禁止挈眷 285
挈眷之特例 285
第四节 官场之弊痼 285
在台官员多旷职 285
官场痼弊之因 285
在台官员之情弊 286
颂德去思匾、碑 286
文、武官员倾轧之实例 287
行私曲之官司排挤正直之士 288
声名之争夺 291
台湾官场之宿弊 292
第五节 吏胥之积蠹 292
吏胥之私曲 292
致力於厘革吏胥之旧弊 292
吴性诚之〈谕戒书役口号〉四首 293
徐宗干之〈谕书吏〉 293
杜绍祁之训饬 294
流弊不绝 295
澎湖污吏之放肆 295
吴子光之吏治意见 296
澎湖戍兵、胥役之弊窦近代倍加滋长 296
附录 文、武之宦续 297
施琅 297
姚启圣 300
蒋毓英 301
沈朝聘 302
季麒光 302
杨芳声 302
陈远致 302
张? 303
靳治扬 303
李中素 303
卫台揆 303
陈瑸 304
孙元衡 304
王敏政 305
王仕俊 305
宋永清 305
周元文 306
洪一栋 306
张伯行 307
觉罗满保 307
周锺瑄 308
俞兆岳 308
阮蔡文 309
黄曾荣 310
施世骠 310
蓝廷珍 311
林亮 312
陈伦烱 313
陈林每 314
陈梦林 314
蓝鼎元 315
黄叔璥 318
陈大辇 318
杨毓健 319
王作梅 319
吴廷华 319
夏之芳 320
梁樟 320
林天木 320
周于仁 321
陆鹏 321
钱洙 321
黄光国 322
严瑞龙 322
方邦基 322
张湄 323
张天骏 323
六十七 323
鲁鼎梅 324
陈志泰 325
陈玉友 325
吴士功 325
夏瑚 326
朱山 326
胡邦翰 327
谭垣 327
奇宠格 328
张珽 328
邹应元 328
胡建伟 328
朱景英 329
李思敏 329
解文燧 329
穆和蔺 330
魁德 330
福康安 330
方维甸 331
杨廷理 332
徐梦麟 332
王得禄 333
黄清泰 334
万锺杰 334
奎林 335
杨绍裘 336
宋学灏 336
胡应魁 336
薛志亮 337
杨桂森 338
卢植 338
翟淦 339
黎溶 339
姚莹 339
吴性诚 340
赵慎轸 340
方传穟 340
蒋镛 341
孙尔准 341
林廷福 342
仝卜年 342
周凯 342
曹谨 344
曹士桂 345
徐宗干 346
丁曰健 347
洪毓琛 347
吴大廷 348
王凯泰 348
沈葆桢 349
袁闻柝 352
鲍复康 352
蔡麟祥 353
林达泉 353
徐廷灏 354
刘铭传 355
林维源 357
林朝栋 359
第四章 城垣之沿革 361
第一节 城垣之起源 361
设置城垣之处为大小政治中心地 361
台湾建城之由来 362
「附」荷兰及西班牙人之手建成之城砦规制及沿革——热兰遮城 364
普罗民遮城 366
北线尾砦 368
圣救主城及巴里安砦 370
圣多明各城 372
第二节 台南城 374
建城由来 374
规模 375
修造沿革 379
第三节 凤山城 379
建城由来 379
规模 380
修造沿革 381
第四节 嘉义城 382
建城由来 382
规模 383
城名由来 383
修造沿革 383
第五节 彰化城 384
建城由来 384
规模 384
彰化之名称 384
修造沿革 384
第六节 新竹城 386
建城由来 386
规模 386
修造沿革 386
第七节 宜兰城 387
噶玛兰城 387
规模及修造沿革 388
改称宜兰城 388
第八节 恒春城 388
原来之瑯? 388
建城及城名之由来 388
第九节 台北城 389
建城之由来及规模 389
「附」劝诱民人来住 389
第十节 台湾城 390
建城之由来及规模 390
城工之中止 390
第十一节 云林城 390
建城之由来及规模(校按:上三字原文脱) 391
移建斗六 391
第十二节 大埔城 391
第十三节 妈(校按:上字原文误作「玛」)宫城 391
建城之由来 392
规模 392
第十四节 城垣总论 393
城垣之工料 393
利用於环护之植物 393
圆型城与方型城—年代上之差异及战术上之优劣 394
「附」街巷区域名称之布置 394
第五章 地方自治行政 395
第一节 本岛之地方自治 395
台湾之地方区划 395
区划称呼之变迁 395
总签首、签首、总理、街庄正及地保之职掌 396
「附」总签首、签首、总理、街庄正及地保就任时官府所发给谕饬之文例 397
有关上列公职之情弊 398
地方吏员为古时耆老之遗制 398
地方下级行政实施之年代 398
街市之建置经营专委由民众自治且为自治要务如公约者亦均任由民众因应时宜而订立 398
永靖街新设之公约及其附带之公罚 399
出於官司之手之公约之例 399
归附熟「番」「番」社准援街庄之例 401
第二节 澎湖之特别自治 401
特殊之民治自理之惯 401
澳、乡之公约 402
乡老、澳甲 402
神权政治之遗意 403
八罩澳花宅乡之公约 403
雍正年间订定之公约延续至近代光绪年间 403
对违反公约者之制裁 404
禁制公示之形式—将公约之旨趣用告谕之形式示禁者 405
将公约之禁条勒石者 405
邻保共济之风—八罩屿之好善堂 406
自警之设施 406
澎湖之人情概称敦厚 407
保甲制度未及厉行 407
第六章 保甲及团练 409
第一节 保甲制 409
保甲之制 409
保甲之旨趣 409
台湾保甲制度之实施旨趣 410
保甲之体制 410
明代里甲遗制偶行於移民之间 410
蓝鼎元建议实施保甲 410
保甲制之实施 411
保甲之组织 411
「附」门牌之形式 411
乾隆中叶起致力於厉行保甲制度 412
保甲制度之改善 412
台湾之保甲制为特别之变制 413
保甲制度之更张—清庄联团之法 414
一文缘之法 414
防盗之奖赏 414
保甲制之废弛 415
沈葆桢再兴一部份保甲 415
保甲局之设置 419
刘巡抚为决行改善保甲制度命各府厅县编查 419
刘巡抚之清庄联团组织改善 419
冬防 419
第二节 团练制 419
团练制度之渊源 419
义民 420
依蓝鼎元之议实施团练制、雍正初年此制已撤废 421
其后之团练组织 421
义民之报效 421
淡水厅下之保安总局 421
设定遍及全台之团练规制 422
全台团练大臣 422
澎湖之特殊团练组织—保定局 422
团练总局 422
培元总局 422
〈全台团练章程〉 422
团练组织之大要 423
新制团练组织之特色 424
刘巡抚之卸任与团练制之废弛 424
巡抚唐景崧之再兴团练 424
渔团 424
渔团之组织 424
渔团实施之地域 426
第七章 清代之靖台政略 427
第一节 遗才之收拾养赡及黎民之绥抚赈恤 427
清代之民心收揽策 427
清世祖之诏 427
施琅之〈收用人才疏〉 428
授与明郑文、武官僚投诚者官职 429
以行诈获官职者亦有之 429
免澎湖岛民三年徭税、差役 430
优遇投降将弁 430
施琅奏请蠲减租赋 430
致力於绥抚岛民 431
沈光文颂扬清人领台 431
怀柔投诚之馀弊,成为滋扰之祸根 431
追慕前朝之士尚存 432
第二节 宣扬朝威之鼓励 432
销熄追慕前朝之情以图覃敷清代恩威 432
万寿节、元旦、冬至举行典礼 432
明伦堂 432
〈新建万寿宫碑记〉 433
觉罗四明强化人民对皇威之景仰 433
朝天台 434
接诏之典 434
诏书公布之贴示 434
万寿节及新年进献西瓜 434
第三节 薙发令之强制 436
第四节 起初对前明之消极策略 437
圣祖准郑成功父子迁葬 437
清代阐录明末殉节诸臣使入祀祠 438
〈郑氏附葬祖父墓志铭〉 438
「附」郑氏之坟墓 438
野史有关郑氏坟墓修造之说 439
否认郑氏受明代优遇之形述 439
企图否认国姓朱之赐姓 440
致力於湮灭郑氏史迹 440
未见描写明末郑氏心事流传事实之成书 441
听任开山王庙荒废 441
将归降之郑氏一门移置京师 441
郑氏族人为数夥多 442
清代虞虑明郑馀部之再起 442
派人搜索明郑馀部 442
郑氏世系图 443
一时禁止厦门之南洋贸易 444
第五节 尊重明代之最后史迹 444
清人渐尊重明代某种史迹 444
重修文庙、武庙 444
宁靖王之墓基 444
五烈墓 444
宁靖王庙 445
明末名族塚墓之保存 445
梦蝶处之保存 445
北园别馆之保存 446
再筑卢若腾之坟墓 447
郑成功之赐諡、建祠 447
「附」可见清代对郑氏观感改变之文藻 448
第4篇 治「匪」政策 449
第一章 治「匪」梗概 450
清代治下之台湾历史过半为治「匪」历史 450
台民之习性—台民中不少为海盗或其后裔 450
郑氏流风浸渐民心之情形 451
台民气质多具冒险性之说 452
见於文献之台民习性 452
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 453
治「匪」政策之变迁—对於与明代遗臣有关连者之政策 454
对於与海盗有关系者之政策 454
变乱对台湾治安之影响 455
乾隆中叶黄蘖寺住僧之阴谋 455
朱一贵事件之一异事 456
鸦片战争之馀波—姚莹之〈防夷急务状〉 456
历代识者有关治「匪」之意见—蓝鼎元之意见 457
魏源之意见 457
杨廷理之意见 458
谢金銮之意见 458
徐宗干之意见 458
丁曰健之意见 459
起事首脑自行僭号—吴球 460
朱一贵 460
林爽文 460
蔡牵 460
张丙 460
戴潮春 460
起事首脑之失态招惹民众之失笑—朱一贵 460
林爽文 460
戴潮春 460
「贼胜皆贼党,官胜皆好人」 461
僻远地区土匪之跳梁—凤山县 461
浊水溪域 461
斗六门 461
罗汉门 461
设寨刦掠行人者 462
斗六门县丞姚鸿之示禁 462
淡水同知娄云之〈禁约八条〉 462
丁曰健之奏片 462
戢匪弭盗之所以难 463
民匪勾结之弊窦 463
洋匪之横行 463
悬赏购拏与其弊 464
「土匪」以革弊济民之义举为口实 464
用怀柔手段妇除会党 465
偶有立论关於治「匪」百年长计者但未实施 465
优奖靖乱戢「匪」之功甚至许可建立生祠 466
严烟之天地会 466
官司姑息予匪徒造潜势馀地 466
第二章 抗清事件各志 468
第一节 吴球及刘却事件 468
郑氏流风遗绩浸润人心怀念前朝之治者不少 468
吴球事件 468
刘却事件 468
藉名恢复前朝 469
乘诸罗知县之无能 469
凤山县吏投降贼夥 469
处分首魁数人而已馀党任由潜脱 470
第二节 朱一贵事件 470
朱一贵事件 470
假托明朝后裔 470
凡七日全台沦没 471
朱一贵自立称王 471
林亮死守 471
闽浙总督善於处变 472
官军入府治 472
朱一贵被擒 474
杜君英等投降 474
朱一贵馀党尽绝 474
蓝鼎元之机略 474
上谕台湾民众 475
谋善之策 475
论功行赏 476
陈梦林、蓝鼎元之功绩 476
「附」〈赤嵌笔谈〉所引之《平台异同》 477
蓝鼎元著《平台纪略》 477
黄叔璥著〈赤嵌笔谈〉之「朱逆附略」 479
蔡芳著《平台始末》 479
黄耀烱著《靖台实录》 479
〈康熙重定台湾记〉 479
蔡世远之〈安海诗〉 480
蓝鼎元之《东征集》 480
《鹿洲奏疏》之〈经理台湾〉 481
第三节 吴福生事件 484
第四节 黄教事件 484
第五节 林爽文事件 485
林爽文 485
天地会、添弟会 486
遂叛 486
庄大田呼应林爽文 486
年号称顺天 487
改诸罗县为嘉义县 488
进战误事机 488
林爽文伏诛 490
庄大田被捕 490
讨伐之策基於高宗亲授 490
南路平定 490
郑光策之六第 490
军需之概数 491
〈勦灭台湾逆贼生擒林爽文纪事语〉 491
〈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序〉 493
〈福康安奏报生擒庄大田纪事语〉 494
「附」〈御制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文〉 496
御制之纪事诗 499
《台湾纪略》之勅撰 499
南路平定颂功之碑 499
大绣房之地 500
〈平定台湾述略〉 500
〈乾隆三定台湾记〉 500
岸「番」把守之图 500
第六节 陈周全事件 501
陈周全事件 501
凤山县贼郑贺、陈光爱馀党与许强交结 502
杨兆事件 502
第七节 蔡牵及朱濆之入寇 502
蔡牵入寇 502
朱渍入寇 504
于山磨崖〈平海纪略〉百字碑 505
「附」郑兼才著〈山海贼总论〉 506
第八节 高夔之阴谋 507
第九节 噶玛兰料匠挑夫、土匪之滋扰 507
匠首林永春采伐樟料及其叛变 507
水师提督许松年之进勦 508
捕斩林永春 508
「附」姚莹之料匠构变之善后策 508
挑夫横肆之弊 509
挑夫林瓶事件 509
土匪吴瑳及林汶英事件 509
第十节 许尚及杨良斌事件 510
许尚事件 510
杨良斌事件 510
第十一节 黄斗奶之滋扰 511
粤民黄祈英投化「番」界改名斗奶 511
黄斗奶等事件 511
三湾要口设隘 511
清人重视其滋事 511
第十二节 张丙事件 512
店仔口之禁米 512
闽民陈办与粤人之私闘 512
知县、知府败死 512
张丙自称开国大元帅,年号为天运 512
闽民许成又以灭粤为名起事 512
粤庄监生李受之刦掠闽庄 512
闽、粤分类械闘成燎原之势 512
彰化县黄城应张丙起事称兴汉大元帅 513
诸贼分踞各地 513
诸贼悉就缚,北路、南路平 513
善后之处理 513
馀孽之搜捕 513
惩议之上谕 513
「附」〈记台湾张丙之乱〉 514
嘉义县之沈知 514
第十三节 郭光侯之纠众抗官 515
民众反抗纳谷改纳银 515
郭光侯纠众抗官 515
有司拟倡乱罪名 515
郭光侯到京师诉冤 515
减少换算银额 515
第十四节 李石事件 516
太平天国之影响 516
李石事件 516
张显贵之功 516
凤山、嘉义二县土匪之蜂起 516
〈郑邑侯克复凤山县碑记〉、〈克复凤山论〉 516
残孽之片影 517
第十五节 黄位之侵扰 517
第十六节 戴潮春事件 517
戴潮春起事於彰化县下 517
戴潮春称大元帅后称东王 517
林日成亦称大元帅 518
设置筹防局 518
戴潮春就捕情形之二说 519
馀孽之平定 519
林占梅之事前预防计 520
罗冠英之伟勋 520
丁曰健奏摺中涉及全台团练事 521
林占梅之覆陈福建巡抚 521
丁曰健之善后策 521
丁曰健之〈平台药言〉六条款 521
丁曰健之〈谕同诛首恶解散胁从札示〉 522
丁曰健之多筹台湾饷项接济军粮稟 523
淡水绅士举人陈维英寄丁道书 523
文武欠缺和衷 524
丁曰健卸任 524
「附」关於戴潮春事件靖平记事—《东瀛纪事》 524
《戴案纪略》 524
《治台必告录》 525
第十七节 陈心妇仔并蔡显老案 526
匪党乘日军进「番」地张势 526
陈心妇仔之案 526
蔡显老之案 526
第十八节 施九缎(校按:上字原文作「段」)事件 527
施九缎事件 527
施九缎策划中止刘巡抚清赋事业 527
设置保安局 528
附录 澎湖岛民之习惯性抢夺 528
岛民性喜杀伐而肆抢夺 528
海贼岛 529
官不能革除此陋习 529
第三章 义民之鼓励 530
义民 530
义民所以重要之缘由 530
招募义民为治「匪」之上策 531
对义民之恩例 531
朱、林两案对义民优奖之事例—忠义亭 531
效忠里 532
嘉义 532
旌义亭 532
褒忠庄 532
福安庄 532
义民亭 532
淡水义民 532
义民阵亡者列入祀典 532
追嘉林朝英之功 533
义民之弊害 534
「附」忠烈祠与忠义马,二十三将军庙与义犬 534
第四章 抗清事件之间接动机 536
第一节 抗清事件与结拜订盟 536
结拜订盟之风 536
认小说稗史为诲盗之书而予禁止 536
丁曰健之谕示 536
第二节 迷信之影响 537
不逞之匪徒利用迷信 537
匪徒散播妖言蛊惑民心之事例 537
假装类似幻技之奇迹蛊惑愚民之事例 538
官军亦利用迷信鼓舞民心 539
「附」变乱与迷信之依从 541
起於阴谋之秘密结会概与宗教上之迷信相结合 542
《东瀛纪事》之有关戴潮春结会之记述 542
良民啖匪魁肉以作避免土匪加害厌胜之风 543
乘天变地异流布讹言以达到煽惑目的之例 544
「附」火灾之迷信 546
第五章 军器等之禁制 547
禁止军器之私藏及制造 547
军器违禁之管束未充分执行 547
禁止铁器之输入私卖 548
阻止铸冶工业之发达与名工吕亚锦 548
「附」凤山县下粤庄之大炮 549
第六章 分类械闘 550
闽、粤两属之拮抗 550
闽属与粤属间气类之差异 550
闽、粤两属或泉、漳二籍民众之分类械闘及其事例 551
分类械闘与「叛乱」之关系 554
官司对分类械闘之究办 556
方传穟、方维甸、王衍庆之筹策 556
淡水同知娄云之〈庄规禁约〉 557
淡水同知曹谨之谋泉、漳两属和睦碑记 558
周凯著〈治漳泉械闘议〉万馀言 559
刘巡抚〈全台团练章程〉中之特别规定 559
乡老、耆绅之慰解调停例 559
蓝鼎元之〈谕闽粤民人〉 561
郑用锡之〈劝和论〉 561
吴子光之〈分类拟序〉 562
分类滋事有一定特色 563
附录 西皮福禄之争 564
西皮、福禄二乐派 564
平手之纷争 564
日本据台后之谕告 565
- 《世界名著阅读经典 欧也妮·葛朗台 高老头 全译本 12-16岁》(法)巴尔扎克著 2017
- 《信号 修订版》铁道部通信信号公司研究设计院 1979
- 《中国舞等级考试教材 第1级 幼儿修订版》孙光言编;钟斌斌责编 2019
- 《英语可以这样教 修订版》沈丽新著 2019
- 《高中英语中译英 语法分类·核心词汇》(中国)查天恩 2019
- 《危险化学品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教材 2018修订版》全国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教材教材编审委员会 2018
- 《数学在哪里 小学五年级 上 修订版》唐彩斌 2019
- 《数学在哪里 小学三年级 上 修订版》唐彩斌 2019
- 《初中英语语法革命 修订版》李义启 2016
- 《英语专业本科生教材 泛读教程 1 学生用书 修订版》王守仁,赵文书,康文凯编 2018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莎士比亚公司》(美)西尔薇亚·比奇 2020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
- 《新闻出版博物馆 总第33期》新闻出版博物馆 2018
- 《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日)佐藤亮子,程雨枫,后浪 2020
- 《ANSYS有限元基础教程》王新荣主编 2019
-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 台湾》《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编委会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释义 最新修》宋燕妮 2019
- 《哈佛出版史》董唯责编;李广良,张琛译者;(美)马克斯·豪尔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