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补法
中医补法

中医补法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光大等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805273790
  • 页数:454 页
图书介绍:
《中医补法》目录

上篇 1

第一章 补法的概念及源流 1

一、补法的概念 1

二、补法的源流 2

(一)秦汉以前 3

(二)汉晋时期 5

(三)唐宋时期 7

(四)金元时期 7

(五)明清时期 10

(六)近代及现代 14

第二章 对虚证的认识 16

一、什么是虚证 16

(三)以病与不病分虚实 17

(二)以阴阳分虚实 17

(一)以正气盛衰分虚实 17

(四)以病邪性质分虚实 18

(五)以充盈程度分虚实 18

二、虚证的病因病机 19

(一)先天因素 19

(二)后天调摄不当 19

(三)其它因素 20

三、虚证的临床表现 21

(一)症状 21

(二)体征 21

四、虚证的分类 22

(一)按性质分类 22

(三)按脏腑分类 26

(二)按部位分类 26

五、历代医家对虚证的论述 32

(一)唐·王冰论真阴、真阳衰 32

(二)宋金·李杲论“内伤” 33

(三)明·朱震亨的《阳有余,阴不足》论 35

(四)明·张介宾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 36

(五)明·绮石论虚劳病机 37

(六)华佗《中脏经》对虚证的论述 39

六、现代医学对虚证的认识 40

(一)分子生物学方面对虚证的认识 40

(二)虚证与免疫 43

(三)虚证与内分泌 45

(四)虚证与微循环 47

(五)虚证和病理解剖学变化 48

(六)其它 49

第三章 补法的临床应用及分类 53

一、补法的临床意义 53

(一)充实气血阴阳的亏损不足 53

(二)旺盛脏腑组织的生理机能 53

(三)加强正气的祛邪能力 54

(四)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复发 54

二、用补方法 54

(一)补法的重点 54

(二)补法的轻重缓急 56

(三)虚实补泻 56

(一)补气法 58

三、补法的分类及适应症 58

(二)补血法 60

(三)气血双补法 61

(四)补阳法 61

(五)补阴法 62

(六)气阴双补法 64

(七)五脏分补法 64

第四章 补益方药辨析 69

一、补益药辨析 69

(一)补气药辨析 70

(二)补血药辨析 75

(三)补阳药辨析 79

(四)补阴药辨析 84

(一)补气方剂辨析 88

二、补益方剂辨析 88

(二)补血方剂辨析 91

(三)气血双补方剂辨析 94

(四)补阳方剂辨析 95

(五)补阴方剂辨析 97

第五章 补法的注意事项及禁忌 100

一、补法的注意事项 100

二、补法的禁忌证 103

第六章 现代医学对补法的认识 104

一、补法的研究现状 104

二、现代医学对补法的认识 105

(一)补法与分子生物学 105

(二)补法对免疫的调节作用 108

(三)补法对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111

(四)其它 113

下篇 117

第一章 补法在内科的应用 117

一、感冒 117

二、内伤发热 120

三、咳嗽 125

四、喘证 128

五、哮证 131

六、饮证 133

七、肺痿 136

八、肺痨 138

九、胃脘痛 143

十、腹痛 146

十一、呃逆 148

十二、呕吐反胃 150

十三、噎膈 152

十四、泄泻 154

十五、痢疾 157

十六、便秘 160

十七、胁痛 162

十八、黄疸 164

十九、积聚 165

二十、臌胀 167

二十一、水肿 170

二十二、淋证 174

二十三、癃闭 177

二十四、消渴 179

二十五、遗精、阳痿 182

二十六、腰痛 186

二十七、虚劳 189

(一)补气法 190

(二)补血法 191

(三)补阳法 192

(四)滋阴法 194

二十八、血证 199

二十九、惊悸怔忡 203

三十、胸痛 207

三十一、头痛 210

三十二、眩晕 214

三十三、中风 218

三十四、不寐 220

三十五、郁证 223

三十六、厥证 226

三十七、痉病 228

三十八、痿证 229

三十九、痹证 233

四十、汗证 235

四十一、淤证 237

四十二、痰证 240

四十三、昏迷 243

第二章 补法在外科的应用 246

一、疮疡 247

(一)疮疡虚陷证 248

(二)流痰 249

(三)瘰疬 250

二、皮肤病 253

三、乳房疾病 255

四、肛门直肠疾病 259

第三章 补法在妇科的应用 263

一、月经病 267

(一)月经不调 267

(二)闭经 271

(三)痛经 272

(四)崩漏 273

(六)月经前后诸证 275

(五)经行吐衄 275

(七)绝经前后诸证 276

二、带下病 283

三、妊娠病 285

(一)恶阻 285

(二)妊娠腹痛 286

(三)胎漏胎动不安滑胎坠胎小产 287

(四)妊娠心烦 289

(五)妊娠肿胀 289

(六)妊娠痫证 290

(七)妊娠小便不通 292

(八)妊娠小便淋痛 293

(九)妊娠咳嗽 293

(十)难产 294

四、产后病 298

(一)胞衣不下 299

(二)产后血晕 299

(三)产后痉证 300

(四)产后腹痛 301

(五)产后大便难 301

(六)产后排尿异常 302

(七)产后发热 303

(八)产后恶露不绝 304

(九)缺乳、乳汁自出 305

(十)产后身痛 306

(一)阴挺下脱 310

五、妇科杂病 310

(二)不孕症 311

第四章 补法在儿科的应用 315

一、五迟五软 317

二、解颅 319

三、发热 320

四、咳嗽 323

五、咳喘 324

六、泄泻 326

七、腹痛 329

八、疳证 330

九、惊风 334

十、水肿 337

十一、遗尿 339

十二、紫癜 342

十三、贫血 344

十四、佝偻病 347

十五、痿证 349

第五章 补法在眼科的应用 352

一、眼睑疾病 353

二、两眦疾病 353

三、白睛疾病 354

四、黑睛疾病 355

五、瞳神疾病 355

第六章 补法在耳鼻喉科的应用 361

一、鼻疾病 362

二、咽喉疾病 365

三、耳疾病 368

第七章 补法在口腔科的应用 372

第八章 常用补药药理 376

一、补气药 376

二、补阳药 382

三、补血药 388

四、补阴药 392

第九章 常用补益中成药 396

一、补气类 396

二、补血类 400

三、补阳类 408

四、补阴类 421

五、营养健身类 430

附:医门八法 43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