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自学问答
中医自学问答

中医自学问答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医杂志编辑部编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14202·179
  • 页数:420 页
图书介绍:
《中医自学问答》目录

一、内 经 1

1.何谓四维? 1

2. “春三月,此谓发陈”的“发”应如何解释? 1

目 录 1

3.何谓七损八益? 2

4.如何理解“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 3

而为固也”? 3

5.怎样理解“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 4

6.何谓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 4

7.如何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5

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其中“满”与 7

“实”各指何而言?…………………………………………( 6 )9.如何理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临床治疗有何指导意义? 7

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 7

8.《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 7

10. 《内经》既说“目者,肝之官”,又说“目者,心之使”,二者是否矛盾?应如何理解? 8

11. “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的论点有 9

何指导意义? 9

12.如何理解肝为罢极之本? 10

13.怎样理解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11

14.怎样体会脾旺于四季? 11

15.什么叫“胃气”? 12

16. 《内经》为什么称胃与冲脉都为“五脏六腑之 14

海”?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14

18.怎样理解肾者胃之关? 16

17.怎样理解“四支者,诸阳之本也”? 16

19.为什么说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 17

20.如何正确理解《素问·六节脏象论》提出的“凡 18

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18

21.胆与其它脏腑的病变有什么关系? 19

22.中医常说的“四海”各指什么?其含义如何? 20

23.怎样理解“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22

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 22

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素问·阴 22

阳应象大论》)这一段意义? 22

象大论》)这一段意义? 23

25.何谓“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23

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 23

24.怎样理解“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 23

26.《内经》里的“精”字,是否一字多义? 24

27.什么是九气为病? 27

28.何谓“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27

29.卫气出上焦还是出下焦? 28

30.如何理解《灵枢·卫气行》所说的卫气运行“与 29

天地同纪”? 29

31.如何理解《灵枢》“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 31

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31

指的是什么? 32

32.中医藏象中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 32

意,肾藏志”之说,其中神、魄、魂、意、志、 32

33.经脉根结、标本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34

34.足阳明胃经属阳经为何循于阴面? 35

35.如何理解“中于面,则下阳明”? 36

36.为何说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 “十二经之海”? 37

37.为何说冲脉“并少阴之经”,而非“并阳明之经”? 38

38.十二皮部的含义和临床运用如何? 40

39.何谓五十营? 41

40.何谓气街,在什么部位?有什么作用? 41

42.何谓“热病五十九刺”及“热病五十九俞”?两者 43

的异同点何在? 43

41.何谓“水俞五十七穴”? 43

43.何谓精明?何谓神光?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44

44.何谓脉象的“藏形”? 46

45. “人迎”的涵义有哪些?源于何处? 47

46.何谓“悬绝”? 48

47.妊娠的脉象,《素问·阴阳别论》认为“阴搏阳别, 49

谓之有子”,而《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篇却说 49

“阴脉小弱”。两者有无矛盾,应怎样理解? 49

48. 《内经》所论“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的机理与后世是否相同?为什么? 49

49.何谓“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又如何 50

理解“阳道实,阴道虚”? 50

“内风”有何不同? 52

50. 《内经》风的含义是什么?其“内风”与后世的 52

咳“皆聚于胃,关于肺”之间的关系? 53

51.怎样理解《索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和 53

52.为什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景 54

岳如何又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54

53. 《素问》为何只设《咳论》,未设“喘论”? 55

54. 《素问·经脉别论》曰:“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这里五个“喘”字,指的是什么? 56

55. 《内经》寒厥、热厥与《伤寒论》寒厥、热厥有何 57

不同? 57

57.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 “湿热不攘,大筋 58

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58

56.何谓五有余,二不足? 58

58.疼痛的病机都是由于不通吗? 60

59.如何理解《灵枢》“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61

60.何谓阴阳交? 61

61.何谓伏其所主,先其所因? 62

62.何谓“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临床意义如何? 63

63.如何理解《素问·标本病传论》“标本相移”? 64

64. 《灵枢·病本》篇“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 “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在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 64

65.如何理解《素问》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 66

而久,夭之由也”? 66

66.何谓五脏苦欲补泻,探讨这些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67

也”两句话,其中起止两字应如何理解? 68

67. 《灵枢·经别》篇有“病之所以起”和“工之所止 68

68.如何理解“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69

69.如何理解《素问》“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70

70.《内经》同病异治的含义是什么? 71

71.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应如何理解? 72

72.如何理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谓“用寒远寒, 74

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74

在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 74

73.怎样理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发表不远 75

热,攻里不远寒”? 75

74.何谓治痿独取阳明? 76

75.为什么既说: “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又说, “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呢? 78

二、伤 寒 78

76.如何理解《伤寒论》中的“传”、 “转属”及后世 79

注家的“传经”? 79

77.《伤寒论》的“随证治之”与“对症疗法”是否相同? 81

78. 《伤寒论》中“胃家实”与“脾家实”之涵义有何 81

不同? 81

79.三阴经有无合病和并病? 82

80.《伤寒论》中的脉迟有几种不同的涵义? 83

81. 《伤寒论》弱脉与现代弱脉的概念是否相同?有 84

哪些临床意义? 84

82.《伤寒论》中冒汗、战汗、烦汗、狂汗各有何意义? 86

样鉴别? 87

两者在病机和治疗上有何不同?在临床上又当怎 87

83. 《伤寒论》中“面色缘缘正赤”和“其人面色赤” 87

84. 《伤寒论》中“如疟状”与“形似疟”的含义是 88

什么?与“寒热往来”一样吗? 88

85. 《伤寒论》中下利清谷与完谷不化的意义是否相同? 89

86. 《伤寒论》中有心下悸和脐下悸,各有何不同含义? 90

87. 《伤寒论》中有哪些寒热错杂证?其治法和用方 91

如何? 91

88.如何认识《伤寒论》中的假热? 92

89. 《伤寒论》中有哪些药物相同的异名方剂?它们的 93

功用是否相同? 93

区别何在? 94

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均有“身疼痛”,其 94

90. 《伤寒论》麻黄汤证,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 94

91. 《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证和附子汤证均可出现“背恶寒”,应怎样从病机等方面加以鉴别? 95

92. “桂枝汤”、“桂枝甘草汤”、“当归四逆汤”、“五苓散”、 “桃核承气汤”中各取桂枝的哪些作用? 96

93.何谓“去滓再煎”?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97

94.如何正确理解《伤寒论》的卫强营弱? 98

95.《伤寒论》中的营卫与温病中的营卫有何异同之处? 99

96.《伤寒论》中桂枝汤的芍药,是白芍还是赤芍? 100

97. 《伤寒论》第24条说: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为何先刺风池、风府?有何理论根据? 101

98.桂枝去芍加附汤与桂枝附子汤药味相同,其主治有何 101

不同?为什么? 101

100. 《伤寒论》、 《金匮要略》使用麻黄为什么要先煮去上沫? 103

99.《伤寒论》中用桂枝为何去皮? 103

“或渴”、 “服汤已渴”的不同情况? 104

101.为什么《伤寒论》小青龙汤证可出现“不渴”、 104

102. 《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方后注中的荛花是否为 105

芫花?其性味功能如何? 105

103. 《伤寒论》71条谓: “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又226条谓: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为何两条叙证完全相同,而治法各异? 105

104.太阳蓄血证下血的具体部位在何处? 106

105. 《伤寒论》 “少腹急结”与“必苦里急”的涵义 107

是否相同? 107

106.为什么说“痞无实证”? “五泻心汤”在临床上应 108

如何区别使用? 108

条更明言“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痞 109

既因误下而得,为何治痞复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109

108.何谓“阳明中风”与“阳明中寒”? 109

109. 《伤寒论》191条“此欲作固瘕”中的“固瘕”, 111

指的是什么? 111

110.阳明病三急下证和三不可攻下证是什么?试述其 112

临床意义。 112

111. 《伤寒论》中“热结”与“津竭”的大便硬如何 113

区别?治疗又有何不同? 113

112.承气汤证有没有口渴? 114

113.小承气汤为攻下剂,如何解释《伤寒论》的用小 115

承气汤“和之”? 115

114.仲景使用下法,有时用小承气汤需小量试服;有时 116

主张大承气汤急下;间又主张下后再下,这是为 116

什么? 116

115.为什么大黄在大承气汤中要用酒洗,而在大黄牡丹 116

汤中却不用酒洗? 116

116. 《伤寒论》中之“导法”是否即现今之“灌肠法”?两者适应证有何不同? 117

117.如何理解栀子豉汤证的“虚烦”? 118

118.栀子豉汤证的心中懊?、心中结痛、胸中窒,三者 119

有何区别? 119

119.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均治“身黄发热”之黄疸病,三者有何不同? 119

120.脾约是否属于脾阴虚? 120

121.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 121

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 121

也”与279条“属太阴”而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 121

加大黄汤是否矛盾? 121

122. 《伤寒论》252条“无表里证”指的是什么?既然 122

“无表里证”,为何又取“急下之”之法? 122

123.阳明三急下和少阴三急下之有何异同? 123

124.对厥阴病所处的阶段主要有哪几种不同意见? 124

125. 《伤寒论》中的“消渴”与《内科学》中的 125

“消渴”有何不同? 125

126.对“厥不可下”和“厥应下之”如何认识? 126

条之当归四逆汤证,亦有“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127

者”,为何不用姜、附回阳? 127

128. 《金匮要略》论治肝“补用酸,助用焦苦……”与 129

三、金 匮 129

《内经》用“辛补之”有无矛盾?怎样理解? 129

129.对“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 130

调之”应如何理解? 130

107. 《伤寒论》206条谓“心下硬满,不可攻之”, 131

130. “脏躁”和“百合病”有什么区别?临床上如何 132

辨证论治? 132

131. 《金匮》所论中风的辨证重点有哪些?对后世 133

有何启发? 133

132.如何正确理解《金匮·血痹虚劳》篇之“干血”? 134

133. 《金匮要略》中,肾气丸既可用于“小便不利”, 135

又可用于“小便反多”,这是为什么? 135

134. 《金匮要略》的肺胀指的是什么病? 136

135. 《金匮》甘姜苓术汤既名“肾着”,为何不治肾 137

而治脾? 137

136. “溢饮”即“风水”吗?两者有无区别? 138

137. 《金匮要略·水气》篇所述的五脏水,与《痰饮 139

咳嗽》篇中五脏水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139

138. 《金匮要略》蒲灰散中蒲灰是指什么药物? 140

139. 《金匮》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三方均由姜、夏二药组成,其适应证有何异同? 141

140. 《伤寒论》204条谓: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金匮》呕吐篇第6条谓: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为什么第17条治吐又用大黄甘草汤? 142

141.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否温病唯一发病途径? 144

142.叶天士说: “其热传营,舌色必绛”。为什么在临床上有时温病邪已入营,却舌色红而不绛呢? 144

四、温 病 144

143.如何理解“至舌绛望之若干,手扪之原有津液,此津 145

亏湿热熏蒸,将成浊痰蒙蔽心包也。 “ 145

144.温病过程中之身热夜甚与杂病阴虚证之发热午后 146

较甚有何异同? 146

145.温病兼夹痰湿,为什么有口不渴、口渴、口渴 147

不欲饮、口渴喜热饮的不同? 147

146.温病战汗肤冷与脱证肤冷如何鉴别?如何处理? 148

147.湿热证常有汗出,为什么又热势不退? 148

148.温病动血的机理如何? 149

149.温病过程中是否一见出血,便可认为是血证? 150

151.斑出热不解的原因何在?怎样辨治?如何理解“先 151

安未受邪之地”? 151

150.如何理解“斑宜清化,勿宜提透”? 151

152. 《温病条辨》中的斑疹三禁是什么?试述其临床 153

意义。 153

153.湿温病为什么易出现白??怎样辨治? 154

154.怎样辨别温病动风之属虚属实? 155

155.何谓透营转气法?临证时怎样应用?有何临床意义? 156

156.何谓“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有什么临床 157

意义? 157

157. “益胃”与“安胃”有何异同? 158

158.怎样理解“津血同源”及叶天士“救阴不在血, 159

而在津与汗”? 159

159.为什么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如何 160

“救阴”“通阳”? 160

160.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载“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161

直须凉血散血”,其中“散血”二字,应如何理解”? 161

161.什么叫清络育阴法?适用于哪些病证? 162

162.何谓“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 163

“和解表里之半”,而用“分消上下之势”的方法 164

治疗呢? 164

163.为什么温病“邪留三焦,亦如伤寒中少阳病”,不用 164

164.怎样理解吴鞠通“湿温三禁”?临床上如何应用? 165

敛津,不必用下”;又说: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 166

便最好”? 166

165.为什么说: “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 166

166.如何理解俞根初提出的“上燥救津,中燥增液, 168

下燥滋血”? 168

167.温病辛凉解表与微辛温解表法如何鉴别使用? 169

168.温病卫分、气分证能否活血化瘀法?理由何在? 170

169.温病后期的调养都必须养阴吗?为什么? 170

170.温病中神志昏迷时是否都可用开窍法? 171

171. 《温病条辨》中“暮热早凉”、 “夜热早凉”和 172

“夜热昼凉”之病机及治疗有何不同? 172

172.如何理解吴鞠通所说的“热厥之中,亦有三等”? 173

173.何谓“温病死证五大纲”?临床上有何价值? 174

174. 《温病条辨》中银翘散的加减法有哪些? 175

175. 《温病条辨》中既有“银翘散”,又有“银翘汤”,两者有何异同? 177

176.银翘散中有没有元参? 177

其两方有何不同? 179

178. 《温病条辨》中泻心汤的加减法有哪些?各主何证? 179

177. 《温病条辨》中命名为“宣痹汤”的方剂有二, 179

179.在温病中,黄连阿胶汤、大定风珠、青蒿鳖甲汤 181

三方,如何鉴别运用? 181

180.吴鞠通提出承气汤“用之不当”,有哪三弊? 182

如何理解? 182

181.桂枝汤原为太阳中风之主方,吴鞠通用之于太阴 183

温病初起,为什么? 183

182.为什么手太阴暑温服香薷饮,微得汗,不可再服? 184

183.何谓“甘苦合化”法?怎样认识? 185

184.吴鞠通谓: “治外感如将”应怎样理解?临床有何 186

指导意义? 186

五、基础理论 188

185.什么是治则?什么是治法?两者有何区别和联系? 188

186.如何理解“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举例说明之。 189

187.表与表证有何不同? 189

188.肾有无实证?其病因病机及治法如何? 190

189.中医“肾主骨”的理论,科学性如何? 190

190.能不能用临床实例来说明“肾开窍于耳”? 191

191.为什么同是肾阳虚,有的尿少、有的尿浊、有的 192

夜尿多、有的遗尿、有的小便淋漓不尽? 192

192.肺脏有哪些特性?在临床病变中如何反映这些特性? 193

193.肝、脾、胃三脏是如何协同完成纳谷消化功能的? 194

临床上又如何区别三者在消化功能障碍时的表现? 194

194.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如何说明各脏之间的 195

关联和分工,又如何辨别三脏之病变? 195

195.十二经别有何临床意义? 197

196. “肝主疏泄”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97

197.肝气郁结的病理发展有哪些可能? 199

198.胆腑主要有哪些病变? 200

199. 《难经》 “肾之积名曰贲豚”,与《金匮要略》 201

中之“奔搏”有何异同? 201

200.伤寒邪热在里,下之宜猛;温病湿邪内搏,下之 202

宜转,是何道理? 202

201.如何从生理病理角度理解“乙癸同源”的意义? 203

在治疗上有何价值? 203

202.如何理解“初病在经,久痛人络”? 204

203.如何理解“舌为心之苗”? 205

204.怎样理解“气有余便是火”? 207

205.为什么说大汗亡阳亦亡阴? 207

206.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这样讲是否恰当? 208

207.如何理解《难经·四难》: “呼出心与肺,吸入 210

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210

208. 《难经》中“七传”与“间脏”的含义及其临床 212

应用如何? 212

209.如何理解《难经·七十六难》说的“当补之时, 212

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212

六、诊 断 214

210.望诊时其他部位皆以见红色为热,何以指纹又以 214

红色为寒?其理由何在? 214

211.观察头发可以辅助诊断哪些病证? 214

212.闻诊中的“五音”如何用于诊断? 216

213.呵欠在临床辨证中有无意义? 217

214.舌苔是怎样形成的? 218

215.黑苔是怎样形成的? 219

216.察舌时要注意什么假象? 220

217.舌苔的燥、涩、糙有什么区别? 221

218.花剥苔有什么临床意义? 222

219.如何理解“舌胎带一分白,便有一分表”? 223

临床怎样辨别? 224

221.舌下瘀筋在肺心病诊断中的意义如何? 224

220.紫舌有热毒极盛、肝肾阴竭、瘀血、阴寒等不同, 224

222.真热假寒证真寒假热证的辨证要点是什么? 225

223. “舍证从脉”与“舍脉从证”临床应如何掌握? 226

224.中医治病脉证不符时可以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 227

在舌证不符时是否也可以取舍? 227

225.肝病与弦脉有什么关系? 228

226.如何理解“浮脉不主表,沉脉不主里,迟脉不 229

主寒,数脉不主热”? 229

227.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有何主要区别? 230

228.中气不足、中阳不振、中气下陷,临床上如何 231

鉴别和治疗? 231

229.亡阴与亡阳的辨别要点是什么? 232

鉴别? 233

231.口渴在临床上如何辨证? 233

230.火热伤及血络的出血和气虚不能摄血的出血如何 233

232.大渴、烦渴与燥渴之区别和临床意义是什么? 235

233.为什么口苦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应如何治疗? 236

234.病人自述痰甜或痰咸,是什么原因?怎样辨证施治? 237

235.白痰在临床辨证上都属寒吗? 237

236.怎样鉴别支饮、溢饮、水肿三者的身浮肿? 239

237. “谵语”多属实证,但有属虚证的吗?在临床上 240

虚、实二证的“谵语”又当如何鉴别? 240

238.肺阴亏虚与燥邪伤肺有何区别? 241

240.肝之虚证,有肝血虚及肝阴虚,没有肝气虚及 242

肝阳虚吗? 242

239.临床上有无肺阳虚证? 242

241.肝风有几种证型?临床应如何鉴别辨证? 244

242.肝胆湿热与脾胃湿热临床上如何区别? 245

243.脾阴虚证的成因、表现是什么?与胃阴虚证有何 246

区别?应如何治疗? 246

244.肾之辨证分型,只有虚证而不论其实吗? 247

245.命门火衰与肾阳虚衰有无区别? 248

246.如何区别肝胃不和与肝脾不调? 249

247.湿郁气结便秘和燥热内结便秘如何鉴别治疗? 250

鉴别和治疗? 251

249.厥证与中风有何异同? 251

248.肠热下利与热结旁流都见“下利”,应如何 251

250.如何鉴别痉、瘈、痫、厥? 253

251.积、聚、痞、癖、痃、症、瘕有何不同? 255

252.内科关格的定义有几种?与反胃、噎膈、水肿、 257

癃闭等有何联系? 257

七、治 法 259

253. “诸痛不可补气”吗? 259

254.何谓护胃气? 260

256.为什么说“风为百病之长”?又如何理解“治风 261

先治血”? 261

255.为什么说“治痰须治气,气顺痰易去”? 261

257.宣肺和肃肺治则在临床运用时有无严格先后之分? 262

258.养肺阴与养胃阴药为什么可以互用? 263

259.何谓补脾不若补肾与补肾不若补脾?对后世 264

医学有什么影响? 264

260.在病案中常见到有“疏和法”,但所用方药 265

颇不一致,应怎样理解? 265

261.清热润肺,宁络止血中的“宁络”二字,作何解释? 266

如何处理? 267

263.何谓“截疟法”?有何临床意义? 267

262.病邪在表,予辛散之剂不汗,邪不外达者,应 267

264.试从右归丸、左归丸的用药特点,说明“阴中 268

求阳”、 “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 268

265.为什么在临床上有时需要祛瘀与止血同用?如何 269

应用? 269

266.和解少阳,分消走泄,开达膜原三法都适用于邪在 270

半表半里,为什么所治病证却截然不同? 270

267.伤寒之“急下存阴”和温病之“甘寒养液”都是 271

为了保存阴液,二者有何区别? 271

268.苦温燥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三法,应怎样 272

分别运用? 272

269.燥湿泄热法的使用标准是什么?它与开泄法有何 273

不同 273

270.六味地黄丸配伍中为什么要肾肝脾三阴并补? 275

为什么要“三补”、 “三泻”? 275

八、方 剂 275

271.桂枝汤是发汗剂,还是止汗剂? 276

272.何谓“白虎(汤)四禁”? 277

273.无汗可以用白虎汤吗? 277

274. “痢无止法”,然而真人养脏汤中有补益固涩 278

之品,其理何在? 278

275.为什么说凉膈散是“以下为清”的方剂? 279

277.对麻杏石甘汤中有汗用麻黄、无大热者用石膏有何 280

看法? 280

276.甘麦大枣汤能否用于胸闷纳呆之症? 280

278.干姜附子汤、茯苓四逆汤均治“烦躁”,临床 282

如何区别应用? 282

279.麻黄加术汤和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其病因病机 283

和辨证有何不同? 283

280.近年多以水牛角代替犀角,然在使用上二者有何 284

不同点? 284

281.龙胆泻肝汤(丸)、当归龙荟丸与泻青丸三方, 285

都能泻肝火,它们的用药和适应症有何不同? 285

282.犀角地黄汤和黄连解毒汤在运用上与舌诊有 286

什么关系? 286

283.玉屏风散与桂枝汤都能治表虚证,两者有何区别? 287

284.磁朱丸与交泰丸均治心肾失济之失眠,二者有何不同? 288

285.二陈汤用乌梅有何意义? 288

温之品?用意何在? 289

287.升阳益胃汤中为什么要用羌活、独活? 289

286.仙方活命饮中为何用陈皮、白芷、防风等偏于辛 289

九、中 药 291

288.中药原植物的拉丁学名在命名上有什么规律性? 291

289.中药五味(辛、甘、酸、苦、咸)完全是口尝的 292

结果吗? 292

291.现代医学研究黄芪有降压作用,高血压病人用黄芪 293

降压是否合适? 293

290.知母有镇静作用吗? 293

292.止血药用生的好还是用炭好? 294

顶。此非窥天地之奥而达造化之权者,不能至 295

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 295

此。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 295

在物,亦在人也”? 295

294.如何理解李时珍所说: “升者引之以咸寒,则 295

293.为什么中医补血药中常用肉桂? 295

295.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独降”二字应怎样 297

理解? 297

296.苦寒药既能坚阴,又能伤阴,其理由何在? 298

可信否? 299

298.前人认为牛膝“性善下行”,“下行”应怎样理解? 299

297.有人说枳实既能破气降气,又能补气升清,此说 299

299.香附为何有“气病之总司”,“妇科之主帅”之称? 301

300.为什么肉桂能引火归原?在临床上有哪些用法? 301

302.北沙参与南沙参在生药、药化、药理、临床上有何 303

性味功能如何? 303

区别? 303

301. 《伤寒》、《金匮》中的土瓜根是什么药?其 303

303.用什么方法可以辨别麝香的真假? 304

305.开窍剂属于中药急救药品,有凉开、温开之别, 305

有何不同点? 305

临床上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苏合香 305

丸应如何区别运用? 305

见壮热、烦渴、脉洪大等症,二者常相须为用,然 305

304.石膏、寒水石皆能清阳明气分热,以治热在气分而 305

306.现今药用之“淡竹叶”当为何物?古今之“竹叶” 307

有何不同? 307

307.竹茹、竹沥、天竺黄同出一源,皆为清化热痰 308

之品,三药有何异同点? 308

308.怎样区别莽草实与八角茴香? 309

309.人参入药是否必须将人参芦去掉呢? 310

310.麦冬要去心吗? 312

311.怎样看待中药的道地药材? 312

312.中药书籍中对炒炭药有“炒炭存性”的要求, 314

为什么?怎样才能达到既炒炭,又存性? 314

313.中药在煎煮前,为什么要先用冷水浸泡呢? 315

314.哪些单味中草药、中成药容易过敏? 316

315.使用细辛时应注意些什么? 316

316.有毒金属类常用中药(包括中成药)有哪些?中毒 317

表现如何? 317

317.含生物碱类有毒的常用中药有哪些?中毒表现 318

如何? 318

319.心气虚而致心动过缓者,其治疗用药时应注意些 320

什么? 320

什么? 320

318.心阴虚而致心动过速者,其治疗用药时应注意些 320

十、临床治疗 320

320.心悸病证为什么不能按“数脉主热、迟脉主寒” 321

来辨证? 321

321.中医治疗肝炎是不是专从肝治? 322

322.肝病有何特点?为什么? 323

324.为什么肝气胀甚的患者不能用疏肝法? 324

325.肝昏迷时为什么多见红绛舌? 324

323.肝病中的营气痹塞证,疏肝法不效时应如何治疗? 324

326.慢性肝炎患者常诉肝区痛,该如何处理? 325

327.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为什么常要用一些清热解毒药? 326

328.黄疸色泽晦暗是否就一定是阴黄? 326

329.中医治疗慢性胆囊炎是否专治胆? 327

330.胃下垂的病人是否应用清降法? 328

331.为什么治疗肝气犯胃的胃脘痛在左方用药时应 330

“忌刚用柔”? 330

332.为什么肺气虚者治疗时需要兼补脾?肺阴虚者 331

治疗时需要兼滋肾? 331

要注意防止大便溏泻? 332

334.如何理解喘证“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332

333.为什么肺实热证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而肺虚证 332

335.肾盂肾炎中医怎样治疗? 333

336.蛋白尿中医是是怎样辨证施治的? 335

337.小便余沥不尽如何辨证施治? 336

338.古人对淋证有“忌补”、 “忌汗”之说,应 337

怎样理解? 337

339.肾虚阳痿和湿热阳痿如何鉴别治疗? 338

340.贫血是不是血虚? 338

34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哪些简易治疗方法? 339

34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怎样治疗? 340

343.急性白血病如何治疗? 341

344.缺铁性贫血怎样治疗? 342

345.溶血性贫血如何治疗? 342

346.白细胞减少症如何治疗? 343

347.治疗出血在用药当中要掌握哪些要点? 344

348.出血性疾病如何辨证论治? 345

349.如何正确理解《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所说的 346

“治吐血三诀”? 346

350.治疗咳血的轻重不同的步骤如何? 347

351.便血尽属于热吗? 347

352.急性感染性热病,中医怎样辨证用药? 348

353.感染性休克中医怎样治疗? 350

354.感染性休克的中医病机是什么? 351

127.姜、附为阳虚寒厥症的回阳要药, 《伤寒论》 351

355.治疗癌症要不要忌口? 352

356.中医药治疗癌症能说明其作用机理吗? 353

357.高血压病患者同时伴有阳虚症状时,是否可用 355

附子、肉桂等温阳药? 355

358.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是否都可以用补阳还五汤? 356

359.有无阴虚头痛?应如何辨证与治疗? 357

360.怎样辨治厥阴头痛与厥阳头痛? 358

“肾阳虚衰、阳不胜阴”,而入暮后的一定时 359

期,阴阳也处于这个情况,为什么却不泻呢? 359

362. “五更泻”为何有那么强的时间性?若仅解释为 359

361.消渴有哪些兼证?其病机为何? 359

363.怎样理解“无痰不作疟”的含义? 360

364.如何理解治痰饮当以调理脾胃为主? 361

365.瘰疠、失荣、气瘿、内瘿、石瘿如何鉴别? 362

366.什么叫疔疮走黄? 363

367. “走黄”与“内陷”有何区别? 364

368.红丝走窜毒入血分应如何诊断和治疗? 365

369.皮肤病辨证论治有哪些特点? 366

370.活血化瘀药能治疗哪些皮肤病? 367

371.溻渍法和溻浴法如何运用? 368

372.化脓性皮肤病如何治疗? 369

373.湿疹外治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370

374.荨麻疹在治疗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371

375.如何治疗脱发? 372

376.扁平疣如何治疗? 373

377.为什么说,女子以肝为先天? 373

378.滑脉在妇科诊断上有何意义? 374

379.妇女调经,除掌握辨证论治法则外,在处理上还应 375

注意哪些方面? 375

380.为什么“调经必先理气”?调经理气时要注意什么? 376

381.经前鼻衄皆属倒经吗? 377

382.新崩属虚,久漏属实和初崩暴崩,多缘血热; 378

久崩久漏,其气必虚的论点有无矛盾? 378

384.何谓产后三急、产后三冲、产后三脱? 379

383.对胎前宜清,产后宜温的治法应如何理解? 379

385.为什么将产后大便难列入产后三大症之一? 381

386.如何正确掌握小儿中药的煎服方法? 382

387.新生儿时期有哪些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 383

388.从疹子特征、出疹与体温的关系,如何鉴别麻疹、 384

风疹、幼儿急疹及猩红热等? 384

389.烂喉?痧初起之治疗要点是什么? 385

390.小儿感冒表证未除,能否应用石膏与柴胡? 386

391.百日咳是要咳嗽一百天才能痊愈吗?治疗时应注意 387

什么? 387

392.小儿哮喘发作时,怎样正确使用麻黄? 388

治疗? 390

393.马脾风是什么病证,怎样治疗? 390

394.小儿积滞和病后,为什么会引起低热不退?应如何 390

395.小儿痿证有疼痛感觉吗? 392

396.小儿盗汗是否需要治疗?如何治疗? 392

397.何谓输穴的“双相性”和“相对的特异性”? 394

试举例说明之。 394

398.在临床上运用十五络脉理论有何体会? 394

399.十二经脉中哪一条经脉的支脉最多?它共有几条 395

支脉,怎样分布循行? 395

含义是什么? 396

401.什么叫“奇经八脉”?其生理特点、功用是什么? 396

称冲脉为“十二经之海”或又称“血海”?冲脉的 396

400.为何把任、督、冲三脉称为“一原三歧”?为什么 396

402.十二经筋的概念和临床意义如何? 398

403.何谓“四关穴”?临床上有什么意义? “十二原 399

出于四关”是指“四关穴”吗? 399

404.何谓“六府下合穴”?有何临床意义? 400

405.什么叫交会穴?有何临床意义? 400

406.怎样理解“八脉交会八穴”?如公孙通冲脉,查足 402

太阴脾经及冲脉的循行,两经并无交会直接联系, 402

如何能交通? 402

是否矛盾?如何理解? 403

407.井、荥、俞、经、合五输穴脉气流注与经脉循行 403

408. “泻井当泻荥”, “补井当补合”是怎么一回事?有何理论根据? 404

409. “俞穴”、 “腧穴”、 “输穴”应如何区分? 405

410.风池、风府、风门位置邻近,都有祛风的作用, 405

临床应用时怎样鉴别? 405

411.气海穴与膻中穴都称气海,均治气病,二穴有何异同? 407

412.何谓“平补平泻”? 408

413. “容针空豆许”是怎么回事? 409

414.取准穴位的依据是什么? 410

415.针刺时,病人要否依靠? 411

心经经穴? 412

416.针刺治疗心脏病证为何常取心包经经穴而不常取 412

十一、其 他 413

417.朱丹溪所说的“相火”与张景岳所说的“相火” 413

有何异同? 413

418.叶天士“久病入络”的论点有何临床意义? 414

419.什么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415

420.医古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异同,了解这些对 416

阅读古医书有什么现实意义? 416

421.宾语前置有无规律可循? 417

422.医古文中为什么会出现主谓倒置的现象? 418

423.俗语说“老怕伤风”为什么? 419

424.单服补药是否能延年益寿? 41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