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旋进论
旋进论

旋进论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昭陆著
  • 出 版 社: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61215932
  • 页数:4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先阐述了旋进论的基本观点,并以旋进论运动为理论基础,论述了太阳系成员的运动轨道及太阳系的起源。本书适合各类天文学爱好者及有关专业人士阅读。
《旋进论》目录
标签:

第一章 现象、假设和证明 1

第一节 现象 1

一、地球表面的螺旋(线)运动现象 1

二、星系运动现象 6

三、原子运动现象或微观运动现象 9

第二节 螺旋(线)运动场的基本运动规律 15

一、螺旋(线)运动的基本形式 16

二、运动场规律 20

三、旋进运动的效应 20

第三节 假设 25

一、假设银河是旋进运动星系 25

二、假设太阳系是向心螺旋(线)旋进系统 26

三、假设行星的卫星是旋退运动 28

第四节 地球(行星)向太阳旋进的证明 29

一、地球向太阳旋进的证明之一 29

二、地球向太阳旋进的证明之二 32

三、地球向太阳旋进的证明之三 33

第二章 银河的旋进运动、机构、动力、功能和效果 34

第一节 银河的形象 34

一、银河系俯视形象 35

二、银河侧视图像 35

第二节 银河系的组成和构造 37

一、银河的组成 38

二、银河的构造 42

第三节 银河旋进运动的判定 44

一、从银河运动场速度判定银河是螺旋(线)运动星系 44

二、从银河构造判定银河是螺旋(线)运动星系 47

三、从银河系的物质分布密度判定银河是旋进运动星系 49

第四节 银河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 51

一、银河的运动机构 52

二、银河的运动规律 54

三、银河的动力学 59

四、动力与物化环境 67

第五节 银河的物质组成 73

一、银河中的物质成分 73

二、物质分布 79

第六节 银河螺旋(线)运动的功能与效果 82

一、银河旋进运动的功能 82

二、银河螺旋(线)运动的效果 83

第三章 元素的生成(起源) 85

第一节 银河史(发展史或演化史) 85

一、建立银河史的几个问题 85

二、银河史分期 88

第二节 粒子(物质)的起源 92

一、关于粒子起源的哲学思考 93

二、幺么生成 95

第三节 关于原子的一般陈述 97

一、原子类型 97

二、原子之粒子组成 102

三、粒子间的关系 105

第四节 本元素的生成(起源) 108

一、本元素生成的原料 108

二、本元素生成方式 113

三、本元素数 116

四、本元素的贡献 120

第五节 异元素的生成 120

一、异元素的类型 120

二、异元素之生成方式 125

第六节 氢化物之生成 129

一、银河系存在氢化物的证据 129

二、氢化物之生成 131

三、衍生氢化物和化合物之生成 138

四、氢化物的贡献 139

第四章 银河的螺旋(线)运动与恒星之生成 141

第一节 关于恒星生成的假设 141

一、20世纪以前的假设 141

二、近代的假设 143

三、旋进论的假设 144

第二节 银河的螺旋(线)运动机构及其生成恒星的自然条件 146

一、银河螺旋(线)运动的输物保障 146

二、能源保障 148

第三节 恒星胚的生成 152

一、恒星由元素组成的讨论 152

二、恒星胚的生成过程 155

第四节 恒星胚在银眼的生活 161

一、恒星胚的发育 162

二、恒星胚在银眼的状态 166

三、恒星胚在银眼的运动 169

第五节 银眼分娩——恒星诞生 171

一、银眼分娩恒星胚的机构 171

二、喷射动力 174

三、喷射方式 177

第六节 恒星诞生后的生活——幼年恒星的生活 179

一、幼年恒星初生时的变化 180

二、幼年恒星的运动 184

三、恒星系的起源 187

第五章 恒星的抛射运动与彗星云的形成 191

第一节 初生恒星的抛射运动与彗星云的形成 192

一、彗星云的形成 192

二、彗云的物质组成 196

三、恒星保有彗云的条件 201

第二节 恒星绕银心的旋进运动 204

一、恒星在平面螺旋线区的运动 204

二、恒星在核球上的旋进运动 209

三、银河螺旋(线)场特征 212

第三节 恒星的螺旋(线)运动场 216

一、恒星螺旋(线)运动场的结构 216

二、恒星运动场之动力学 221

三、恒星螺旋(线)力场效应 225

第四节 恒星的演化 229

一、恒星幼年演化阶段 230

二、恒星成年演化阶段 231

三、恒星老年演化阶段 234

第六章 太阳系的起源,彗星的生成 238

第一节 历史的简单回顾 238

第二节 太阳的生成和发育 240

一、太阳胚 241

二、幼年太阳 242

三、成年太阳 245

四、老年太阳 247

第三节 成星区间 248

一、提出成星区间的根据和意义 248

二、成星区间的确定 250

三、成星区间形成太阳系的物质保障 252

第四节 太阳的运动与彗星的生成 253

一、太阳与彗云 254

二、彗星的生成 259

第五节 太阳系的成立 265

一、太阳系成立的标志 265

二、太阳系形成的自然过程 268

三、对银河几种天文现象的解释 272

第七章 彗星的运动与演化 274

第一节 彗星现状概说 274

一、彗星大观 274

二、彗星的结构 278

三、已观测到的彗星物质组成 282

四、彗星的运动现状 285

第二节 彗云的轨道 287

一、彗云绕日轨道的形成 287

二、彗星螺旋(线)力场的形成 293

第三节 彗星形态的变迁 296

一、彗星自转轴改变方向的问题 296

二、彗头和彗尾的形成 302

三、彗尾的生成——彗尾喷流 306

第四节 彗星演化总结 308

一、从彗云到彗星 308

二、彗星的演化程序 309

三、彗星的归宿 311

第八章 太阳的旋进运动与行星的生成 312

第一节 已知事实和现象 312

一、两类行星——裸行星和壳行星 312

二、裸行星和壳行星的表面物质组成 316

三、行星的运动特征 318

第二节 太阳绕银眼的旋进运动与星际物质的富积 321

一、太阳自转运动与星际物质富积 321

二、太阳公转运动与物质多样性 323

第三节 行星胚胎的生成 326

一、行星胚(胎)的物质来源 326

二、行星胚形成过程 329

三、行星胚的物理性质 331

第四节 行星胚成熟和入轨 335

一、行星胚成熟 335

二、行星入轨对位和态势 338

三、轨序和行星列 344

第五节 行星到太阳的距离 345

一、3个公式的计算结果 346

二、对海王星和冥王星到太阳的距离与观测值不符的解释 349

第九章 行星的旋进运动、演化及其卫星的生成与小行星起源 355

第一节 行星的旋进运动与演化 355

一、行星自、公转运动对行星演化的贡献 355

二、行星自、公转速度转移 357

第二节 行星演化的天文现象和模拟描述 360

一、行星演化之天文现象 361

二、行星演化之活化点和质变点 362

三、行星列的生序原理和模拟描述 365

第三节 行星演化的根据和条件 369

一、行星演化之根据 369

二、行星演化的外部条件 371

第四节 行星演化过程 374

一、活化区演化过程 374

二、物理区演化阶段 377

三、过渡区演化阶段 380

四、化学区演化阶段——壳行星阶段 382

五、对行星列两头小中间大的解释 384

第五节 卫星的起源 386

一、卫星的生成(起源) 386

二、卫星的运动和卫星到母星的距离——等速螺旋线定律 389

第六节 卫星的演化,小行星带和小行星的起源 393

一、卫星的演化和类型——裸卫星、壳卫星 394

二、小行星带的起源 395

三、小行星的演化 400

第十章 地球的天文演化 401

第一节 地球的原始物质组成 401

一、地球的氢化物组成 401

二、地球胚和地球的生成 404

三、地球入轨 406

第二节 地球的旋进运动 407

一、地球向太阳旋进的证据 407

二、地球轨道速度跃进 409

三、地球的螺旋(线)力场 412

第三节 地球在行星列中的演化 413

一、地球的裸行星演化阶段 414

二、地球在过渡带的演化 417

三、地球在壳行星阶段的演化 418

四、地球在行星列中演化过程小结 423

第四节 地球的地质演化 424

一、地球地质元年和起始位置 424

二、地球旋进到金星和水星位所需的时间 426

三、地、月岩壳厚度 429

第五节 地、月旋进(退)速率及其表面升温率 433

一、地、月的旋进(退)速率 434

二、地、月表层升温率 436

第十一章 太阳系的年龄、角动量分布和归宿 439

第一节 地球的地质年龄和地球的年龄 439

一、地质年龄 439

二、地球和月球的年龄 442

三、太阳系成员生序与年龄 446

第二节 小行星的年龄、彗星的年龄 450

一、小行星的年龄 450

二、彗星的年龄 452

第三节 太阳的年龄 453

一、太阳年龄的估算 453

二、太阳年龄与其成员生成时限 454

第四节 太阳系角动量分布 455

一、太阳系角动量组成 456

二、太阳系角动量分布辨析 458

第五节 角质积定理与太阳荷载 461

一、角质积定律 462

二、太阳角质积与太阳荷载 466

第六节 太阳系的归宿 468

一、彗星的归宿 469

二、行星、卫星和小行星的归宿 470

三、太阳的归宿 47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