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科技与网络实用全书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月湘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0968367
- 页数:600 页
第一编科学、技术基本概念与原理 3
第一章科学技术纵横谈 3
第一节科学和技术的基本概念 3
一、科学概论 3
目 录 3
二、技术论 5
三、科学和技术的相互关系 6
(一)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 6
(二)技术——科学生长的沃土 8
第二节科学与技术体系 11
一、科学体系的形成 11
二、技术体系的形成 14
(一)纵向的部门结构 16
三、现代科学技术的体系与结构 16
(二)横向的层次结构 17
(三)现代科学技术系统的总体结构 17
第三节当代自然科学的重大基本问题 18
一、物质构成之谜 19
二、宇宙的起源及演化 23
(一)历史的回顾 25
(二)现代宇宙学的诞生 26
(三)宇宙膨胀的发现 26
(四)宇宙的年龄 27
(五)轻元素的起源 27
(六)微波背景辐射 28
(七)宇宙的物理演化史 28
三、地球的起源、演化与地球大系统 29
(一)地球的起源与早期过程 30
(二)地球的演化 31
(三)地球大系统 33
四、生命与智力的起源和进化 35
(一)生命的本质 35
(二)生命的起源 40
(三)人类智力的起源与进化 41
五、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 43
第四节当今六大高新技术领域 44
一、新材料及其加工技术 44
(一)第二个石器时代——现代陶瓷 45
(二)电阻为零的超导材料 46
(四)胜过“天然”的人造纤维 47
(三)轻而坚的复合材料 47
(五)智能材料可能产生技术奇迹 48
二、现代制造及工程技术 49
三、电子和信息技术 50
(一)什么是数字化信息革命 50
(二)数字化信息革命是一场综合性高技术革命 51
四、现代生物技术——当代高技术的最前沿 54
五、现代交通运输及航天技术 55
(一)一喷而起的火箭 56
(二)太空穿梭的航天飞机 57
(三)满天星斗的人造卫星 57
六、能源和环境技术 59
第一节科学精神概述 63
一、科学是一种重要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 63
第二章科学精神 63
二、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精神的一致性 64
第二节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 66
一、科学的求实求真精神 66
(一)事实是科学的依据 66
(二)“眼见为实”与实践标准 68
(三)科学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69
(四)真理是不可穷尽的 71
(五)求实与求真的统一 72
二、开拓创新精神 74
(一)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 74
(二)敢于标新立异,又不盲目怀疑 75
(三)为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77
(一)竞争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 78
三、竞争与协作精神 78
(二)依靠集体的智慧攀登高峰 79
第三节规律意识与理性精神 81
一、从非理性社会到理性社会是人类文明史的伟大转折 81
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的诞生 82
三、从“君本位”到“人本位”——人类进入理性社会的标志 83
四、规律的重要特征:普遍性和本质性 84
五、关于文化的三个层次 85
六、在观念的转变上,要防止精神家园带来的误区 86
七、科学精神——科学家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88
第四节弘扬科学精神 90
一、反对迷信、反对伪科学 90
二、科学与迷信的根本对立 91
第一节科学方法概述 98
第三章科学方法 98
第二节观察和实验方法 102
一、观察方法及其类型和原则 103
二、实验的方法及其特点 110
第三节想象、直觉和灵感 118
一、想象——科学探索的先导 118
(一)想象方法的基本形式 120
(二)想象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25
二、直觉和灵感 128
(一)直觉、灵感的特征 129
(二)直觉、灵感的实质 132
(三)直觉、灵感方法的应用 136
第四节逻辑方法 137
(一)比较、分类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138
一、比较和分类 138
(二)应用比较——分类方法应遵循的原则 143
(三)比较——分类法综述 148
二、归纳法和演绎法 149
(一)归纳法 149
(二)演译法 158
(三)归纳和演译的辩证关系 162
三、分析法和综合法 168
(一)分析法 168
(二)综合法 177
(三)分析和综合的关系 185
第五节假说 189
(一)假说的来源 190
一、假说及其特征 190
(二)假说的不同类型 192
(三)假说的特征 193
二、假说的提出及其作用 195
(一)提出假说应遵守的原则 195
(二)形成假说的一些启发性原理 196
(三)假说的科学价值 198
(四)由科学假说到科学真理 201
第四章现代科学理论及方法 207
第一节系统论及方法 207
一、系统 208
二、系统论 210
(一)系统论的产生 210
(二)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211
三、系统方法 214
(一)系统方法的概念 214
(二)系统方法的原则 214
四、系统方法的应用举例 216
(一)系统方法在“大系统”科学中的应用 216
(二)系统分析和决策 217
五、系统工程 219
(一)什么是系统工程 219
(二)系统工程的基本原则 220
(三)系统工程的具体方法 221
第二节信息论及方法 223
一、信息 223
(一)信息的概念 223
(二)信息的特点 224
(三)信息的分类 225
二、信息论 226
(一)信息论的产生 226
(二)申农信息模型 226
(三)信息量和负熵 228
(四)信息的传输 229
三、信息方法 230
(一)何谓信息方法 230
(二)信息方法的特点 230
(三)信息方法的步骤 231
(四)信息方法的作用 232
四、信息论的应用 233
(一)信息论与分子生物学 233
(三)信息论在管理和决策的应用 234
(二)信息论与医学 234
五、从信息论到信息科学 235
(一)信息科学的基本内容 235
(二)信息科学的研究进展 236
第三节控制论及方法 238
一、控制 238
(一)控制的含义 238
(二)可能性空间与选择 239
(三)控制的方式 240
二、控制论 242
(一)控制论的基本原理 242
(二)控制系统与控制论系统 245
(二)功能模拟方法 246
三、控制论的基本方法 246
(一)控制论方法的基本特点 246
(三)黑箱方法 247
(四)反馈方法 249
四、控制论及其方法的应用 250
(一)工程控制论 250
(二)生物控制论 251
(三)社会经济控制论 253
(四)智能控制与人工智能 255
第四节突变理论及方法 256
一、突变与突变模型 256
二、突变理论的基本内容 257
(一)稳定机制 257
(三)势函数曲线 258
(二)动态图 258
(四)尖顶突变模型 259
三、突变理论的哲学及方法论意义 259
(一)突变理论圆满回答了渐变与突变问题 259
(二)突变理论考察了必须过正与不须过正问题 260
四、突变理论及方法的应用 260
(一)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260
(二)在社会领域内的运用 261
第五节耗散结构理论及方法 261
一、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 261
二、耗散结构 263
三、耗散结构的形成和形成条件 264
(二)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 265
(一)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 265
(三)系统内部必须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 266
(四)涨落导致有序 266
四、耗散结构理论及其意义 267
(一)耗散结构理论首先体现在对时间问题的探索上 267
(二)耗散结构理论讨论了结构有序和无序、平衡和不平衡、稳定和不稳定这几对矛盾相互转化的规律问题 268
(三)耗散结构理论还着重讨论了非平衡系统中简单和复杂、局部和整体的辩证关系 269
(四)耗散结构理论还着重讨论和非决定、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关系问题 270
五、耗散结构理论的作用 271
(一)在自然科学中的应用 271
(二)在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应用 271
第六节协同学及方法 274
一、协同学的形成 274
(一)序参量 275
二、协同学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275
(二)相变与协作现象 276
(三)对称性破缺 277
(四)涨落与驰豫参量 277
(五)绝热消去原理 278
(六)自组织与自组织机制 279
三、协同学的主要结论 281
(一)系统内部的随机涨落是推动系统进行转变的决定因素 281
(二)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与竞争决定着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 281
(三)自组织系统的进化由系统的序参量决定 282
四、协同学的哲学及方法论意义 282
(一)善于从矛盾的个性中把握共性 283
(二)协同学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研究方法 284
(一)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 285
五、协同学的应用 285
(二)协同学在社会领域的应用 287
第七节混沌学及方法 289
一、混沌学的产生 289
(一)彭加勒对混沌的早期探索 289
(二)混沌理论的形成 291
二、混沌学的基本内容 293
(一)动力学系统 293
(二)分叉 294
(三)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 294
(四)分形 296
(五)奇怪吸引子 296
(六)混沌的形成 298
(一)模型的建立 299
三、混沌学的研究方法 299
(二)理论描述 300
四、混沌学及方法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 302
(一)混沌与物理学 302
(二)混沌学与数学 304
(三)混沌学与生物学 304
(四)混沌学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305
第五章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307
第一节古代的科学技术 307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307
(一)以元气说为代表的自然学说 308
(二)以农、医、天、算为代表的实用科学 308
(三)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实用技术 309
(一)发达的自然哲学 311
二、古希腊的科学技术 311
(二)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 313
第二节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316
一、从哥白尼到开普勒的天文学革命 316
(一)哥白尼阐述日心说 316
(二)布鲁诺传播和发展日心说 317
(三)伽利略验证和维护日心说 317
(四)开普勒丰富和完善日心说 318
二、从伽利略到牛顿的力学革命 318
(一)伽利略为经典力学奠定基础 319
(二)开普勒等人为经典力学的建立铺平道路 320
(三)牛顿建立起经典力学大厦 321
(一)数学 322
三、近代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322
(二)天文学 326
(三)物理学 328
(四)化学 332
(五)生物学 335
(六)地质学 337
第三节近代技术革命 338
一、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 338
二、电气技术的发展 339
三、内燃机的出现 340
四、电信技术的兴起 341
第四节现代自然科学的成就 342
一、现代科学革命的先驱——物理学革命 342
(二)三大发现 343
(一)两朵“乌云” 343
(三)相对论的创立 345
(四)量子力学的建立 347
二、现代数学的新进展 350
三、现代物理学的新领域 352
(一)原子核物理学 352
(二)基本粒子物理学 353
(三)凝聚态物理学 355
四、现代化学的建立 355
五、现代生物学的兴起 357
六、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360
(一)天文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360
(二)现代天文学的重要分支 361
第五节现代技术革命的兴起 362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366
第一节20世纪科技发展趋势 366
一、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与急剧变革趋势 366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整体化趋势 367
三、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 369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的结合互动 370
第二节21世纪科技发展展望 371
一、科学技术发展和转化速度,将更为迅速,规模更为宏大 371
二、科学技术发展,不仅继续向微观深入,而且走向宏观系统,走向复杂和综合 371
三、科学技术发展更加社会化、国际化 372
四、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影响将空前广泛,愈加深刻 372
一、科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过程 375
第一节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375
第七章 自然科学与社会发展 375
第二编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概述 375
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376
三、社会对科学的作用和影响 378
第二节科学与经济 379
一、科学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过程 379
二、科学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 380
(一)科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380
(二)经济发展对科学的作用 381
第三节科学与哲学 382
一、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382
(一)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382
(二)科学与哲学的联系 383
二、科学推动哲学发展 384
三、哲学对科学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385
第四节科学与伦理 387
一、科学与伦理的关系 387
二、科学与伦理之间的矛盾 388
第五节科学与政治 389
一、科学与政治的区别和联系 389
二、科学对政治的影响 392
三、政治对科学的影响 393
第六节科学与教育 395
一、科学的教育功能 395
二、科学与教育的社会互动 396
第七节科学与宗教 398
一、科学与宗教的渊源 398
二、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 399
三、正当宗教和鼓吹封建迷信的邪教的区别 400
第八节科学与艺术 401
一、科学与艺术的渊源 401
二、科学和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402
三、科学对艺术的影响 403
四、艺术对科学的作用 404
第八章技术与社会发展 406
第一节技术革命对产业革命的影响 406
一、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涵义 406
二、历史上的三次技术革命 406
三、技术革命推动产业的发展 407
第二节技术与经济 408
一、技术与经济的关系 408
(一)技术对经济的正面作用 409
二、技术对经济的作用 409
(二)技术对经济的负面作用 410
第三节技术创新与技术发明、技术改造及经济增长 411
一、技术创新的涵义 411
二、技术创新的内容 412
三、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412
第四节技术与文化 414
一、技术与文化的关系 414
二、技术与文化的一体化 415
第五节技术与军事 418
一、技术与军事的关系 418
二、现代高技术对军事发展的作用 420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422
第六节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422
二、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423
第七节技术与伦理 424
一、技术与伦理的特性 424
二、生物医学技术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矛盾 425
(一)生殖技术与伦理 425
(二)性别鉴定、人工流产技术与伦理 425
(三)器官移植技术与伦理 426
(四)安乐死技术与伦理 427
(五)遗传工程技术与伦理 427
第八节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 428
一、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 428
(一)医疗技术的发展使人口增长的速度过快 428
(三)化工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污染 429
(二)煤炭、钢铁等工业技术的发展使能源资源出现危机 429
(四)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核战争的威胁 430
二、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 430
(一)技术悲观主义的基本观点 430
(二)技术乐观主义基本观点 431
(三)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在“克隆”和“电脑代替人脑”问题上的分歧 431
(四)对技术悲观主义和技术乐观主义观点和主张的评价 432
第九节企业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 433
一、企业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的涵义 433
二、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 433
三、促进企业技术开发要做的工作 435
第十节技术进步与市场机制、企业 437
一、市场机制与技术进步 437
二、企业与技术进步 438
第十一节技术开发与管理 440
一、技术开发与管理 440
二、技术开发与决策 441
三、技术开发与市场营销 442
四、技术开发的力量布局 443
第九章科学技术、人才与知识经济 444
第一节科学技术与人的现代化 444
一、科学技术推动教育现代化 445
(一)普及全民教育 445
(二)传递科学技术知识 446
(三)实现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 447
(四)为经济建设服务 447
二、科学技术推动思想意识现代化 448
(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48
(一)科学意识 449
(二)民主和法制意识 450
(三)自主意识 450
(四)人才和效率意识 451
(五)追求真、善、美统一的意识 452
(六)改革和开放意识 453
三、现代思维方式的内容及特征 454
(一)系统思维方式 454
(二)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455
(三)定性化与定量化的统一 456
(四)精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457
(五)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统一 458
(一)现代公民的素质 459
一、现代公民的科学素质 459
第二节科技人才与科学素质 459
(六)多向性思维 459
(二)现代公民的科学素质 460
二、科技人才的发现与培养 461
(一)什么是科技人才 461
(二)科技人才的作用 462
(三)科技人才的发现 462
(四)科技人才的选拔 464
(五)科技人才的培养 465
三、科技人才素质与企业技术创新 466
(一)企业技术创新对科技人才素质的要求 466
(二)我国科技人才的突出弱点及其成因 467
(三)提高科技人才综合素质的方法 468
(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 469
四、职工培训与企业管理 469
(一)知识管理的出现 469
第三节科学技术与知识经济 470
一、知识及其社会作用 470
(一)知识的内容 470
(二)知识的作用 471
二、知识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 472
(一)什么是知识经济 472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473
三、数字化信息革命对知识经济的作用 474
(一)什么是数字化信息革命 474
(二)数字化信息革命的技术 474
(二)知识管理是知识资本的核心 476
四、知识资本与知识管理 476
(一)什么是知识资本 476
五、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477
(一)什么是知识社会 477
(二)知识社会展望 477
第四节数字化革命与网络经济 479
一、网络经济的含义 479
二、网络经济的一些基本特征 481
(一)新的市场观念 481
(二)边际成本递减的法则 481
(三)服务的个性化 482
(四)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482
(五)知识经济与网络技术的结合 483
三、网络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483
(一)网络利益 484
(二)网络生存 485
(三)网络经济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486
第十章科技政策 487
第一节科技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 487
一、政策的针对性 487
二、政策的清晰性 488
三、政策的系统性 489
四、政策的时效性 490
五、政策的两重性 491
第二节科技政策制定的科学方法 492
一、历史的方法 494
二、比较的方法 494
(一)科研计划立项前的工作 496
第三节科技工作的全程管理体系 496
一、科研计划立项 496
(二)项目申报要点及程序 498
(三)项目评审程序 498
二、科研计划的实施与管理 499
(一)科研计划项目的合同管理 500
(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与国家科委项目的管理 500
三、科研计划项目的鉴定与验收 500
(一)检测鉴定 501
(二)验收鉴定 501
(三)专家评议 501
四、科研经费的管理 502
(一)技术开发项目的立项 503
五、科研项目的开发 503
(二)技术开发项目的实施 504
(三)技术开发项目的鉴定或验收 504
六、科技成果的管理 505
(一)科技成果管理的内容 505
(二)科技成果管理的范围 505
第四节我国的基本国策: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506
一、中国科教兴国战略 506
(一)世纪性的历史选择 506
(二)科教兴国战略要点 507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508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关系 510
第五节国内外的科技政策 510
(一)美国 511
一、世界一些国家的科学技术政策 511
(二)苏联和俄罗斯 513
(三)日本 515
二、中国科学技术政策 516
(一)政策反思 516
(二)论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政策 518
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立法与知识产权保护 522
第一节我国科技立法的历史与现状 522
一、从1949年到1976年的“两起两落” 522
二、从1977年到1984年的复兴酝酿 523
(一)关于科技成果奖励方面的有: 523
三、从1985年迄今的迅速发展 524
(三)关于科技人员管理方面的有: 524
(二)关于科技成果管理方面的有: 524
第二节国外科技立法概况 527
第三节科技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 529
附: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简介 530
一、商标法简介 531
(一)商标法的概念 531
(二)商标法的基本原则 531
(三)假冒商标罪的刑事责任 533
二、专利法简介 534
(一)专利及其特征 534
(二)专利制度与专利法的产生 535
三、著作权法简介 535
(二)著作权的产生 536
(一)著作权的概念 536
(三)著作权的性质与特点 537
(四)制定著作权法的目的 537
(五)著作权法与其它法律的关系 538
(六)著作权法的效力 539
第十二章我国科技事业蓝图 540
第一节我国科技工作的发展战略及部局 540
第二节我国科技工作的方针与计划 543
一、星火计划 544
二、863计划 545
三、火炬计划 548
(一)计划的性质与宗旨 548
(二)计划的主要目标(2000年) 549
(三)计划的主要内容 550
四、攀登计划 551
五、973计划 552
第三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553
第三编 现代科学技术分类概述 557
第十三章现代生物技术 557
第一节生物技术的概念及发展简史 557
一、生物技术的概念 557
二、生物技术发展简史 560
第二节现代生物技术的主要内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 561
一、基因工程 562
(一)关于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 562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技术 563
(三)基因工程的成就与研究展望 565
(一)细胞工程的发展简史 567
二、细胞工程 567
(二)细胞工程的主要技术领域 569
三、酶工程 570
(一)酶工程概述 570
(二)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 571
(三)酶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573
四、发酵工程 574
(一)发酵工程的概述 574
(二)发酵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 575
(三)发酵工程的展望及前景 576
第三节破译人类基因之谜:人类基因组计划 576
(一)“工程造血生长因子”的成功 579
(二)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的研究 579
一、现代生物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579
第四节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579
(三)无性繁殖(克隆)动物与转基因动物 580
(四)太空粮经作物育种结硕果 580
(五)抗虫转基因水稻构建成功 581
(六)“工程小麦” 581
(七)大豆分子育种有新突破 581
(八)我国螺旋藻生产居世界前列 582
(九)地学生物工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582
二、国际上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583
三、生物技术发展远景 584
第五节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及安全性问题 584
一、医疗人生 589
第六节生物技术产业化 589
二、农业 591
三、食品工业 591
(一)甜味剂 591
(二)饮料酒生产 592
(三)食用色素 592
(四)维生素或氨基酸添加剂 592
(五)单细胞蛋白 592
(六)味精 592
(七)一些特殊酸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 592
四、能源工业 592
(二)提高酒精发酵效率 593
(三)再生能源 593
(一)三次采油 593
(四)生物氢和生物燃料电池 594
第十四章现代医学与健康教育 595
第一节现代医学主体的知识结构 595
一、现代医学构成的改变及其根源 595
(一)现代医学构成的改变 595
(二)现代医学构成变化的根源 596
二、现代医学主体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597
(一)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597
(二)必备的医学专业知识——“生命科学”和“保健科学”系列知识 597
(三)具有“哲学和社会科学”系列知识 598
(四)具有“数学和技术科学”系列知识 598
三、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途径和方法 599
(一)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有利时机和条件系统学 599
(二)抓住在职期间的进修轮训机会重点学 599
(三)坚持平时个人自学 600
第二节高科技与医学的结合 601
一、基因工程放异彩 601
二、激光医学 602
三、医用高分子材料 603
四、更新换代的医用内窥镜 604
五、现代化的中药生产 604
(一)中药资源的开发 604
(二)中药材的贮养护 605
(三)中药的炮制 605
(四)中成药的生产 605
(五)中药的质量控制 606
(一)模型与模式 607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 607
第三节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607
(二)医学模型与医学模式 608
二、医学模式的产生 609
三、现代医学模式 610
第四节医学诊断新技术 613
一、新的化验方法与影像技术 613
(一)超声显示像诊断 614
(二)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仪 614
(三)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摄影仪 615
二、抗菌素与化学治疗 615
三、外科手术治疗上的发展 616
(一)国内的情况 617
一、医学生物技术 617
第五节医学生物技术与人工器官医学工程 617
四、原子能、激光、电脑对医学的贡献 617
(二)国外的情况 619
二、人工器官医学工程 620
(一)人工器官(Artificial Organs) 620
(二)心血管系统 621
(三)泌尿系统 622
(四)消化系统 623
(五)运动系统 624
第六节工程药物研制与生物制药产业 625
一、工程药物的发展现状 625
(一)国外生物工程药物高新技术发展现状 625
(二)国内现状 625
(三)对于国内研制生物工程药物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626
二、异军突起的生物制药产业 627
第七节健康教育与人群保健 630
一、健康教育的概念 630
二、健康教育学理论的建设问题 632
三、人群保健 633
(一)儿童保健 633
(二)青年人保健 634
(三)中老人保健 635
(四)老年人保健 635
第八节控制人口与计划生育 635
一、实行计划生育 636
二、我国现阶段人口政策 636
三、计划生育的行政管理体制 637
四、计划生育的宣传工作 637
(一)主要成绩: 638
五、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取得的成绩及意义 638
(二)意义 639
第十五章新材料技术 641
第一节材料的概念与分类 641
一、材料的概念及其发展 641
二、材料的分类 641
第二节高性能金属材料 642
一、铝及其合金 642
二、金属玻璃 643
三、有前途的金属——钛 644
四、记忆合金 644
五、最轻的金属——锂 645
一、多彩的陶瓷材料 647
第三节神奇的无机非金属材料 647
(一)敏感陶瓷 648
(二)不能摔破的陶瓷材料 648
二、光导纤维 649
三、能发电的玻璃 649
第四节优越的高分子材料 650
一、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及发展 650
二、通用高分子材料 651
(一)塑料 651
三、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发展 654
(一)离子交换树脂 654
(二)螯合树脂 654
(三)高分子分离膜 654
(七)吸水性高分子材料 655
(六)光电高分子材料 655
(五)光电导高分子材料 655
(四)医用高分子材料 655
四、有机高分子新材料 656
第五节取长补短的复合材料 657
一、金属基复合材料 657
二、碳纤维的内功 659
三、迅速繁衍的复合材料家族 660
第六节改变世界的信息材料 661
一、新型半导体 661
二、超晶体元件 662
三、光导纤维 663
四、聚合物光盘 664
(一)超导材料的发现与发展 665
一、超导材料 665
第七节层出不穷的新功能材料 665
(二)超导材料的优点 666
二、医用功能材料 667
三、环保材料应运而生 668
四、核能材料 669
五、“经济实惠”——光电转换材料 671
六、高密度电池 672
七、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672
第十六章能源技术 674
第一节能源概况与能源结构 674
一、能源的分类 674
二、能源利用与能量转换 677
(二)我国能源储量和分布 678
三、能源的含量与分布 678
(一)世界能源储量和分布 678
四、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679
五、能源的发展战略 680
第二节各具特色的新能源与能源新技术 681
一、核能技术 681
二、太阳能技术 682
三、地热能技术 683
四、风能技术 683
五、海洋能技术 684
(一)潮汐能利用技术 684
(二)波浪能利用技术 685
(三)温差能利用技术 685
(四)盐差发电技术 685
七、氢能——人类最终能源 686
(五)海流能的利用 686
六、生物质能技术 686
第三节合理利用能源 687
一、主要措施 688
(一)节约能源 688
(二)新能源和农村能源 688
(三)节约原材料 688
(四)资源的综合利用 688
二、余热利用新技术 689
三、洁净煤技术 690
第四节现代节能技术 691
一、节能——一个新行业 691
(一)联合循环发电 693
二、节能的新技术 693
(三)节能控制技术 694
(二)热电“联姻” 694
(四)热力交换技术 695
(五)储能新法 696
(六)陶瓷材料的贡献 697
(七)沸腾床燃烧 698
(八)远红外加热 698
第五节能源新技术发展展望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699
一、中国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699
二、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发展 701
三、能源新技术的发展前景 702
(一)建议合理的能源系统 702
(三)控制污染,保护环境 703
(二)节约能量,提高效率 703
第十七章自动化与先进制造技术 705
第一节自动化技术的概念及主要应用领域 705
一、自动化概念 705
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领域 705
第二节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709
一、工厂无人化 709
二、扩大集成范围的CALS 709
三、全局一盘棋的EI和VE 711
第三节现代制造业的技术基础与发展模式 713
一、柔性制造系统FMS 713
二、最先进的生产方式CIMS 714
二、CAD/CAM技术发展简史 717
第四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 717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制造(CAM)概述 717
三、CAD/CAM系统的组成及基本类型 719
(一)大型机CAD/CAM系统 720
(二)小型机CAS/CAM系统 720
(三)工作站组成的CAD/CAM系统 721
(四)PC微机组成的CAD/CAM系统 721
四、CAD技术 721
(一)二维机械工程图的设计 721
(二)曲面造型的数学方法 722
(三)实体造型 723
五、CAM技术 723
(一)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 723
(二)数控机床 725
(三)CAD/CAPP/CAM集成化 726
第五节机电一体化 727
一、机电一体化的涵义与重要性 727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类 728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机电产品的影响 731
四、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简介 732
第六节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 736
一、人工智能 736
(一)人工智能和知识工程 736
(二)探索人脑怎样工作的认知科学 737
(三)使机器成为专家的专家系统 738
(四)扫除人际交流障碍的机器翻译 739
二、人工智能的应用研究 739
(一)机器人的由来 740
三、智能机器人 740
(二)机器人的定义 741
(三)机器人技术的进程 742
(四)机器人技术展望 745
(五)机器人的分类 748
(六)智能机器人 751
第十八章农业科学技术 755
第一节农业的发展及农业科技的贡献 755
一、农业的概念 755
二、农业的发展 755
(一)传统农业的概况 756
(二)传统农业的发展 757
三、现代农业的特点 760
(一)持续农业的特点 761
(二)持续农业的目标 761
第二节持续农业与生态农业 761
一、持续农业 761
(三)中国持续农业如何发展 762
二、生态农业 763
第三节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764
一、设施农业 765
二、薄膜技术 766
三、微灌技术 767
四、海洋农业 768
第四节农业工程与农业机械化 770
一、农业工程 770
(一)历史的回顾 770
(二)时代的需要与发展 771
二、农业机械化 772
第五节未来农业的展望 776
一、适应农业 776
二、非耕地农业 777
三、环控农业 777
四、工厂化农业 777
第十九章交通运输和城市建设 779
第一节交通运输的演变 779
一、铁路运输 779
二、公路运输 780
三、水上运输 781
(一)海洋运输 781
(二)内河运输 782
四、航空运输 783
五、管道运输 784
第二节高速公路与现代汽车 785
一、现代高速公路 785
二、卫星定位系统与电子地图 786
三、公路收费自动化 787
四、现代汽车大家族 788
五、未来的智能安全车 789
(一)预防性安全措施 789
(二)避免事故的技术措施 790
(三)减少损害技术和避免冲撞后灾害扩大技术 790
第三节现代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790
二、交通指挥中心与交通诱导 791
一、立交桥与立体车库 791
三、未来智能交通 792
四、电动汽车与燃氢车 793
五、太阳能汽车 794
六、地铁与轻轨系统 795
七、噪声、废气的污染 797
第四节先进列车与高速铁路 798
一、铁路与客车列车 798
二、高速铁路 799
三、摆式列车 799
四、磁浮列车 800
五、铁路隧道 801
六、列车安全正点的保证 802
一、水上运输系统 803
第五节现代化的水路与海上航运和现代船舶 803
二、海上航运 804
三、现代船舶 807
(一)新型高速船舶的发展现状 807
四、我国船舶发展现状 809
第六节现代空中旅行工具与航空运输 809
一、最安全的旅行工具——飞机 809
二、直升机 811
三、飞行汽车 812
四、航空运输系统 813
(一)航线 813
(二)航空机队 813
第七节未来的运输工具 814
(六)空中交通管制 814
(四)机务维修 814
(五)航空港 814
(三)经营与管理 814
一、未来交通运输技术展望 815
二、未来的交通工具 816
(一)呼之欲出的智能汽车 816
(二)行星列车 817
(三)管道列车 817
(四)水下列车 818
(五)新东方快车 818
(六)未来的汽车 818
(一)宜人的人居物理环境 819
一、未来的居住区 819
第八节面向未来的新型建筑 819
(二)可防卫的交往空间 820
(三)面向老龄化的社区环境设计 821
(四)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设施 821
(五)全新的交通观念 821
(六)先进的物业管理系统 822
(七)智能化的居住生活环境 822
二、能源与建筑 823
(一)节能显著的自我保温楼 823
(二)仿白蚁塔的办公楼 823
(三)墙上发电厂 824
(一)抗震建筑 825
(二)超节能住宅 825
三、形形色色的各式建筑 825
(三)保温住宅 826
(四)可变式住宅 826
(五)智能化的住宅 826
第九节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827
一、城市化与城市建设 827
二、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 828
三、城市与交通问题 829
(一)道路容量不足 829
(二)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830
(三)交通管理的水平低下 830
(四)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 831
(三)通信 832
(四)居住条件 832
(一)结构 832
(二)交通 832
四、第三代城市建设 832
(五)用化学技术处理垃圾 833
(六)新型墙壁 833
五、迈向21世纪城市建设 833
第二十章激光技术与纳米技术 834
第一节激光与激光技术 834
一、激光的特点 834
(一)高亮度 834
(二)单色性好 834
(三)方向性强 834
(二)光的受激辐射 835
(一)光的自发辐射 835
(四)具有良好的相干性 835
二、激光的产生 835
(三)粒子数反转 836
(四)激光谐振腔 836
第二节形形色色的激光器 837
一、固体激光器 837
二、气体激光器 838
三、液体激光器 838
四、半导体激光器 839
五、化学激光器 839
第三节激光的应用及产业化 839
一、激光应用的分类 839
(三)对组织进行烧灼和止血 840
(四)对组织进行凝固和封闭 840
二、激光在第一类应 840
(二)对组织进行气化和融解 840
(一)对组织进行切割和分离 840
(五)对组织进行离焦照射 841
(六)对穴位进行照射 841
(七)肿瘤治疗 841
(八)耳鼻喉科治疗 841
(九)妇科治疗 841
三、激光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 842
四、激光在艺术上的应用 842
五、激光全息照相及其应用 843
(二)激光照排机 844
(一)激光打印机 844
六、激光打印机、激光照排机、激光教鞭、激光彩色复印机 844
(三)激光教鞭 845
(四)激光通信 845
(五)用激光来识别条型码 845
七、激光的第二类应用就是激光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 846
(一)X射线激光显微镜 846
(二)原子力激光显微镜 846
(三)激光探测海底石油 846
(四)激光绘海图 847
八、激光育种 847
九、用激光实现人工降雨 847
第四节遥测、遥控、遥感技术 848
一、概述“三遥”技术 848
十、激光雷达 848
二、“三遥”技术的发展趋向 850
(一)同计算机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850
(二)由分立走向组合 850
(三)信息传输通道的多路化 850
三、应用 851
(一)遥测技术的应用 851
(二)遥控技术的应用 852
四、遥感技术 853
(一)遥感的概念 853
(二)摇感技术的发展 853
(三)遥感的作用 854
(四)遥感的技术系统 855
(五)遥感的分类: 855
(七)遥感的应用 857
(六)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857
(八)遥感的物理基础 858
(九)遥感技术系统 862
(十)遥感图像的种类 864
第五节纳米技术的产生及研究范围 866
第六节纳米技术的应用 867
一、纳米材料的概念 867
二、纳米材料的发现 867
三、纳米材料制造方法 867
四、丰富多彩的纳米材料 868
(一)纳米仿生材料 868
(二)纳米陶瓷材料 868
(四)纳米电子材料 869
(三)纳米磁性材料 869
五、纳米武器 870
(一)纳米信息系统 870
(二)纳米攻击系统 871
(三)纳米武器的超常性能 871
第二十一章宇宙与天文学 873
第一节从太阳与恒星说起 873
一、太阳 873
(一)黑子 874
(二)耀斑 875
(三)日珥 875
(四)日冕 875
二、恒星 875
(一)引力收缩阶段 876
三、恒星的生命演变 876
(三)红巨星阶段 877
(四)白矮星和中子星阶段 877
(二)主序星阶段 877
(五)恒星的归宿 878
四、恒星的发光机制 878
五、恒星的年龄和寿命 879
六、恒星的“复活” 880
七、“黑洞” 881
第二节太阳系 883
一、太阳系的组成 883
三、行星的分类 885
四、类地行星 885
二、行星 885
五、类木行星 886
六、地月系 888
七、日食与月食 890
八、太阳系的运动 892
(一)行星的运动 892
(二)太阳的运动 892
(三)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运动 893
九、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893
第三节浩渺的银河系 895
一、星系 895
二、银河系概况 895
三、巨星和矮星 898
四、变星 899
五、双星和聚星 900
六、星团和星协 901
七、星云和星际物质 903
八、银河系的运动 905
九、河外星系 906
第四节宇宙的起源和宇宙学 908
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908
二、稳恒态宇宙学 909
三、宇宙等级模型 910
四、正、反物质宇宙模型 910
五、暴胀宇宙学 911
六、宇宙的无限性 911
二、太阳物理 913
一、概况 913
第五节天体物理学 913
三、行星物理 914
四、恒星物理和星际介质物理 915
五、星系物理 916
第六节空间天文学 917
一、概况 917
二、γ射线天文学 917
三、X射线天文学 918
四、紫外天文学 919
五、红外天文学 919
六、哈勃太空望远镜 920
二、射电天文学的重大发现 922
(一)类星射电源(类星体)的发现 922
第七节射电天文学 922
一、射电天文学的兴起 922
(二)分子谱线和星际脉泽的发现 923
(三)射电脉冲星的发现 923
(四)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 923
(五)双星系统中脉冲星的发现 923
三、射电天文新技术 923
(一)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 924
(二)大天线技术 924
(三)甚长基线干涉仪技术 924
(四)脉冲星测量技术 924
(五)分子谱线技术 924
(一)宇宙大尺度结构和星系形成 925
(二)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 925
四、射电天文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925
(三)星际分子云和恒星形成 926
(四)脉冲星和恒星晚期演化 926
(五)银河系大小和哈勃常数的测定 927
五、射电望远镜 927
第八节天外来客与地外生命探索 929
一、不明飞行物(UFO)探索 929
二、地外生命探索 935
第二十二章航天与空间资源开发 941
第一节空间:人类的第四环境 941
第二节航天技术与空间开发技术 942
一、航天技术的起源 942
二、现代航天技术 945
(一)航天的定义 945
(二)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意义 945
(三)如何登天 946
(四)火箭的发射 948
(五)中国火箭技术的发展 949
(六)航天器技术 951
(七)人造卫星技术 958
第三节探索并开发利用太空 969
一、探索月球 971
(一)月球的环境和特点 971
(二)登月计划 972
(三)“阿波罗”号飞船登上月球 972
二、探测火星 974
(一)红色的星球 974
(一)“麦哲伦”测绘金星 975
三、探索金星、水星 975
(二)火星生命之谜 975
(二)“水手”探查水星 976
四、探测类木行星 976
(一)探测木星 977
(二)造访土星 978
(三)探测天王星和海王星 978
五、探测小行星 981
六、航天技术的使用效应 982
第四节空间技术的发展趋势 983
一、天地往返系统方面将有重大的突破 984
二、人造卫星将得到更广泛应用和发展 984
(一)遥感卫星将进一步大显身手 984
三、应用卫星朝大小两个方向发展 985
(二)通信卫星将进一步推进全球通信新时代 985
四、大型空间站展翅遨翔肩重任 986
五、重返月球创业 986
第五节向无限的空间进军 989
第二十三章大气与气象科学 993
第一节大气与大气科学 993
一、大气科学的研究内容 993
二、大气科学的研究特点和学科分支 995
(一)研究特点 995
(二)学科分支 997
三、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战略 998
(一)发展趋势 998
(三)战略措施 999
(二)总体发展战略 999
四、研究大气科学的意义 1001
第二节天气与气候预测 1002
一、天气与天气系统 1002
二、天气预报 1003
三、气象综合探测 1004
四、数值天气预报 1005
五、气候预测 1006
(一)气候概念的发展 1006
(二)气候变化的原因 1007
(三)气候预测 1008
第三节形形色色的气象灾害 1010
一、气象灾害的基本特征 1010
二、我国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 1010
(一)干旱和雨涝 1010
(二)低温与霜冻 1012
(三)台风 1014
(四)冰雹 1016
三、气象减灾与可持续发展 1017
第四节气候资源 1018
一、气候资源的概念 1018
二、气候资源的主要特性 1019
(一)光、温、水的综合效应 1019
(二)时段的有限性和无限循环性 1019
(三)在时间上不仅有节律性的周期变化,而且还有异常性 1019
(四)空间分布上的区域差异性 1020
三、我国的太阳能资源 1020
(一)太阳辐射 1020
(二)光能资源的合理利用 1021
四、我国的热量资源 1022
五、我国的水资源 1023
六、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1024
(一)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 1025
(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防御灾害性天气的能力 1026
(三)人工调控和改善农田小气候。 1027
第五节全球性的气候异常 1027
一、气候变暖 1027
二、全球变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1028
三、厄尔尼诺与恩索 1029
四、危尔尼诺产生的理论 1031
(一)地热上升——“溢出”理论 1032
(二)热水堆积——海面倾斜理论 1032
(三)负反馈——瓦克环流理论 1032
(五)气旋活动假说 1033
(四)地球自转假说 1033
(六)内外因相结合理论 1034
五、恩索的影响 1035
(一)对气候的影响 1035
(二)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1036
第二十四章我们的地球 1038
第一节地球的形成与主要特征 1038
一、地球从星云中诞生 1038
(一)太阳星云的形成 1039
(二)太阳星云分化为原始太阳和星云盘 1039
(三)星云盘演化为行星系——地球的形成 1040
(一)地球的形状 1041
(二)地球的结构 1041
二、地球的主要特征 1041
(三)地球主要的物理性质 1043
三、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 1045
第二节科学认识地球 1046
一、古代人看地球 1046
二、近代人看地球和地球科学 1047
三、今天的地球科学 1048
第三节地球环境与生物资源 1050
一、地球环境 1050
(一)定义 1050
(二)地球环境的结构和物质组成 1050
(三)地球环境各部分的相互作用 1051
二、生物资源 1052
(二)生物资源的特性 1053
(一)生物资源的概念 1053
(三)生物资源的分类 1056
(四)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与发展 1057
第四节地球矿产资源 1061
一、矿产资源的概念 1061
二、矿产资源的特点 1061
(一)矿产资源主要是来自地壳的资源 1061
(二)矿产资源不可更新 1062
(三)矿产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1062
(四)矿产资源的共生或伴生性 1062
三、我国矿产资源的储量和地理分布 1063
(一)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 1063
(二)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 1064
(一)综合勘探、综合评价是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 1065
四、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1065
(二)加强矿石物质组分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是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环节 1066
(三)适应矿产资源规律的体制改革,是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保证 1066
(四)减少资源直接损失 1066
第五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066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 1066
二、土地资源的经济学意义 1067
(一)土地资源是人类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的重要环境条件 1067
(二)土地资源是人类获取主要生活资料和物质财富的源泉 1068
(三)土地资源是构成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客体 1068
三、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068
(一)土地资源类型复杂多样 1068
(二)土地资源丰富,但相对面积小 1069
(四)不同适宜性土地的地区分布不均匀 1070
(三)山地多,平地少,不宜农用的地多 1070
(五)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1071
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1071
第二十五章海洋开发技术 1074
第一节海洋资源 1074
一、海洋中的化学资源 1075
二、潮汐能和波浪能 1077
三、海底矿藏资源 1081
四、海洋油气资源 1084
五、海底邃道,海底电缆和光缆 1085
六、海洋倾废 1087
第二节现代海洋科学 1089
一、海洋科学 1089
二、现代物理海洋学 1091
三、现代生物海洋学 1093
四、现代化学海洋学 1095
第三节海洋开发的主要技术 1097
一、海洋环境探测技术 1097
二、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 1098
(一)海洋渔业养殖技术 1099
(二)海洋渔业增殖技术 1101
(三)海藻及其食物资源的开发技术 1102
(四)海洋农业牧化技术 1104
三、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技术 1104
(一)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技术 1105
(二)海洋石油、天然气钻井技术 1106
(三)海洋石油、天然气开采技术 1107
(四)海洋石油、天然气储运技术 1108
四、海洋工程技术 1109
第四节我国海洋开发的发展趋势 1109
一、我国海洋技术及其产业化概况 1109
(一)海洋环境观测服务 1110
(二)海洋生物技术及水产业 1111
(三)海洋石油业 1111
(四)海水资源利用 1111
(五)大洋矿产 1112
(六)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 1112
二、我国海洋高新技术和海洋产业发展的趋势 1112
一、环境的含义 1114
第一节环境 1114
第二十六章环境保护 1114
(一)宇宙环境(空间环境) 1115
(二)地理环境 1115
(三)地质环境 1115
二、环境的基本类型 1116
三、环境的基本特性 1117
(一)整体性与区域性 1117
(二)变动性和稳定性 1117
(三)资源性与价值性 1118
第二节环境科学与环境保护 1118
一、环境科学 1118
(一)环境科学的定义和内容 1118
(二)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1119
(三)环境科学分支 1120
二、环境保护 1122
(一)环境保护的目的、内容和任务 1122
(四)环境科学的地位与作用 1122
(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123
(三)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1124
第三节影响现代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 1124
第四节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1126
一、臭氧层变薄 1126
二、温室效应 1127
(一)地球变暖的原因 1127
(二)地球变暖的影响 1128
(一)全球性的酸雨问题 1129
(二)我国的酸雨问题及其对策 1129
三、酸雨 1129
四、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污染 1131
(一)警惕有毒化学品的污染 1131
(二)加强危险废物的管理 1132
五、水资源短缺 1132
第五节中国人口压力与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 1133
一、我国人口的特征 1134
(一)人口素质 1134
(二)农村劳动力剩余问题突出 1135
(三)区域人口发展的不平衡性 1135
二、我国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矛盾 1135
(一)人均资源少 1135
(二)经济发展的大国模式 1136
(三)经济发展水平低与高速发展的影响 1137
第六节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140
一、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1141
(一)森林资源贫乏 1141
(二)草地退化严重 1141
(三)耕地质量下降 1141
(四)荒漠化现象严重 1142
(五)生物物种减少 1142
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1143
第七节环保技术与环保产业 1144
一、环保技术 1144
(一)废水处理技术 1144
(二)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1147
(三)固体废物治理技术 1150
二、环保产业 1151
(一)生态农业技术 1151
(二)绿色食品技术 1153
(三)清洁生产技术 1155
第八节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1157
一、自然灾害的特点 1157
(一)区域性特点 1157
(二)群发性特点 1158
(三)周期性特点 1158
(四)社会性特点 1158
二、我国主要自然灾害概况 1158
(一)干旱灾害 1158
(三)冰雹灾害 1159
(二)暴雨和洪涝灾害 1159
(四)台风灾害 1160
(五)低温冷冻灾害 1160
(六)地震灾害 1160
(七)滑坡灾害 1161
(八)泥石流灾害 1161
(九)水土流失灾害 1161
(十)森林火灾 1162
(十一)沙漠化灾害 1162
(十二)中国的生物灾害 1162
三、自然灾害的防治 1162
(一)干旱的减灾对策 1162
(四)台风灾害的减灾对策 1163
(三)冰雹灾害的减灾对策 1163
(二)暴雨与洪涝的减灾对策 1163
(五)低温冻害的减灾对策 1164
(六)地震灾害的减灾对策 1164
(七)滑坡灾害的减灾对策 1164
(八)泥石流灾害的减灾对策 1165
(九)水土流失灾害的减灾对策 1165
(十)森林火灾防治对策 1165
(十一)沙漠化灾害的减灾对策 1166
第九节依靠科学技术减灾 1166
一、工程措施 1166
二、非工程措施 1168
第十节中国21世纪议程与全国生存环境建设规划 1169
一、《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1169
二、《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 1170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勘目标 1172
三、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172
(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布局 1173
第二十七章现代国防科技 1176
第一节现代国防科技的含义和研究内容 1176
一、现代国防科技的含义 1176
二、现代国防科技研究的内容 1177
(一)核武器 1177
(二)常规武器装备 1178
(三)军用卫星 1178
第二节国防科技的重要作用 1179
(一)在武器侦察和探测方面 1179
一、加速武器装备现代化 1179
三、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的特点 1179
(四)电子对抗技术 1179
(二)在武器运载和射程方面 1180
(三)在武器命中精度方面 1180
(四)在武器的威力方面 1180
(五)在武器的技术保障方面 1180
二、促进军队指挥自动化 1180
三、推动作战方式的变革 1181
四、促使后勤保障向技术密集型发展 1181
五、加快国防工程的构筑 1182
六、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 1182
第三节现代作战方式的革新 1183
一、非接触性作战 1183
(一)精确战 1185
二、非线式作战 1185
(二)点穴战 1186
(三)瞬时战 1187
(四)瘫痪战 1187
(五)电子战 1188
(六)全维战 1189
(七)特种战 1189
三、信息战 1190
(一)信息威慑 1191
(二)信息肢解 1191
(三)信息遮断 1191
一、现代侦察监视技术 1192
第四节世界军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1192
(五)信息封锁 1192
(四)信息渗透 1192
(一)空间侦察监视技术 1193
(二)空中侦察监视技术 1193
(三)地面侦察监视技术 1194
(四)水下侦察监视技术 1195
(五)现代侦察监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1196
二、隐身技术 1196
(一)隐身飞机 1196
(二)隐身导弹 1196<
- 《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教材 理论热点问题党员干部学习辅导》(中国)胡磊 2018
- 《自我保健按摩全书 彩图典藏版》张威编著 2018
- 《昆虫王国 写给孩子们的百科全书》贝贝狗童书馆 2018
- 《罪全书 3》蜘蛛著 2020
- 《领导力是怎样炼成的》伟宸编著 2019
-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内科学》(中国)刘德培 2019
- 《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 2018
- 《中国农药研究与应用全书 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欧晓明,司乃国,陈杰编 2019
- 《北大阅读课 领读者手册 一年级 上》(中国)石恢,曹文轩 2019
- 《招标采购实用法规全书》王军主编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