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病因探要
中医病因探要

中医病因探要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光霁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32361853
  • 页数:26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中医病因学说的历代沿革及其规律作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着重分析了中医病因谱在不同时代的演变情况及医家的相应对策;提出了针对现代由于社会环境、生活条件等改变和科学技术进步而出现众多新病因的理论与解决方法等。
上一篇:医院成本核算下一篇:病理学
《中医病因探要》目录

绪论 1

一、历代关于病因的认识 1

二、现代医学关于病因的认识 13

三、关于中医病因的分类 30

中医病因与非病因的相对性 46

一、六气与六淫 46

二、七情 47

三、劳逸 47

四、饮食 48

中医病因的“致病”与“治病” 50

一、饮食五味偏嗜 50

二、饮食寒热偏嗜 51

三、烟酒偏嗜 52

四、七情 54

五、蝎螫伤 56

六、毒蛇咬伤 57

《内经》的病因学地位 59

一、《内经》之六淫 59

二、《内经》之七情 69

《伤寒杂病论》的病因学研究 78

一、从传经理论看仲景病因说 78

二、《金匮要略》病因说的历史地位 84

《诸病源候论》病因说的历史地位 90

一、《诸病源候论》病因说的主要内容 90

二、对《内经》以后病因说的具体化 92

三、对后世病因说的启发 93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病因学成就 96

一、三因学说的主要内容 96

二、对前人病因说的继承和总结 98

三、三因学说的不足 101

《小儿药证直诀》之病因说 106

《素问玄机原病式》之病因说 111

一、认识全面,尤重火热 112

二、因有本兼,病有真假 114

《儒门事亲》病因学研究 118

一、《儒门事亲》病因说特色略论 118

二、《儒门事亲》论“三邪” 126

三、《儒门事亲》与“药邪” 130

《脾胃论》之病因说探要 138

一、重视内伤,不弃外感 138

二、饮食失节,脾胃乃伤 139

三、劳倦内伤,先脾后胃 141

四、七情如贼,易伤元气 141

一、痰的概念 143

《丹溪心法》痰致病论 143

二、痰病因的历史沿革 144

三、痰的形成机制 144

四、痰的致病特点及临床表现 145

《格致余论》饮食致病论 149

一、饮食致病的分类 149

二、老年人饮食致病 152

三、幼儿饮食致病 153

明清时期中医病因学透视 155

一、“循规”——审证求因 155

二、“越轨”——“本体论”及“实证”方法 156

三、“越轨”的历史必然性 158

四、冲击及“越轨”的“就范” 159

瘀血致病论 161

一、瘀血的形成 162

二、瘀血致病——瘀血是病因之一 164

三、瘀血病证的临床特点 167

温病病因学的形成与发展 169

一、春秋战国到唐代——萌芽阶段 169

二、宋元时期——成长阶段 171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 173

四、清代以后——完善阶段 175

传染性疾病病因论 177

一、中医病因说有关的认识 177

二、现代医学有关的认识 180

三、关于传染病 182

疠气学说论 185

一、古人对疠气的认识 185

二、疠气学说的形成 187

三、现代对疠气的认识 189

一、外伤中毒 191

中毒 191

二、内服中毒 194

三、吸入中毒 195

四、过敏中毒 196

房劳损伤 198

一、延年除病,贵在适度 198

二、当宣不宣,强禁则病 199

三、行而不纵,节欲护精 200

逸伤 204

外伤(一) 207

一、中暑 209

二、冻僵 210

三、高原病 211

四、淹溺 212

五、电击 213

六、晕动病 213

外伤(二) 215

一、物理性外伤 216

二、化学性外伤 219

三、生物性外伤 219

四、职业性外伤 220

五、其他外伤 221

烟酒 222

一、饮酒偏嗜 223

二、抽烟偏嗜 226

三、烟酒并嗜 229

中医学的环境卫生思想概述 230

一、人与环境关系的处置原则 230

二、大气污染 232

三、室内空气污染 232

四、水体污染 233

五、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234

六、环境物理因素 235

中医与职业医学病因学 237

一、化学因素 239

二、物理因素 240

三、生物因素 241

四、劳动损伤因素 241

伏邪学说述评 242

一、伏邪的基本涵义 242

二、历代医家关于伏邪的认识 243

三、伏邪的成因 246

四、伏邪的临床表现及邪伏部位 247

五、伏邪的治疗原则 249

六、伏邪学说的意义 249

主要参考文献 251

附:近三年中医病因研究综述 25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