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尊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云飞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010153889
- 页数:790 页
导言 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入场 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 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系统构成 14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整体特征 23
五、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方法和价值 27
第一章 坚持社会理论: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 35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思想来源 36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科学构想 36
(二)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实践的理论提升 4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科学建构 47
(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社会建设理论 47
(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建设理论 50
(三)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社会建设理论 53
(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建设理论 56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本质特征 60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60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3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66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最突出的理论品质 69
第二章 立足社会机体: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逻辑起点 73
一、社会有机体的系统构成 73
(一)社会有机体的发生前提 74
(二)社会有机体的复杂结构 76
(三)社会有机体的形态演化 79
(四)社会有机体的辩证特点 81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性 85
(一)资本主义有机社会的历史建构 85
(二)资本主义单面社会的总体危机 86
(三)社会主义全面社会的历史探索 89
(四)社会主义全面社会的中国探索 9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性 9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成 9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 98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原则 101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体方法 104
第三章 关注社会生活: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发生场域 109
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110
(一)市场经济的探索和建立 110
(二)市场经济的创新和成就 113
(三)市场经济的失灵和补救 116
二、政府职能的定位和转变 120
(一)政府职能的变迁和调整 120
(二)政府干预的领域和方式 123
(三)政府行为的失灵和补救 126
三、第三部门的兴起和发展 130
(一)第三部门的出现和现状 131
(二)第三部门的作用和成就 135
(三)第三部门的失灵和补救 139
四、社会建设的领域和问题 142
(一)社会生活的利益基础 143
(二)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 147
(三)社会生活的组织机制 150
第四章 化解社会矛盾: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现实指向 155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特征 156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构成 156
(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成因 158
(三)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 161
(四)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克服 164
二、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严峻挑战 167
(一)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表现 168
(二)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成因 171
(三)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特点 174
(四)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挑战 177
三、当代中国社会矛盾的科学化解 181
(一)坚持化解矛盾的科学理念 181
(二)强化化解矛盾的制度保障 184
(三)完善化解矛盾的工作机制 187
(四)提高化解矛盾的工作水平 191
第五章 落实社会战略: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行动方案 195
一、制定国家社会建设规划的战略意义 196
(一)制定社会建设规划的战略考量 196
(二)制定社会建设规划的战略坐标 197
(三)制定社会建设规划的战略原则 199
(四)制定社会建设规划的一般程序 203
(五)发挥社会建设规划的战略作用 206
二、积极完善社会建设规划的基本内容 209
(一)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战略依据 210
(二)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 213
(三)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战略重点 217
(四)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战略步骤 222
(五)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战略细化 226
三、大力推进社会建设规划的贯彻落实 227
(一)明确人民政府的社会建设责任 228
(二)建立衡量民生问题的指标体系 230
(三)建立稳定均衡的公共投入机制 234
(四)推行干部政绩考核的民生标准 236
(五)发挥社会政策的协调配套作用 239
第六章 实现社会富裕: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首要目标 243
一、实现社会富裕的战略意义 244
(一)实现社会富裕的全面要求 244
(二)实现社会富裕的政治意义 246
(三)实现社会富裕的社会意义 249
(四)实现社会富裕的历史过程 252
二、实现社会富裕的现实课题 255
(一)实现社会富裕的现实挑战 255
(二)制约社会富裕的历史障碍 258
(三)制约社会富裕的现实障碍 261
(四)实现社会富裕的基本经验 264
三、实现社会富裕的基本路径 267
(一)实现社会富裕的发展路径 267
(二)实现社会富裕的改革路径 270
(三)实现社会富裕的社会路径 273
(四)实现社会富裕的政府责任 276
第七章 协调社会利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 280
一、社会进步的利益基础和机制 281
(一)利益产生的条件及其主要类型 281
(二)利益分化的轨迹、基础和后果 284
(三)利益协调的主要方式及其选择 287
二、当代中国协调社会利益的新课题 290
(一)当代中国利益分化的复杂因素 290
(二)当代中国利益分化的表现形式 292
(三)当代中国利益分化的主要特点 295
三、当代中国协调社会利益的科学理念 298
(一)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的战略意义 298
(二)明确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基本内容 302
(三)发挥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导向作用 306
四、当代中国协调社会利益的工作机制 309
(一)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309
(二)建立和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312
(三)建立和完善利益保障机制 315
第八章 整合社会关系: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具体任务 318
一、整合社会关系的战略意义 319
(一)社会关系形成的客观基础 319
(二)社会关系系统的结构层次 321
(三)社会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 322
(四)社会关系整合的进步意义 324
二、当代中国整合社会关系的新课题 326
(一)我国社会关系变迁的历史 326
(二)我国社会关系分化的现实 327
(三)我国社会关系分化的影响 331
(四)我国社会关系整合的原则 333
三、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整合 335
(一)促进工农、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 335
(二)促进区域、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 338
(三)促进阶层、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 343
(四)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协调发展 347
四、当代中国社会关系的制度整合 350
(一)整合社会关系的经济选择 351
(二)整合社会关系的政治选择 355
(三)整合社会关系的文化选择 357
(四)整合社会关系的社会选择 360
第九章 健全社会保障: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柱 363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战略依据 364
(一)社会保障的历史进程 364
(二)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367
(三)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370
(四)社会保障的社会功能 373
二、当代中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新课题 376
(一)当代中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演进 376
(二)当代中国社会保障的改革转向 379
(三)当代中国社会保障的巨大成就 382
(四)当代中国社会保障的现实问题 386
三、当代中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具体选择 388
(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选择 389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指导方针 392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支持 395
(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政府责任 398
第十章 发展社会事业: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支撑手段 402
一、发展社会事业的进步意义 403
(一)社会事业的基本内涵 403
(二)社会事业的本质特征 406
(三)社会事业的战略地位 407
(四)社会事业的战略意义 410
二、发展社会事业的当代课题 413
(一)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成就 413
(二)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困境 416
(三)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障碍 419
(四)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经验 425
三、发展社会事业的对策选择 428
(一)发展社会事业的基本原则 429
(二)推动社会事业的创新发展 431
(三)推动社会事业的公平发展 436
(四)发展社会事业的政府责任 442
第十一章 调动社会力量: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整体合力 447
一、调动社会力量的战略意义 447
(一)调动社会力量的科学依据 448
(二)调动社会力量的基本要求 450
(三)调动社会力量的基本原则 453
二、调动社会力量的主要组织形式 456
(一)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456
(二)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461
(三)发挥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466
三、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形式 470
(一)社会运动和社会组织的重要性 471
(二)社会运动和社会组织的活动领域 475
(三)社会运动和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481
第十二章 开展社会工作: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活动载体 486
一、社会工作及其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487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和范围 487
(二)社会工作的目的和理念 490
(三)社会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493
二、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新课题 496
(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496
(二)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成就 498
(三)我国社会工作的现实难题 500
(四)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障碍 502
三、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创新发展 505
(一)我国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 505
(二)我国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 508
(三)我国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持 511
(四)我国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 514
四、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伦理诉求 517
(一)我国社会工作伦理的基础和经验 517
(二)我国社会工作伦理的要求和构成 520
(三)我国社会工作伦理的传播和弘扬 523
第十三章 维护社会稳定: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控制机制 527
一、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意义 528
(一)维护社会稳定的复杂内涵 528
(二)维护社会稳定的系统要求 531
(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大价值 534
二、当代中国维护社会稳定的新课题 537
(一)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历史经验 537
(二)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难题 540
(三)我国维护社会稳定的体制障碍 543
三、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 546
(一)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原则 546
(二)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要求 550
(三)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机制 554
四、建构全方位的国家安全体系 557
(一)建构全方位国家安全体系的任务 557
(二)建构全方位国家安全体系的原则 560
(三)建构全方位国家安全体系的对策 563
第十四章 加强社会管理: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体制选择 567
一、加强社会管理的战略意义 568
(一)社会管理的含义和定位 568
(二)社会管理的要素和模式 571
(三)社会管理的价值和作用 574
二、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新课题 577
(一)我国社会管理的历程和经验 577
(二)我国社会管理的挑战和问题 581
(三)我国社会管理的障碍和克服 583
三、构建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的具体选择 586
(一)推动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 586
(二)推动社会管理格局的创新 589
(三)推动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 592
(四)推动社会管理制度的创新 595
四、大力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598
(一)明确政府改革的社会方向 598
(二)强化社会政策的引导作用 603
(三)强化社会控制的规范作用 606
第十五章 依赖社会系统: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基本路径 611
一、夯实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 612
(一)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612
(二)推进社会主义改革 616
二、加强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 620
(一)实现社会生活的民主化 620
(二)实现社会生活的法制化 624
三、筑牢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628
(一)发展民生文化 628
(二)培育公共精神 633
四、优化社会建设的生态条件 637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638
(二)加强政府可持续管理 642
五、强化社会建设的领导力量 646
(一)提高党的社会建设的能力 646
(二)加强社会领域的党建工作 651
第十六章 建设和谐社会: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制度保证 656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构想 657
(一)超越资本主义福利制度的革命选择 657
(二)社会主义和谐发展规律的科学实践 660
(三)中国社会主义和谐属性的制度确认 662
(四)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水平的社会拓展 665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规定 667
(一)和谐社会的社会条件 667
(二)和谐社会的经济规定 670
(三)和谐社会的系统构成 672
(四)和谐社会的辩证本性 674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要求 677
(一)和谐社会的民主法治要求 677
(二)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求 678
(三)和谐社会的诚信友爱要求 680
(四)和谐社会的充满活力要求 682
(五)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要求 683
(六)和谐社会的生态和谐要求 685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课题 687
(一)坚持资本批判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687
(二)坚持革命主题和建设主题的统一 689
(三)坚持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统一 692
(四)坚持阶段任务和总体目标的统一 695
第十七章 推动社会文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积极成果 698
一、社会文明的实践基础 698
(一)作为人类实践形式的社会建设的议题 699
(二)一般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 701
(三)世界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历程和经验 704
(四)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历程和经验 708
二、社会文明的理论定位 711
(一)社会文明的发生领域 712
(二)社会文明的结构定位 714
(三)社会文明的历史定位 718
(四)社会文明的判定标准 721
三、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 725
(一)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内容构成 725
(二)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根本要求 729
(三)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途径 731
(四)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未来走向 735
第十八章 追求社会理想: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 738
一、社会建设最终理想的科学设定 739
(一)社会形态演进的人的维度 739
(二)共产主义未来的科学预测 741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744
二、实现社会建设理想的主体条件 747
(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747
(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要求 751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754
三、实现社会建设理想的社会条件 759
(一)消灭“三大差别”的历史要求 759
(二)消灭“三大差别”的现实选择 762
(三)消灭“三大差别”的未来图景 767
四、实现社会建设理想的历史进程 770
(一)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771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建设原则 774
(三)做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者和实践者 777
参考文献 781
后记 789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理实一体化教程 下》王秀军,徐永红主编;刘波,刘克生副主编 2017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社会资本与村庄治理转型的社区机制》张国芳等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先进激光加工技能实训》肖海兵主编 2019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姜秋霞,杨正军 2019
- 《社会工作专业英语》俞炎燊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