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理论与实践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理论与实践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运敏著
  • 出 版 社: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02470135
  • 页数:30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根据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地介绍了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理论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内容包括露天转地下开采合理时机,露天转地下开采隔离层地质力学采矿特征和开采工艺以及覆盖层控制参数,露天转入地下开采过渡阶段采场稳定性安全评价,矿山防灾变微震监测与预报技术,露天转地下开采适用条件和技术经济指标等理论和工程实践应用技术。
《金属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理论与实践》目录

1 露天开采概要 1

1.1 露天开采境界与优化 1

1.1.1 露天开采境界圈定 1

1.1.2 剥采比的计算方法 3

1.1.3 露天境界优化 8

1.2 开采步骤与采区划分 14

1.3 分期开采 15

1.3.1 应注意的问题 16

1.3.2 统一规划并分期实施 16

1.3.3 境界圈定和开拓运输系统 17

1.3.4 安全生产 17

1.3.5 技术实例 17

1.4 陡帮开采 34

1.4.1 工艺原理 34

1.4.2 陡工作帮的形成 34

1.4.3 陡工作帮的作业方式 35

1.4.4 应用陡帮开采的有关问题 40

2 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衔接 42

2.1 露天转地下开采分界线 42

2.1.1 露天转地下开采分界线确定方法 42

2.1.2 露天转地下开采分界线三维可视化确定 58

2.2 露天转地下开采地下矿建设时间 61

2.2.1 基建准备时间 62

2.2.2 基建时间 62

2.2.3 投产至达产时间 63

2.3 露天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的时机 64

2.3.1 确定原则 64

2.3.2 时空网络图确定方法 64

2.4 露天转地下开采开拓系统 66

2.4.1 开拓系统选择 66

2.4.2 开拓系统衔接 72

2.5 露天转地下开采生产能力衔接 75

3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期采矿方法 79

3.1 空场采矿法过渡工艺 79

3.1.1 阶段矿房采矿法 79

3.1.2 预留境界顶柱分段空场阶段出矿法 80

3.1.3 不留境界顶柱分段空场阶段出矿法 82

3.1.4 浅孔留矿采矿法 82

3.1.5 空场采矿法底部结构优化 83

3.1.6 空场采矿法矿柱的回采及空区的处理 85

3.1.7 空场法过渡期应用评价 87

3.2 崩落采矿法过渡工艺 87

3.2.1 覆盖层合理厚度 87

3.2.2 覆盖层形成途径及方法 92

3.2.3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 94

3.2.4 有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 95

3.2.5 阶段崩落采矿法 96

3.3 充填采矿法过渡工艺 97

3.4 露天矿残留矿柱(体)的回采 99

3.4.1 露天边帮残留矿体的回采 99

3.4.2 露天底残留矿柱的回采 101

3.4.3 露天残留三角矿柱的回采 103

4 露天转地下开采应力场分布及边坡沉陷机理 104

4.1 露天转地下开采沉陷类型及机理 104

4.1.1 露天转地下开采地表沉陷的类型 104

4.1.2 崩落法放矿沉陷机理 104

4.1.3 空场法沉陷机理 104

4.1.4 地表移动带、陷落带的确定 105

4.2 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破坏类型和极限平衡计算模型 106

4.2.1 露天转地下开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106

4.2.2 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破坏模式 106

4.2.3 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破坏主要极限平衡计算模型 106

4.3 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岩体的强度准则 115

4.4 空场法矿柱因应力集中造成的抗剪能力衰减规律 118

4.5 露天转地下开采应力场 119

4.5.1 应力场变化规律 119

4.5.2 应力场演化FLAC3D计算理论及方法 119

5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的微震监测 123

5.1 露天转地下开采诱发的微震活动 123

5.2 微震监测技术原理 126

5.2.1 监测系统简介 126

5.2.2 监测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127

5.3 监测系统操作方法 129

5.3.1 模型导入 129

5.3.2 事件时间范围查看 130

5.3.3 事件处理 131

5.3.4 信号实时采集与记录 132

5.3.5 HNAS中连续数据的人工处理 133

5.3.6 数据过滤及报告生成 134

5.3.7 远程网络传输及MMS-View的使用 134

5.3.8 监测系统常见操作问题 140

5.4 石人沟铁矿微震监测实例 141

5.4.1 采场稳定性分区 142

5.4.2 监测系统方案 150

5.4.3 监测信号抗干扰 158

5.4.4 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 160

5.4.5 监测数据预处理 165

5.4.6 微震监测结果解析 171

6 露天转地下开采风险控制安全技术 193

6.1 露天转地下开采重大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93

6.1.1 露天边坡极限破坏 193

6.1.2 地下巷道与采场失稳 194

6.1.3 爆破震动致灾 195

6.1.4 地下突水与泥石流 195

6.1.5 覆盖层和境界顶柱安全结构弱化 196

6.1.6 其他危险、有害因素 198

6.2 露天转地下开采安全评价 198

6.2.1 露天边坡防护安全评价方法 198

6.2.2 覆盖层和境界顶柱安全评价 211

6.2.3 地下采场稳定性评价 218

6.3 矿山岩体动力灾害预测预警 219

6.3.1 岩体安全程度评价和预测 219

6.3.2 矿山动力灾害预测预警 221

6.4 基于微震监测系统的人员搜救和应急救援 227

7 露天转地下开采防排水 230

7.1 露天矿防排水 230

7.1.1 露天矿防水 230

7.1.2 露天矿排水 232

7.2 地下矿防排水 234

7.2.1 矿坑涌水量 234

7.2.2 附加涌水量 235

7.3 地面与井下的综合防护措施 238

7.3.1 地面防护措施 239

7.3.2 井下防护措施 239

7.4 露天转地下开采应急水仓 240

7.4.1 应急水仓的概念 240

7.4.2 应急水仓应达到的效果 240

7.4.3 应急水仓基本原理及实施方案 241

7.4.4 应急水仓形式与建设投入 243

8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与生态恢复 245

8.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248

8.1.1 露天转地下开采地质灾害种类 248

8.1.2 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51

8.2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技术 252

8.2.1 露天采场边坡治理 252

8.2.2 地面塌陷区的治理 257

8.3 生态环境恢复策略研究 258

8.3.1 基本原则——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258

8.3.2 技术保证——多专业技术的支撑 260

8.3.3 运行保障——管理与维护机制的构建 266

9 国内外露天转地下开采实例 268

9.1 国外露天转地下开采实例 268

9.1.1 瑞典Kiruna铁矿 268

9.1.2 俄罗斯盖斯克铜矿 272

9.1.3 加拿大Kidd Creek矿 273

9.1.4 俄罗斯克里沃罗格矿区 275

9.2 国内露天转地下开采实例 276

9.2.1 海南联合矿业北一采区 277

9.2.2 河北钢铁集团石人沟铁矿 280

9.2.3 太钢集团峨口铁矿 284

9.2.4 首钢矿业杏山铁矿 292

9.2.5 鞍钢眼前山铁矿 296

参考文献 3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