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樵登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3038·教249
  • 页数:397 页
图书介绍:
《地震勘探原理和方法》目录

目 录 1

绪论 1

§1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1

§2地震勘探的发展概况 2

第一章地震波的基本理论 5

§1理想弹性介质中的波 5

一、从地质模型到理想的弹性介质模型 5

二、三维波动方程、叠加原理和初始条件 7

§2地震波在无限理想弹性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10

一、纵波、横波的形成及其特点 10

Ⅰ、胀缩震源时纵波的特点 10

Ⅱ、旋转震源时横波的特点 15

Ⅲ、点震源作用下的纵波和横波 16

Ⅳ、任意震源时弹性波的传播 17

Ⅰ、球面纵波传播特点、波前和波尾 18

二、地震波动力学特点的基本概念 18

Ⅱ、波剖面和振动图 20

Ⅲ、能量密度和球面扩散 22

Ⅳ、平面纵波 23

Ⅴ、波场的频谱分析 24

Ⅵ、地震波的极化 25

三、地震波运动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6

Ⅰ、惠更斯-夫列涅尔原理 26

Ⅱ、绕射积分理论-克希霍夫公式 26

Ⅲ、泊松公式 27

Ⅳ、费马原理和射线概念 28

Ⅴ、时间场和视速度定理 29

§3地震波在两种不同均匀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 31

一、平面波的反射和透射 32

二、弹性分界面上波的转换和能量分配,法线入射和倾斜入射 33

三、球面波的反射和透射以及首波的形成 41

四、瑞雷面波的形成及其特点 43

§4地震波在多层岩层中的传播 47

一、非完全弹性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和大地的滤波作用 47

二、多层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 50

三、一个反射波记录道形成的物理机制 55

四、绕射 58

五、地震波导效应 61

六、弹性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62

七、地震地质条件 66

附录Ⅰ.A克希霍夫绕射积分公式及其推导 68

附录Ⅰ.B瑞雷面波存在条件的证明 73

附录Ⅰ.C关于反射系数的讨论 74

第二章地震波的运动学 77

§1反射地震波的运动学 77

一、反射波时距曲面方程的建立 77

二、一个水平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 79

三、一个倾斜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倾角时差 81

四、非纵测线和弯曲测线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83

五、界面曲率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影响 84

六、多层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85

七、连续介质中波的时间场和反射波时距曲线 91

§2折射波的时间场和时距曲线 97

一、一个水平层时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97

二、多个水平层时折射波的时距曲线 99

三、倾斜界面和弯曲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101

四、折射波的时距曲面 104

§3绕射波及垂直断层上各种波的时距曲线 105

一、绕射波的时距曲线 105

二、垂直断层附近各种波的时距曲线 106

§4多次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107

§5转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110

§6透过波时距曲线,各种波的垂直时距曲线 111

一、透过波时距曲线 111

二、各种波的垂直时距曲线 112

§7 τ-P域内各种波的运动学特点 115

第三章地震勘探的野外工作方法 117

§1有效波和干扰 117

一、规则干扰波 117

二、试验工作的内容 122

二、不规则干扰波 122

§2数据采集系统简介 123

§3观测系统 126

一、接收点间距的选择 126

二、观测地段的选择 127

三、观测系统的图示 128

四、反射波法的观测系统 130

五、折射波法的观测系统 135

六、综合观测系统 137

七、透射波法的观测系统 138

§4地震勘探的不同阶段和测线的布置 138

一、选择测网的根据 138

二、区域地震勘探工作 139

三、普查地震勘探工作 140

四、详查地震勘探工作 140

§5地震波的激发 142

一、炸药震源激发的地震波 142

二、爆炸能量与岩石的耦合关系及安置条件 143

三、水中激发时气泡效应的问题 145

四、非炸药震源 145

五、横波的激发 151

§6.地震波的接收 152

一、频率滤波 152

二、利用振动方向的方法 152

三、组合法 155

四、检波器的安置条件 163

§7.共深度点勘探(多次覆盖) 163

一、共深度点叠加原理 164

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设计和施工特点 170

三、列线图和波列图 172

四、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 173

第四章地震勘探的工作技术 176

§1地震波速度的测定 176

一、地震测井(积分测井或声测井) 176

二、微分地震测井(连续速度测井或声测井) 177

三、垂直地震剖面 179

四、在露头或标本上测定地震波速度 179

§2低速带测定 180

§3试验工作 182

一、试验工作的基本原则 182

§4 陆地地震勘探的测地、钻井和爆炸工作 183

§5海上勘探时的工作方法和设备 185

§6折射波法的工作特点和技术 188

一、解反演问题的可能性 190

§1地震勘探理论反演问题与它的求解 190

第五章地震勘探数据的数字处理概述及数字滤波 190

二、反演问题的适定性及有效地震地质模型 191

三、解反演问题过程的框图 192

§2处理流程 193

一、预处理 193

二、处理分析 196

三、处理 196

§3关于滤波器的基本概念 197

一、线性系统的概念 198

二、滤波器的响应特性和滤波机理 198

三、数字滤波 199

四、子波的概念 200

五、滤波器的稳定性 202

§4一维滤波 202

一、滤波器的类型 202

二、数字滤波的特殊性 205

三、滤波器的选择与最佳滤波 208

§5二维滤波 211

一、地震波二维滤波的原理 211

二、扇形滤波 213

§6反滤波(反褶积) 215

一、基本概念 215

二、反褶积算子的计算 216

三、反褶积的应用 219

四、其它类型的反褶积 221

第六章速度分析 225

§1速度分析的判别准则 225

一、多道信号的最佳估计 225

二、速度分析的判别准则 226

§2速度谱 227

一、速度谱的原理 228

二、叠加速度谱 229

三、用其它方法计算速度谱 232

四、速度谱的应用 233

§3速度扫描 234

§4适用于倾斜界面的连续速度分析 236

§5三维速度分析 238

第七章反射时间的校正 242

§1动校正 242

一、动校正量的计算方法 243

二、动校正的实现 245

三、动校正中的波形畸变及其处理 246

§2静校正处理 249

一、野外静校正 249

二、剩余静校正 251

一、高精度校正方法的提出 262

二、高精度动静校正的实现 262

§3高精度动静校正(高保真校正) 262

附录ⅦA倾角扫描方法 263

第八章水平叠加和偏移处理 265

§1水平叠加 265

一、实现水平叠加时数据排列的两种形式 265

二、自适应加权水平叠加 266

三、修饰性处理及剖面显示 268

一、共反射面元的概念及其条件 274

§2弯曲测线水平叠加 274

二、弯线水平叠加的影响因素分析 275

三、弯线资料处理 279

四、对野外工作的要求 281

五、应用实例 282

§3偏移处理 283

一、绕射双曲线法(绕射扫描) 285

二、偏移参数 286

一、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 287

§4波动方程偏移 287

二、频率波数域波动方程偏移 293

三、克希霍夫积分偏移 295

四、不同偏移方法的优缺点 297

§5三维叠加和偏移 298

附录Ⅷ.A关于uTT可忽略的证明 300

Ⅷ.B关于用差分方程近似微分方程 300

第九章反射波法资料的构造地质解释 304

§1引言 304

一、地震勘探的分辨率 304

二、各种速度的概念和用途 305

三、解释的步骤 311

§2时间剖面的对比 311

一、地震波同相轴的特征 311

二、时间剖面对比的实际方法 313

§3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 316

一、地震剖面地质解释的任务和基础工作 316

三、三分量地震观测时波的对比 316

二、地震剖面上断层的解释 319

三、不整合面的解释 322

§4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假象 323

一、与速度有关的假象 325

二、几何因素造成的假象 326

三、处理引起的假象 328

四、表层变化引起的假象 328

§5时间剖面的偏移校正 329

一、均匀介质情况下的偏移校正 329

二、连续介质情况下的偏移校正 330

§6 构造图的绘制 330

一、法线深度、视深度、真深度的相互关系 331

二、构造图层位和比例尺的选择 331

三、构造图的绘制 332

四、空间校正及真深度构造图的制作 333

五、对构造图的分析 335

六、地震作图精度的估计 337

§7三维显示及其解释 338

一、切片显示 338

二、立体显示 340

第十章地层岩性与烃类分析 341

§1反演方法 342

一、波阻抗分析 342

二、瞬时速度分析 345

§2复数道分析 348

一、复数道分析的基本概念 348

二、希尔伯特(Hilbert)变换 350

三、瞬时参数的求取 352

四、参数图示 354

五、地震瞬时参数在解释中的应用 355

一、计算机模拟 356

§3地震模拟技术 356

二、物理模拟 359

一、地震层序分析 360

二、地震相分析 360

三、海平面相对变化的分析 362

§5地层圈闭的解释 363

一、礁块 363

二、尖灭与其它削蚀 364

三、砂岩透镜体及河床砂岩 365

四、岩相变化的发现 368

§6垂直地震剖面的数据处理和应用 371

一、下行波场 371

二、处理 373

三、应用于地层岩性勘探的可能性 375

§7地震烃类指示分析 376

一、亮点、暗点、平点 376

二、地层参数研究 378

三、合成记录分析 380

四、碳氢检测显示技术(油气信息预测) 381

§8人机联作解释 381

第十一章折射波法的资料解释及地震勘探的其它应用 385

§1折射波法波形图的解释 385

一、位置对比 386

二、波的识别 386

§2折射界面的构制方法 388

一、应用延迟时间概念的方法 388

二、t0法和差数时距曲线 390

§4地震地层学的解释方法 390

三、时间场法(波前法) 392

四、浅层折射的解释 393

五、根据非纵时距曲线绘折射界面 393

§3折射资料的数据处理 394

§4工程地震勘探 395

§5深部地震测深 39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