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文地球
钻井地球物理勘探
钻井地球物理勘探

钻井地球物理勘探PDF电子书下载

天文地球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长春地质学院石油测井教研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9
  • ISBN:15038·教55
  • 页数:257 页
图书介绍:
《钻井地球物理勘探》目录

绪言 3

第一部分钻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原理 3

第一章普通电阻率法测井 3

§1.1电场与介质电阻率的基本关系式 3

1.1.1电阻率法测井的基本概念 3

1.3.1一个水平界面 1 3

目 录 3

1.1.2描写电场分布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 4

1.1.3均匀无限各向同性介质中电场的分布 6

1.1.4视电阻率 8

1.2.2梯度电极系 10

1.2.1电位电极系 10

§1.2电极系 10

1.2.3电极系的探测深度 11

§1.3视电阻率理论曲线的形状 11

1.3.2一个水平层 16

1.3.3倾斜地层与非理想电极系 17

1.3.4高阻邻层的屏蔽影响 18

§1.4视电阻率测井曲线的应用 19

1.4.1标准测井 19

§1.5微电极系电阻率法测井 23

1.5.1微电极系测井的基本概念 23

1.4.2根据视电阻率曲线确定岩层真电阻率 23

1.5.2微电极系测井曲线的应用 24

第二章聚流电极系电阻率法测井 30

§2.1三电极侧向测井 30

2.1.1基本原理 30

2.1.2三侧向测井仪工作原理 32

2.1.3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 33

2.1.4三侧向测井曲线的解释 38

§2.2七电极侧向测井 40

2.2.1基本原理 40

2.2.2影响七侧向视电阻率的因素 41

2.2.3七侧向测井曲线及其应用 42

§2.3微侧向测井和邻近侧向测井 44

2.3.1基本原理 44

2.3.2曲线解释 47

第三章感应测井 49

§3.1感应测井的基本理论 49

§3.2感应测井线圈系特性 52

3.2.1双线圈系的纵向探测特性 53

3.2.2双线圈系的径向探测特性 54

3.2.3双线圈系存在的问题 54

3.2.4多线圈系的特性 55

§3.3感应测井曲线的形状 58

3.4.3围岩校正 60

3.4.2均匀介质传播效应校正 60

3.4.1井眼校正 60

§3.4确定岩层电阻率 60

3.4.4侵入带校正 63

§3.5感应测井仪的工作原理 64

第四章 自然电位测井 66

§4.1石油钻井中自然电场产生的原因 66

§4.2影响自然电位曲线幅度和形状的因素 70

4.2.1影响自然电动势的因素 70

4.2.2影响自然电流分布的因素 71

4.3.2确定地层水电阻率 75

4.3.1划分渗透性岩层 75

§4.3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 75

4.3.3估计泥质含量 77

第五章声波测井 79

§5.1声波物理性质概述 79

5.1.1岩石的弹性 79

5.1.2声波在岩石中的传播特性 81

5.1.3声波在介质界面上的传播特性 82

§5.2声波速度测井 83

5.2.1单发射双接收声波速度测井原理 84

5.2.2井眼补偿式声波速度测井原理 85

5.2.3声波速度测井仪测量原理 88

5.3.1影响声波速度测井曲线的因素 90

§5.3声波速度测井解释与应用 90

5.3.2声波速度测井应用 91

§5.4声波水泥胶结测井 95

5.4.1固井声波幅度测井 95

5.4.2声波全波测井 96

§5.5其它声波测井方法 101

5.5.1声波电视测井 101

5.5.2确定地层强度参数的测井方法 103

第六章自然伽玛测井 106

§6.1原子核的基本知识及天然放射性 106

§6.2自然伽玛测井原理 108

6.2.1沉积岩的放射性 109

6.2.2自然伽玛测井仪工作原理 110

6.2.3自然伽玛测井仪的刻度 111

§6.3自然伽玛测井曲线特征 112

6.3.1“统计涨落”的影响 113

6.3.2计数率线路的影响 114

§6.4井的条件对自然伽傌测井曲线的影响 114

§6.5自然伽玛测井曲线的应用 116

6.5.1判断岩性、划分渗透性岩层 117

6.5.2确定贮集层的泥质含量 117

6.5.3地层对比 118

第七章密度测井 119

§7.1密度测井原理 119

7.1.1伽玛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119

7.1.2电子密度与体积密度 120

7.1.3吸收方程 121

§7.2影响密度测井的因素 125

7.2.1研究深度与井眼影响 125

7.2.2源距、γ射线源的能量和强度的影响 126

7.2.3泥饼的影响 127

§7.3补偿密度测井仪工作原理 127

7.3.1双源距补偿原理 128

7.3.2计算器框图 130

§7.4密度测井的应用 131

§8.1中子测井理论概述 133

8.1.1核反应与人工放射性 133

第八章中子测井 133

8.1.2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34

8.1.3中子—中子测井和中子—γ测井理论 137

§8.2中子测井解释与应用 142

8.2.1中子测井的影响因素 142

8.2.2解释与应用 142

§8.3中子测井测量原理及刻度 149

8.3.1中子源 149

8.3.2中子测井仪 149

8.3.3中子测井刻度 151

第九章 中子寿命测井及其它核测井 153

§9.1中子寿命测井 153

9.1.1基本理论 154

9.1.2解释方法 155

9.1.3脉冲中子源和中子寿命测井仪原理 159

§9.2能谱测井 160

§9.3活化测井 161

§9.4核磁测井 162

第十章井径、井斜、井温及地层倾角测井 164

§10.1井径测量 164

§10.2井斜测量 166

§10.3地层倾角测井 167

10.3.1地层倾角测井原理 168

10.3.2地层倾角测井仪 172

10.3.3地层倾角数据处理过程和应用 175

§10.4井温测井 180

10.4.1岩石的热学性质 180

10.4.2自然热场法 180

10.4.3人工热场法 181

10.4.4井温测井测量原理 184

第十一章测井结果的数字记录 186

§11.1普通数字测井仪 186

11.1.1组合下井仪 187

11.1.2测井面板 187

11.1.3信号编排与模拟显示 188

11.1.4多路转换开关 188

11.1.5模数转换器 189

11.1.6缓冲存贮器 190

11.1.7格式编排 190

11.1.8磁带机 190

11.1.9回放系统 191

11.1.10控制系统 191

§11.2程控数字测井仪 192

11.2.1直接数字化测井仪(DDL) 192

11.2.2斯仑贝尔赛伯测井装置(CSU) 193

第二部分测井资料综合解释概论 195

引言 195

12.1.1碎屑岩贮集层 196

§12.1贮集层的岩性 196

第十二章油气贮集层的性质 196

12.1.2碳酸盐岩贮集层 197

12.1.3其它类型贮集层 197

§12.2贮集层的贮集性和含油性 197

12.2.1孔隙度 197

12.2.2含油饱和度 198

12.2.3渗透率 198

§12.3“四性”关系 199

12.3.1岩性和各物理性质的关系 199

12.3.2孔隙度和各种物理性质的关系 200

12.3.3饱和度和电阻率的关系 205

12.3.4渗透率和电阻率的关系 206

第十三章综合解释原理与方法 208

§13.1确定岩性和孔隙度 208

13.1.1岩性—孔隙度交会图 208

13.1.2岩性孔隙度交会三角形法 209

13.1.3岩性交会图 210

13.1.4三种孔隙度测井确定岩性和孔隙度 213

§13.2含油饱和度的确定 214

13.2.1电阻率—孔隙度组合法 214

13.2.2径向电阻率比值法 219

13.2.3可动油法 224

13.2.4关于含泥质地层 224

13.2.5关于确定地层电阻率和地层水电阻率方法的讨论 225

§13.3渗透率的确定 230

第十四章测井资料的计算机处理与解释方法 232

§14.1砂泥岩剖面的处理方法 233

14.1.1含泥质砂岩中泥质的分布形式 233

14.1.2泥质对测井读数的影响及解释模型 234

14.1.3粘土含量的指示方法 237

14.1.4 SARABAND 237

§14.2复杂岩性地层的处理方法 242

14.2.1 CORIBAND的输入信息和输出形式 242

14.2.2 CORIBAND程序结构及其说明 244

附录本书所用符号说明 25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