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植物学  系统分类部分
植物学  系统分类部分

植物学 系统分类部分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创兴等编著
  • 出 版 社: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30601627X
  • 页数:427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猫头鹰下一篇:水下生物
《植物学 系统分类部分》目录

引言 1

一、生物的界 1

二、分类等级(阶元) 2

三、植物的分门 3

四、植物的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 6

五、幼态成熟 7

六、双名法 7

七、植物标本室和植物志 9

八、植物园 9

九、有关植物学杂志 10

第一章 藻类植物 11

第一节 藻类植物概述 11

一、藻类的分布、生态习性 11

二、藻类植物分门的依据 11

第二节 蓝藻门 13

一、蓝藻的形态、结构特征 13

二、蓝藻的繁殖 15

三、蓝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 15

四、蓝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 17

一、裸藻的形态、结构特征 18

第三节 裸藻门 18

二、裸藻的繁殖 20

三、裸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 20

四、裸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 21

第四节 甲藻门 21

一、甲藻的形态、结构特征 21

二、甲藻的繁殖 22

三、甲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 23

四、甲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 24

一、金藻的形态、结构特征 25

第五节 金藻门 25

二、金藻的繁殖 26

三、金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 26

四、金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 27

第六节 黄藻门 27

一、黄藻的形态、结构特征 27

二、黄藻的繁殖 28

三、黄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 29

四、黄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 31

第七节 硅藻门 31

一、硅藻的形态、结构特征 31

二、硅藻的繁殖 33

三、硅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 34

四、硅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 35

第八节 绿藻门 36

一、绿藻的形态、结构特征 36

二、绿藻的繁殖 37

三、绿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 38

四、绿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 53

第九节 红藻门 53

一、红藻的形态、结构特征 53

二、红藻的繁殖 55

三、红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 55

四、红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 58

第十节 褐藻门 59

一、褐藻的形态、结构特征 59

二、褐藻的繁殖 61

三、褐藻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 61

四、褐藻门在植物界的地位 66

第十一节 藻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66

一、藻类色素类型的演化 66

二、藻类细胞及体型的演化 67

三、繁殖及生活史的演化 68

四、藻类植物和其他植物的联系 69

一、食用藻类 70

第十二节 藻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70

二、藻类与渔业的关系 71

三、藻类在农业上的应用 71

四、藻类在工业上的应用 71

五、藻类在医药上的应用 72

六、消除污染,净化废水 72

七、藻类化石在探矿及自然地理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 72

第二章 菌物 73

第一节 菌物概论 73

二、粘菌的主要类群 74

一、粘菌门的主要特征 74

第二节 粘菌门 74

三、粘菌门在生物界的地位 76

第三节 卵菌门 77

一、卵菌的形态、结构特征 77

二、卵菌门的主要类群 77

三、卵菌门的起源和演化 80

第四节 真菌门 82

一、真菌的通性 82

二、真菌的繁殖及生活史 84

一、鞭毛菌的主要特征 85

三、真菌门的主要类群 85

第五节 鞭毛菌亚门 85

二、鞭毛菌亚门的主要类群 86

第六节 接合菌亚门 87

一、接合菌的主要特征 87

二、接合菌亚门的主要类群 87

第七节 子囊菌亚门 88

一、子囊菌的主要特征 88

二、子囊菌亚门的主要类群 93

一、担子菌的主要特征 99

二、担子菌的繁殖 99

第八节 担子菌亚门 99

三、担子菌亚门的主要类群 101

第九节 半知菌亚门 114

一、半知菌的主要特征 114

二、半知菌亚门的主要类群 115

第十节 菌物的起源和演化 118

一、真核生物的演化 118

二、真菌门各亚门的亲缘关系 118

三、卵菌、粘菌在菌物中的分类地位 118

第十一节 菌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18

二、地衣的形态和构造 120

一、地衣的通性 120

第三章 地衣 120

三、地衣的繁殖 123

四、地衣的生态习性及主要类群 123

五、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24

第四章 苔藓植物 126

第一节 苔藓植物概述 126

一、苔藓植物的基本特征 126

二、苔藓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性 128

一、苔纲的基本特征 129

二、苔纲的主要类群 129

第二节 苔纲 129

第三节 藓纲 134

一、藓纲的基本特征 134

二、藓纲的主要类群 135

第四节 苔藓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139

一、苔纲与藓纲的比较 139

二、苔藓植物的起源与演化 139

三、苔类与藓类的进化关系 141

四、苔藓植物的生态学及经济意义 142

二、维管植物的中柱类型及其演化 144

一、维管植物的基本特征 144

第一节 维管植物 144

第五章 蕨类植物 144

三、维管植物的分类系统 146

第二节 蕨类植物概述 146

一、蕨类植物的基本特征 146

二、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 151

第三节 松叶蕨亚门 151

一、松叶蕨亚门的主要特征 151

二、松叶蕨亚门的主要类群 151

第四节 石松亚门 152

二、石松亚门的主要类群 153

一、石松亚门的主要特征 153

第五节 水韭亚门 158

一、水韭亚门的主要特征 158

二、水韭亚门的主要类群 158

第六节 楔叶蕨亚门 159

一、楔叶蕨亚门的主要特征 159

二、楔叶蕨亚门的主要类群 159

第七节 真蕨亚门 161

一、真蕨亚门的主要特征 161

二、真蕨亚门的主要类群 161

二、化石蕨类植物的主要类群 170

第八节 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170

一、蕨类植物经历的地质年代 170

三、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概述 176

第九节 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77

第六章 种子植物门 179

第一节 种子植物的特征 179

第二节 种子植物的分类 180

第七章 裸子植物亚门 181

第一节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181

第二节 裸子植物的分类 182

苏铁科 183

一、苏铁纲 183

二、银杏纲 186

银杏科 186

三、松柏纲 189

(一)松科 195

(二)杉科 197

(三)柏科 198

(四)南洋杉科 199

(一)罗汉松科 201

四、紫杉纲(红豆杉纲) 201

(二)三尖杉科(粗榧科) 203

(三)红豆杉科(紫杉科) 204

五、买麻藤纲 206

(一)麻黄科 206

(二)买麻藤科 208

(三)百岁兰科 209

第三节 裸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211

一、胚珠的起源 212

二、裸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概述 213

一、被子植物的特征 223

第一节 被子植物的特征和分类原则 223

第八章 被子植物亚门 223

二、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 225

第二节 被子植物的分类 227

一、双子叶植物纲 227

1.原始花被亚纲 227

(一)胡桃目 227

胡桃科 227

(二)杨柳目 228

杨柳科 229

山毛榉科 231

(三)山毛榉目 231

榆科 235

(四)荨麻目 235

桑科 237

大麻科 238

荨麻科 239

(五)擅香目 241

桑寄生科 241

(六)蓼目 241

蓼科 241

石竹科 244

(七)中央子目 244

商陆科 244

藜科 246

苋科 247

(八)木兰目 247

木兰科 248

单心木兰科 250

番荔枝科 251

八角茴香科 252

樟科 253

水青树科 255

(九)毛莨目 257

毛莨科 257

睡莲科 260

金鱼藻科 262

(十)胡椒目 263

胡椒科 263

(十一)马兜铃目 263

马兜铃科 263

猕猴桃科 265

(十二)藤黄目 265

芍药科 265

龙脑香科 266

山茶科 266

(十三)罂粟目 270

罂粟科 270

白花菜科 270

十字花科 272

(十四)蔷薇目 273

悬铃术科 273

金缕梅科 274

虎耳草科 276

蔷薇科 277

豆科 279

牛栓藤科 283

(十五)牻牛儿苗目 283

大戟科 284

(十六)芸香目 285

芸香科 285

(十七)无患子目 287

漆树科 287

槭树科 288

无患子科 289

(十八)卫矛目 290

冬青科 290

卫矛科 290

(十九)鼠李目 291

鼠李科 291

葡萄科 292

(二十)锦葵目 293

锦葵科 294

杜英科 295

椴树科 296

梧桐科 297

(二十一)堇菜目 298

堇菜科 299

(二十二)葫芦目 299

葫芦科 299

(二十三)桃金娘目 301

桃金娘科 301

野牡丹科 302

红树科 303

五加科 305

(二十四)伞形目 305

伞形科 306

Ⅱ合瓣花亚纲 307

(二十五)杜鹃花目 307

杜鹃花科 307

(二十六)报春花目 309

报春花科 309

紫金牛科 310

(二十七)柿树目 311

柿树科 312

山榄科 312

野茉莉科(安息香科) 314

山矾科 314

(二十八)木犀目 315

木犀科 315

(二十九)龙胆目 316

马钱科 316

夹竹桃科 317

萝摩科 319

茜草科 321

旋花科 323

(三十)管花目 323

紫草科 324

马鞭草科 325

唇形科 326

茄科 329

玄参科 330

爵床科 331

苦苣苔科 332

(三十一)川续断目 333

忍冬科 333

菊科 334

(三十二)钟花目(桔梗目) 334

单子叶植物纲 339

(一)沼生目 339

泽泻科 339

花蔺科(?科) 340

水鳖科 340

(二)百合目 342

百合科 342

石蒜科 345

薯蓣科 345

灯芯草科 346

(三)灯芯草目 346

(四)鸭跖草目 347

鸭跖草科 347

(五)禾本目 348

禾本科 348

(六)棕榈目 353

棕榈科 353

(七)佛焰花目 355

天南星科 355

浮萍科 356

露兜树科 357

(八)露兜树目 357

香蒲科 358

(九)莎草目 358

莎草科 358

(十)姜目(蘘荷目) 360

芭蕉科 360

姜科 361

美人蕉科 362

(十一)兰目(微子目) 363

拟兰科(假兰科) 363

兰科 364

第三节 被子植物的起源与系统发育 369

一、被子植物的起源 369

二、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 377

第九章 植物系统学概要及其发展动态 394

第一节 植物的系统发育 394

第二节 植物系统学的动态简介 399

一、植物分子系统学 400

二、分支系统学 406

常用术语解释 412

主要参考书目及文献 4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