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化工设备算图手册
化工设备算图手册

化工设备算图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连湘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2532560
  • 页数:1046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联接计算,压力传动计算,管道及其构件,塔类设备,换热器和冷凝器,锅炉和工业炉,泵和阀门,压缩机和风机,输送设备,搅拌、破碎和除尘除雾设备、技术经济分析等。
《化工设备算图手册》目录

1.1 紧螺栓联接的载荷、直径和应力 1

总 目 录 1

第1章联接计算 1

螺纹联接 1

第1章联接计算 1

目 录 1

总 目 录 1

1.2松螺栓联接的载荷、直径和应力 7

1.3承受轴向静载荷螺栓的直径 8

1.4同时承受拉力和扭矩的螺栓直径 9

1.5螺纹的轴向载荷和旋合长度 10

1.6螺纹承载时的面压强 12

1.7承受切应力螺栓的直径和应力 13

1.8螺栓的预紧力和预紧力矩 14

1.9螺栓组承受的力矩和预紧力 15

1.10梯形螺纹的面压强和螺母高度 16

1.11 承受压缩和扭转的梯形螺纹 17

铆钉联接 18

1.12强固铆缝的抗拉强度 18

1.13强固铆缝的挤压强度和母体金属的 19

抗拉强度 19

1.14铆钉组承受力矩时的最大剪 20

力(Ⅰ) 20

1.15铆钉组承受力矩时的最大剪 21

力(Ⅱ) 21

6.105蒸发器管内氨和氟里昂- 22

键联接 22

1.16平键联接传递的转矩和应力 22

1.17半圆键联接传递的转矩和应力 23

1.18楔键联接传递的转矩和应力 24

1.19切向键联接传递的转矩和应力 25

1.20矩形花键联接传递的转矩和应力 26

焊 接 28

1.21受拉焊缝的应力 28

1.22焊缝的切应力 29

1.23承受弯矩焊缝的正应力(Ⅰ) 30

1.24承受弯矩焊缝的正应力(Ⅱ) 31

1.25长方体周边焊缝承受转矩时的切 32

应力 32

1.26长方体侧面焊缝承受转矩时的切 33

应力 33

1.27 圆柱体周边焊缝承受转矩时的切 34

应力 34

过盈配合联接 35

1.28钢铁联接件过盈配合传递转矩所需的 35

压强 35

1.29钢铁联接件的过盈配合量 36

1.30过盈配合外筒外壁的切应力 38

1.31过盈配合内外筒结合面的切应力 39

1.32过盈配合内筒内壁的切应力和内外筒 40

内壁的复合应力 40

选择 41

1.33圆柱过盈配合面的基本偏差代号 41

1.34包容件的加热温度 42

第2章传动计算 43

带 传 动 43

2.1带轮的直径、转速和线速度 43

第2章传动计算 43

2.2带传动的传动比 44

2.3带轮直径和带传动比 45

2.4主动带轮的包角 46

2.5平带半交叉传动的带长度 47

2.6平带交叉传动的带长度 48

2.7平带和V带开式传动的带长度 49

2.8 V带传动的当量摩擦因数 50

2.9低速平带传动的拉力比 51

2.10 V带的拉力比 52

2.11 带的有效拉力和紧边拉力 53

2.12带传动的功率 54

2.13平带传动的小轮直径及胶带层数 55

2.14平带的截面积 56

2.15 高速带离心力引起的拉力 58

心距 59

2.16 V带传动的中心距范围及初定中 59

2.17平带轮轴上的力 60

2.18 V带轮轴上的力 61

2.19带轮椭圆轮辐尺寸 62

2.20带轮轮缘的拉应力和极限转速 63

2.21 V带和多楔带的选型图 64

2.22同步带的选型图 65

链 传 动 66

2.23滚子链的平均速度(Ⅰ) 66

2.24滚子链的平均速度(Ⅱ) 67

2.25滚子链的长度和链轮中心距(Ⅰ) 68

2.26滚子链的长度和链轮中心距(Ⅱ) 69

2.27链轮的基准圆直径 70

2.28低速滚子链的静强度 71

2.29 ISO A系列滚子链的额定功率 72

2.30 ISO B系列滚子链的额定功率 73

2.31单排滚子链传递的功率 74

2.32齿形链的额定功率 75

链轮轴承力 76

2.33链条传动的计算功率、有效圆周力和 76

齿轮传动 77

2.34齿轮副的齿数比和齿数 77

2.35齿轮模数、齿数和分度圆直径 78

2.36齿轮的转矩和分度圆上的圆周 80

力(Ⅰ) 80

2.37齿轮的转矩和分度圆上的圆周 81

力(Ⅱ) 81

2.38齿轮轴的支反力(Ⅰ) 82

2.39齿轮轴的支反力(Ⅱ) 83

2.40变速齿轮的传动比 84

2.41 斜齿圆柱齿轮及圆弧圆柱齿轮的当量 85

齿数 85

2.42斜齿圆柱齿轮及圆弧圆柱齿轮的端面 86

参数和法面参数 86

2.43圆柱齿轮的模数、齿数和中心距 87

2.44圆柱齿轮的径向力 88

2.45圆柱齿轮的法向力 89

2.46斜齿圆柱齿轮的轴向力 90

螺旋角 91

2.47正交螺旋齿轮的分度圆直径、齿数比和 91

2.48正交螺旋齿轮的螺旋角和中心距 92

2.49螺旋齿轮副的传动效率 93

2.50圆柱齿轮模数的初定值(按弯曲 94

强度) 94

2.51 圆柱齿轮副中心距的初定值(按接触 95

强度) 95

2.52圆柱齿轮副小轮直径的初定值(按接 96

触强度) 96

2.53圆弧圆柱齿轮模数的初定值 97

2.54圆弧圆柱齿轮中心距的初定值 98

2.55正交锥齿轮副的分锥角和锥距 99

2.56任意夹角锥齿轮副的分锥角 100

2.57直齿锥齿轮的当量齿数和最少齿数 101

2.58弧齿锥齿轮的当量齿数和最少齿数 102

2.59直齿锥齿轮的圆周力 103

2.60直齿锥齿轮的径向力和轴向力 104

2.61锥齿轮小轮直径初定值 105

2.62锥齿轮大端模数初定值 106

比值 107

2.63弧齿锥齿轮的轴向力与圆周力的 107

2.64弧齿锥齿轮的径向力与圆周力的 108

比值 108

蜗杆传动 109

2.65蜗杆分度圆直径、分度圆导程角和 109

传动比 109

2.66蜗杆传动的滑动速度 110

2.67蜗杆分度圆直径、头数、导程角和 111

蜗轮端面模数(Ⅰ) 111

2.68蜗杆分度圆直径、头数、导程角和 112

蜗轮端面模数(Ⅱ) 112

2.69蜗杆和蜗轮的圆周力、轴向力、径向力 113

及法向力 113

2.70考虑磨损时的蜗轮圆周力 114

2.71蜗轮轴传递的转矩 115

2.72蜗杆传动的效率 116

2.73环面蜗杆传动的效率 117

2.74直廓环面蜗杆传动的许用功率 118

功率 119

2.75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许用 119

2.76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接触强度计算 120

2.77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接触强度校核 121

2.78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弯曲强度计算 122

2.79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弯曲强度校核 123

齿轮的变位和重合度 124

2.80变位齿轮的中心距、模数和 124

啮合角 124

2.81 变位齿轮的啮合角和总变位系数 125

2.82圆柱齿轮变位系数的分配(Ⅰ) 126

2.83圆柱齿轮变位系数的分配(Ⅱ) 127

2.84外啮合齿轮变位系数的分配 128

2.85弧齿锥齿轮切向变位系数 129

2.86锥齿轮的端面重合度 130

2.87渐开线平行轴圆柱齿轮的端面 131

重合度 131

2.88其他齿轮的端面重合度 133

2.89弧齿锥齿轮的齿线重合度 134

2.90齿轮传动的齿顶重合度 135

2.91 变位齿轮的重合度 136

2.92圆柱齿轮的端面重合度 137

2.93圆柱齿轮的轴向重合度 138

轴 设 计 139

2.94承受集中载荷轴的支反力 139

2.95承受集中载荷轴的弯矩 140

2.96承受分布载荷轴的支反力 141

2.97承受分布载荷轴的最大弯矩 142

2.98钢轴的最大挠度 143

2.99钢轴的最大偏角 144

2.100根据许用切应力求轴径 145

2.101根据许用扭转角求轴径 146

2.102钢质圆轴的扭转角和轴径 147

2.103非钢质圆轴的扭转角和轴径 149

2.104键槽轴和花键轴的转矩 150

2.105钢质轴的扭转刚度 151

2.106实心圆轴直径和等强度空心轴 152

直径 152

2.107受扭空心轴轴颈(内径基准) 153

2.108受扭空心轴轴颈(外径基准) 154

理论) 155

2.109转轴的当量弯矩(按第一强度 155

2.110转轴的当量弯矩(按第三强度 156

理论) 156

2.111 由当量弯矩计算实心轴的轴 157

直径(Ⅰ) 157

2.112 由当量弯矩计算实心轴的轴 158

直径(Ⅱ) 158

2.113 由当量弯矩计算空心轴的轴 159

直径(Ⅰ) 159

2.114 由当量弯矩计算空心轴的轴 160

直径(Ⅱ) 160

2.115按强度和刚度的许用值计算轴 161

直径 161

轴的临界转速和安全系数 162

2.116承受分布载荷轴的临界转速 162

2.117承受集中载荷轴的临界转速 163

2.118轴的临界转速合成 165

2.119按疲劳强度计算的轴的安全系数 166

2.120对称循环应力时轴的安全系数 167

2.121 脉动循环应力时轴的安全系数 173

2.122轴的疲劳极限许用安全系数 174

第3章 管道及其构件 175

3.1管道的膨胀率 175

第3章 管道及其构件 175

3.2承压管道的容积弹性 177

3.3 自容无缝钢管弯管的伸长量 178

3.4 Ω形光滑胀缩管的伸长量和弹力 179

3.5皱纹Ω形胀缩管的伸长量和弹力 180

3.6管子的壁厚(Ⅰ) 181

3.7管子的壁厚(Ⅱ) 182

3.8气体管道的壁厚 183

3.9内压管的壁厚 184

3.10外压管的壁厚(Ⅰ) 185

3.11外压管的壁厚(Ⅱ) 186

3.12受外压钢管的破坏压力 187

3.13铅管的壁厚 188

3.14管子弯曲后的许用壁厚 189

3.15管道的设计许用应力 190

3.16管子受热时的膨胀量(Ⅰ) 191

3.17管子受热时的膨胀量(Ⅱ) 192

3.18膨胀节的预压缩量(Ⅰ) 193

3.19膨胀节的预压缩量(Ⅱ) 194

3.20管子膨胀节的变形量 195

3.21弯管的膨胀余量 197

3.22蒸汽管道的膨胀节 198

3.23 Ω形碳钢补偿器的膨胀力 199

3.24 Ω形碳钢补偿器的膨胀力矩 200

3.25均布载荷管道的最大跨距 201

3.26管道支架间允许的跨距 202

3.27管道的最大跨距、挠度和固有频率 203

3.28 L形和Z形补偿器的臂长 204

3.29碳钢L形补偿器固定点的弹性力 205

3.30立体管道的柔性 209

3.31支架生根结构构件计算(Ⅰ) 210

3.32支架生根结构构件计算(Ⅱ) 211

3.33支架生根结构构件计算(ⅢA) 212

3.34支架生根结构构件计算(ⅢB) 213

3.35支架生根结构构件计算(ⅣA) 214

3.36支架生根结构构件计算(ⅣB) 215

3.37支架生根结构构件计算(ⅣC) 216

3.38埋地管道的载荷 217

3.39管道永久性盲板的厚度 218

3.40 水在管道中速度突变时产生的冲击 219

速度 219

3.41 水锤引起的液体压力增加值 220

3.42钢管单位长度的质量 221

第4章压力容器 222

表面积、质量和体积 222

4.1 圆形容器的外表总面积 222

第4章压力容器 222

4.2 平头圆形容器的表面积、质量和材料 223

体积 223

4.3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224

4.4立式圆柱形容器的容积(Ⅰ) 225

4.5立式圆柱形容器的容积(Ⅱ) 226

4.6 平头卧式圆筒容器充填液体 227

体积(Ⅰ) 227

4.7 平头卧式圆筒容器充填液体 228

体积(Ⅱ) 228

4.8平头卧式圆筒容器充填液体 229

体积(Ⅲ) 229

体积 230

4.9球形封头卧式圆筒容器充填液体 230

4.10抛物线桶的容积(Ⅰ) 231

4.11抛物线桶的容积(Ⅱ) 232

4.12球形容器的表面积、质量和容积 233

4.13圆锥形底容器中液体的体积 234

4.14圆锥形容器中液体的体积 235

4.15碟形封头的容积 236

体积 237

4.16碟形封头卧式罐在两封头内液体的 237

4.17标准椭圆形封头卧式罐在两封头内 238

液体的体积 238

4.18半圆球内液体的体积 239

外压容器 242

4.19钢制外压圆筒和球壳的许用外 242

压力(Ⅰ) 242

压力(Ⅱ) 243

4.20钢制外压圆筒和球壳的许用外 243

4.21 钢制外压圆筒和球壳的许用外 244

压力(Ⅲ) 244

4.22钢制外压圆筒和球壳的许用外 245

压力(Ⅳ) 245

4.23钢制外压圆筒和球壳的许用外 246

压力(Ⅴ) 246

压力(Ⅵ) 247

4.24钢制外压圆筒和球壳的许用外 247

4.25钢制外压圆筒和球壳的许用外 248

压力(Ⅶ) 248

4.26钢制外压圆筒和球壳的许用外 249

压力(Ⅷ) 249

4.27铝制外压圆筒和球壳的许用外 250

压力(Ⅰ) 250

压力(Ⅱ) 251

4.28铝制外压圆筒和球壳的许用外 251

4.29铝制外压圆筒和球壳的许用外 252

压力(Ⅲ) 252

4.30铝制外压圆筒和球壳的许用外 253

压力(Ⅳ) 253

4.31 铝制外压圆筒和球壳的许用外 254

压力(Ⅴ) 254

压力(Ⅵ) 255

4.32铝制外压圆筒和球壳的许用外 255

4.33铝制外压圆筒和球壳的许用外 256

压力(Ⅶ) 256

4.34真空圆柱容器的壁厚(Ⅰ) 257

4.35真空圆柱容器的壁厚(Ⅱ) 258

4.36真空圆柱容器的壁厚(Ⅲ) 259

4.37真空球形容器的壁厚 260

厚度 261

4.38真空球形容器和球形、碟形封头 261

4.39真空短式圆筒筒体和封头的厚度 262

4.40受外压短式圆筒的壁厚 263

4.41容器能承受的最大外压 264

内压容器 269

4.42 内压圆筒的应力和壁厚 269

4.43受内压球壳的应力和壁厚 270

4.44厚壁容器的壁厚(Ⅰ) 271

厚壁容器 271

4.45厚壁容器的壁厚(Ⅱ) 272

4.46厚壁容器的壁厚(Ⅲ) 273

4.47厚壁容器的壁厚(Ⅳ) 274

4.48受内压厚壁圆筒的应力 275

4.49受外压厚壁球壳的压缩应力(Ⅰ) 276

4.50受外压厚壁球壳的压缩应力(Ⅱ) 277

4.51受内压厚壁球壳的应力 278

封 头 279

4.52受内压椭圆封头的应力和壁厚 279

4.53圆形平盖的厚度 281

4.54搭接碟形封头的厚度 283

4.55其他形式封头的壁厚 284

其 他 285

4.56 中空球形容器的应力 285

4.57管子和圆筒的破坏压力 286

4.58容器强度的校核 287

4.59内蒸罐的内径 288

4.60压力容器筒体的热处理范围 289

4.61饱和液体容器的抽出口管嘴直径 290

4.62贮槽的抽料管和排气管内径 291

4.63贮罐的大致尺寸 292

4.64贮槽尺寸缩放后产品成本 293

4.65真空容器加强圈的尺寸 294

4.66真空容器的加强圈的惯性矩 297

4.67圆柱-圆锥容器的加强圈面积 298

4.68容器的加热盘管的设计 299

4.69槽车的许用装载质量 300

4.70圆形容器的最佳经济直径 301

4.71颗粒物料贮存用容器的设计 302

4.72石油产品的标准体积 304

4.73周围固定支持受压圆板的最大应力 305

4.74周围固定支持受压矩形板的最大 306

应力 306

4.75周围铰接支持受压圆板的最大应力 307

4.76周围铰接支持受压矩形板的最大 308

应力 308

4.77盐酸溶液容器的选材 309

4.78硫酸溶液容器的选材 310

4.79硝酸溶液容器的选材 311

4.80磷酸溶液容器的选材 312

4.81 氢氟酸溶液容器的选材 313

4.82氢氧化钠溶液容器的选材 314

法兰连接 318

4.83为保证气密所需要的最小垫片 318

压紧力 318

4.84螺栓所需总截面积(Ⅰ) 321

4.85螺栓所需总截面积(Ⅱ) 322

4.86预紧状态螺栓设计载荷 325

4.87法兰颈的轴向应力 326

4.88法兰颈的径向应力 327

4.89法兰颈的周向应力 328

4.90操作状态下法兰内径上的力矩 329

4.91 操作状态下垫片载荷产生的力矩 331

4.92操作状态下法兰的力矩 332

4.93法兰的设计力矩 333

4.94整体法兰颈部应力校正系数f和 334

形状系数T、U、Y、Z 334

4.95 h/h0与形状系数e . 335

4.96法兰的形状系数d1 336

4.97法兰形状系数λ 337

4.98法兰形状系数ψ、β、γ 338

4.99整体法兰系数V1和F1 339

4.100带颈松式法兰系数FL和VL 340

第5章塔类设备 341

5.1塔的基本自振周期 341

第5章塔类设备 341

地震载荷和地震力矩 342

5.2地震影响系数 342

5.3基本振型参与系数 343

5.4塔设备的地震力矩 344

5.5地震力和地震力矩 345

5.6塔器底截面处的垂直地震力 346

风载荷与风力矩 347

5.7指定高度处的风压值 347

5.8塔设备的风振系数 348

5.9塔设备的总系数 349

5.10塔设备承受的风力和风力矩 350

圆筒轴向应力校核 351

5.11 工作压力在圆周单位长度上产生的轴向 351

载荷 351

5.12塔重和垂直地震力在圆筒单位周长上 352

产生的轴向载荷 352

轴向载荷 353

5.13最大弯矩在圆筒单位周长上产生的 353

5.14塔体壁厚的稳定性校核 354

5.15塔体拉应力校核 355

塔器压力试验时的应力校核 356

5.16试验压力和液体静压产生的周向 356

载荷 356

5.17塔器在液压试验时的应力校核 357

5.18塔器在气压试验时的应力校核 358

锥壳和裙座壳轴向应力校核 359

5.19塔重和垂直地震力在锥壳底部单位 359

周长上产生的轴向载荷 359

5.20最大弯矩在锥壳底部单位周长上产 360

生的轴向载荷 360

5.21 裙座壳的轴向应力校核 361

5.22裙座壳开孔处(h—h截面)的应力 362

校核 362

5.23裙座与塔壳焊缝强度校核 363

基础环、地脚螺栓和筋板 364

5.24混凝土基础上的最大压应力 364

5.25无筋板时基础环的板厚 367

5.26有筋板时基础环的板厚 368

5.27地脚螺栓承受的最大拉应力 369

5.28地脚螺栓的直径 370

5.29细长比与临界细长比之比值 371

5.30筋板承受的压缩载荷 372

5.31 筋板的许用压应力 373

5.32筋板厚度的稳定性校核 374

塔设备的结构设计及其他塔设备的直径 375

5.33喷雾干燥塔的直径 375

5.34蒸馏塔的塔径 376

5.35泡罩塔的塔径(Ⅰ) 377

5.36泡罩塔的塔径(Ⅱ) 378

5.37泡罩塔的塔径(Ⅲ) 379

5.38浮阀塔的直径 380

5.39填料塔的直径(Ⅰ) 381

5.40填料塔的直径(Ⅱ) 382

5.41填料塔的直径(Ⅲ) 383

5.42填料塔的最佳直径 384

5.43介质为水时的填料塔塔径 385

5.44非水液体时填料塔塔径的修正 386

5.45泡罩的板间距 387

塔板、叶轮槽盘和格栅 387

5.46蒸馏塔的板厚 388

5.47蒸馏塔叶轮槽盘的尺寸 389

5.48充填物格栅的设计 390

冷 却 塔 391

5.49冷却塔的容量 391

5.50冷却塔的冷却数 392

5.51湿式冷却塔的蒸发特性 393

凉 水 塔 394

5.52 自然通风凉水塔的面积 394

5.53 自然通风凉水塔的层数 395

5.54向流诱导通风式凉水塔的面积和风扇 396

功率 396

5.55强制通风型冷水塔 397

5.56凉水塔蒸发损失及风吹损失 398

5.57凉水塔的补充水量 399

5.58大气式凉水塔的冷却效果和面积 400

喷 水池 401

5.59大气式喷水池的温降 401

5.60 喷水池的平衡温度 402

5.61喷水池的面积 403

5.62两种特定喷水池的面积 404

第6章换热器和冷凝器 405

换热器管数、管径与传热面积 405

6.1管壳换热器的管数与壳径 405

第6章换热器和冷凝器 405

6.2管壳换热器的管子总数 406

6.3与大管相当的小管根数 407

6.4管壳换热器的管数与管径估算 408

6.5列管式换热器的内径、管距和管数 409

6.6管壳换热器管束的当量直径(Ⅰ) 410

6.7管壳换热器管束的当量直径(Ⅱ) 411

6.8 管壳换热器管束的当量直径(Ⅲ) 412

6.9管壳换热器管束的当量直径(Ⅳ) 413

6.10套管换热器的环隙当量直径(Ⅰ) 414

6.11套管换热器的环隙当量直径(Ⅱ) 415

6.12并流式列管换热器的管隙当量直径 416

6.13管壳换热器弓形挡板缺口流通面积 417

6.14管壳换热器壳侧错流面积 418

6.15套管式换热器弯头的当量直径 419

6.16管壳换热器参数 420

6.17通过换热器壳侧和接管的最大流速及 421

管径选择 421

6.18管壳换热器管内液体流速 422

6.19管壳换热器壳侧液体流速 423

6.20壳侧和管侧液体速度对传热膜系数及 424

压强的影响 424

6.21 双管程或四管程U形管束的有效管长 425

和总有效面积 425

6.22管壳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426

6.23换热器的管长和传热面积 427

6.24传热面积(Ⅰ) 428

6.25传热面积(Ⅱ) 429

阻力及压降 438

6.26光滑管族单排管的局部阻力系数 438

6.27低翅片管和光管的壳侧摩擦因数 439

6.28气体通过管群的压降 440

6.29换热器的管隙压力降 441

6.30光管换热器的管侧压降 442

6.31管壳换热器的壳侧压力降(Ⅰ) 443

6.32管壳换热器的壳侧压力降(Ⅱ) 445

6.33管壳换热器的管内阻力降 446

(片高9.5mm) 447

6.34热管换热器的效率和压力损失 447

6.35热管换热器的效率和压力损失 448

(片高11mm) 448

6.36管壳换热器管外流体流经挡板缺口的 449

压力降 449

压力降(Ⅰ) 450

6.37管壳换热器管外流体垂直流经管束的 450

6.38 管壳换热器管外流体垂直流经管束的 451

压力降(Ⅱ) 451

6.39翅片管换热器的管束压力降 453

6.40热水采暖系统的管径和压力损失 454

6.41 管子的排列系数和弗罗特数 455

传 热 455

6.42列管式换热器中管束外侧的传热 456

(水) 456

6.43列管式换热器中管束外侧的传热 457

(空气) 457

(一般流体) 460

6.44列管式换热器中管束外侧的传热 460

6.45由给热系数求总传热系数 461

6.46清洁管总传热膜系数 462

6.47换热器的辐射传热系数 463

6.48热交换器的贯流式热量 464

6.49换热器的平均温差 465

6.50换热器管内气体和蒸气的传热膜 480

系数 480

6.51 水在管内呈降膜流动时的传热膜 482

系数 482

6.52水在管内流动时管外的传热膜系数 484

6.53壳程管外的传热膜系数 485

6.54壳程液体的传热膜系数(Ⅰ) 486

6.55壳程液体的传热膜系数(Ⅱ) 487

6.56壳程液体的传热膜系数(Ⅲ) 488

6.57有圆缺折流板换热器中水的壳程传 490

热系数 490

6.58有圆缺折流板换热器中石油产品的 491

壳程传热系数 491

6.59石油馏分的自然对流传热膜系数 492

6.60列管换热器中管外石油的传热膜 494

系数 494

6.61 4.8m长换热器的雷诺数和传热 495

系数 495

6.62核沸腾传热膜系数 496

6.63单侧污垢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497

6.64两侧污垢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 500

6.65有衬里或水垢时总传热系数的修正 501

6.66管道总传热系数 502

6.67由管程和壳程液体的膜系数求洁净 503

管的总传热系数 503

6.68 由洁净管的总传热系数和污垢热阻求 504

设计总传热系数 504

6.69换热器的污垢热阻 505

6.70换热器管壁的垢层厚度 506

6.71 水-氨喷淋式换热器的传热系数 509

6.72换热器出口温度和传热量(Ⅰ) 514

6.73换热器出口温度和传热量(Ⅱ) 515

6.74空气流经翅片管表面的传热膜系数 516

6.75翅片管换热器管外传热膜系数 517

6.76翅片管换热器的翅片效率 519

6.77翅片管效率 521

6.78管壁热阻 522

6.79液-液换热器的热阻 523

6.80管式换热器的管壁温度 524

流量 525

6.81 蒸汽盘管加热油的传热面积和蒸汽 525

6.82蒸汽盘管加热油的管径和管长 526

6.83用外部换热器加热贮槽液体的时间 527

6.84 用外部换热器冷却贮槽液体的时间 528

6.85间歇加热时间及传热面积 529

6.86间歇冷却时间 530

6.87折流换热器的热效率 531

6.88逆流换热器的热效率 532

6.89单程逆流换热器的热效率 533

6.90单程并流换热器的热效率 534

6.91 1-2程换热器的热效率 535

6.92 1-4程换热器的热效率 538

6.93板式显热换热器的热效率 539

6.94壳单程管偶程换热器的热效率 540

效率 541

6.95壳双程管大于等于4程换热器的热 541

6.96热交换器可用能和热的回收率 542

6.97空气冷却换热器的空气流量 543

6.98蛇管冷却器的冷却水用量 544

6.99蛇管冷却器的传热面积 545

6.100不透性石墨阶梯式蛇管冷却器的总 546

传热系数 546

6.101 螺旋式刮板换热器的传热膜系数 547

6.102 回转薄膜蒸发器的传热膜系数 548

6.103蒸发器管内水的传热膜系数 549

(Ⅰ) 549

6.104 蒸发器管内水的传热膜系数 550

(Ⅱ) 550

传热膜系数(Ⅰ) 551

传热膜系数(Ⅱ) 552

6.106蒸发器管内氨和氟里昂-22的 552

6.107蒸发器管内氨和氟里昂-22的 553

传热膜系数(Ⅲ) 553

冷 凝 器 554

6.108管壳式蒸汽冷凝器出口水温 554

(Ⅰ) 554

6.109管壳式蒸汽冷凝器出口水温 555

(Ⅱ) 555

6.110管壳式冷凝器垂直排列的水平 557

管数 557

6.111 管壳式冷凝器冷凝蒸汽的传热膜 559

系数 559

6.112管壳式冷凝器的传热膜系数 560

6.1 13管壳式冷凝器水平管束内冷凝液 561

流数 561

6.114薄膜冷凝器的边界膜传热系数 562

6.115薄膜式冷凝器各列的传热膜系数 563

6.116蒸汽垂直管外冷凝时的液膜传热 564

系数 564

传热系数 565

6.117一些液体垂直管外冷凝时的液膜 565

6.118冷凝器的传热面积(Ⅰ) 566

6.119冷凝器的传热面积(Ⅱ) 567

6.120表面冷凝器的传热系数 568

6.121 盘管式蒸汽冷凝器的传热量和 569

冷凝量 569

6.122 工业上主要物料的层流膜状冷凝给 570

热系数 570

6.123 产生层流膜状冷凝的H△t的 571

最大值 571

6.124纯蒸汽湍流膜状冷凝的给热系数 572

(一般情况) 572

(一般情况) 573

6.125纯蒸汽层流膜状冷凝的给热系数 573

6.126蒸汽膜状冷凝的给热系数 574

6.127 大气冷凝器的耗水量与蒸汽冷凝量 575

之比 575

6.128蒸汽冷凝器和沸腾器的传热面积 576

6.129蒸汽冷凝器的设计(Ⅰ) 577

6.130蒸汽冷凝器的设计(Ⅱ) 579

6.131氨冷凝器所需的冷却水量 581

6.132冷凝回路的闪蒸蒸汽分率和水汽 582

混合物密度 582

6.133冷凝回路的直径和压降 583

其 他 584

6.134换热器管板厚度的估算(Ⅰ) 584

6.135换热器管板厚度的估算(Ⅱ) 585

6.136管壳式换热器管箱平盖板厚度 586

6.137折流板的间距 587

第7章锅炉和工业炉 590

第7章锅炉和工业炉 590

7.1 烟气的物理性质 590

7.2燃油烟气的露点温度 591

浓度的关系 592

7.3烟气露点与水蒸气含量及液相中硫酸 592

7.4常用炉墙材料的导热系数(Ⅰ) 593

7.5常用炉墙材料的导热系数(Ⅱ) 594

阻力和压力降 595

7.6流体在管内流动的摩擦因数 595

7.7烟气雷诺数 596

7.8 101.3kPa时空气的动压头 597

7.9无相变或汽化点前炉管的压力降 598

7.10汽化段炉管的压力降 599

7.11烟气的局部阻力 600

7.12对称集流三通的阻力系数 608

(Fi=Fzh) 609

7.13不对称集流三通的阻力系数 609

7.14不对称集流三通的阻力系数 610

(Fj=Fc+Fzh) 610

7.15不对称分流三通的阻力系数 611

7.16常用弯头的局部阻力 612

系数 613

7.17烟气横向冲刷顺列光管管束的阻力 613

7.18烟气横向冲刷错列光管管束的 615

阻力(Ⅰ) 615

7.19烟气横向冲刷错列光管管束的 617

阻力(Ⅱ) 617

阻力(Ⅲ) 618

7.20烟气横向冲刷错列光管管束的 618

7.21 烟气横向冲刷横向翅片错列管束的 619

阻力 619

7.22烟气横向冲刷横向翅片顺列管束的 620

阻力 620

7.23管式空气预热器的烟气侧阻力 621

辐射传热 622

7.24烟气带走热量的百分比 622

7.25 水冷壁的角系数 623

7.26辐射面和反射面间两排错列管排的角 624

系数 624

角系数 625

7.27 互成直角且有一共同边的矩形面间的 625

7.28两平面间的辐射角系数 626

7.29平面对圆柱面的辐射角系数 627

7.30辐射管的辐射换热系数 628

7.31 火焰黑度 629

7.32火焰换算黑度 630

7.33燃烧生成物的黑度 631

7.34三原子气体和灰粒的辐射减弱系数 632

7.35管式炉内烟气黑度和室式炉膛黑度 633

7.36辐射段中的总吸热量 634

7.37 水管锅炉炉膛的传热 635

7.38单室和半开室炉内传热 636

7.39烟气在对流室的辐射放热系数 637

7.40对流段烟气辐射系数和钉头效率 638

对流传热 639

7.41 直通道内换热系数计算通用曲线 639

7.42对数平均温度 640

7.43错流及混流平均温差修正系数 641

7.44并联混流的温差修正系数 642

7.45交叉流温差的修正系数 643

7.46串联混流的温差修正系数 644

7.47 横向冲刷顺列光滑管束时的对流 645

换热系数 645

7.48横向冲刷错列光滑管束时的对流 646

换热系数 646

7.49纵向冲刷受热面时的对流换热系数 647

7.50 未沸腾水管内冲刷时的对流换热 649

系数 649

7.51 蒸汽管内纵流的放热系数 650

7.52蒸汽沿垂直管内流动凝结的换热 651

系数 651

7.53蒸汽在水平管束管内凝结的换热 652

系数 652

7.54核沸腾传热系数 653

系数 655

7.55金属线肋片管错列管束对流换热 655

7.56烟气横流顺列翅片管束对流放热 656

系数 656

7.57烟气横流错列翅片管束对流放热 657

系数 657

7.58鳍片管错列管束对流放热系数 658

7.59翅片的有效系数 659

7.60对流段翅片效率和翅尖温度 660

散热损失和炉管壁温 661

7.61 炉壁的热损失(Ⅰ) 661

7.62炉壁的热损失(Ⅱ) 662

7.63拉砖炉墙的散热损失 663

7.64挂砖炉墙的散热损失 664

7.65耐火纤维毡炉的散热损失 665

7.66辐射室分段承重式砌砖炉的散热 666

损失 666

7.67衬里的散热损失 667

7.68有管排遮蔽的炉内壁温度 668

7.69无风时炉墙外壁的散热系数和散热 669

强度 669

7.70有风时炉墙外壁的散热系数和散热 670

强度 670

7.71 再生式空气预热器的对流放热系数 671

7.72顺列过热器内光管外壁的换热系数 673

7.73板式空气预热器的对流放热系数 674

7.74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热效率 675

7.75钢管式空气预热器迎风面每排管子 676

根数 676

7.76钢管式空气预热器单程管子根数 677

锅 炉 678

7.77锅炉的最佳空气过量系数 678

7.78锅炉的蒸发系数 679

7.79燃煤锅炉的蒸发系数和效率 680

7.80重油锅炉的蒸发系数和效率 681

7.81 0.5~6t/h锅炉的热效率 682

7.82 4~30t/h锅炉的热效率 683

7.83 0.5~50t/h锅炉的热效率 684

7.84 锅炉传热面负荷和排气显热损失率 685

7.85锅炉的放空量和补给量 686

7.86锅炉连续排污的热损失 687

7.87锅炉连续排污系统的闪蒸蒸汽回 688

收量 688

7.88水管锅炉强度计算 689

7.89筒体上未加强孔的最大允许直径 690

7.90锅炉热水系统膨胀槽的容积 691

7.91省煤器参数设计 692

7.92二次蒸发器所需容积 693

7.93冷凝水回流管道的直径和压降 694

7.94冷凝水回流管道的直径及流速 695

7.95冷凝回路的闪蒸蒸汽分率和水汽 696

混合物密度 696

7.96热冷凝水降压闪蒸的蒸汽量 697

7.97饱和水降压后的饱和蒸汽发生量 698

7.98蒸汽闪蒸后的回收率(Ⅰ) 699

7.99蒸汽闪蒸后的回收率(Ⅱ) 700

7.100蒸汽凝汽阀对冷凝温度的影响 701

7.101管道输送流体的需用功率 702

失量 703

7.102管道泄漏引起的燃料和蒸汽损 703

7.103烟囱的理论抽力 704

7.104烟囱的自然通风力(Ⅰ) 705

7.105烟囱的自然通风力(Ⅱ) 706

7.106锅炉烟道气动压头 707

7.107烟囱的动能损失和摩擦损失 708

7.108烟囱的出口损失和摩擦损失 709

7.109锅炉水碱度A k和pH值 710

第8章泵和阀门 711

泵 711

8.1泵的选用区图 711

第8章泵和阀门 711

8.2离心泵的扬程 712

8.3离心泵的最大转速 713

8.4离心泵的有效气蚀余量 714

8.5泵的最小气蚀余量 715

8.6离心泵的比转数 716

8.7离心泵的许用比转数和气蚀余量 717

8.8泵比转数的校核 718

8.9不同比转数时泵的性能 719

8.10离心泵的通用性能曲线 720

8.11单吸离心泵的比转数与效率 721

8.12泵的相似系数 722

8.13泵设计流量的选择 723

8.14泵的最小流量和孔板孔径 724

8.15 叶轮直径和转速改变后的流量、扬 725

程和功率 725

8.16温升低于8℃时泵的最低流量 726

8.17任意温升时泵的最低流量 727

8.18离心泵的最大效率 728

8.19泵的功率(Ⅰ) 729

8.20泵的功率(Ⅱ) 730

8.21泵的轴功率 731

8.22泵的水功率和实功率 732

8.23 水泵的驱动功率 733

8.24泵输送烃类介质和高温水的 734

△NPSHr值 734

8.25离心泵输送非水液体换算到水时流量 735

和扬程的修正 735

8.26泵输送含固体颗粒液体时的性能 736

修正 736

8.27离心泵输送非水液体时流量、扬程和 737

效率的修正(Ⅰ) 737

8.28离心泵输送非水液体时流量、扬程和 738

效率的修正(Ⅱ) 738

8.29蒸汽往复泵的蒸汽消耗量(Ⅰ) 739

8.30蒸汽往复泵的蒸汽消耗量(Ⅱ) 740

8.31 离心泵叶片的线速度、外径和水的 741

切向速度 741

8.32轴流泵的叶片直径和转速 742

8.33往复泵的流量和输出功率 743

8.34往复泵脉动减震用缓冲器的容积 744

8.35液压泵和液压电机的流量 745

8.36液压泵和液压电机的转矩 746

8.37液压泵及液压电机的功率 747

8.38液压电机旋转能量和停止角 748

8.39液压电机旋转加速度和加速时间 749

8.40齿轮泵的排量 750

8.41齿轮泵的相似系数和最佳侧隙 751

8.42 叶片泵的排量 752

8.43径向柱塞泵的柱塞面积和排量 753

8.44轴向柱塞泵的排量 754

8.45真空泵的抽气量 755

8.46真空泵的理论功率 756

8.47系统的抽空时间(Ⅰ) 757

8.48系统的抽空时间(Ⅱ) 758

8.49空气漏入真空系统的速率 759

8.50热泵的使用性能系数 760

8.51热泵的功率 761

8.52使空气饱和所需要的水量 762

8.53用于压缩空气的蒸汽量 763

8.54蒸汽喷射泵抽走的空气-蒸汽混合 764

物量 764

8.55多级喷射泵的蒸汽消耗量(Ⅰ) 765

8.56多级喷射泵的蒸汽消耗量(Ⅱ) 766

8.57非冷凝型喷射泵的基本耗汽率 767

8.58蒸汽喷射泵的设计 768

8.59空气喷射泵的设计 769

8.60完全喷射混合所需要的时间 770

8.61泵用电动机功率 771

8.62停泵后泵内液体的温升速率 772

8.63泵密封轴的冷却水流量 773

阀 门 774

8.64空气蝶阀阀板的基本扭矩 774

8.65贮存可燃性液体罐用阀的内径 775

8.66凝气阀的容量 776

8.67蝶阀的转角开度和流量、损失系数 777

8.68蝶阀的流量、转角和压降 778

8.69减压阀的选择 779

8.70减压稳压阀的选择 780

8.71安全阀的选择 781

8.72液体喷射式混合泵的压力 782

8.73气体调节阀的流量系数 783

8.74 水蒸气调节阀的流量系数 784

8.75液体调节阀的流量系数 785

第9章压缩机和风机 786

气体特性参数 786

9.1气体通用压缩因子(Ⅰ) 786

第9章压缩机和风机 786

9.2 气体通用压缩因子(Ⅱ) 787

9.3气体的压力、温度与密度 788

9.4压缩空气的温度和露点 789

9.5压缩空气的含水量 790

9.6空气压缩时的参数 791

9.7空气压缩机进气量的校正 792

往复式压缩机 793

9.8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d=3.18mm) 793

9.9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d=4.76mm) 795

9.10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 796

(d=6.35mm) 796

(d=9.52mm) 797

9.11 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 797

9.12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 798

(d=12.70mm) 798

(d=19.05mm) 799

9.13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 799

9.14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 800

(d=25.40mm) 800

(d=34.92mm) 801

9.15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 801

9.16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 802

(d=50.80mm) 802

(d=63.50mm) 803

9.17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 803

9.18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 804

(d=76.20mm) 804

(d=101.6mm) 805

9.19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 805

9.20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 806

(d=127.0mm) 806

(d=152.4mm) 807

9.21 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 807

9.22等熵压缩时气体的压缩功 808

9.23单级往复式气体压缩机的输入功率 809

9.24多段往复式压缩机的有效功率 810

9.25压缩机的驱动功率 811

9.26压缩气体所需的功率 812

9.27压缩气体所需的轴功率 813

功率(Ⅰ) 814

9.28每天输送10000m3气体所需的轴 814

9.29每天输送10000m3气体所需的轴 815

功率(Ⅱ) 815

功率(Ⅲ) 816

9.30每天输送10000m3气体所需的轴 816

9.31 压缩机的排气温度(Ⅰ) 817

9.32压缩机的排气温度(Ⅱ) 818

9.33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多变过程) 819

9.34氨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821

9.35气体在活塞压缩机中压缩后的温度 822

9.36压缩机的实际温升 824

9.37空气压缩机的气缸直径 825

往复式压缩机变工况工作参数 826

9.38吸排气压力变化时的实际压力比 826

9.39气体密度变化时的实际压力比 827

9.40转速变化时的实际压力比 828

9.41 气缸余隙容积变化时的实际压力比 829

9.42 变工况后的排气温度和各级吸排气 830

压力 830

9.43变工况后的排气量 831

9.44变工况后各级功率 832

压缩机惯性力、综合活塞力、切向力规律 833

9.45单列压缩机惯性力 833

9.46双列压缩机惯性力 834

9.47压缩机的综合活塞力和V型压缩机的 835

切向力 835

9.48几种机型的切向力 836

9.49气体的质量流量和体积流量 837

离心式压缩机 837

9.50 气体在标准状态下的体积流量和入口 838

流量 838

9.51 由压缩比求最小级数 839

9.52由入口流量求压缩机转速、最大长度、 840

宽度和法兰尺寸 840

9.53 气体的质量流量和压缩机功率 841

9.54压缩机的气体出口温度 842

9.55带有冷却段压缩机的出口温度 844

9.56压缩机的多变压头 845

9.57实际工况与设计工况的换算 846

9.58离心式压缩机的典型性能曲线 847

轴流式压缩机 848

9.59绝对湿度与湿相对分子质量 848

9.60压缩机的实际入口流量 849

9.61压缩机的级数 850

9.62多变压缩机的排气温度(Ⅰ) 851

9.63多变压缩机的排气温度(Ⅱ) 852

9.64多级压缩机的排气温度 853

9.65压缩机型号的选择 854

9.66压缩机的输入功率 855

9.67压缩机的多变指数和排气温度 856

9.68压缩机的绝热效率和多变效率 857

9.69由多变指数、绝热指数求多变效率 858

9.70不冷却压缩机的绝热效率和多变 859

效率 859

9.71通风机的有效功率 860

通 风 机 860

9.72通风机的轴功率(Ⅰ) 861

9.73通风机的轴功率(Ⅱ) 862

9.74通风机的轴功率(Ⅲ) 863

9.75通风机的风量 864

9.76通风机参数变化的影响 865

9.77通风机叶轮设计 866

9.78通风管的直径和风量 867

9.79通风机的典型性能曲线 868

9.80风扇的转速和噪声强度 869

9.81风扇通道的空气摩擦损失 870

9.82轴流式风扇的典型性能曲线 871

9.83风扇的操作系统工况曲线 872

其 他 873

9.84涡轮式压气机的功率 873

9.85压气机的最低露点 874

9.86干空气吸入量及中间冷却器的热 875

负荷 875

9.87空气压缩机的供气量 876

9.88压缩机的容积系数(k,m=1.15) 877

9.89压缩机的容积系数(k,m=1.20) 878

9.90压缩机的容积系数(k,m=1.25) 879

9.91压缩机的容积系数(k,m=1.30) 880

9.92压缩机的容积系数(k,m=1.35) 881

9.93压缩机的容积系数(k,m=1.40) 882

9.94压缩机的容积效率 883

9.95空气缓冲槽的容积 884

9.96波动负荷下压缩空气贮罐的容积 885

9.97罗茨鼓风机的轴功率 886

9.98罗茨鼓风机的典型性能曲线 887

9.99单级螺杆压缩机的典型性能曲线 888

9.100压力注油器的注油量 889

第10章输送设备 890

10.1输送机胶带的长度 890

第10章输送设备 890

10.2倾斜带式输送机相关尺寸 891

10.3带式输送的宽度和速度 892

10.4单位长度胶带上的物料质量 893

10.5胶带输送机的散料输送量(Ⅰ) 894

10.6胶带输送机的散料输送量(Ⅱ) 895

10.7胶带输送机的散料输送量(Ⅲ) 896

10.8胶带输送机的成品输送量(Ⅰ) 897

10.9胶带输送机的成品输送量(Ⅱ) 898

10.10输送机胶带上升时的曲率半径 899

10.11输送机滚筒直径 901

10.12胶带的最大张力(按不打滑条件) 902

10.13胶带的最大张力(按垂度条件) 903

10.14传动滚筒的轴功率 904

10.15胶带输送机的轴功率估算 906

10.16胶带输送机的轴功率 907

10.17胶带输送机的功率 909

10.18胶带输送机电机功率验算 910

10.19平式和槽式输送机的输送量 914

10.20螺旋输送机的输送量(Ⅰ) 915

10.21 螺旋输送机的输送量(Ⅱ) 916

10.22螺旋输送机的输送量和功率 918

10.23螺旋输送机的功率(Ⅰ) 919

10.24螺旋输送机的功率(Ⅱ) 921

10.25鳞板输送机的功率 922

10.26板式输送机的功率 925

10.27裙式和盘式输送机的输送量 927

10.28输送机电机的功率 928

10.29气力输送的适宜气速与最佳输送比 929

(稀相) 929

10.30 气力输送的空气用量和管径 930

10.31 固体颗粒通过料仓底部圆孔的 931

流量 931

10.32 气力输送时管内的传热系数 932

10.33露天料堆的体积 933

搅拌设备 934

第11章 搅拌、破碎和除尘除雾设备 934

11.1液体搅拌过程的雷诺数 934

第11章搅拌、破碎和除尘除雾设备 934

11.2搅拌机叶轮的雷诺数 935

11.3搅拌器的最佳转速(Re<150) 936

11.4搅拌器的最佳转速(Re>150) 937

11.5液体搅拌的动力数 938

11.6搅拌机的动力数(Ⅰ) 939

11.7搅拌机的动力数(Ⅱ) 941

11.8空气搅拌所需的空气流量 942

11.9搅拌机的功率 943

11.10搅拌机功率的估算 946

11.11搅拌器的功率数和雷诺数 947

11.12搅拌器叶轮在层流时的消耗功率 948

11.13搅拌器叶轮在紊流时的消耗功率 949

11.14平板桨式搅拌器的功率 950

11.15盘式、平桨式和鼠笼式搅拌机的 953

功率 953

11.16四桨(交错式)搅拌机的功率(Ⅰ) 954

11.17四桨(交错式)搅拌机的功率(Ⅱ) 955

11.18闭式涡轮搅拌机的功率 956

11.19螺旋桨式搅拌机的功率 957

11.20敞式涡轮搅拌机的功率(Ⅰ) 958

11.21 敞式涡轮搅拌机的功率(Ⅱ) 959

11.22马蹄式搅拌机的功率 960

11.23螺桨式搅拌机搅拌水的功率 961

11.24搅拌槽内非牛顿液体的传热膜 962

系数(Ⅰ) 962

11.25搅拌槽内非牛顿液体的传热膜 963

系数(Ⅱ) 963

1 1.26搅拌槽内非牛顿液体的传热膜 964

系数(Ⅲ) 964

11.27带挡板搅拌槽内液体的传热膜 965

系数 965

11.28桨式搅拌槽内液体的传热膜系数 966

11.29搅拌槽内液体的传热膜系数 967

11.30钢衬玻璃搅拌槽内液体的传热膜 968

系数 968

破碎设备 969

11.31研磨机的磨球和磨棒直径 969

11.32盘式造粒机模拟放大的参数 970

11.33研磨机的转速 971

11.34球磨机的临界转速和最佳转速 972

11.35球磨机更新球的最佳直径 973

11.36棒磨机的棒直径 974

11.37破碎机和研磨机的功率 975

11.38转筒磨机筒舱底面承受的粉体 976

压力 976

11.39筛网的网目数 977

11.40通过筛孔的最大粒径 978

11.41 正方形筛网布的通过面积比 979

11.42粉状产品的筛分分配 980

11.43粉碎物料的粒径分布 981

11.44转筒式磨机的粉碎粒径分布 982

11.45固体颗粒通过锐孔的流量 983

11.46湿式磨碎料浆质量浓度 984

11.47湿式磨碎体积浓度 985

11.48湿式球磨机生产率 986

11.49湿式闭路分级溢流浓度 987

11.50湿式一段闭路磨碎的分级效率 988

除尘和除雾设备 989

11.51板式电除尘器的效率 989

11.52管式电除尘器的效率 990

11.53静电除尘器的效率 992

11.54电除尘器的效率 993

11.55粉煤锅炉电除尘器的效率 994

11.56静电除尘器的沉淀面积 995

11.57管式电除雾器的效率(Ⅰ) 996

11.58管式电除雾器的效率(Ⅱ) 997

11.59硫酸厂电除雾器的净化收率 998

11.60除雾器丝网垫的直径 999

12.1转筒干燥机的直径 1000

其他设备 1000

第12章其他设备和技术经济分析 1000

第12章 其他设备和技术经济分析 1000

12.2转筒干燥机的筒体长度 1002

12.3旋转圆盘喷雾机的功率 1004

12.4干式旋风分离器压降 1005

12.5根据停留时间求卧式气液分离器 1006

的直径 1006

12.6根据工艺状态求气液分离器的 1008

直径 1008

12.7根据气体流量和气液体密度求 1009

分离器直径 1009

尺寸 1010

12.8减少雾沫夹带量的气液分离器 1010

12.9立式气液分离器尺寸 1012

12.10火炬和卧式分液罐直径 1013

12.11连续分层器的层高 1014

12.12连续逆流倾析法的效率 1015

12.13倾滤器的设计(Ⅰ) 1016

12.14倾滤器的设计(Ⅱ) 1017

12.15筛分、分离、过滤、蒸馏的浓缩 1018

效率 1018

12.16压滤机滤板尺寸与滤板数的关系 1019

12.17过滤器中固体的沉积量 1020

12.18设备质量估算 1021

12.19 电热体的表面温度 1022

12.20石油产品用电热器的功率 1023

壁温 1024

12.21 空气预热器和气体加热器的平均 1024

12.22电加热器功率 1025

12.23加热管道用电线电缆的缠绕间距 1026

12.24气体喷射颗粒物料的最小速度 1027

12.25饱和蒸汽流量计的校正(Ⅰ) 1028

12.26饱和蒸汽流量计的校正(Ⅱ) 1029

12.27文氏管的压力降 1030

技术经济分析 1031

12.28设备尺寸和成本的关系 1031

12.29平均增加速度(累计法,代数 1032

平均法) 1032

平均法) 1033

12.30平均增加速度(水平法,几何 1033

12.31 工艺方案的经济性比较和临界 1034

产量 1034

12.32工艺成本计算 1035

12.33损益平衡点(保本销售金额) 1036

12.34损益平衡点(保本销售量) 1037

12.35设备固定折旧率(定率递减法) 1038

12.36设备年折旧费用(定率递减法) 1039

12.37设备年折旧费用(平均分摊法) 1040

12.38设备年折旧费用(年限积数法) 1041

12.39投资偿还期 1042

主要参考文献 10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