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生物科学基础  口腔医学基础理论
生物科学基础  口腔医学基础理论

生物科学基础 口腔医学基础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戎诚兴主编;王瑞锦,皮昕,乐进秋等编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35516882
  • 页数:57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胚胎学与组织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骨和牙移植等方面阐述了口腔医学中的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问题。
《生物科学基础 口腔医学基础理论》目录

第一章 发育过程中组织间的相互作用 1

一、胚胎诱导概念的来源 1

二、对一级诱导概念的评论 6

三、二级诱导概念的发展 9

四、对二级诱导概念的评论 14

(一)诱导作用开始阶段反应组织的状态 14

(二)诱导作用所决定的组织命运 18

(三)诱导作用及诱导物的性质 21

一、颜面外部特征的发育 26

第二章 口腔和口周结构的胚胎发育 26

(一)颜面间充质的来源 27

(二)顾面下份和颈部的发育 28

(三)颜面上份的发育 29

二、口腔的发育 35

(一)垂体的发生 35

(二)口底的发育 36

(三)腭 40

(四)唾液腺 40

(五)下颌和颞下颌关节 42

(二)颅的生后生长方式 47

(一)新生儿的颅骨 47

第三章 面部的生长和发育 47

一、颅的生后生长 47

二、面部和牙列的生后发育 51

(一)身体生长与发育的评价 51

(二)面部的生长 52

(三)牙列的发育 58

第四章 皮肤和口腔粘膜组织结构的比较 69

一、皮肤与口腔粘膜结构的比较 69

二、口腔粘膜的区域性特点 71

(一)角质形成细胞与角化作用 75

三、口腔粘膜上皮细胞成分及其功能 75

(二)色素细胞与黑色素形成 77

(三)朗格罕细胞 80

(四)麦克尔细胞 80

四、固有膜结缔组织 81

(一)上皮和结缔组织的连接 81

(二)结缔组织的组成 81

五、口腔粘膜作为生物学实验模型 82

一、牙体组织的演变 85

第五章 牙体矿化组织的发生与组织结构 85

二、人体牙胚的发生与组织结构 91

三、牙本质的组织结构 93

(一)牙本质小管 96

(二)管周牙本质和管间牙本质 98

(三)牙本质生长线 99

(四)牙本质的神经分布 99

四、牙本质的组织发生 100

(一)前造牙本质细胞 100

(二)造牙本质细胞 102

(三)牙本质的矿化 107

五、牙釉质的组织结构 107

(一)釉柱 107

(二)牙釉质生长线 114

(三)釉丛、釉板及釉梭 116

(四)釉牙本质界 116

(五)釉质表面 117

(六)牙釉质的活力 118

六、牙釉质的组织发生 119

(一)釉质的形成 119

(二)釉质的成熟 126

七、牙根的形成 131

第六章 牙髓 134

一、牙髓的组织发生 134

(一)血管的发生 134

(二)神经的发生 137

(三)牙髓细胞的发生 137

(四)牙髓发育中的代谢问题 138

二、成熟牙髓的组织结构 139

(一)造牙本质细胞层 139

(四)中心牙髓区 140

(二)无细胞区 140

(三)多细胞区 140

三、牙髓内的纤维 142

四、牙髓血管和淋巴管 143

五、牙髓神经 144

六、牙齿敏感的组织学基础 145

七、牙髓的退行性变及损伤后的修复 147

第七章 牙周组织 151

一、牙龈 151

(一)牙龈的分部 151

(二)牙龈的组织结构 152

(三)牙龈纤维 158

二、牙周韧带 159

(一)牙周纤维 159

(二)牙周韧带的细胞 161

(三)血管和淋巴管 166

(四)神经分布 167

三、牙骨质 169

(一)牙骨质的一般结构 169

(二)牙骨质的分类 170

四、牙槽突 173

第八章 唾液腺的组织学与功能细胞学 176

一、唾液腺的组织学 176

(一)腺末房 177

(二)神经末梢 181

(三)闰管 182

(四)纵纹管 182

(五)颗粒曲管 183

(一)蛋白质及糖蛋白的合成及分泌 188

二、唾液腺的功能细胞学 188

(七)总排泄管 188

(六)排泄管 188

(二)水和电解质的分泌 192

(三)影响唾液腺结构和功能的因素 194

第九章 唾液的生理学和化学 200

一、唾液的收集 200

(一)收集和分析人唾液的注意事项 200

(二)混合唾液的收集方法 201

(三)个别腺体唾液的收集方法 201

(四)刺激性唾液的收集 202

二、唾液的流速 203

三、影响唾液成分的因素 204

四、唾液中的无机成分 207

五、唾液中的有机成分 213

(一)蛋白质和糖蛋白 213

(二)有机小分子 217

六、唾液的生理功能 218

(一)味觉和消化功能 218

(二)防卫保护功能 219

(三)其他功能 220

(一)嗅觉感受器 222

一、感受器的形态学 222

第十章 嗅觉与味觉 222

(二)味觉感受器 224

二、嗅觉和味觉的功能与机制 228

(一)嗅觉和味觉的功能 228

(二)嗅觉和味觉的机制 230

第十一章 咀嚼、吸吮和吞咽 239

一、咀嚼 239

(一)咀嚼的神经控制 240

(二)咀嚼肌 241

(三)颞下颌关节 244

(四)下颌运动及颞下颌关节的运动 256

(五)咀嚼运动的过程 266

(六)咀嚼周期 267

(七)咀嚼运动的类型 267

(八)咀嚼运动的次数 268

(九)咬合力及牙周潜力 268

(十)咀嚼效率 269

(十一)咀嚼时的牙齿接触 271

(十二)咀嚼时的牙齿运动 271

(十五)咀嚼与牙齿的磨耗 272

(十三)牙齿移动及其影响因素 272

(十四)咀嚼对牙周膜的影响 272

(十六)舌、唇、颊、腭在咀嚼中的作用 274

二、吸吮 276

三、吞咽 277

(一)吞咽的反射控制 277

(二)吞咽过程 280

(三)吞咽时牙齿的接触及舌和面部肌肉的活动 281

(四)吞咽时舌的压力 282

(五)吞咽时会厌的运动及其可能的作用 282

(八)吞咽对?、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 283

(六)吞咽时呼吸道的保护 283

(七)吞咽的频率及容量 283

第十二章 言语 287

一、言语与呼吸 287

二、发音 288

三、语音 290

(一)语音的分类 290

(二)语音的合成 291

四、共鸣 292

五、大脑皮质与言语活动 293

六、口腔的部分缺损或畸形对语言的影响 294

(一)错? 294

(二)牙缺失 294

(三)舌及舌系带异常 294

(四)唇裂 295

(五)腭裂 295

第十三章 发育的生物化学 296

一、绪言 296

(一)基因功能概述 298

二、发育的分子生物学 298

(二)基因表达的调节 300

三、发育的关键时期 314

四、关于发育的调节问题 314

第十四章 结缔组织的生物化学 318

一、胶原纤维 318

(一)胶原的结构 318

(二)原纤维的形成 321

(三)交联作用 322

(四)胶原的生物合成 324

(五)胶原生物合成的调节 326

(一)弹性纤推的结构 327

二、弹性纤维 327

(二)耐酸纤维 330

三、胶原酶和弹性蛋白酶 331

(一)哺乳动物胶原酶的性质 331

(二)胶原溶解活性的调节 332

(三)胶原酶的临床应用 334

(四)弹性蛋白酶 335

四、纤维蛋白疾病 335

(一)蛋白多糖的结构 338

五、基质 338

(二)蛋白多糖的代谢 340

(三)蛋白多糖的分布 341

(四)蛋白多糖的功能 342

第十五章 骨和牙的矿化理论 347

一、胶原蛋白 347

二、糖胺多糖 349

三、碱性磷酸酶 350

四、线粒体的作用 350

五、脂类 351

六、基质小泡 352

七、牙组织的矿化 353

第十六章 口腔矿化组织的无机化学 358

一、矿物相的晶体性质 358

二、牙结构取样 360

三、无机成分 362

四、无机成分与牙结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364

(一)供水中的氟化物与龋齿 364

(二)局部的氟化物应用与龋齿 364

(三)氟化物的作用机制 366

第十七章 钙调节激素 369

一、甲状旁腺激素 369

(一)甲状旁腺的组织结构 369

(二)化学结构 370

(三)生物合成 372

(四)分泌速率及其调节机制 372

(五)代谢 373

(六)生理效应和作用 373

(七)测定方法 376

(一)化学结构 377

二、维生素D 377

(二)代谢 378

(三)生理效应和作用 379

(四)测定方法及药理作用 382

三、降钙素 384

(一)化学结构 384

(二)生物合成 385

(三)分泌及代谢 385

(四)生理效应和作用 386

(五)测定方法 387

(六)降钙素与疾病 388

四、前列腺素 389

(一)化学结构及测定方法 390

(二)对矿化组织的作用和效应 391

五、生长激素 392

六、甲状腺激素 393

七、肾上腺皮质激素 393

第十八章 口腔微生物生态学 396

一、口胜环境及口胜微生物的组成 396

二、口腔微生物的获得 399

三、天然菌丛与人类的关系 400

四、天然菌丛的有利作用 402

五、天然菌丛的有害作用 403

六、口胜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405

(一)口腔微生物的附着 405

(二)口腔微生物的生长 408

七、口胜微生物的抑制 410

(一)干扰细菌附着的因素 410

(二)抑制细菌生长物质的作用 410

八、牙菌斑的形成及口腔内易滞留细菌约部位 411

(一)牙菌斑的形成过程 411

(二)牙菌斑形成过程中的相互粘附作用 412

(三)细菌聚集过程中唾液大分子聚合物的作用 413

第十九章 龋病微生物学 415

一、龋病的定义、流行病学和病因 415

(一)龋病的定义 415

(二)龋病的流行病学 415

(三)病因学 423

二、龋病微生物学 424

(一)口腔微生物与龋病的关系 425

(二)牙菌斑与龋病的关系 428

(三)微生物的致龋特性 434

(四)微生物在人类龋病发生中的特性 437

(五)变形链球菌的特性与生态学 438

(六)控制致龋性细菌的实验性研究 442

三、龋病免疫学 446

(一)人类龋病的免疫学研究 447

(二)动物模型的免疫学研究 451

四、龋病的预防 460

(一)消除致龋微生物 460

(二)提高宿主的抗龋能力 463

(三)改变口腔环境 466

第二十章 口腔免疫学 473

一、局部免疫的概念 473

二、分泌型IgA 474

(一)基本结构 474

(二)分泌片 475

(三)J链 475

(四)分泌型IgA的装配和分泌 476

(五)分泌型IgA的生物学性质 476

三、口腔环境的免疫成分 478

(一)唾液免疫球蛋白 478

(二)获得性膜和菌斑的免疫球蛋白 481

四、口腔环境中即刻超敏反应能力 482

(一)速发超敏反应型 482

(二)细胞毒型 484

(三)免疫复合物介导型 484

五、口腔中细胞介导的免疫能力 485

第二十一章 牙周病病因学 488

一、概念与分类 488

二、牙周病病因学 490

(一)牙菌斑和牙周病 491

(二)各型牙周病的微生物学 494

(三)免疫反应与牙周病 499

第二十二章 骨和牙移植 504

一、骨移植 504

(一)同种异体骨移植 505

(二)同种异体移植术的方法和效果 509

(三)异种骨移植 517

二、牙移植 522

(一)自体牙移植和同种异体牙移植的常见问题 523

(二)免疫反应问题 525

(三)临床研究 532

(四)免疫生物学 536

第二十三章 口腔创伤愈合 541

一、口腔创伤的病因 541

二、创伤愈合的类型 543

三、软组织的修复 544

(一)上皮的修复 545

(二)结缔组织的修复 548

四、创口收缩 550

五、骨创伤及拔牙创伤的愈合 551

六、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553

七、创伤愈合的研究方向 556

第二十四章 牙齿与年龄 558

一、牙齿发育与年龄 558

(一)牙齿萌出时间 558

(二)牙齿发育年龄 562

二、成人牙齿与年龄推断 562

(一)磨牙磨耗度法 562

(二)全口牙齿磨耗值计算法 563

(三)牙冠指数法 563

(四)牙齿形态改变与年龄 564

(五)江陵古尸年龄推断实例 5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