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新编中国革命史
新编中国革命史

新编中国革命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辽宁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61022719
  • 页数:419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陕西旅游画册下一篇:夏河史话
《新编中国革命史》目录

第一章 近代中国社会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 1

第一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1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1

西方列强的东侵 4

二、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 6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6

第二次鸦片战争 8

洋务运动 11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 12

甲午战争和民族危亡的加剧 1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8

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和主要矛盾 20

第二节 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不屈斗争 22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反侵略斗争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救国主张 22

鸦片战争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22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救国主张 24

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派的英勇斗争 25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5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28

太平天国运动的重大意义及其教训 30

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32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32

“公车上书”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兴起 34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36

第二章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40

第一节 辛亥革命的准备 40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产生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0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 40

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 42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45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8

二、同盟会的建立与三民主义的构想 50

同盟会的建立 50

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51

革命派同改良派的论战 53

第二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54

一、武装起义的发动和革命形势的高涨 54

革命派领导的武装起义 54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55

革命形势的高涨 57

二、武昌起义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创建 58

武昌首义的胜利 58

中华民国的建立 60

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与法令 62

三、袁世凯的篡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64

袁世凯篡夺政权 64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67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继续奋斗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发展 70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全国的反袁斗争 70

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70

“二次革命” 72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运动 74

二、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和革命党人发动的护法运动 76

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 76

段祺瑞的专制与卖国 78

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79

三、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81

近代民族工业的新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81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83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84

第三章 五四运动和国民革命 87

第一节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87

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87

五四运动的爆发及其发展 87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 89

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90

各种社会思潮的迭起 90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91

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争 94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97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及其活动 97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99

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01

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102

第二节 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 104

一、国共合作的建立 104

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矛盾的激化 104

五四运动后孙中山的重新奋起与挫折 106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07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109

二、国民革命的兴起 112

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工农运动的恢复与发展 112

北京政变和国民会议运动 114

五卅运动和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115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建立 118

三、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120

统一战线内部的分化与斗争 120

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初步探索 123

四、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125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25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28

五、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的失败 132

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 132

蒋介石反革命活动的加紧,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33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严重危害 136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的失败 138

第四章 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救亡活动 142

第一节 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反动统治 142

一、国民党政权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142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142

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 146

二、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独裁统治 148

国民党政府的对外政策 148

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强化 149

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经济状况 152

第二节 土地革命的开展和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56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56

中国革命的低潮 156

中共“八七”会议和武装起义的发动 157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土地革命的开展 162

红军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和革命根据地的初步巩固 168

共产党在国统区工作的恢复与发展 172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174

毛泽东论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与条件 174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75

三、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和中间派别的救国主张与活动 177

国民党民主派的反蒋斗争 177

第三党的平民革命主张和反蒋斗争 178

“乡村建设派”等农村改良运动 180

四、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新道路中的失误与历史性转折 182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及其危害 182

遵义会议 184

红军长征的胜利 185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国内和平的实现 187

一、“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87

“九·一八”事变 187

全国各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89

抗日反蒋斗争的曲折发展 191

二、“一二·九”运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 194

华北事变 194

“一二·九”运动 196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98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200

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国内和平的实现 202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初步实行 202

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 204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07

第五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211

第一节 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发动 211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211

日本加速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部署 211

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21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及其特点 214

二、全民抗战高潮的兴起 216

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正面战场的抵御 216

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战场的开辟 220

共产党关于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独立自主原则 223

全民族抗战的新气象 227

国际力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229

第二节 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的艰苦斗争 230

一、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形势和中国人民坚持团结抗战的努力 230

相持阶段的到来,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 230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傀儡政权的建立 232

蒋介石政府的消极抗战 233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235

击退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 237

中国共产党巩固国共合作的方针和斗争策略 240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 242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43

三、敌后军民克服抗日战争的严重困难 247

大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247

敌后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英勇斗争 250

共产党战胜困难的各项政策,解放区的巩固与发展 252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56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危机和民主运动的高涨 256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进攻和中国战场的局部反攻 256

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258

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260

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的高涨 262

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64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军中国战场的反攻 264

中共七大与国民党六大,两条道路与两种命运的选择 266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69

第六章 全国解放战争 273

第一节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73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273

战后国际斗争格局的重大变化 273

战后国内形势和各党派对中国前途的政治主张 274

二、争取和平民主的重大斗争 277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 277

重庆谈判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作战 278

国统区人民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 280

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81

三、国民党的内战部署和共产党巩固解放区的措施 283

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政协协议 283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的内战部署 284

共产党自卫战争的准备 285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中国革命的新高潮 287

一、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 287

全面内战爆发后的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军事方针 287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290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 293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及政策 295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295

中国共产党“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行动纲领 297

三、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和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与壮大 300

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300

反蒋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01

第三条道路的破产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空前巩固与壮大 303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305

一、战略决战的胜利 305

决战前的形势 305

辽沈战役 306

淮海战役 307

平津战役 308

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310

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革命进行到底 310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313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314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314

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31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 317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319

第七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322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准备 322

一、建国初期的国情和任务 322

建国初期国情的基本特征 322

建国之初的形势和任务 324

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325

全国大陆的解放,地方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 325

镇压反革命运动 328

抗美援朝战争 329

三、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 332

没收官僚资本,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 332

全国财经工作的统一和物价的稳定 333

“三反”、“五反”运动 335

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 337

四、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33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的确立 341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341

二、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45

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45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0

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伟大意义 355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357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357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359

第八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363

第一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63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363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363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366

三、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369

一九五七年经济工作的重大成就 369

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370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73

纠正“左”倾错误的中断和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376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与全面好转 379

第二节“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 387

一、“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387

“文化大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387

“文化大革命”发生与持续的原因 390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全国大动乱 392

两次中央会议的全面发动 392

“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 394

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396

三、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纠正“左”倾错误努力的受挫 397

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被粉碎 397

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受挫 399

四、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400

“四人帮”组阁被挫败 400

一九七五年的全面整顿与反复 401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胜利 403

五、“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教训 404

第三节 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406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406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06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409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与新的历史性飞跃 412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412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41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