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与控制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艳华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122154590
- 页数:238 页
第1章 概论 1
1.1 室内空气质量的概念 1
1.2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 1
1.3 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2
1.4 室内空气质量指标 2
1.4.1 物理性指标 2
1.4.1.1 温度 2
1.4.1.2 相对湿度 3
1.4.1.3 空气流速 3
1.4.1.4 新风量 3
1.4.2 化学性指标 3
1.4.2.1 二氧化碳 3
1.4.2.2 甲醛 3
1.4.2.3 苯系物 4
1.4.2.4 总挥发性有机物 4
1.4.2.5 苯并[a]芘 4
1.4.2.6 氨气 4
1.4.2.7 二氧化硫 4
1.4.2.8 二氧化氮 5
1.4.2.9 一氧化碳 5
1.4.2.10 可吸入颗粒物 5
1.4.2.11 臭氧 5
1.4.3 生物性指标 5
1.4.4 放射性指标 5
1.5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5
参考文献 7
第2章 室内污染物来源 8
2.1 建材产生的污染 8
2.1.1 复合板 8
2.1.2 PVC产品 10
2.1.3 涂料 11
2.1.4 隔声或保温材料 12
2.1.5 砖类和石材 13
2.2 日用化学品污染 14
2.2.1 杀虫剂 14
2.2.2 空气清新剂 16
2.2.3 清洁用品 16
2.2.4 香水 17
2.3 厨房产生的污染 19
2.4 室内办公设备产生的污染 20
2.5 人员活动产生的污染 24
2.5.1 室内人员新陈代谢产生的室内污染 24
2.5.2 吸烟 25
2.6 微生物污染源 25
参考文献 26
第3章 室内空气污染物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8
3.1 颗粒物 29
3.1.1 室内颗粒物特点 29
3.1.2 室内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因素 30
3.1.3 室内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2
3.1.4 室内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4
3.2 气态污染物 35
3.2.1 无机气态污染物 35
3.2.2 挥发性有机物 38
3.2.3 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 40
3.3 生物污染 42
3.4 复合污染 45
3.4.1 毒性的变化 45
3.4.2 两种污染物并存时对污染物输运的影响 46
参考文献 48
第4章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 50
4.1 物理参数检测 50
4.1.1 温度 50
4.1.1.1 玻璃液体温度计法 50
4.1.1.2 数显式温度计法 50
4.1.2 湿度 51
4.1.2.1 通风干湿表法 51
4.1.2.2 氯化锂湿度计法 52
4.1.3 空气流速 52
4.1.3.1 热球式电风速计法 52
4.1.3.2 数字风速表法 53
4.1.4 新风量 53
4.2 室内空气采样 54
4.2.1 直接采样 54
4.2.2 浓缩采样 55
4.2.3 采样设备 58
4.2.4 采样点布置 59
4.2.5 采样效率评价 60
4.2.6 采样体积计算及含量表示方法 60
4.3 空气中气态污染物的检测 62
4.3.1 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简介 62
4.3.1.1 红外光谱分析 62
4.3.1.2 气相色谱分析 64
4.3.1.3 电位分析 65
4.3.1.4 分光光度分析 66
4.3.1.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67
4.3.2 二氧化碳检测 68
4.3.2.1 不分光红外气体分析法 68
4.3.2.2 气相色谱法 69
4.3.2.3 容量滴定法 70
4.3.3 甲醛检测 71
4.3.3.1 电化学分析法 71
4.3.3.2 气相色谱法 72
4.3.3.3 AHMT分光光度法 74
4.3.3.4 其他方法简介 75
4.3.4 苯、甲苯和二甲苯检测 76
4.3.4.1 苯的气相色谱分析 76
4.3.4.2 甲苯和二甲苯的气相色谱分析 77
4.3.5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检测 79
4.3.5.1 光离子化法 80
4.3.5.2 热解吸气相色谱法 81
4.3.6 苯并[a]芘——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82
4.3.7 一氧化碳检测 83
4.3.7.1 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法 83
4.3.7.2 电化学法 84
4.3.7.3 气相色谱法 84
4.3.7.4 汞置换法 85
4.3.8 二氧化硫检测 86
4.3.8.1 荧光法 86
4.3.8.2 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86
4.3.9 二氧化氮检测 89
4.3.9.1 化学发光法 89
4.3.9.2 库仑原电池法 90
4.3.9.3 改进的Saltzman法 91
4.3.10 臭氧(O3)检测 93
4.3.10.1 紫外光度法 93
4.3.10.2 化学发光法 94
4.3.10.3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94
4.3.11 氨气(NH3)检测 97
4.3.11.1 离子选择电极法 97
4.3.11.2 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98
4.3.11.3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99
4.3.12 氡(Rn)检测 100
4.3.12.1 闪烁瓶法 100
4.3.12.2 双滤膜法 101
4.3.12.3 活性炭盒法 102
4.4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测定 102
4.4.1 撞击式重量法 103
4.4.2 光散射法 104
4.4.3 β射线法 106
4.4.4 压电晶体振荡法 107
4.5 空气中微生物污染测定 108
4.5.1 自然沉降法 108
4.5.2 撞击法 109
参考文献 111
第5章 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 113
5.1 评价标准 113
5.1.1 概述 113
5.1.2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10) 115
5.1.3 卫生部颁布的《室内空气质量卫生规范》 115
5.1.4 原国家环保局颁布的《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116
5.1.5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 117
5.1.6 我国其他卫生标准 117
5.1.7 国外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118
5.1.8 室内热舒适标准简介 121
5.2 评价方法 124
5.2.1 客观评价方法 125
5.2.1.1 达标评价方法 125
5.2.1.2 模糊评价方法 125
5.2.1.3 灰色理论评价方法 125
5.2.1.4 暖体假人评价方法 126
5.2.1.5 计算机模型模拟方法 126
5.2.1.6 综合指数法 128
5.2.2 主观评价方法 129
5.2.2.1 主观评价概述 129
5.2.2.2 嗅觉评价方法 130
5.2.2.3 应用分贝概念的评价方法 131
5.2.2.4 其他主观评价方法 134
5.2.3 室内环境品质的综合评价方法 134
5.3 评价程序 137
5.3.1 室内空气品质现状评价的程序 137
5.3.2 室内装修中空气品质预评价的程序 137
5.4 室内空气污染的健康危险度评估 140
5.4.1 危害鉴定 140
5.4.2 暴露评价 140
5.4.3 剂量-反应关系 143
5.4.4 危险特征分析——患病、死亡数的估算方法 143
参考文献 143
第6章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控制 145
6.1 污染源的控制 145
6.1.1 减少释放污染物严重的建筑材料或物品的使用 145
6.1.2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措施减少建材使用后的污染物的散发 147
6.1.3 在建筑设计或使用过程中通过措施降低建材使用后的污染物的散发 149
6.2 室内的通风与空调 150
6.2.1 通风换气 150
6.2.1.1 通风量 150
6.2.1.2 通风效率 156
6.2.1.3 通风方式 158
6.2.2 空气调节 164
6.2.2.1 空调系统的组成 165
6.2.2.2 空调系统的优化设计 165
6.2.2.3 空调的合理使用 168
6.3 空气净化技术 169
6.3.1 吸附技术 169
6.3.1.1 吸附净化原理 169
6.3.1.2 吸附剂 170
6.3.1.3 吸附净化器 172
6.3.1.4 影响气体吸附的因素 175
6.3.1.5 吸附理论 176
6.3.2 光催化技术 181
6.3.2.1 光催化净化原理 181
6.3.2.2 光催化剂 182
6.3.2.3 光催化设备 184
6.3.2.4 影响光催化效果的因素 186
6.3.2.5 光催化反应动力学 190
6.3.3 负离子净化技术 191
6.3.3.1 空气离子的基本概念 191
6.3.3.2 负离子净化的原理 192
6.3.3.3 负离子的健康效应 192
6.3.3.4 负离子发生设备 193
6.3.3.5 影响负离子净化效果的因素 195
6.3.4 臭氧净化技术 195
6.3.4.1 臭氧净化的原理 195
6.3.4.2 臭氧的健康效应 195
6.3.4.3 臭氧发生装置 196
6.3.4.4 影响臭氧净化效果的因素 196
6.3.5 过滤净化技术 197
6.3.5.1 纤维过滤原理 197
6.3.5.2 纤维滤料的种类与性能 198
6.3.5.3 过滤设备 199
6.3.5.4 影响过滤器效率的主要因素 202
6.3.6 静电净化技术 203
6.3.6.1 静电净化原理 203
6.3.6.2 静电净化装置 204
6.3.6.3 影响静电净化效率的主要因素 206
6.3.7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技术 207
6.3.7.1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原理 207
6.3.7.2 低温等离子体净化装置 208
6.3.7.3 影响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效果的因素 210
6.3.8 组合技术 212
6.3.8.1 吸附与光催化技术组合 212
6.3.8.2 光催化与臭氧技术组合 212
6.3.8.3 光催化与等离子技术组合 213
参考文献 213
第7章 建材有害物质的限量与测定 216
7.1 建材有害物质的限量 216
7.1.1 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 217
7.1.2 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217
7.1.3 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218
7.1.4 胶黏剂中有害物质限量 219
7.1.5 木家具中有害物限量 219
7.1.6 壁纸中有害物质限量 220
7.1.7 聚氯乙烯卷材地板中有害物质限量 221
7.1.8 地毯、地毯衬垫及地毯用胶黏剂中有害物质释放限量 222
7.1.9 混凝土外加剂中氨的释放限量 222
7.1.10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222
7.2 常用的检测方法介绍 223
7.2.1 穿孔萃取法测量建材中甲醛释放量 223
7.2.1.1 测量原理 223
7.2.1.2 测量前的准备 224
7.2.1.3 操作过程 225
7.2.2 干燥器法测量建材中甲醛释放量 227
7.2.2.1 测量原理 227
7.2.2.2 测量过程 227
7.2.2.3 干燥器法测量结果的影响因素 228
7.2.3 气候箱法测量建材中甲醛释放量 228
7.2.3.1 测试原理 228
7.2.3.2 测试条件 229
7.2.3.3 测试过程 229
7.2.3.4 影响因素分析 229
7.2.3.5 中美气候箱法测量甲醛释放量的方法比较 230
7.2.4 色谱法 230
7.2.5 可溶性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230
7.2.5.1 测试原理 230
7.2.5.2 测试准备 231
7.2.5.3 测试 232
7.2.5.4 结果处理 232
7.2.6 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蒸馏滴定测定法 232
7.2.6.1 原理 232
7.2.6.2 测试准备 233
7.2.6.3 测试过程 233
7.2.6.4 结果计算 233
7.2.7 建材中有机挥发物释放量测定的非标准方法 233
7.2.7.1 原理 234
7.2.7.2 测试装置 234
7.2.7.3 测试流程 236
7.2.7.4 测试举例 236
参考文献 238
- 《空气动力学 7 飘浮的秘密》(加)克里斯·费里著 2019
- 《间充质干细胞基础与临床》韩忠朝著 2015
- 《看不见的室内空气污染》侯立安主编 2019
- 《海河干流水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于航白景峰,张春意 2019
-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计算空气动力学》艾邦成著 2020
- 《中药材加工、鉴质实用技术》周至杰 2019
-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转化医学》潘兴华,何志旭,庞荣清 2018
- 《烟花用化工材料质量手册》东信烟花集团有限公司 2018
- 《基于制度质量视角的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研究》王石 2019
- 《DNA小分子检测技术及其应用》刘云国,叶乃好编著 2016
- 《市政工程基础》杨岚编著 2009
- 《家畜百宝 猪、牛、羊、鸡的综合利用》山西省商业厅组织技术处编著 1959
- 《《道德经》200句》崇贤书院编著 2018
- 《高级英语阅读与听说教程》刘秀梅编著 2019
-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基础》谢雨飞,田启川编著 2019
- 《看图自学吉他弹唱教程》陈飞编著 2019
- 《法语词汇认知联想记忆法》刘莲编著 2020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规范 技巧与案例 第3版 2020》文传浩,夏宇编著 2019
- 《流体力学》张扬军,彭杰,诸葛伟林编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