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生态农业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农业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农业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文华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254397X
  • 页数:11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对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提高,并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方向。
《生态农业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目录

第一篇发展篇 3

第一章 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学思想及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 3

第一节 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3

第二节 中国传统农业朴素的生态学思想 6

第三节 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 17

第四节 传统农业实践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启示 24

第二章 国际可持续农业运动对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 29

第一节 国际可持续农业思想发生的背景 29

第二节 国际可持续农业思想发展的推动力 31

第三节 国际可持续农业论坛近年来的动向 35

第四节 国际可持续农业思想与中国生态农业 37

第五节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40

第三章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42

第一节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 42

第二节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 45

第三节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49

第四节 对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的展望 53

第二篇原理篇 59

第四章生态农业的生态学原理 59

第一节 生态系统原理 59

第二节 能量与能量流动原理 62

第三节 物质与物质循环(物流)原理 65

第四节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66

第五节 生态位理论 69

第六节 限制因子理论 70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原理 71

第五章生态农业的经济学基础 76

第一节 农业类型跃迁:生态农业兴起的宏观经济背景 76

第二节 市场竞争力:生态农业兴起的微观经济基础 78

第三节 双赢:生态农业兴起的社会环境 83

第四节 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学启示 85

第五节 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景 86

第六章 生态农业的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 89

第一节 系统科学与工程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意义 89

第二节 生态农业建设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其三维结构 91

第三节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的过程系统 94

第四节 解决生态农业建设中系统性问题的辩证程序 96

第五节 生态农业建设系统工程所需的知识系统 102

第六节 生态农业建设的系统工程系统 104

第三篇模式篇 109

第七章生态农业模式总论 109

第一节 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 109

第二节 生态农业模式的多样性及各类模式的典型分析 113

第八章农田间作、套作与轮作模式 124

第一节 间作、套作与轮作的概念与原理 124

第二节 农田间、套作与轮作的效益评价方法 128

第三节 我国间作、套作与轮作的主要模式类型 129

第四节 我国农田间、套作与轮作的发展趋势 137

第九章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141

第一节 农林复合经营概念、特征 141

第二节 农林(草)复合模式的基本类型 142

第三节 农林复合系统的代表性模式和配套技术 145

第十章畜禽养殖生态农业模式 179

第一节 畜禽养殖生态农业模式概述 179

第二节 畜禽养殖生态农业模式设计 180

第三节 畜禽养殖生态农业模式实例 187

第十一章湿地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194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 194

第二节 若尔盖高原湿地系统生态农业模式 204

第三节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农业 208

第十二章淡水湖泊系统生态农业 219

第一节 我国淡水湖泊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点 219

第二节 湖泊大水面的开发利用和水体农业 220

第三节 稻田中的综合水产养殖 231

第四节 淡水湖泊系统生态农业的实践 233

第十三章草地生态农业 251

第一节 中国草地概况 251

第二节 草地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254

第三节 草地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内容 255

第四节 草地生态农业发展方向 259

第五节 草地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 262

第六节 草地生态农业建设途径与技术 264

第十四章 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 269

第一节 沼气发酵装置与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69

第二节 沼气发酵工程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 270

第三节 沼气及发酵残留物的利用 272

第四节 两种典型的沼气综合利用模式 274

第十五章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 281

第一节 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 281

第二节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类型 283

第三节 几种典型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 284

第四篇技术篇 303

第十六章生态农业技术概论 303

第一节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 303

第二节 现阶段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304

第三节 生态农业技术构成 308

第四节 当前我国主要推广的生态农业技术及选择运用的原则 309

第五节 完善、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管理任务 310

第十七章高效立体种养技术 312

第一节 立体种养农业技术 312

第二节 蔬菜立体种植技术 316

第三节 旱地立体农业技术 322

第十八章节水农业技术 332

第一节概述 332

第二节 输水系统节水技术 333

第三节 田间灌溉节水技术 337

第四节 田间农艺节水技术 343

第五节 化控节水技术 347

第六节 旱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 352

第七节 管理节水技术 354

第八节 节水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 358

第九节 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前景——高新技术在节水农业中的应用 358

第十九章生态优化植保技术 361

第一节 概述 361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优化植保技术 363

第三节 农业害虫无公害防治及其技术体系 368

第四节 生态优化植保技术应用保障及发展展望 371

第二十章化肥高效利用与控制技术 376

第一节 概述 376

第二节 平衡施肥技术 378

第三节 土壤植株菅养诊断推荐施肥技术 381

第四节 灌溉施肥技术 384

第五节 化肥污染控制技术 388

第六节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 391

第七节 根际生态调控技术 394

第二十一章农业微生物应用技术 402

第一节 微生物食品生产技术 402

第二节 微生物肥料 410

第三节 微生物农药 415

第四节 微生物饲料 421

第二十二章健康安全食品的生产技术 424

第一节 健康安全食品的概念与发展 424

第二节 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生产标准概述 429

第三节 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 438

第四节 有机、绿色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比较 444

第二十三章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技术 456

第一节 污水处理概述 456

第二节 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 458

第三节 城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基本类型与工艺 463

第四节 我国实施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475

第五节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478

第二十四章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481

第一节 农村污水的产生和危害 481

第二节 农村污水处理和利用水体的工程技术 486

第三节 几种典型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 491

第二十五章农牧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499

第一节 概述 499

第二节 农业废弃物堆肥化与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 503

第三节 农牧业废弃物的饲料利用 511

第四节 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蚯蚓养殖技术 515

第二十六章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 520

第一节 太阳能利用技术 520

第二节 沼气发酵及利用技术 531

第三节 农作物秸秆的能源利用技术 537

第四节 风能利用技术 544

第五节 微水电技术 550

第二十七章生态农业信息技术 555

第一节 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概况 555

第二节 生态农业管理信息系统 560

第三节 决策支持系统与精准农业技术 567

第四节 区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以黄河三角洲为例 586

第五篇区域篇 595

第二十八章我国农业的区域特征与生态农业系统分区 595

第一节 我国农业的区域特征 595

第二节 中国的生态农业系统分区 599

第三节 各生态农业区简介 601

第二十九章农村庭院型生态农业 612

第一节 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概念与内涵 612

第二节 庭院型生态农业的环境建设与模式结构 616

第三节 典型模式实例与效益 628

第三十章生态农业村 632

第一节 留民菅村的基本情况 632

第二节 留民菅村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634

第三节 留民菅村的生态农业建设 635

第四节 留民菅生态农业系统的数学模型研究 643

第五节 发展展望 651

第三十一章生态农业县建设与案例 654

第一节 生态农业县建设的意义与建设程序 654

第二节 生态农业县建设的评价 657

第三节 山东省五莲县生态农业发展阶段分析 664

第四节 延安市宝塔区以小流域治理为中心的生态农业建设 669

第五节 浙江省磐安县生态资源开发与保育型生态农业建设 672

第六节 天津市宝坻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676

第七节 生态农业是黑龙江省拜泉县促进县域可持续发展之路 685

第三十二章东北地区生态农业 694

第一节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与农业自然资源 694

第二节 东北地区农业生态分区及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703

第三节 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718

第三十三章华北温暖半湿润区生态农业 723

第一节 区域资源环境特征 723

第二节 主要生态经济问题 724

第三节 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 727

第四节 区域典型模式 732

第五节 华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趋势 742

第三十四章 黄土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区生态农业 744

第一节 黄土高原长城沿线风沙区治沙型生态农业 744

第二节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749

第三节 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高效利用型生态农业 758

第三十五章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农业 768

第一节 半干旱区旱作生态农业模式 768

第二节 干旱区绿洲生态农业模式 776

第三十六章西南亚热带湿润区生态农业 791

第一节 西南亚热带湿润区农业发展状况 791

第二节 西南湿润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793

第三节 西南亚热带湿润区生态农业区域类型 796

第四节 西南湿润地区的主要生态农业模式 799

第三十七章 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区生态农业 815

第一节 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区农业生态与社会经济概况 815

第二节 亚热带东部湿润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化 818

第三节 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区生态农业建设 821

第四节 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区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824

第三十八章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态农业 826

第一节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基本概况 826

第二节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态农业模式类型 830

第三节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介绍 831

第三十九章青藏高原地区生态农业 848

第一节 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条件 848

第二节 青藏高原农业生产现状与问题 850

第三节 青藏高原生态农业类型及组合模式 855

第四十章近海地区生态农业 864

第一节 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现状 864

第二节 综合养殖的生态学原理 872

第三节 滩涂池塘生态养殖 875

第四节 浅海生态养殖 885

第五节 海水工程化养殖 890

第六篇管理篇 903

第四十一章生态农业系统的分析和诊断 903

第一节 生态农业系统的层级结构分析 903

第二节 生态农业系统的食物链菅养结构分析 905

第三节 生态农业系统的景观结构分析 907

第四节 生态农业系统的能量流分析 910

第五节 生态农业系统的物质流分析 915

第六节 对一个混合食物链系统的分析诊断实例 919

第四十二章生态农业的规划方法 923

第一节 生态农业规划的基本概念 923

第二节 生态农业规划的基础工作 927

第三节 生态农业规划的内容与编制方法 929

第四节 县级生态农业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938

第五节 案例介绍:天津市武清区生态建设规划概要 938

第四十三章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 948

第一节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的原理与原则 948

第二节 生态农业的结构设计方法 950

第三节 生态农业的优化设计 957

第四十四章生态农业产业化 961

第一节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意义 961

第二节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962

第三节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设计原理 964

第四节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对策 971

第五节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功能 973

第六节 我国当前生态农业产业化实践的主要经验 974

第七节 促进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措施 977

第八节 一个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案例分析 979

第四十五章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方法 983

第一节 生态农业评价的指标体系 983

第二节 生态农业综合评价的常用数学分析方法 988

第四十六章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农田环境保护 1008

第一节 农田环境质量保护的范围与意义 1008

第二节 农田环境质量保护的内容 1010

第三节 基本农田环境质量控制 1023

第四节 农业建设与开发的环境质量保护 1032

第四十七章 生态农业的生态安全保障 1040

第一节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安全 1040

第二节 区域农业生态安全的评价 1042

第三节 农业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1049

第四十八章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保障与组织体制建设 1054

第一节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1054

第二节 调整农户的行为模式 1055

第三节 政府的政策手段 1060

第四节 生态农业的组织管理体制建设 1064

第七篇展望篇 1071

第四十九章 “入世”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1071

第一节 中国“入世”农业协议的基本要求 1071

第二节 中国“入世”后农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072

第三节 “入世”后中国农业的优势 1075

第四节 “入世”后中国生态农业的作用 1075

第五节 强化比较优势,提高“入世”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076

第六节 “入世”后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1080

第五十章全球变化与中国生态农业 1082

第一节 全球变化的起因及趋势 1082

第二节 全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085

第三节 应对全球变化的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1090

第五十一章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的若干新领域 1094

第一节 生态农业与生态文化建设 1094

第二节 生态农业的结构调整 1100

第三节 生态修复与重建 1106

第四节 观光休闲农业 111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