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气血理论临证指南
气血理论临证指南

气血理论临证指南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应珉等主编
  • 出 版 社: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10485121
  • 页数:3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气的理论与临床,系统阐述了气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第二部分为血的理论与临床,系统阐述了血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第三部分为气血的理论与临床。全书选录古今名家医案300余则。
上一篇:温病辨症下一篇:水电解质平衡
《气血理论临证指南》目录

前言页 1

目录 1

绪言 1

第1章气的理论与临床 3

一、气的生理功能 5

二、气的病理变化 6

三、理论阐要与临床应用 7

(一)气虚 7

心悸 8

中风瘫痪(气虚中风, 9

痰浊阻络) 9

肢体痿废(宗气亏虚) 11

肺胀 12

胃肠型感冒 13

外感表虚 13

膀胱咳 14

呃逆(胃气失降) (1 15

内伤发热 15

低热 17

黄汗 18

盗汗 18

胃痛(气虚夹瘀) 19

泄泻 20

泄泻(脾虚中气下陷) 22

飧泄 22

久痢 23

癃闭(膀胱气化失司) 24

小腹不适(脾肾气虚) 25

水肿(脾肾两虚) 26

肾结石 27

小便不畅 28

消渴并癃闭 29

带下 30

小儿咳嗽 31

小儿自汗 32

小儿心悸 33

小儿遗尿 34

小儿泄泻 35

鼻渊 36

(二)气陷 37

头痛 37

胸痛 38

脘腹胀 39

腹痛、呕血 40

泄泻 41

消渴并泄泻 42

五更泻 43

脱肛 44

癃闭 45

崩漏(脾虚气陷) 46

崩漏(中气不足,气不摄血) 47

阴吹 47

眼废 49

耳闭 50

耳胀闭 51

(三)气脱 53

心悸 54

真心痛 55

喘汗欲脱 56

暴泻虚脱 57

泄泻 58

(四)气机郁滞 60

胃痛(脾胃不和, 61

肝气犯胃) 61

胃痛(脾胃升降失司) 62

胃痛(肝郁克脾) 63

胃脘痛 64

胃痛、遗泄 64

胁痛(肝郁脾滞) 65

胁痛(肝郁气滞) 66

呕恶、腹泻 67

嗳气(脾虚气滞) 68

嗳气(肝郁气滞) 69

腹痛 70

脘胀 71

腹胀(湿困脾土, 72

气机郁滞) 72

肠梗阻 72

积滞(腑气不通) 73

积滞(气机壅阻) 74

心悸(血行不畅, 75

心神不宁) 75

失眠 76

眩晕(湿热郁滞, 77

气机不畅) 77

眩晕(肝郁气滞) 78

低热(肝胆郁热) 79

低热(肝郁化火) 80

水肿 81

气瘿(肝气郁结) 82

下注会阴) 83

水疝(水湿不化, 83

阳痿 85

月经失调(肝郁气滞) 85

痛经 86

经前头痛 87

经行腹胀 88

不孕(肝郁气滞) 89

乳核(肝气郁结, 90

乳络阻滞) 90

乳癖(气滞痰凝, 92

阻塞乳络) 92

乳泣(肝郁脾虚湿阻) 93

更年期综合征 94

乳胀、乳癖 95

头痛 97

小儿腹痛 98

(五)气逆 99

小儿疝气 99

咳嗽 100

咳喘(肺胃肃降失司) 101

咳喘(气逆咳嗽) 102

咳喘(湿痰阻滞气机) 103

咳喘(肺肾俱虚, 104

气失摄纳) 104

咳喘(痰浊中阻) 105

喘息(肾虚失纳) 106

咳喘(肺失肃降) 107

顿咳 107

咯血 108

胃脘痛(肝气犯胃) 109

胃痛(肝气横逆, 110

胃失和降) 110

胃痛(胃虚气弱) 111

胃脘痛、胁痛(肝郁 112

胆热) 112

胃痛、呕吐(肝郁 113

气滞) 113

呕吐(肝胃不和) 114

呕吐(胃气上逆) 115

呃逆(气血逆乱) 116

呃逆(胃热上逆) 117

呃逆 118

吐酸 119

腹痛 120

头痛 121

眩晕 122

眩晕(肝郁脾虚) 123

头痛、呕吐 124

中风 125

偏头痛 126

癫狂 128

妊娠恶阻(胎热上逆 129

犯胃) 129

妊娠恶阻(肝火犯胃, 129

胃气上逆) 129

产后呕吐 130

小儿呕吐 131

小儿眩晕 132

鼻衄 133

奔豚 134

(六)气闭 134

小儿肺闭(风寒闭肺) 135

小儿肺闭(肺气郁闭) 136

小儿肺闭(湿浊中阻) 136

小儿肺闭(风寒犯肺) 137

小儿肺闭(湿热内阻) 138

小儿肺炎(寒邪客肺) 139

小儿肺炎(风寒郁闭) 141

小儿喘证 142

小儿暑温 143

小儿热厥 144

咳逆 146

咳喘胸痛 147

煤气中毒 147

嗜睡 149

气厥 150

经行昏厥 151

第2章血的理论与临床 155

一、血的生理功能 157

二、血的病理变化 158

三、理论阐要与临床应用 159

(一)血虚 159

头痛 160

眩晕(肝血虚兼热证) 161

眩晕(血虚头晕) 162

口眼歪斜 163

心悸目弱 163

发热(产后血虚) 164

发热(阴血虚损) 165

潮热 166

月经后期 168

经行头痛 168

产后身痛 169

产后便秘 170

不孕(血虚气弱, 171

胞脉失养) 171

阴痒 172

小儿紫斑 173

遍身瘙痒 174

肢麻抽搐(钙缺乏症) 175

痿废 176

爪甲菲薄 176

(二)血瘀 177

胸痹(瘀血阻滞, 178

心脉失养) 178

胸痹(寒瘀互结心络) 179

心悸(络脉血瘀, 180

上扰心神) 180

胃痛(血瘀气郁) 181

胃脘痛(血瘀型) 182

臌胀(血瘀气滞水结) 183

血臌(瘀血内结) 185

血尿 186

紫癜、血尿 186

癃闭 188

紫斑 188

消渴 190

头痛(瘀阻清窍) 190

头痛(瘀血阻络) 191

头痛(瘀血阻滞) 192

偏头痛(瘀血阻络, 193

经脉拘急) 193

头痛、失眠 194

失眠(气滞血瘀) 195

失眠(瘀血内停) 196

眩晕(瘀血阻滞) 197

精神分裂症 198

阵发性摇头不止 198

高热 199

潮热 200

五心烦热 201

盗汗 202

癥瘕 202

肠痈 204

肩痛 205

项背痛 205

足痛 206

痛经 207

崩漏 208

崩漏、癥瘕 210

发热、闭经 213

经闭身肿 214

经来浮肿 215

产后恶露不尽 216

产后恶露不绝 217

不孕症(气滞血瘀) 218

癥瘕(瘀血阻滞) 219

畏寒怕冷 220

(三)血热 220

头痛(血分瘀热) 221

中风 222

消渴(阴虚血热瘀阻) 224

尿血(血热夹热夹湿) 225

尿血(血热) 225

血精 227

热痹(瘀血滞络) 228

热痹(邪客经络) 229

月经先期(血热气滞) 230

月经先期(肝郁血热) 231

痛经、不孕 232

月经稀发 234

倒经 235

崩漏(血热夹瘀) 236

崩漏 238

胎漏(热扰冲任) 238

胎漏(阴虚血热) 239

孕妇斑疹 240

小儿斑疹 241

小儿便血 242

鼻衄(阴虚血热) 243

鼻衄、齿衄(热邪迫血 243

妄行) 243

齿衄 244

紫斑(毒热蕴结血络) 246

紫斑(血热) 247

瘾疹 248

喉痛发疹 249

腿胫结核 250

脱发(脂溢性皮炎) 252

少年白发 253

(四)血寒 254

眩晕 255

痛经(阴虚寒盛, 256

瘀血内停) 256

痛经(寒凝血瘀) 257

痛经(阴寒凝滞) 258

闭经 260

月经后期、不孕 261

痹证 262

雷诺病 262

(五)出血 263

咳血(气不摄血) 264

便血 265

咳血(肺阴亏虚) 266

咯血(瘀热交阻) 267

吐血 269

血淋 270

血尿(阴虚血热) 271

尿血(热郁营血) 273

便血(脾失统血) 274

便血(湿瘀交阻) 276

便血 277

血肿、紫斑(气血 278

两虚) 278

血乳 279

齿衄(气血两虚) 280

肌衄(肝郁化火) 281

(六)血脱 282

崩漏 282

鼻衄(肝肺相搏) 283

第3章气血理论与临床 285

一、气血的生理功能 285

(一)气为血之帅 285

(二)血为气之母 286

二、气血的病理变化 286

三、理论阐要与临床应用 288

(一)气滞血瘀 288

痛经(气滞血瘀) 289

痛经(气滞血凝) 290

癥瘕、痛经 292

崩漏、癥结 293

癥瘕 294

不孕(肝郁气滞, 294

血行不畅) 294

不孕(气滞血瘀) 296

阳痿(外伤瘀血) 297

不育症(肝郁血瘀) 298

瘿瘤(痰瘀郁结) 299

咳喘(慢性肺源性 300

心脏病) 300

胸痛(气滞血瘀) 301

气滞血瘀) 302

胁痛(肝失条达, 302

胁痛(肝脉瘀阻) 303

胃痛(肝胃不和, 303

气血瘀阻) 303

腹痛(气滞血瘀寒凝) 305

头面痛(气滞血瘀) 306

痹证(坐骨神经痛) 306

黄褐斑(血脉不和, 307

气滞血瘀) 307

黄褐斑(气滞血瘀) 308

(二)气虚血瘀 309

络脉痹阻) 310

胸痹(心气不足, 310

胸痹(气虚血瘀) 310

胸痹(心气不足, 312

血行瘀阻) 312

胸痹(气虚血瘀) 313

胸痹、心悸 314

顽固性心律失常 315

心悸、怔忡 316

真心痛 317

中风 318

胃脘痛 319

腹痛 320

气机不畅) 321

癃闭(气虚血瘀, 321

癃闭(气虚血瘀) 322

过敏性紫癜 322

痿证 323

麻木不仁(气虚血瘀) 324

不仁(气虚血瘀, 325

气滞湿阻) 325

脉痹 326

半身发凉 328

月经过多、痛经 329

产后血晕 330

皮肤丘疹 331

(三)气不摄血 332

视一为二(复视) 332

鼻衄(脾不统血) 333

鼻衄(气虚血弱) 334

便血 335

便血、呕吐 336

紫斑 337

月经过多 338

崩漏(脾肾亏损) 339

崩漏(气不摄血) 340

血崩 342

老年经水复行 343

胎动不安 343

(四)气随血脱 344

呕血 345

便血(气随血脱) 346

便血(气不摄血) 347

崩中(血脱气耗) 348

崩中 349

(五)气血两虚 349

咳嗽 350

肺痨 351

心悸、喘咳 352

心悸(气血不足, 353

水湿内存) 353

怔忡 354

虚损 355

纳差(气血不足) 357

贫血(气血两亏) 358

血小板减少症 359

黄胖(气血两虚) 360

消渴并血痹 361

脉痹 362

痹证(气虚风寒外侵) 363

腹部漏疮 364

偏脑疽 365

闭经(脾肾不足, 366

血虚经闭) 366

闭经(气血双亏) 368

产后闭经 369

月经过少(气血两虚) 371

月经过少(术后气血 372

亏虚) 372

腰痛、月经失调 373

经行感冒 374

经行风疹 375

带下 376

产后恶露不尽 377

产后恶露不绝 378

产后汗出 379

产后便秘 380

产后缺乳 38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