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形态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祖慈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31303380X
- 页数:334 页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形态学的产生和发展 1
一、形态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4
1.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 7
2.工业革命后至20世纪初,欧洲的艺术思潮 7
3.包豪斯学派 21
二、日本对形态学的研究 24
三、中国对形态学的认识 25
1.中国古代对造型形态的认识 25
2.对现代“形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29
四、形态学与现代艺术设计 31
1.建筑设计 31
2.平面设计 33
3.环境设计 36
4.工业设计 37
5.服装设计 38
第二节 形态学概念 39
一、形态定义 39
二、形态学的研究范围 40
1.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形态 40
2.研究形态创造的规律 40
3.研究形态的形式美和人的审美心理 41
4.对艺术设计风格的研究 41
5.设计实例的形态分析 41
第三节 形态学的学习目的及应用价值 42
一、学习形态学的目的 42
1.培养形态创新能力 42
2.掌握形态变化的规律 42
3.熟练运用“视觉语言” 42
4.提高对形态的敏感和正确的形态感觉 42
二、形态学的应用价值 42
第二章 形态类型 45
第一节 现实生活中形态的多样性 45
一、自然形态 45
1.有机形体 45
2.无生命的有机形体 46
3.无机形体 47
二、人造形态 47
1.手工产品 47
2.机械产品 47
3.艺术品 48
三、偶发形态 49
四、概念形态与纯粹形态 50
1.几何形体 50
2.有机形体 50
3.自由形体 51
第二节 不同观察方法下的形态 51
一、宏观 51
二、微观 52
三、剖视 53
四、不同视角下的形态 53
1.侧视 53
2.俯视 53
3.仰视 53
4.物体在空间转动产生的变化 54
5.模糊化 54
第三节 不同表现手法的形态 54
一、具象形态 54
1.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创造的不同形态 54
2.具象雕塑(以大理石、花岗石雕和青铜浇制为主) 56
3.超写实等流派艺术 56
二、抽象形态 56
1.有机抽象 56
2.无机抽象 57
3.偶发抽象 58
第三章 形态语义 59
第一节 概念的形态要素 59
一、点 59
1.一个点 59
2.两个点 60
3.多点 60
二、线 60
1.直线 60
2.曲线 61
3.复合线 61
三、面 62
1.平面 62
2.曲面 62
第二节 现实的形态要素 63
一、微小的形和体 63
二、二次元线形 63
1.现实中的线 63
2.三次元的线 64
三、图形和板材 64
1.二次元的面 64
2.三次元的面 65
四、块材(体) 65
1.各种块材形成的体 65
2.由板材包围成封闭的体 65
3.二次元表现的体 65
五、空间 66
1.实在的空间 66
2.非实在空间 66
六、肌理 68
1.不同的肌理具有不同的表现力 68
2.触觉肌理与视觉肌理 68
七、色彩(见第六章) 69
第三节 影响形态语义的因素 69
1.大小 69
2.长短和粗细 69
3.体量 69
4.面的宽度 69
5.数量 69
6.形状 70
7.材质 70
8.光源 70
9.动静 70
第四章 形态创造 71
第一节 形态创造的思维 72
一、发散性思维 73
1.发散性思维的特点 73
2.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73
二、想象思维 74
三、联想思维 75
四、直觉思维 76
五、灵感 77
第二节 形态创造的方法 78
一、二次元图形 78
1.具象图形 79
2.抽象图形 85
3.错视与幻象 92
4.表现技法 98
二、三次元构成 99
1.具象形态 100
2.抽象形态 105
三、四次元构成 126
1.风动构成 127
2.机动构成 128
3.水动构成 128
第三节 形态创造的基本原理 128
第五章 形态构造 130
第一节 平面图形之构图 130
一、骨骼构图 130
1.重复 130
2.近似 131
3.起伏 131
4.放射 131
5.结集 131
6.交错 131
7.渐变 132
8.移位组合 132
9.分解后之组合 132
二、无骨骼构图 133
1.视觉平衡 133
2.视觉中心 133
3.扩张与收缩 133
4.动与静 133
5.多形平面组合 133
6.多形空间组合 134
7.适合式构图 135
三、透视 135
1.平行透视 135
2.成角透视 136
3.透视用语 136
第二节 立体形态之构造与结构 136
一、材料 136
1.木材 137
2.陶瓷 137
3.塑料 137
4.玻璃 138
5.铝合金 139
二、材料的接合 139
1.永久性接合 139
2.可拆性接合 139
3.不同材料的不同接合方法 140
三、材料的成形与表面装饰 141
1.塑料形态的成形方法和装饰工艺 141
2.玻璃的成形方法和装饰工艺 142
3.陶瓷的成形方法和装饰工艺 143
4.木材的成形方法和装饰工艺 144
第三节 材料与形态 145
一、力与形态 146
二、力的方向与施力方式 146
第四节 人造物的传动 148
一、静态器物 148
二、动态器物 148
第六章 形态色彩 150
第一节 认识色彩 151
一、光和色 151
二、三维空间中的色彩关系 151
三、研究自然物的色彩 152
第二节 色彩三属性 152
一、色相 152
二、明度 153
三、彩度 153
第三节 色彩的视觉变化 154
一、两色并置时的视觉变化 154
二、前后分视时的视觉变化 155
三、因视觉疲劳引起的视觉变化 155
第四节 色感与色域 155
一、感性色感 156
二、理性色感 156
1.色域 156
2.色彩的表现力 156
3.色彩的美感 156
4.作品欣赏 156
第五节 色彩表示法 157
一、孟赛尔色系 157
二、奥斯特瓦德色系 158
第六节 配色方法 159
一、对比 159
1.色相对比 160
2.明度对比 160
3.彩度对比 160
4.面积对比 160
5.冷暖对比 160
6.补色对比 161
7.同时对比 161
二、调和 161
三、节奏和韵律 161
四、视觉平衡 161
1.稳重平衡 162
2.轻巧平衡 162
五、色调 162
第七节 色彩的表现力 162
一、色彩的心理感觉 163
二、色彩的象征性 164
1.红色 164
2.黄色 164
3.蓝色 164
4.绿色 164
5.白色 164
6.黑色 164
三、色彩的适应性 165
1.表现女性化的色彩 165
2.表现男性化的色彩 165
3.表现童性化的色彩 165
4.表现老龄化的色彩 165
5.适应性格 165
6.适应不同文化程度 165
7.适应不同的爱好 165
第八节 色彩表现手法 166
一、写实色彩 166
二、归纳 166
三、夸张 166
1.装饰色彩 166
2.表现色彩 166
第九节 色彩与形态 167
1.加重与减轻 167
2.收缩与扩张 167
3.适应心理 167
4.识别性 167
5.富丽与雅致 167
第七章 形态心理 169
第一节 平衡 169
一、时差平衡 170
二、画面平衡 170
1.绝对平衡 170
2.力的平衡 170
三、体的平衡 171
1.静态平衡 171
2.动态平衡 171
第二节 注意 171
一、注意的生理基础 171
二、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 171
三、引起注意的方法 172
1.对比强度 172
2.运动和动势 172
3.注意的指向性 172
4.新异性 174
5.注意兴趣 175
6.注意转移 175
第三节 联想 176
一、接近联想 176
二、类似联想 176
三、对比联想 177
四、意义联想 177
第四节 想象 177
一、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 178
二、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178
第五节 通感 179
一、感觉的变化 179
1.因适应而引起感觉变化 179
2.因工作性质引起感觉变化 179
二、由听觉到视觉的转换 179
第六节 神似 180
一、不似之似 180
二、共性中的个性 180
三、近似中的差异 181
四、神似与技巧 181
第七节 意境 182
一、意境与意象 182
二、意境质量 183
1.广度 183
2.深度 183
3.高低 183
三、意境类型 184
1.理性型 184
2.感性型 184
四、意境生成 184
1.感情 184
2.生动的形象 185
3.丰富的想象 185
4.高超的技巧 187
第八节 心理时空 188
一、有无 188
二、虚实 189
三、隐现 190
四、大小 191
第九节 关于格式塔心理学派 191
第八章 形态美感 193
第一节 美的产生 193
一、劳动创造了美 193
1.原始工具 194
2.劳动号子 194
3.原始舞蹈 194
二、自然美 194
三、彩陶装饰之美 195
1.我国的彩陶装饰 195
2.世界彩陶装饰 197
四、建筑之美 198
1.中国建筑 198
2.欧洲古建筑 198
五、人体之美 200
第二节 形态美学 201
一、中国学者对“美”的论述 201
二、西方学者对“美”的论述 202
三、美的重要性 204
第三节 形式美 205
一、形式美的含义 205
1.形式美与美的形式 205
2.现代艺术中的形式美 206
二、形式美中的哲理 207
1.权衡矛盾各方的得失 207
2.对立也是一种和谐 207
三、形式美法则 208
1.单纯与群化 209
2.对称与均衡 209
3.安定与轻巧 212
4.尺度与比例 213
5.节奏与韵律 215
第四节 形态的精神美 222
第五节 艺术的审美特征 223
一、实用与非实用艺术 223
1.实用艺术 223
2.非实用艺术 224
二、象征性与理念性艺术 224
1.象征性艺术 224
2.理念性艺术 224
三、实在与虚拟艺术 225
1.实在艺术 225
2.虚拟艺术 225
四、具象与抽象艺术 225
1.具象艺术 225
2.抽象艺术 225
第六节 艺术形式之丑 226
一、虚假 226
二、抄搬 227
三、不符合形式美法则 228
1.比例失调 228
2.杂乱无章 228
3.节奏过快和过分强烈 228
四、不能使人产生心理上的愉悦 229
第九章 形态风格 231
第一节 风格演变的时代背景 231
一、何谓风格 231
1.艺术特色 231
2.有机组合 231
二、风格形成的社会原因 231
1.科学技术的发展 231
2.社会经济的发展 232
3.审美观的改变 236
三、时代风格 237
第二节 西方艺术风格演变概况 237
一、绘画、雕塑 238
1.绘画 238
2.雕塑 244
二、建筑 248
三、艺术设计 259
第三节 中国艺术风格演变概况 268
一、绘画、雕塑 268
1.绘画 268
2.雕塑 271
二、建筑 274
三、艺术设计 276
1.古典时期(公元前5000年—20世纪初) 276
2.现代时期(20世纪初至今) 278
第四节 中国与西方的艺术风格比较 282
一、天人合一与主客两分 282
二、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观点形成中西文化的差异 283
三、中西艺术风格之差异 283
1.摹仿自然与形神兼备 283
2.“面”与“线” 283
3.“透视学”与“理想透视” 284
4.求新与守旧 284
5.中西方艺术不同的发展历程 285
第五节 民间风格 285
一、剪纸 285
二、皮影 285
三、泥塑 286
四、印染 287
五、年画 287
六、农民画 288
七、陶瓷 289
八、服饰 289
第六节 时尚 290
一、时装 290
二、皮鞋 290
三、轿车 291
四、休闲装 291
五、回归 292
六、流行色 292
第七节 民族化与国际风格 293
第十章 形态分析 295
第一节 如何评价形态 295
一、功能分析(实用性形态) 295
二、人机分析 296
1.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内容 296
2.人和物的关系 296
三、使用对象分析 308
1.性别 308
2.年龄 308
3.文化 308
4.经济 308
四、使用环境分析 308
五、风格分析 308
第二节 纯粹的形态分析 309
一、创新 309
二、审美 310
三、形与形体分析 310
1.图形分析 310
2.色彩分析 311
3.形体分析 311
第三节 典型作品分析 313
一、绘画 313
二、雕塑 314
三、建筑 316
1.金茂大厦 316
2.中国国家大剧院 317
四、工业设计 319
五、平面设计 320
六、服装设计 320
七、环境设计 322
八、前卫艺术 322
主要参考文献 333
图片来源 333
后语 334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舞剧艺术论》张麟著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全国校外艺术课堂新形态示范教材系列 少儿钢琴表演曲集》唐冠祥编著 2019
- 《景观艺术设计》林春水,马俊 2019
- 《韩愈散文艺术论》孙昌武著 2018
- 《西方艺术歌曲与歌剧的钢琴伴奏艺术》董攀攀 2017
- 《西洋镜 中国早期艺术史 上》(瑞典)喜仁龙著;陆香,郭雯熙,张同译;赵省伟主编 2019
-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问题探幽》陈冬生,王枫桥责编 2019
- 《红T/象·素时尚插画艺术展作品集》李海兵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