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现代通信新技术  第2版
现代通信新技术  第2版

现代通信新技术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储钟圻主编;上海高级专家协会电子电讯专业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111128893
  • 页数:4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高等学校教材,包括信息论、数字通信、微波通信等知识。
《现代通信新技术 第2版》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通信的基本概念 1

1.2通信中常用名称的概念 1

1.3通信的分类 3

1.4通信系统的组成 4

1.5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5

1.6信息及其度量 6

1.7信道对传输信号的影响 8

1.8数字信道 9

1.9通信网的发展 9

1.10数字通信的关键技术概要 11

第2章 信息论浅谈 14

2.1引言 14

2.2信息的概念 14

2.3信息论研究的范畴 15

2.3.1信息论研究的对象 15

2.3.2信息论研究的目的 16

2.3.3信息论研究的内容 16

2.4信息论发展简史 16

2.5网络信息论 17

2.6信息论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9

2.6.1信息熵与热力学熵 19

2.6.3信息论与生物医学 20

2.6.2信息论与光学 20

2.7信源及信源熵 21

2.7.1信源特性 21

2.7.2信息量的定义 22

2.7.3冗余度 22

2.7.4信源编码 23

2.8信道与信道容量 23

2.8.1信道的分类 23

2.8.2信道容量 24

2.8.3信道编码 25

2.9密码学 26

2.8.4信道的组合 26

2.9.1密码学中熵的概念 27

2.9.2密码学的基本概念 27

2.9.3密码系统的模型 27

2.9.4模拟和数字信号的加密 28

2.9.5通信网络中的加密 28

2.9.6信息安全和认证技术 29

第3章 数字通信 31

3.1概述 31

3.2数字通信的组成 32

3.2.1数字通信的原理 33

3.2.2数字通信的形式 33

3.3信源编码 34

3.3.1信源 34

3.2.3数字通信的特点 34

3.3.2编码 35

3.3.3信源编码定理 36

3.4抽样的概念 36

3.4.1低通型抽样定理 37

3.4.2带通型抽样定理 38

3.5量化的概念 38

3.5.1量化常用的方法 38

3.5.2均匀量化与非均匀量化 40

3.6编码的概念 40

3.7信道编码 41

3.7.3差错控制编码 42

3.7.1信道编码的概念 42

3.7.2信道编码的基本定理 42

3.7.4常用的差错控制编码 45

3.8数字调制与解调 45

3.8.1概述 45

3.8.2幅度键控(ASK) 47

3.8.32ASK的解调 48

3.8.4频率键控(FSK) 49

3.8.52FSK的解调 50

3.8.6相位键控(PSK) 51

3.8.72PSK的解调 52

3.8.8几种二进制数字调制性能比较 53

3.8.9多进制及改进型数字调制系统 54

3.9.1概述 55

3.9.2信道的种类与模型 55

3.9.3有线信道 55

3.9信道与噪声 55

3.9.4无线信道 58

3.9.5恒参信道 61

3.9.6变参信道 61

3.9.7信道噪声 62

3.10定时与同步 63

3.10.1定时与同步的基本概念 63

3.10.2载波同步 64

3.10.4帧同步 65

3.10.3位同步 65

3.10.5数字通信网的网同步 66

3.11数字信号的传输 66

3.11.1数字信号的传输方式 66

3.11.2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67

3.12通信的加密 69

3.12.1密码体系的模型 71

3.12.2数字加密技术 72

3.12.3通信网的保密通信系统 73

第4章 数字微波通信 74

4.1概述 74

4.1.1微波通信 74

4.1.2数字微波通信的特点 75

4.1.3数字微波通信系统 76

4.1.4数字信道的性能指标 77

4.2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78

4.2.1基带传输码型 79

4.2.2基带传输系统 81

4.2.3基带传输特性 83

4.3数字微波传输的调制与解调技术 85

4.3.1二进制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85

4.3.2多进制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88

4.3.3多进制正交幅度调制(MQAM) 89

4.3.4各种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 91

4.4微波传输信道 92

4.4.1微波传播 92

4.4.2频率配置 94

4.4.3天线馈线 96

4.4.4公务及监控系统 97

4.5SDH微波通信 98

4.5.1同步数字系列(SDH) 98

4.5.2SDH数字基带信号传输 99

4.5.3差错控制编码和网格编码调制 101

4.5.4SDH常用频段的射频波道配置 103

4.5.5SDH微波通信系统的网络管理 103

5.1移动通信发展史 107

第5章 移动通信 107

5.2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112

5.2.1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112

5.2.2移动通信的多址技术 113

5.2.3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规划 116

5.2.4移动通信的无线信号传播 119

5.2.5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干扰 121

5.2.6移动台的位置登记 122

5.2.7信道切换 124

5.2.8漫游 124

5.3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125

5.4.1GSM移动通信系统 126

5.4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126

5.4.2GPRS系统 133

5.4.3CDMA移动通信系统 135

5.5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140

5.5.1WCDMA移动通信系统 140

5.5.2cdma2000移动通信系统 142

5.5.3TD-SCDMA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143

5.6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144

第6章 卫星通信 146

6.1概述 146

6.1.1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 147

6.1.2卫星通信系统网的组成 147

6.1.3卫星通信使用的频段与电波传播特点 147

6.1.4多址联接 149

6.1.6卫星的类型及频段划分 150

6.1.5卫星通信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150

6.1.7INTELSAT系统 151

6.1.8静止卫星制 152

6.2移动卫星通信的特性 152

6.2.1移动卫星通信的特点 153

6.2.2复杂的信道特性 153

6.3移动卫星通信的工作频段 154

6.4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分类 155

6.4.1按应用分类 155

6.4.2按技术手段分类 155

6.5.2通信体制 160

6.5.3网络结构 160

6.5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160

6.5.1卫星 160

6.5.4入网方案的选择 161

6.5.5频率选择 161

6.5.6数字技术 161

6.6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162

6.7海事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163

6.7.1海事移动卫星通信发展概况 163

6.7.2海事移动卫星通信的组成 165

6.7.3INMARSAT的服务终端 168

6.8.1航空移动卫星通信的特点 174

6.8航空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174

6.9陆地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175

6.8.2机站 175

6.9.1陆地移动卫星通信信道传输的特点 176

6.9.2陆地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176

6.9.3卫星无线寻呼系统 176

6.9.4陆地移动卫星通信的实例 177

6.10个人卫星通信系统 181

6.10.130/20GHz个人卫星通信系统 181

6.10.2单人便携式X频段卫星通信系统 184

6.10.3个人毫米波卫星通信 184

6.11VSAT卫星通信网 185

6.11.2VSAT的发展阶段 186

6.11.1VSAT卫星通信网的特点 186

6.11.3VSAT网的组成 187

6.11.4VSAT网络系统的工作原理 188

6.11.5VSAT网的结构 189

6.12全球定位系统(GPS) 191

6.13卫星电视 193

6.13.1数字卫星电视 193

6.13.2单路单载波和多路单载波 194

6.13.3我国数字卫星电视 195

6.13.4卫星直播(DBS) 195

7.1.2光波基础 197

7.1.1光纤通信技术发展 197

第7章 光纤通信 197

7.1概述 197

7.1.3光与介质的相互作用 199

7.1.4平面介质波导 201

7.2光纤和光缆 203

7.2.1光纤的结构和分类 203

7.2.2光纤传输原理 204

7.2.3光纤的传输特性 206

7.2.4新型单模光纤 208

7.2.5光缆 209

7.3光纤通信器件 209

7.3.1光源、光电检测器的物理基础 209

7.3.2光源器件 211

7.3.3光检测器件 213

7.3.4光无源器件 216

7.4光纤通信系统 219

7.4.1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系统 219

7.4.2光波分复用系统 221

7.4.3相干检测系统 223

第8章 信息高速公路 225

8.1信息高速公路名称的由来 225

8.2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内涵 225

8.3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社会背景 225

8.4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结构 226

8.6.1ATM交换技术 227

8.5信息高速公路的组成和特征 227

8.6信息高速公路的技术基础 227

8.6.2个人通信 229

8.6.3智能网 229

8.6.4光纤通信 230

8.7信息高速公路的关键技术 236

8.7.1多媒体技术 236

8.7.2ATM接口技术 237

8.7.3硬件技术 238

8.7.4软件技术 239

8.7.5互操作性 240

8.7.6卫星通信 241

8.7.8个人通信与全球通信 243

8.7.7移动通信 243

8.7.9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 244

8.8美国实施NII具备的条件及情况 247

8.8.1美国具备NII的条件 247

8.8.2美国实施NII的情况 248

8.9信息高速公路的世界意义 248

8.9.1日本 248

8.9.2加拿大 249

8.9.3英国 249

8.9.7新加坡 250

8.9.6法国 250

8.9.5欧洲共同体 250

8.9.4韩国 250

8.9.8南美洲共同市场 251

8.9.9中国 251

8.9.10印度 254

8.9.11其他国家 255

8.10全球信息基础设施 255

8.11信息高速公路和未来社会 255

8.11.1信息高速公路与工作、生活的关系 256

8.11.2信息高速公路将改变社会力量结构 257

8.11.3信息高速公路和经济发展 259

8.12信息高速公路面临的主要问题 259

8.13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是一个长远战略目标 260

第9章 多媒体通信 262

9.1多媒体技术概论 262

9.1.1媒体和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 262

9.1.2多媒体计算机系统 263

9.1.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267

9.1.4多媒体技术的由来和发展 268

9.2多媒体音频技术 269

9.2.1音频信号及其数字化 269

9.2.2音频信息压缩编码技术 270

9.2.3音乐合成技术——MIDI 273

9.3.2图像压缩编码方法 274

9.3.1图像文件格式 274

9.3多媒体图像视频技术 274

9.3.3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275

9.4多媒体通信技术 279

9.4.1多媒体通信需求 280

9.4.2多媒体通信网络 281

9.5多媒体网络应用 287

9.5.1多媒体会议电视系统 287

9.5.2IP电话 289

9.5.3多媒体交互式电视技术 291

9.5.4多媒体应用的发展趋势 292

10.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功能 293

10.1.2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293

10.1计算机网络基础 293

第10章 计算机网络通信 293

10.1.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294

10.1.4计算机网络的通信协议 295

10.1.5计算机网络的传输介质 297

10.1.6计算机局域网 298

10.1.7网络互联技术 303

10.2Internet 307

10.2.1Internet概述 307

10.2.2Internet基础知识 310

10.2.3连接Internet的方法 314

10.2.4Internet提供的主要服务 317

10.2.5Internet的应用和发展 329

第11章 智能建筑与智能家居 334

11.1智能建筑概述 334

11.1.1智能建筑 334

11.1.2智能大厦 334

11.1.3智能小区与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 335

11.1.4家庭智能化的基本概念 335

11.2智能大厦的基本功能 336

11.2.1楼宇自动化系统(BAS) 336

11.2.2通信自动化系统(CAS) 341

11.2.3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343

11.2.4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PDS) 344

11.3智能小区系统 346

11.3.1智能小区的基本要求 346

11.3.2智能小区系统的组成结构 349

11.3.3智能小区局域网 355

11.3.4智能卡在小区管理中的应用 358

11.3.5智能小区系统的发展前景 360

11.4智能家居 360

11.4.1概述 360

11.4.2智能家居的基本要求 362

11.4.3智能家居的基本功能 364

11.4.4智能家居的通信网络 367

12.2.1交换、传输和终端 372

12.2电话通信的主要技术 372

第12章 固定电话网 372

12.1电话通信概述 372

12.2.2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 376

12.2.3综合数字网(IDN)及其优越性 378

12.3固定电话网的组成 380

12.3.1国际、国内和本地电话网 380

12.3.2电话号码的编排 381

12.3.3固定电话网的网同步 382

12.3.4固定电话网的网络管理 385

12.4七号公共信令 388

12.4.1七号公共信令的基本概念 388

12.4.2七号信令的四级和七层结构 390

12.4.3MTP简介 391

12.4.4TUP简介 394

12.4.5SCCP和TCAP 394

12.4.6七号信令网 397

12.4.7七号信令的新近发展 399

12.5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 400

12.5.1概述 400

12.5.2ISDN开放的业务 401

12.5.3ISDN的用户网络接口和接口协议 401

12.5.4ISUP信令 402

12.6.2智能网开放的业务 404

12.6智能网(IN) 404

12.6.1概述 404

12.6.3智能网的组成 405

12.7固定电话网的发展 407

12.7.1宽带和窄带结合的交换机 407

12.7.2软交换技术和下一代电信网 407

第13章 个人通信 409

13.1概述 409

13.2个人通信系统的组成 410

13.2.1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410

13.2.2数字无绳电信系统 411

13.2.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 412

13.3.1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业务 414

13.3个人通信的业务 414

13.3.2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业务 416

13.3.3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业务 416

13.3.4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业务 417

13.3.5智能网(IN)业务 418

13.4个人通信的关键技术 420

13.4.1网络方面的关键技术 420

13.4.2无线系统方面的关键技术 421

13.5无线个人通信的工作频段 423

13.6无线异步转移模式(ATM) 423

13.6.1无线ATM参考模型 423

13.6.2宽带毫米波接入ATMLAN 424

13.6.4自适应天线 425

13.6.3ATM无线接入(AWA)系统 425

第14章 通信领域新技术 429

14.1蓝牙技术 429

14.1.1概述 429

14.1.2蓝牙名称的由来 429

14.1.3蓝牙协议 429

14.1.4蓝牙应用规范 432

14.1.5蓝牙技术的应用 432

14.1.7蓝牙的成本优势 435

14.1.8蓝牙与红外 435

14.1.6蓝牙的基本功能及性能指标 435

14.1.9蓝牙技术概要 436

14.2与蓝牙相关的技术 437

14.2.1无线应用协议(WAP) 437

14.2.2WAP与蓝牙 437

14.2.3蓝牙与第三代移动通信 438

14.2.4蓝牙与无线局域网 439

14.2.5蓝牙发展趋势 440

14.3纳米技术 441

14.4紫外光通信系统的研究 443

14.5同温层通信系统的新设想 444

参考文献 44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