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税收实务全书
中国税收实务全书

中国税收实务全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鑫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800259536
  • 页数:856 页
图书介绍:
《中国税收实务全书》目录

一、税收的产生条件与特征 1

二、税收的要素 1

目录 1

第一篇 导论 1

第一章 税收与经济 1

第一节 税收概述 1

三、税收的职能 2

二、税收对社会供求结构的调控 3

一、税收对社会供求总量均衡的调控 3

第二节 税收与经济稳定增长的关系 3

二、税收对资源在不同部门合理配置的作用 4

一、税收对资源在同一部门合理配置的作用 4

第三节 税收与资源合理配置的关系 4

二、税收对收入分配不公的矫正 5

一、收入分配不公的经济属性 5

第四节 税收与收入公平分配的关系 5

一、税收政策的回顾 6

第一节 税收政策概述 6

第二章 税收政策 6

二、现行税收政策 8

二、税收政策与货币政策 9

一、税收政策与产业政策 9

第二节 税收政策与相关政策 9

五、税收政策与消费政策 10

四、税收政策与价格政策 10

三、税收政策与投资政策 10

一、1949—1950年建立统一的新税制 11

第一节 50年代至70年代的税制改革 11

六、税收政策与社会政策 11

第三章 税制改革 11

第二节 80年代的税制改革 12

四、1973年税制改革 12

二、1950年调整税收 12

三、1958年税制改革 12

二、利改税 13

一、改革的总体设想 13

三、1984年工商税制全面改革 15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6

一、改革方案的形成 16

第三节 1994年的税制改革 16

三、改革的基本内容 17

二、按税收管理支配权限分类 18

一、按征税对象分类 18

第四章 1994年新税制的分类与特点第一节 新税制的分类 18

二、新税制的特点 19

一、新税制的作用 19

第二节 新税制的作用和特点 19

一、增值税的产生 21

第一节 增值税概述 21

第二篇 流转税类 21

第五章 增值税 21

二、增值税的原理 22

三、增值税制的沿革 23

一、纳税义务人的认定 24

第二节 增值税的纳税义务 24

二、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 25

一、征收范围的界定 26

第三节 增值税的征收范围 26

三、纳税地点的确定 26

四、纳税时间的限定 26

第四节 增值税的税率 27

三、若干项目征与不征的划分 27

二、兼营非应税劳务的处理 27

三、税率的适用 28

二、税率的具体设计 28

一、税率设计的原则 28

四、征收率的设计与适用 30

一、销项税额的计算 31

第五节 增值税税额的计算 31

二、进项税额的计算 34

四、进口货物税额的计算 39

三、采取简易办法的应纳税额的计算 39

一、统一免征增值税的项目 40

第六节 增值税的减税、免税 40

五、特殊规定货物税额的计算 40

二、专案批准的减税、免税项目 41

三、准予纳税后定期返还的项目 42

一、一般纳税人的认定 43

第七节 增值税的征收管理 43

四、起征点 43

二、专用发票的使用 44

三、纳税申报 48

四、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 52

一、会计科目 54

第八节 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54

二、帐务处理的方法 55

三、会计报表 60

一、消费税的产生和发展 61

第一节 消费税概述 61

第六章 消费税 61

一、纳税义务人的认定 62

第二节 消费税的纳税义务 62

二、消费税的特点和作用 62

一、税目税率的设置与应用 63

第三节 消费税税目税率及征收范围 63

二、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 63

三、纳税地点的确定 63

四、纳税期限的核定 63

二、具体征收范围 64

一、从价定率征收的计税依据 70

第四节 消费税的计税依据 70

第五节 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71

二、从量定额征收的计税依据 71

一、从价定率应纳税额的计算 72

一、免征范围 73

第六节 消费税的免税优惠 73

二、从量定额应纳税额的计算 73

二、免税消费品的申报与审批 74

二、税款缴纳 75

一、纳税申报 75

第七节 消费税的申报与缴纳 75

二、企业进出口应税消费品的会计处理 77

一、企业生产销售应税消费品的会计处理 77

第八节 消费税的会计处理 77

一、营业税的产生与发展 78

第一节 营业税概述 78

第七章 营业税 78

二、征收范围 79

一、纳税义务人 79

二、营业税的特点 79

三、营业税的作用 79

第二节 营业税的基本内容 79

三、税率的设置与应用 80

六、纳税环节 81

五、起征点 81

四、计税依据 81

九、其他征税、免税 82

八、纳税期限的核定 82

七、纳税地点 82

一、交通运输业的营业税 83

第三节 营业税税目的内容 83

二、建筑业的营业税 85

三、金融保险业的营业税 86

五、文化体育业的营业税 89

四、邮电通信业的营业税 89

六、娱乐业的营业税 90

七、服务业的营业税 91

九、销售不动产的营业税 93

八、转让无形资产的营业税 93

九、销售不动产计税举例 94

八、转让无形资产计税举例 94

第四节 营业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94

一、交通运输业计税举例 94

二、建筑业计税举例 94

三、金融保险业计税举例 94

四、邮电通信业计税举例 94

五、文化体育业计税举例 94

六、娱乐业计税举例 94

七、服务业计税举例 94

二、不定期免税 95

一、减税、免税原则 95

十、兼有不同税目应税行为计税举例 95

十一、混合销售行为计税举例 95

十二、兼营减税、免税项目计税举例 95

第五节 营业税的税收优惠和减税、免税 95

三、税收优惠 96

一、查帐征收户的申报与缴纳 97

第六节 营业税的申报与缴纳 97

四、减税、免税的申请和审批 97

三、代征户和代扣代缴户的申报与缴纳 98

二、定期定额户的申报与缴纳 98

二、建筑业营业税的会计核算 99

一、交通运输业营业税的会计核算 99

第七节 营业税的会计核算 99

四、邮电通信业营业税的会计核算 100

三、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的会计核算 100

六、转让无形资产营业税的会计核算 101

五、文化体育、娱乐和服务业营业税的会计核算 101

一、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概念 102

第一节 出口货物退(免)税概述 102

七、销售不动产营业税的会计核算 102

第八章 出口货物退(免)税 102

三、出口货物退(免)税的基本原则 103

二、出口货物退(免)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03

第二节 出口货物退(免)税的政策 104

四、出口货物退(免)税的作用 104

一、出口退(免)税的范围 105

二、出口货物退税的税种与税率 107

三、出口货物退税的计税依据 108

四、出口货物退税的计算 109

七、对外贸企业1993年底库存出口货物的处理 111

六、出口货物退税的预算级次 111

五、出口货物退税的期限和地点 111

一、出口退税登记 113

第三节 出口货物退税的管理 113

二、出口货物退税辅导 114

四、出口货物退税的稽核 115

三、出口货物退税办税员制度 115

五、出口货物退税的申报 116

六、特准退(免)税的管理 118

八、出口货物退税的审批 123

七、出口货物退税的计划管理 123

十、出口消费税应税消费品退税实行专用税票的管理 124

九、出口货物退税的年终清算 124

一、出口货物退税检查的必要性 125

第四节 出口货物退税的检查 125

三、出口货物退税检查的内容 126

二、出口货物退税检查的方法 126

一、打击骗税行为的重要性 131

第五节 对骗取出口退税行为的检查 131

四、出口货物退税检查的定案处理 131

三、对骗税行为的查处 132

二、骗取出口退税行为的特点 132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 134

附:流转税类法规 134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136

增值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 138

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试行) 139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 14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143

消费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 144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 146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147

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 150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的决定 150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明年实行增值税的企业期初存货已征税款的处理意见的通知 154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1994年期初存货已征税款计算和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 155

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管理办法 156

三、企业所得税的初步建立 157

二、工商所得税的调整 157

第三篇 所得税类 157

第九章 企业所得税 157

第一节 企业所得税概述 157

一、新中国初期的工商所得税 157

四、企业所得税制的统一和完善 158

二、纳税义务人的范围 159

一、纳税义务人的认定 159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 159

二、税率的确定原则 160

一、税率设置 160

三、纳税义务人的几种特殊规定 160

第三节 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和税额计算 160

一、会计所得与应纳税所得的联系与区别 161

第四节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61

三、税额的计算 161

三、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 162

二、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构成 162

四、应纳税所得额的调整 169

一、工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 172

第五节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的成本核算 172

三、工程施工成本的核算 173

二、商品采购成本的核算 173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174

第六节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的固定资产折旧 174

四、房地产开发产品成本的核算 174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 175

二、固定资产折旧提取的依据 175

一、费用列支的范围 177

第七节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的费用与损失 177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177

三、递延资产的摊销 178

二、费用列支的核算方法 178

四、坏帐损失的确定与处理 179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 180

第八节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的无形资产 180

三、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 181

二、无形资产转让的核算 181

二、存货的计价方法 182

一、存货的范围 182

第九节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中有关存货的处理 182

三、存货盘盈、盘亏及损失的处理 184

二、减税、免税政策的内容 185

一、减税、免税的意义 185

第十节 企业所得税的减税、免税 185

三、减税、免税的管理 187

四、缴库方式 188

三、纳税地点 188

第十一节 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188

一、征纳方式 188

二、纳税年度 188

一、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沿革 189

第十章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第一节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概述 189

五、对关联企业的征税办法 189

六、其他有关征纳的管理 189

一、纳税义务人 190

第二节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和税率 190

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意义和原则 190

二、征税对象 191

一、计算原则 192

第三节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192

三、税率 192

三、计算公式 193

二、纳税年度 193

六、应纳税所得额的其他计算方法 194

五、清算所得的计算 194

四、亏损结转 194

七、营业和业务收入额的确定 198

一、资本支出与收益支出的划分 199

第四节 成本、费用和损失的列支 199

三、限定条件准予列支的项目 200

二、不得列入成本、费用和损失的项目 200

二、固定资产的计价 201

一、固定资产的认定 201

四、工资和福利费支出 201

五、坏帐损失与坏帐准备 201

第五节 固定资产的税务处理 201

三、固定资产折旧 202

第六节 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处理 203

二、存货的计价 204

一、存货的范围 204

三、存货盘盈、盘亏、残次和毁损 204

二、开办费的范围与摊销 204

第七节 存货的税务处理 204

三、估定所得额的应纳税额计算 205

四、帐面利润与课税所得额差异的调整 205

二、年度汇算清缴税额的计算 205

第八节 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 205

一、季度预缴税额的计算 205

一、限定地区和产业项目减低税率征税 206

第九节 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 206

五、退税、补税的汇率折算 206

二、限定行业、项目的定期减税、免税 208

三、再投资退税 210

四、地方所得税的减税、免税 210

一、对股息、红利的免税 211

二、对利息所得的减税、免税 211

第十节 间接投资和其他所得的减税、免税 211

三、对租赁贸易的减税、免税 212

四、对特许权使用费的减税、免税 212

六、对来自经济特区等地区间接投资所得的减税、免税 213

七、经济贸易合同中的税收条款 213

五、对其他所得的征免税 213

一、关联企业的认定 214

二、关联企业业务往来的调整 214

第十一节 关联企业间的业务往来 214

一、允许抵扣的条件 215

二、抵扣限额 215

第十二节 双重征税的消除 215

三、关联企业业务往来的举证 215

三、允许抵扣的税额 216

四、分国不分项的计算 216

二、帐簿、凭证和报表 217

一、税务登记 217

第十三节 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 217

五、境内投资的股息、红利 217

六、非居民的境外税收 217

三、纳税申报 218

第十一章 个人所得税 219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概述 219

一、个人所得税制的产生与发展 220

二、个人所得税的主要特征 220

一、纳税义务人的区分 221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 221

二、纳税义务发生的地点和时间 222

一、工资、薪金所得 223

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 223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项目 223

三、纳税期限的具体规定 223

三、承包经营和承租经营所得 224

四、劳务报酬所得 224

五、稿酬所得 225

六、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225

第四节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226

一、应纳税所得的确定 226

十一、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226

七、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226

八、财产租赁所得 226

九、财产转让所得 226

十、偶然所得 226

四、税率的适用 229

三、难以认定应税项目的所得 229

二、关于按次扣除应纳税所得的确定 229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230

第五节 个人所得税的免税和优惠 231

一、免税项目 231

第六节 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方法 233

一、自行申报纳税 233

三、优惠的申请与审批 233

二、优惠规定 233

二、代扣代缴税款 247

三、境外所得的申报纳税 250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 251

附:所得税类法规 25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25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 25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 259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 26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27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272

二、资源税的历史演变 275

一、资源税的概念 275

第一节 资源税概述 275

第四篇 其他工商税类 275

第十二章 资源税 275

三、资源税的立法依据和目的 276

四、资源税的征收原则 277

五、资源税的特点 277

三、适用税额 278

四、课税数量 278

二、征收范围 278

第二节 资源税的基本内容 278

一、纳税义务人的确定 278

五、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纳税期限 288

六、应纳税额计算 288

二、自产自用应税产品的会计处理 289

三、收购未税矿产品的会计处理 289

一、销售应税产品的会计处理 289

七、纳税地点 289

八、减税、免税 289

九、新旧税制的衔接 289

第三节 资源税的会计处理 289

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特点 290

一、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产生 290

第十三章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第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概述 290

四、外购液体盐加工固体盐的会计处理 290

三、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基本内容 291

一、单位和个人的范围 292

二、各种资金的范围 292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征收范围 292

三、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和内容 293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税目、税率 294

二、税率设计的特点 295

三、税目、税率的具体设置 295

一、税目设计的特点 295

一、无形资产的计价与摊销 303

一、计税依据的特点、分类与组成 303

第四节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计税依据 303

二、计税依据的核算方法 307

一、计算的基本方法 314

第五节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计算 314

二、基本建设项目纳税的计算 315

三、更新改造项目纳税的计算 316

五、商品房纳税的计算 317

四、在建项目纳税的计算 317

一、固定资产投资程序 318

第六节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征纳管理 318

二、纳税程序 319

三、减税、免税优惠 322

四、违章处理 323

一、纳税义务人 324

第二节 印花税的基本内容 324

第十四章 印花税 324

第一节 印花税概述 324

一、印花税的概念和发展 324

二、印花税的特点 324

三、印花税的作用 324

二、征收范围 325

四、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和纳税地点 327

三、税目、税率及计税依据 327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328

六、若干具体问题 330

一、纳税方法 331

第三节 印花税的征纳管理 331

二、纳税监督 332

一、印花税票及其印制 333

第五节 印花税票及其管理 333

三、违章处理 333

第四节 印花税的减税、免税 333

一、一般减税、免税 333

二、特定减税、免税 333

二、会计核算 334

一、财务处理原则 334

二、印花税票的领、用、存制度 334

三、代售印花税票的管理 334

第六节 印花税的财务会计处理 334

二、征收范围 335

一、纳税义务人 335

第十五章 城镇土地使用税 335

第一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概述 335

一、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概念和发展 335

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特点 335

三、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作用 335

第二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基本内容 335

六、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和纳税期限 336

五、纳税地点 336

三、税率 336

四、计税依据 336

二、一般项目的减税、免税 337

一、减税、免税的审批 337

七、应纳税额的计算 337

第三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减税、免税 337

三、特殊行业的减税、免税 338

四、军队和军需工厂的征免税 339

一、纳税义务人 340

第二节 房产税的基本内容 340

第四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财务会计处理 340

一、财务处理的原则 340

二、会计核算 340

第十六章 房产税 340

第一节 房产税概述 340

一、房产税的概念和发展 340

二、房产税的特点和作用 340

五、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和纳税期限 341

四、纳税地点 341

二、征收范围 341

三、税率和计税依据 341

二、特殊情况减税、免税 342

一、一般减税、免税 342

六、税额计算 342

第三节 房产税的减税、免税 342

二、会计核算 343

一、财务处理的原则 343

三、军队和军需工厂的征税、免税 343

四、银行、保险系统的征税、免税 343

五、劳改、劳教单位的征税、免税 343

六、困难减免的审批 343

第四节 房产税的财务会计处理 343

二、税率 344

一、纳税义务人 344

第十七章 城市维护建设税 344

第一节 城市维护建设税概述 344

一、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概念 344

二、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特点 344

三、城市维护建设税的作用 344

第二节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基本内容 344

七、减税、免税 345

六、应纳税额的计算 345

三、计税依据 345

四、纳税环节 345

五、纳税地点和纳税期限 345

二、会计核算 346

一、财务处理的原则 346

第三节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财务会计处理 346

二、中国80年代土地制度改革及其存在的问题 347

一、地租理论及对土地征税 347

第十八章 土地增值税 347

第一节 土地增值税概述 347

一、设置土地增值税的必要性 348

第二节 设置土地增值税的必要性和原则 348

二、计税依据 349

一、纳税义务人 349

二、设置土地增值税的原则 349

第三节 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义务人和计税依据 349

二、车船使用税的作用 350

一、车船使用税的概念 350

第四节 土地增值税的税率和计算方法 350

一、税率设置 350

二、计算方法 350

第十九章 车船使用税 350

第一节 车船使用税概述 350

四、税率 351

三、计税依据 351

第二节 车船使用税的基本内容 351

一、纳税义务人 351

二、征收范围 351

一、车辆应纳税额的计算 352

第三节 车船使用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352

五、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和纳税期限 352

六、纳税地点 352

二、船舶应纳税额的计算 353

一、纳税申报 354

第四节 车船使用税的征纳管理 354

二、机动车辆实行全国统一完税标志 355

二、会计核算 356

一、财务处理原则 356

三、其他措施 356

第五节 车船使用税的减税、免税 356

一、一般减税、免税 356

二、个别特殊情况的减税、免税 356

三、自行车和其他非营业用的非机动车船的征、免税 356

第六节 车船使用税的财务会计处理 356

四、屠宰税的作用 357

三、屠宰税的特点 357

第二十章 屠宰税 357

第一节 屠宰税概述 357

一、屠宰税的概念 357

二、屠宰税的沿革 357

五、应纳税额的计算 358

四、计税方法 358

第二节 屠宰税的基本内容 358

一、纳税义务人 358

二、征收范围 358

三、税率 358

一、少数民族节日宰杀应税牲畜的免税 359

第四节 屠宰税的减税、免税 359

第三节 屠宰税的征收管理 359

一、纳税地点 359

二、征收管理方法 359

三、筵席税的管理权限 360

二、筵席税的作用 360

二、伤、病、死畜的免税 360

三、部队宰杀应税牲畜的免税 360

四、其他免税 360

第二十一章 筵席税 360

第一节 筵席税概述 360

一、筵席税的概念 360

二、纳税义务人的会计处理 361

一、代征代缴义务人的会计处理 361

第二节 筵席税的基本内容 361

一、纳税义务人和征收范围 361

二、税率和起征点 361

三、计税依据和税额计算 361

四、减税、免税 361

第三节 筵席税的征收管理 361

一、征收办法 361

二、代征代缴义务人的义务 361

第四节 筵席税的会计处理 361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362

附:其他工商税类法规 362

资源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 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363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 364

关于土地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 365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 36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 36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 37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房产税暂行条例 378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 378

关于房产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 379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 380

关于车船使用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暂行规定 38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 38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印花税暂行条例施行细则 384

国家税务局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规定 385

中华人民共和国筵席税暂行条例 387

屠宰税暂行条例 387

国务院关于取消集市交易税、牲畜交易税、烧油特别税、奖金税、工资调节税和将屠宰税、筵席税下放给地方管理通知 388

二、农业税的作用 389

一、农业税的性质和特点 389

第五篇 农业税类 389

第二十二章 农业税 389

第一节 农业税概述 389

三、鼓励增产政策 390

二、合理负担政策 390

第二节 农业税政策 390

一、稳定负担政策 390

一、纳税义务人 391

第三节 农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和征税对象 391

二、常年产量的评定与调整 392

一、农作物收入的计算标准 392

二、征税对象 392

第四节 农业收入的计算标准 392

二、减税、免税 394

一、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394

第五节 农业税的税率和减免、附加 394

一、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 395

第六节 农业税应纳税额的计算 395

三、地方附加 395

一、征收形式 396

第七节 农业税的征收管理 396

二、计算应纳税额的关键 396

三、组织征收 397

二、征收计划的编制 397

四、征解会计与统计 399

五、负担率的计算与调查 401

一、农业特产税的沿革 402

第一节 农业特产税概述 402

六、征收机构 402

第二十三章 农业特产税 402

二、税率、减税、免税和应纳税额计算 403

一、纳税义务人和征收范围 403

二、农业特产税的作用 403

第二节 农业特产税的基本内容 403

一、征收牧业税的意义 404

第一节 牧业税概述 404

第三节 农业特产税的征收管理 404

一、征收特点 404

二、纳税时间和征收程序 404

第二十四章 牧业税 404

二、税率和征收方法 405

一、纳税义务人和征收范围 405

二、征收牧业税的基本情况 405

第二节 牧业税的基本内容 405

四、征收和奖惩 406

三、减税、免税的审定 406

一、纳税义务人和征税对象 407

第二节 耕地占用税的基本内容 407

第二十五章 耕地占用税 407

第一节 耕地占用税的特点和作用 407

一、耕地占用税的特点 407

二、耕地占用税的作用 407

二、税率和减税、免税 408

三、应纳税额的计算和征收、缴纳 409

四、票证管理 410

一、纳税义务人和征收范围 411

第二节 契税的基本内容 411

第二十六章 契税 411

第一节 契税概述 411

一、契税的性质 411

二、契税的沿革 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 412

附:农业税类法规 412

二、税率和免税 412

三、征收管理 412

国务院关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规定 414

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 415

契税暂行条例 416

二、关税的分类 418

一、关税的特点 418

第六篇 关税类 418

第二十七章 关税总论 418

第一节 关税概述 418

一、新中国初期的关税政策 420

第二节 关税政策 420

三、代征税费 420

四、关税的作用 420

一、海关法 421

第一节 关税制度 421

二、对外开放时期的关税政策 421

第二十八章 关税 421

二、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细则 422

三、关税条例 424

五、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 425

四、海关进出口税则 425

一、完税价格的定义 429

第二节 关税完税价格 429

二、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确定 430

第三节 原产地规则 431

五、进出口货物价格的申报和处罚 431

三、出口货物完税价格的确定 431

四、汇率的运用 431

二、实质性加工的通用认定标准 432

一、一般原产地规则 432

一、按地区优惠 433

第四节 关税优惠 433

三、原产地证书的签发 433

四、按贸易性质或国别优惠 434

三、按用途优惠 434

二、按资金来源优惠 434

二、税号与税率的确定 437

一、征税对象和计税依据 437

第二十九章 人境旅客行李物品及个人邮递物品进口税第一节 行李、邮递物品进口税概述 437

一、行李、邮递物品进口税的产生 437

二、行李、邮递物品进口税征纳的基本规定 437

第二节 行李、邮递物品进口税的基本内容 437

三、纳税与补税、退税的核定 440

四、免税限量的界定 441

五、复议与起诉的申理 442

二、进出口货物的查验 443

一、进出口货物的申报 443

第三十章 关税征收管理 443

第一节 进出口货物的申报、查验、纳税和退运 443

三、关税补征和追征 444

二、关税退还的核定 444

三、进出口货物的纳税 444

四、进出口货物的退运 444

第二节 关税缓纳、退还、补征和追征 444

一、关税缓纳的认定 444

二、监管手续费 445

一、减税、免税进口货物的监管年限及法律责任 445

第三节 关税滞报和滞纳 445

一、关税滞报金 445

二、关税滞纳金 445

第四节 监管和监管手续费 445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 447

附:关税类法规 447

二、税收征收管理的发展 450

一、税收征收管理的概念 450

第七篇 税收征收管理 450

第三十一章 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450

第一节 税收征收管理概述 450

三、税收征管法的颁布与实施 452

三、税务登记的类别 455

二、税务登记的对象 455

第二节 税务登记 455

一、税务登记的意义 455

四、税务登记的内容 456

六、注销登记 457

五、变更税务登记 457

八、税务登记证件的验证 458

七、税务登记的程序 458

十一、税务登记证的使用 459

十、税务登记后的管理 459

九、税务登记证件的更换 459

十三、税务登记表及税务登记证的表式 460

十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税务登记 460

一、纳税申报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481

第三节 纳税申报 481

四、纳税申报表的各种表式 482

三、纳税申报的内容 482

二、纳税申报的对象 482

五、纳税申报的方式和期限 510

六、延期申报纳税 511

七、填报纳税申报表的要求 512

二、税款征收的方式 513

一、税款征收的原则 513

第四节 税款征收 513

三、税款征收(缴纳)的期限 514

四、延期缴纳税款 515

五、有关税款征收报表的表式 516

三、税款退还的形式和期限 519

二、税款退还的范围 519

第五节 税款退还 519

一、税款退还的概念 519

二、税款追征期 520

一、税款追征的意义 520

四、税款退还的程序 520

五、税款退还中应注意的问题 520

第六节 税款追征 520

第八节 关联企业税额的核定与调整 521

四、减税、免税的原则 521

三、税款追征中应注意的问题 521

第七节 减税、免税的报批 521

一、减税、免税的意义 521

二、减税、免税的种类 521

三、减税、免税的程序 521

三、转让定价税收管理的实施程序 522

二、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的价格限定和调整方法 522

一、转让定价税制的引入 522

四、涉外税收完税证(代缴款书) 523

三、印花税票 523

第九节 离境清税 523

一、离境清税的意义 523

二、离境清税的内容 523

三、离境清税中应注意的问题 523

第十节 完税凭证的填开 523

一、完税证 523

二、缴款书 523

三、帐簿、凭证的种类 524

二、设置帐簿的范围 524

五、其他缴款书 524

六、扣(收)税凭证 524

第十一节 帐簿、凭证管理 524

一、帐簿、凭证管理的概念 524

五、有关帐簿、凭证管理报表的表式 525

四、帐簿、凭证的保管要求 525

二、税收保全措施的特征 527

一、税收保全措施的概念 527

第十二节 税收保全措施 527

四、税收保全措施的方式 528

三、税收保全措施的对象 528

五、税收保全措施的执行程序 529

六、税收保全措施报表的表式 530

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特征 537

一、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概念 537

第十三节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537

三、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方式 538

五、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539

四、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程序 539

六、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报表的表式 540

第十四节 税收征管资料的管理 541

一、税收征管资料的积累 542

一、一般税收征收管理形式 543

第十五节 税收征收管理形式 543

二、税收征管资料的运用 543

二、80年代税收征管形式的改革 545

三、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548

一、发票的概念 551

第一节 发票管理概述 551

第三十二章 发票管理 551

二、发票的要素 553

三、发票的分类 554

四、发票管理的范围 555

五、发票管理的基本原则 556

六、发票管理的法律依据 557

第二节 发票的印制 558

八、发票管理机构 558

七、发票管理的基本制度 558

一、发票的设计 559

二、发票承印企业的确定 568

四、发票印制的管理和监督 569

三、发票承印制度 569

一、领购发票的范围 570

第三节 发票的发售和领购 570

五、发票的不定期换版 570

四、发票领购的程序 571

三、领购发票的方式 571

二、发售发票的原则和要求 571

六、发票工本管理费的管理 572

五、发票领购中的保证制度 572

一、发票填开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573

第四节 发票的填开和使用 573

二、发票的使用 574

三、发票缴销 575

二、发票变更 575

第五节 发票的保管、变更和缴销 575

一、发票保管 575

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领购 576

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印制 576

第六节 增值税专用发票 576

一、增值税专用发票概述 576

五、发生销货退回或折让时的处理 577

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及保管 577

三、发票检查中的权力和义务 578

二、发票检查的基本要求 578

第七节 发票检查 578

一、发票检查的原则 578

四、发票检查的内容 579

五、发票检查的组织形式 580

六、发票的检查方法 581

七、真伪发票的识别 582

八、发票检查的程序 583

一、发票违法行为的类型 585

第八节 发票违法行为及处罚 585

三、对发票违法行为处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586

二、对发票违法行为处罚的种类和标准 586

四、对发票违法案件的处罚程序 587

一、税务违法 588

第一节 税务违法及处理概述 588

五、对发票违法案件的处罚权限 588

六、对举报发票违法行为的奖励 588

第三十三章 税务违法及处理 588

三、税务违法处理的原则 589

二、税务违法处理 589

第二节 税务违法主体的认定 590

五、税务违法案件的管辖 590

四、税务违法处理的依据 590

二、税务违法主体的特征 591

一、税务违法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591

三、税务违法主体的认定 592

第三节 税务违法的类型 595

二、违反帐簿、凭证管理规定 596

一、违反税务登记规定 596

四、偷税 597

三、违反纳税申报规定 597

一、对违反税务管理的处罚 598

第四节 税务违法处罚 598

五、逃避追缴欠税 598

六、骗取出口退税 598

七、抗税 598

八、未按限期纳税 598

二、对偷税的处罚 599

六、对在限期内不缴或少缴税款的处罚 600

五、对抗税的处罚 600

三、对逃避追缴欠税的处罚 600

四、对骗取出口退税的处罚 600

三、调查 601

二、立案 601

第五节 税务违法处理程序 601

一、受理 601

四、处理 603

二、奖励标准 605

一、奖励条件 605

第六节 税务违法案件举报奖励 605

一、税务行政复议的概念 606

第一节 税务行政复议概述 606

三、奖励资金来源 606

四、奖励手续 606

第三十四章 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 606

三、税务行政复议的意义和作用 607

二、税务行政复议的特点 607

二、税务行政复议的形式 609

一、税务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609

第二节 税务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与形式 609

一、税务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置 611

第三节 税务行政复议机构与管辖 611

二、税务行政复议的管辖 612

一、税务行政复议的参加人及其权利和义务 613

第四节 税务行政复议的参加人 613

二、申请人和被申请人的资格 615

二、受理税务行政复议的条件和程序 616

一、税务行政复议的申请 616

第五节 税务行政复议的申请与受理 616

一、税务行政复议的审理 618

第六节 税务行政复议的审理与决定 618

二、决定与执行 623

一、税务行政诉讼的概念 624

第七节 税务行政诉讼的提起与受理 624

三、复议文书的使用 624

三、税务行政诉讼的受理 625

二、税务行政诉讼的提起 625

一、税务行政诉讼中的被告 626

第八节 税务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及其举证责任 626

二、被告的举证责任 627

一、法庭调查 628

第九节 法庭调查与辩论 628

三、正确履行举证责任 628

二、答辩状及其内容 629

一、审判依据 630

第十节 判决和执行 630

三、法庭辩论 630

二、判决处理 631

四、判决、裁定的执行 632

三、一审判决的法律效力 632

二、审判监督程序 634

一、二审程序 634

第十一节 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 634

一、税务行政赔偿概述 635

第十二节 税务行政赔偿 635

三、赔偿主体 636

二、税务行政赔偿的程序 636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637

附:税收征收管理法规 637

四、追偿权 637

五、赔偿经费 637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64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 646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实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问题的规定 64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 648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650

税务行政复议规则 654

二、纳税检查的范围 659

一、纳税检查的意义 659

第八篇 纳税检查 659

第三十五章 纳税检查概述 659

第一节 纳税检查的意义、范围和权限 659

三、纳税检查的权限 660

三、纳税检查的内容 661

二、纳税检查的形式 661

第二节 纳税检查的特点、形式和内容 661

一、纳税检查的特点 661

二、纳税检查的步骤 662

一、纳税检查的要求 662

第三节 纳税检查的要求和实施步骤 662

第四节 纳税检查的方法 663

二、会计凭证的检查方法 664

一、一般的检查方法 664

三、帐簿的检查方法 665

四、会计报表的检查方法 666

一、销项税额的检查 668

第一节 增值税的检查 668

五、其他方面的检查 668

第三十六章 流转税类的检查 668

三、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检查 670

二、进项税额的检查 670

一、征税范围的检查 671

第二节 消费税的检查 671

四、免税和退税的检查 671

二、计税依据的检查 672

二、计税依据的检查 677

一、征税范围的检查 677

三、报缴税额的检查 677

第三节 营业税的检查 677

三、营业税其他内容的检查 687

一、库存货物的检查 688

第一节 企业所得税的检查 688

第三十七章 所得税类的检查 688

二、固定资产的检查 693

三、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检查 695

四、对外投资的检查 696

五、应收款项的检查 698

六、流动负债的检查 700

七、长期负债的检查 702

八、成本和费用的检查 703

九、财务成果的检查 713

十、企业所得税计算和缴纳的检查 717

一、检查的重点和方法 718

第二节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检查 718

二、源泉扣缴的检查 720

三、税额扣除的检查 722

四、外币业务的检查 723

五、关联企业业务往来的检查 724

六、应纳税所得额的检查 727

七、税收优惠的检查 728

一、工资、薪金所得的检查 730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的检查 730

五、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的检查 731

四、劳务、稿酬、特许权使用、财产租赁及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的检查 731

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的检查 731

三、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检查 731

七、支付单位为纳税人代付税款行为的检查 732

六、从中国境外取得所得的检查 732

一、城市维护建设税的检查 733

第二节 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检查 733

第三十八章 其他工商各税的检查 733

第一节 资源税的检查 733

一、课税数量的检查 733

二、应纳税额计算的检查 733

三、税款缴纳的检查 733

四、代扣代缴税款的检查 733

二、计税依据的检查 734

一、漏征房屋的检查 734

二、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检查 734

第三节 房产税的检查 734

二、计税依据的检查 735

一、征收范围的检查 735

三、报缴税款的检查 735

第四节 车船使用税的检查 735

一、应税车船种类的认定 735

二、计税数量的核实 735

三、减税、免税车船的检查 735

第五节 印花税的检查 735

二、计税依据的检查 736

一、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检查 736

三、适用税目、税率的检查 736

四、其他内容的检查 736

第六节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检查 736

三、适用税目税率的检查 738

五、应纳税额计算和缴纳的检查 739

四、减税、免税的检查 739

一、检查过程中资料的归集和整理 740

第一节 纳税检查资料的归集和整理 740

第三十九章 纳税检查的终结 740

二、纳税检查报告 743

二、补、退消费税的帐务调整 744

一、补、退增值税的帐务调整 744

第二节 纳税检查后的帐务调整 744

四、企业所得税的帐务调整 745

三、补、退营业税的帐务调整 745

一、违反税务管理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747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划分 747

五、为不缴或少缴税款行贿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749

四、法人偷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749

二、偷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749

三、逃避追缴欠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749

一、税务处理决定书的内容 750

第四节 作出税务处理决定 750

六、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750

七、抗税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750

八、拖缴滞纳税款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750

二、税务处理决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751

三、调查的要求 752

二、调查的作用 752

第九篇 税收计划、会计、统计 752

第四十章 经济税源调查 752

第一节 经济税源调查的任务、作用和要求 752

一、调查的任务 752

一、调查资料的收集 753

第三节 经济税源调查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总结 753

第二节 经济税源调查的内容和方式 753

一、调查的内容 753

二、调查的方式 753

一、税收计划的种类 754

第二节 税收计划的种类及其编制原则、依据 754

二、调查资料的整理 754

三、经济税源调查报告 754

第四十一章 税收计划 754

第一节 税收计划概述 754

一、税收计划的意义 754

二、税收计划的作用 754

三、税收计划的管理 754

一、税收计划指标的计算 755

第三节 税收计划编制实务 755

二、税收计划的编制原则 755

三、税收计划的编制依据 755

二、税收计划实务举例 756

二、税收计划指标与组织税收收入对比检查 759

一、税收计划指标分配落实情况的检查 759

第四节 税收计划的分配和调整 759

一、税收计划的分配 759

二、税收计划的调整 759

第五节 税收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 759

二、税务统计的基本要求 760

一、税务统计的基本任务 760

第四十二章 税务统计 760

第一节 税务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760

一、税务统计的意义 760

二、税务统计的作用 760

第二节 税务统计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760

一、定期统计报表 761

第三节 税务统计调查 761

第四节 税务统计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775

一、基层税务部门统计资料的积累 775

二、专门统计调查 775

三、统计调查资料的审核 775

三、税务统计资料分析和运用的内容 776

二、税务统计资料分析和运用的方法 776

二、县以上税务机关统计资料的积累和整理 776

第五节 税务统计资料的分析和运用 776

一、税务统计资料分析和运用的目的 776

一、税收会计的特点 777

第一节 税收会计的特点和任务 777

第四十三章 税收会计 777

二、税收会计的任务 778

三、科目设置 779

二、记帐方法 779

第二节 税收会计核算 779

一、核算范围 779

四、凭证、帐簿和记帐方法的应用 781

五、税收会计报告 785

六、会计档案的保管和会计人员变动的移交 787

一、税收缴库 788

第三节 税收会计监督 788

二、税款报解 789

三、税款征、解、提、退的控制管理及损失处理 790

四、税收会计凭证的审核 791

一、征收票证的种类和使用范围 792

第二节 税收票证的种类和使用范围 792

第四十四章 税收票证 792

第一节 税收票证的概念、作用和管理 792

一、税收票证的概念 792

二、税收票证的作用 792

三、税收票证的管理 792

二、管理票证的种类和使用范围 801

三、征收票证的收、发、存管理 808

二、征收票证的设计和印制 808

第三节 税收票证管理 808

一、征收票证的管理范围 808

五、票证帐簿和报表 810

四、票证审核和调换审核 810

二、电子计算机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 813

一、电子计算机的特点 813

第十篇 税收电子化管理 813

第四十五章 税收电子化概述 813

第一节 电子计算机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 813

二、发展的特点 815

一、发展过程 815

第二节 税务系统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815

二、通用汉字报表系统的功能 816

一、通用汉字报表系统概述 816

三、发展的前景 816

第四十六章 计算机在税务系统的实际应用第一节 通用汉字报表系统 816

二、基层税收管理系统的功能 817

一、基层税收管理系统概述 817

第二节 基层税收管理系统 817

二、税收会统票处理系统的功能 819

一、税收会统票处理系统概述 819

三、基层税收管理系统的效益 819

第三节 税收会统票处理系统 819

一、税务条法数据库概述 820

第四节 税务条法数据库 820

三、税收会统票处理系统的效益 820

二、税务条法数据库的功能 821

一、财务普查资料管理系统概述 822

第五节 财务普查资料管理系统 822

三、税务条法数据库的效益 822

三、财务普查资料管理系统的效益 823

二、财务普查资料管理系统的功能 823

二、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 824

一、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概述 824

第六节 税务部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 824

一、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核系统 825

第七节 增值税及出口退税的计算机管理 825

三、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效益 825

二、机关办公自动化的功能 826

一、机关办公自动化概述 826

二、出口退税计算机管理 826

第八节 机关办公自动化 826

三、税制改革与计算机应用 827

二、会计改革与计算机应用 827

第四十七章 税务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第一节 税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概述 827

一、征管改革与计算机应用 827

二、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基本方针 828

一、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 828

第二节 税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基本方针 828

三、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条件 829

一、税收立法权 831

第二节 税收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831

第十一篇 税收管理体制 831

第四十八章 税收管理体制概述 831

第一节 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和建立原则 831

一、税收管理体制的概念 831

二、税收管理体制建立的原则 831

三、税收开征、停征权 832

二、税法解释权 832

六、税收加征权 833

五、税收减免权 833

四、税收调整权 833

一、1958年税收管理权限的调整 834

第二节 1958—1973年税收管理权限的调整 834

第四十九章 税收管理体制的演变 834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税收管理体制 834

一、统一税收法规的制定权限 834

二、建立中央、大行政区和省(市)三级管理体制 834

三、1973年税收管理权限的调整 835

二、1961年税收管理权限的调整 835

二、改进税收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836

一、改进税收管理体制的背景 836

第三节 1977年税收管理体制的改进 836

一、国务院集中税权、统一税政的若干措施 837

第四节 80年代、90年代初税收管理体制的调整 837

第五十章 1994年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第一节 建立中央和地方税收体系 838

三、经济特区等地方政府的税收管理权限 838

二、地方税体系的初步形成 838

二、国家税务局系统 839

一、国家税务总局 839

第二节 税务机构的改革 839

一、国务院的权限 840

第三节 税收管理权限的调整 840

三、地方税务局系统 840

二、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权限 841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税务机关的权限 842

五、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浦东新区的权限 843

四、民族自治地方的权限 843

四、税收法制建设的第四个时期 845

三、税收法制建设的第三个时期 845

第十二篇 税收法制 845

第五十一章 税收法制建设 845

第一节 税收法制建设的沿革 845

一、税收法制建设的第一个时期 845

二、税收法制建设的第二个时期 845

一、税收实体法 846

第三节 税法体系 846

第二节 税收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点 846

一、税收法律关系的概念 846

二、税收法律关系的特点 846

三、税收处罚法 847

二、税收程序法 847

四、税收争讼法 848

二、税收立法的原则 849

一、税收立法的概念 849

第五十二章 税收立法 849

第一节 税收立法的概念与原则 849

一、立法权与授权立法 850

第二节 税收立法权 850

一、税收立法的程序 851

第三节 税收立法的程序和特点 851

二、税收行政法规 851

三、地方性税收法规 851

四、税收规章 851

一、税收执法及其特点 852

第一节 税收执法 852

二、税收立法的特点 852

第五十三章 税收执法与税收司法 852

一、税收司法及司法机关 853

第二节 税收司法 853

二、税收执法机关及其职责 853

三、税收执法程序 853

二、税收执法与税收司法的协调 854

一、税收执法与税收司法的关系 854

二、税收司法程序 854

第三节 税收执法与税收司法的关系 854

三、依法治税与国家调控经济 855

二、依法治税与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855

第五十四章 依法治税 855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依法治税 855

一、依法治税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55

五、增强全民守法纳税意识 856

四、加强税务队伍建设 856

第二节 实现依法治税的基本途径 856

一、完善税收立法 856

二、完善征管制度 856

三、加快税收司法建设 8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