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化学工业奠基者“永久黄”团体研究
中国化学工业奠基者“永久黄”团体研究

中国化学工业奠基者“永久黄”团体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津,李健英著;万新平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201089386
  • 页数:479 页
图书介绍:20世纪初,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在天津创办了“永久黄”团体,它包括中国第一家精盐公司——久大精盐公司,第一家苏尔维碱厂——永利制碱公司,第一家私立科研机构——黄海化学研究社。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集团,它奠定了中国重化工业的基础。本书第一次公开使用大量的原始档案,对“永久黄”团体近四十年的辉煌历史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和论证,填补了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空白,很有学术价值。
《中国化学工业奠基者“永久黄”团体研究》目录

引言:一个时代的文明足迹 1

第一章 蜕变的开端:久大精盐公司 10

第一节 久大精盐公司的萌生 10

一、变革之旅:赴欧考察与精盐厂的立项 10

二、国内首家精盐厂的创办 14

第二节 久大打破盐业引岸专商制的努力 17

一、引岸专商制的政策性难题 18

二、精盐销区的艰难拓展 19

三、精盐公会与精盐公卖 26

第三节 精盐业背后的权力魅影 30

一、军阀的横征暴敛 30

二、政府强加给精盐公司的额外经济负担 33

三、政府对精盐业的重重干扰 36

第四节 盐务改革与精盐业的发展 39

一、稽核所的成立 39

二、多方推动的第二次盐务改革 40

第五节 战前久大的发展 44

一、原料自给的努力 44

二、创办永裕公司 46

三、创办大浦盐厂及久大重心的南移 53

第二章 “红三角”的辉煌——永利突破苏尔维法制碱技术 57

第一节 碱业技术变迁中的“跨国”影响 57

一、卜内门的本土化策略与传统天然碱业的没落 60

二、一战契机与天然碱改制的短暂春天 66

三、化学制碱之惑 67

四、跨国公司的挑战与碱业的未来 76

第二节 永利制碱公司的创办 79

一、赴欧考察与盐碱工业的发展主题 79

二、钾矿风波 83

三、永利的成立 87

第三节 中外创新要素的首次搭配与碱厂规模化的成功 89

一、碱厂的三次设计:技术引进的苦涩经历 89

二、铁工房及其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98

三、技术人才的引入和规模化生产的成功 105

四、血色的成功 116

第四节 苏尔维法制碱的最终成功 121

一、研发分立与本土化的实现 121

二、“红三角”的辉煌 126

第三章 再续辉煌——永利创办硫酸铔厂 131

第一节 大博弈:铔厂合资对象的选择 131

第二节 铔厂承办权的获得 142

第三节 “准国企”和政府的保护 148

第四节 铔厂的顺利建成与投产 154

第四章 永利与卜内门的竞争与合作 173

第一节 卜内门控制市场的“努力” 173

一、第一次大连会议 174

二、“后入者”难题 180

三、日本市场的救赎 187

第二节 永卜合资谈判 196

第三节 永卜市场合作 202

一、从“联工”到“联商”的转变 203

二、外碱威胁与永卜合作 205

三、永卜配销的实现 210

第四节 抗战期间卜内门的“图谋” 220

第五章 抗战期间的“永久黄”团体 225

第一节 抗战期间久大模范厂的建立 225

一、模范厂的诞生 225

二、黄海社的技术支持与模范厂的技术扩散 229

第二节 永利技术能力的展现:侯氏碱法的成功 231

第三节 永利川厂:一个难以完成的使命 241

第四节 永利战后发展蓝图——十厂计划 257

一、危机中的生机 257

二、美借款与化工雄心实现的希望 263

三、守候的困惑 266

第六章 “永久黄”团体的资金筹措 271

第一节 碱厂的惶惶十年 271

一、创新者的困境 271

二、金城银行的扶持策略及对“永久黄”团体的重点放款 275

第二节 永利发展资金的筹措 281

一、南京政府加入公股的拟议 282

二、铔厂建设时期的银团放款 292

第三节 抗战期间政府对永利的支持 302

一、大企业的生存责任与政府加入公股的企图 302

二、政府、大企业和金融界关系的加强 306

第七章 “永久黄”团体的技术创新与扩散 310

第一节 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的成立 310

第二节 集团神经中枢定位的体现 317

一、受限的创新空间及黄海社的作用 318

二、守望未来 320

第三节 战时黄海社 324

一、战时黄海社的技术成就 325

二、服务社会的黄海社 328

第四节 “永久黄”团体的技术扩散 331

一、“永久黄”团体的“全球航线” 331

二、永利的技术服务 334

三、黄海社的技术扩散 336

四、机构化扩散通道“中国工业服务社”的建立 340

第八章 理想之翼 353

第一节 企业高福利的雏形 353

第二节 “永久黄”团体的企业文化建设 360

一、团体凝聚力的引擎——海王社 360

二、抗战期间的《海王》 363

三、四大信条的订立 364

第九章 “中国式”管理难题 368

第一节 人才的引进及培养 368

一、群英谱 368

二、多层次人才梯队的培养 376

第二节 技术英才的管理 381

一、厂长轮换制 381

二、企业家精神与集团同心圆结构的形成 385

第三节 艰难的传承 392

一、生荣死哀 392

二、接替者的选择 395

三、战后迷局 400

四、走向合营 403

附录 412

一、公私合营永利久大化学工业公司历年大事记(1914—1956) 412

二、“永久黄”团体人名录 434

参考文献 452

一、档案和史料类 452

二、著作类 455

三、论文类 462

四、外文类 471

图表索引 473

后记 478

返回顶部